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由中国(云南和广西)、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塞和越南六国参加、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开发银行、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以及日本、美国等几十个国家和组织参与建立了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自1992-2011年的20年间,总投资达到140.56亿美元.在交通、能源、经济走廊、旅游、通讯、公共卫生和人力资源、环境和贸易设施等领域启动了81个建设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以中国云南昆明-老挝南塔-泰国曼谷线、中国云南昆明-广西南宁-越南河内线和中国云南昆明-越南海防线构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南北交通走廊并以此为基础的经济走廊的地域格局开始形成:在沟通越南岘港-老挝中部-泰国东北部-缅甸毛淡棉的东西交通走廊建设成果,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在东西经济走廊地域格局形成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越南胡志明市-头顿市和泰国曼谷-柬埔寨暹粒-越南归仁的沟通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2条交通走廊构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南部经济走廊形成的基础设施根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已经构建的南北、东两和南部交通走廊促进了该区域六国在跨境运输、国际通信、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从而促进了该地域经济走廊地域格局的形成.文章提出了中国在交通走廊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与次区域六国和利益相关国家建设该地域政策协调机制,并与日本等贸易和投资大国共同促进从交通走廊的地域布局向物流走廊和经济走廊地域功能转化的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2.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内陆开放高地,贸易发展优势明显。运用贸易强度指数和HM指数,分析2001—2017年重庆与东盟国家贸易格局和贸易依赖程度,并分析影响重庆与东盟国家贸易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重庆与东盟国家贸易联系紧密,增长速度快,贸易总额在“一带一路”沿线六大区域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②马来西亚和泰国成为重庆与东盟国家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紧随其后,而与缅甸、柬埔寨、老挝和文莱的贸易总额较少;③在进口方面,形成以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为首的多元进口格局,泰国和越南进口伙伴地位上升。在出口方面,形成以马来西亚为首的多元出口新格局,越南出口地位下降;④在市场相互依赖程度方面,重庆出口对东盟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贸易市场的重要性程度上升,而对东盟国家市场依赖程度较小;⑤产业结构、贸易通道、文化交流和政策等是影响重庆与东盟国家贸易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分布及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业正 《地理学报》1999,54(B06):110-118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已扩展到很多方面,其中能源方面的合作特别是水电合作开发是倍受参与国的关注。次区域水能资源的储藏量以中国云南省最丰富,其次是缅甸、老挝和越南。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越南、泰国和缅甸,而老挝和柬埔寨储量比较少。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越、泰、缅三国,其中缅甸蕴藏的石油资源最丰富.其次是越南;天然气是泰国最多,其次是缅甸。由于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能源的需求也一样相差很大。其中,泰国经济最发达,成为次区域能源的消费大户,其次是越南和云南省.而缅甸、柬埔寨及老挝对能源需求量很小.分析了次区域主要耗能国(泰国和越南)未来的电力供需,提出接空间上就近原则,合理配置能源。即泰国和越南就近相互利用次区域内周边地区的水电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4.
当前缅北冲突与中缅边界管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缅甸因其特殊的地缘区位而成为大国地缘政治战略的交汇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等在缅甸不断推进,同时域外大国势力介入缅北地区,缅甸国内局势更加复杂,致使缅北冲突不断激化升级。2015年2月之前,缅甸政府军主动进攻缅北各民族武装组织,现阶段,缅北冲突发生了重大逆转,"缅北联军"开始主动突袭政府军。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缅北冲突原因以及中国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提出缅北冲突对中缅双边关系、跨境贸易、边境安全以及边界管控带来新的挑战,并发现缅北冲突暂时不会对中缅边境地区带来较大的安全影响,但随着冲突的加剧,毒品、走私、跨境犯罪、恐怖袭击等问题将是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潜在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边界管控措施,为国家和边境地方政府做好边界管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北麓(青海境内),源头分为札曲和昂曲两条河。札曲、昂曲在西藏昌都汇合后称澜沧江。澜沧江也是一条国际河流,流经中国的青海、西藏和云南,在流出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后称湄公河;它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除中国外,还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海,全长4880km,是世界第六大河,亚洲第二大河。  相似文献   

6.
朱庆龙  王思超 《地理教学》2012,(21):62-62,61
湄公河流经六个国家,分别是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为了记忆这六个国家,用谐音记忆法:中(中国)老(老挝)年(缅甸),太(泰国)艰(柬埔寨)难(越南)。印度的城市和特点:班(搬)新加(家),买棉花。班是班加罗尔,新即新德里,加即加尔各答,买即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影响地缘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对文化进行测度并佐证文化的经济效应,对于地缘经济合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东盟地缘经济区为例,基于语言、族群、宗教等多维度对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测度,发现:①东盟国家存在较高的文化多样性,但在整体文化多元中又存在显著的单一类别文化极化现象;②相对而言,中国与新加坡、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的文化相似性较高,与菲律宾、文莱的文化相似性较低。进一步,基于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相似性的测算结果实证研究二者对中国—东盟投资合作的效应,发现:①东盟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对中国企业投资东盟国家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对中国投资东盟国家同样具有负向作用;②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外交活动有利于促进双方的文化认同并增信释疑,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有正向的直接和间接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南半岛森林覆被是热带地区极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遥感监测与制图、时空变化格局、影响因素和生态环境效应4 个方面,系统总结和评述了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①中南半岛森林覆被遥感监测数据源由光学遥感逐渐转向雷达遥感,监测方法向采用多分类器和多源信息转变,监测对象主要是天然森林覆被,人工林监测仍面临多重困难;②1980-2010 年期间,中南半岛不同地区森林覆被变化时空差异明显,其中,在1990 年前森林覆被面积为净增加,之后净减少;在空间上,泰国、老挝、缅甸和柬埔寨森林面积在1990 年后均持续减少,只有越南呈增长趋势;③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林扩张、刀耕火种农业、道路建设和商业采伐,间接驱动因素包括人口、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主要表现为森林数量变化、森林退化和森林再生/恢复等方面,其程度与干扰方式、强度、频率直接相关;④中南半岛森林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水分效应、大气环境效应、土壤效应和生物效应4方面。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范围看,区域贸易集团的形成趋势正在增强。然而,东南亚大陆,尤其包括泰国、缅甸、中国南部云南省、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由于数十年的冲突,除泰国外,因为他们内部是中央计划经济性质的国家,而没有参加这一进程。除了泰国,所有这些国家都是极端贫穷的,正在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  相似文献   

10.
跨境经济合作区通过特殊优惠政策尽量弱化边界效应中的屏蔽效应,充分发挥其中介效应,因此,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边界屏蔽效应相对较弱而中介效应较强。针对跨境经济合作区中核心区和扩展区的不同功能分区,提出核心区范围内国家主权权能互相让渡、核心区边界实行严格国界管理、扩展区实行无障碍开放管理的跨境经济合作区边界管理模式。最后提出发挥边界的"情感纽带"作用、加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界管理法律保障、强化国家主权让渡遵循平等性和渐进性、构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安全防控体系等跨境经济合作区边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世界大河澜沧江—湄公河流跨亚洲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和缅甸6 国, 是亚洲第一国际大河。流域内有多种气候区和地理环境,其水文特征和水资源分布地域差异极大。文中着重对该区流域内的河川径流特征和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对该区流域内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影响进行初步分析。为国际河流的国际合作开发和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相似文献   

13.
深港边界是全球跨境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以通过深圳湾口岸前往蛇口消费的香港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和空间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香港居民来往深圳的消费模式和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在蛇口的跨境港人多来自“新界西”的屯门、元朗、荃湾三地,呈现以公交出行为主、出行频率高、消费低、时间短、老龄化、女性多的特点,其跨境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年龄及收入、出行距离、区位等因素影响;港人在深港边界的跨境活动开始出现与收入、年龄相关的空间分异现象,呼吁展开针对不同过境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厘清其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建构粤港“优质生活圈”、促进粤港两地间更便利的跨境活动和更深层次的协作。  相似文献   

14.
缅甸自建国以来,以缅族为主体的中央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不断。数十年以来,少数民族武装一直是缅甸政府的难题,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以缅北冲突最为典型。缅北地区是"一带一路"向南亚、东南亚推进的关键之地,缅北长期的冲突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在缅推进,进而影响到"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本文结合实地调研、问卷和访谈,紧扣边界及其效应,梳理了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包括中断贸易通道,口岸经济发展低迷;破坏中缅友谊,投资风险增加;降低缅甸政局稳定性,合作意愿减少;域外大国加入缅甸,市场竞争加剧;引发他国消极响应,地区共建环境恶化。最后针对缅北冲突对"一带一路"在缅推进的影响机理,提出注重整体效果,避开动荡区域、加大缅北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一带一路"在缅北宣传、积极应对大国介入、突破边界效应,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等建议,以期推进"一带一路"向前发展,实现中缅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5.
云南边境口岸外籍务工人员空间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在系统概括云南边境口岸外籍务工人员整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这一群体的基本属性特征(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就业特征(跨境渠道、就业类型、收入水平)和居住特征(居住条件、适应程度)在不同边境口岸的空间差异,指出口岸的发展机遇及腹地支撑力度、外籍人员管理服务水平、毗邻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双边社会文化差异等人文因素和边境类型、口岸的交通区位条件等自然因素,共同交织构成的边界"屏蔽效应"和"中介效应"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的不同,是导致云南边境口岸外籍务工人员空间分布差异的关键原因。最后提出云南要积极把握政策机遇,密切关注和规范外籍劳务的服务管理,更加有效地变边界的"屏蔽效应"为"中介效应",合理引导外籍务工人员有序参与区域经济活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南半岛是亚洲南部的三大半岛之一,是东南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缅甸、老挝、越南与中国有接壤。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中南半岛作为我国“三环外交”中第一环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中国与中南半岛具有区域合作、国家安全等诸方面的地缘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17.
受功能文化区理论和距离衰减定律的影响,中国边界县区凸显出明显的特性,这种“边界效应”深刻影响到老龄化进程。利用2000、2010年分县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分析边界县区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和路径分析模型,剖析中国边界县区老龄化进程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中国边界县区老龄化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明显,且集中分布的趋势在相对减弱,空间差异增大,总体上呈现出东南-西北方向较为明显的分异;②热点县区集聚带基本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冷点县区集聚带基本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且热点县区显示出由东向西扩展、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③中国边界县区老龄化的直接影响因子为预期寿命、生育率和迁移率。其中预期寿命和生育率对边界县区老龄化有正向效应,迁移率则对边界县区老龄化产生负向效应;且预期寿命影响强度最大,迁移率次之,生育率影响强度最弱;④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自然因素作为外生变量,分别对边界县区老龄化率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其中正向因子按总效应值依次为人均教育水平、家庭结构、居住条件、人居环境指数、人均GDP和城镇化率,对老龄化率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成龙  刘慧  张梦天 《地理研究》2016,35(1):173-183
作为静态的抽象地理要素,行政边界如何影响城市用地的空间扩张过程?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构造符合中国城市群发展历程的行政边界效应阶段模型,并根据城市群发育过程中行政边界对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的影响,将其分为四个阶段:隐形阶段、异化阶段、疏导阶段和消融阶段,分析不同阶段城市群城市用地扩张的空间特征和动力机制。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实证案例,采用趋同分析和β回归方程测度不同类型行政边界对城市用地扩张的边界效应。研究表明:行政级别跨度越大,边界效应越大,城市间城市用地扩张规模的差距也越大;行政边界对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的特点,时间越长,边界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效应越显著。为突破行政边界制约、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实现城市群城市用地理性扩张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尼口岸作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窗口,其贸易和交通发展是中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的重要支撑。论文探讨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机理,运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和可达性模型分别评估中尼口岸的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跨境交通可达性,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0—2019年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性与跨境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复合系统是一个具有交互耦合关系的有机整体,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高水平同步发展是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耦合协调的关键。② 中尼口岸贸易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贸易流量是中尼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尼口岸的跨境交通可达性提升缓慢,樟木口岸的跨境运输优势明显。③ 中尼口岸贸易与交通发展的耦合协调整体处于中度失调状态,贸易滞后于交通发展,交通对贸易的促进作用有限。为了推进口岸贸易与跨境交通的耦合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中尼口岸的货运职能,大力发展尼泊尔转口贸易,打通南亚大市场。加快建设吉隆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远期打造新通道以发挥樟木口岸大宗货物运输功能;利用直升机发展普兰(斜尔瓦)口岸的“神山圣湖”旅游经济,促进口岸贸易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苏晓波  蔡晓梅  周灿 《热带地理》2019,39(6):799-811
与中国云南省接壤的缅甸北部少数民族自治邦,包括掸邦和克钦邦,构成全球第二大非法毒品生产地的金三角核心区。通过借助历史档案和学术文献,聚焦缅甸北部,基于政治地理的视角,理清缅甸北部毒品贸易的历史起源,探讨了自缅甸1948年独立后毒品贸易给该国带来的政治与经济危机,以及相应的地缘政治冲突和外部干预。文章试图回答的问题有:为什么毒品贸易能够在缅北扎根?毒品贸易如何影响缅甸政府在其北部山区的主权完整和领土控制?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毒品成为缅甸国内破碎主权和外部势力干预的原因和结果,毒品贸易以及与毒品相关的犯罪活动已经渗入缅北,严重危害了缅甸的主权完整。毒品贸易也为外部势力介入缅甸国内事务提供了契机。由于主体民族缅族控制的中央政府同缅北的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间缺乏足够的信任,民族和解缺乏基础,也无法为全面禁毒创造有利的政治条件。因而,缅北的毒品贸易和缅甸的国家建设相互影响,导致国家主权破碎化和外部干预,导致缅北成为亚洲最贫穷落后的地区。文章分析以毒品为核心的开源权力机制与非正式或者非法全球化,丰富了Agnew有关主权的理论,在实践方面有助于认识中缅边境安全的复杂性,促进云南同东南亚的跨国区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