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由生态环境系统、能源系统、低碳管理系统、票务系统、游览系统、食宿系统、娱购系统组成的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世界遗产地——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对其低碳舒适型景区的整体建设质量及各指标要素的建设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整体建设质量为良好层次,各指标要素建设质量较高。最后,提出了"以低碳、舒适、健康为理念,以增加/保持碳汇、减少碳源、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以综合考虑旅游六要素、协调四大旅游主体、统一规范与差异对待为原则,以宣传、规划、服务、技术、市场、管理为支撑体系"的低碳舒适型景区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区内由于游客的食宿消费行为造成的水电气等资源的消耗,以及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成大量的碳排放,使得旅游景区成为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实现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已成为一种必然。低碳景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山岳型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借鉴黄山风景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资源保护、规划与设计、低碳景区运营、低碳景区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创建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一致性验证分析,结果满足一致要求。进行验证,说明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项研究,以期能对中国山岳型的低碳旅游景区的评价提供参考,指导中国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GIS的旅游景区空间智能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信息系统在空间智能评价方面的薄弱之处,运用WebGIS空间智能集成方法探讨旅游景区空间智能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从三方面提高了旅游景区评价系统的智能化层次:通过集成旅游景区网上调查问卷系统,提高了数据收集提取的智能化层次;通过集成旅游景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客流结构评价模型及旅游专家知识系统,增强了评价系统的半结构化智能推理功能;采用B/S C/S系统构架,并利用Web技术提高了人机交互界面的智能化。周庄景区案例评价结果显示,该系统原型的运行效果良好且智能化层次较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记忆视角,选取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典型个案,以古代六朝至近代中华民国时段为界,分类梳理古地图、古诗词、古画卷、老照片等图文史料,结合符号学和质性研究方法,从地理和文化空间2个层面,溯源其历史发展过程,探究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结果凸显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在南京城市发展变迁中担负的城市记忆表征、民族文化传承、市井生活繁衍及地方特色沿袭等重要功能,为传统文化旅游地及城市文化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智慧旅游的提出顺应了游客对于信息技术强依赖性的趋势,也日益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智慧旅游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旅游的概念研究、相关信息技术研究、公共服务及评价研究、智慧旅游景区研究以及智慧旅游负面影响研究等方面,其中公共服务的评价研究以及基于游客视角对智慧旅游景区的评价研究是其研究热点,智慧旅游的负面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智慧旅游的研究方法也从过去的局限于描述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旅游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游客满意度评价对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很重要。结合文献分析与德尔菲法,构建了传统型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琅琊山景区为例采用IPA模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琅琊山景区7个要素测度层——资源特色、景区环境、景区产品、景区交通、景区服务、景区设施、景区价格及30项因子测度指标感知均值都为满意度重要性,游后感知实绩(满意度)全低于游前期望(重要性);IPA矩阵分析30项因子分布为:优势区域6项、修补区域4项、机会区域15项、维持区域5项,游后满意度(实绩)与游前重要性(期望)感知评价"双高项"占20.0%,"双低项"占50.0%。总体上游客期望值较高而满意度不高,各评价因子的满意度评价差异较大,景区需提升产品与服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程序,采集Tripadvisor旅游评价网站社区发布的用户贡献内容,设计了旅游景区感知形象评价指数、好评率等指标,结合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文本分析方法,利用Leximaner软件识别北京5A级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分析不同旅游景区、不同游客评价等级的感知形象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入境游客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吸引物、体验、服务、人们及交通等。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天坛公园国际形象评价值最高,恭王府景区国际形象评价值最低;与游客评价等级1~3级关联密切的景区为:明十三陵、恭王府和故宫,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提供的纪念品、食物、门票等方面服务并不满意。与旅游景区形象4~5评价等级密切相关的景区为:慕田峪长城、颐和园、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旅游吸引物、景区内部交通及接触的当地居民等旅游体验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程序,采集Tripadvisor旅游评价网站社区发布的用户贡献内容,设计了旅游景区感知形象评价指数、好评率等指标,结合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文本分析方法,利用Leximaner软件识别北京5A级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分析不同旅游景区、不同游客评价等级的感知形象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入境游客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吸引物、体验、服务、人们及交通等。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天坛公园国际形象评价值最高,恭王府景区国际形象评价值最低;与游客评价等级1~3级关联密切的景区为:明十三陵、恭王府和故宫,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提供的纪念品、食物、门票等方面服务并不满意。与旅游景区形象4~5评价等级密切相关的景区为:慕田峪长城、颐和园、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旅游吸引物、景区内部交通及接触的当地居民等旅游体验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9.
以景观美和生态美的关系研究为基点,选取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作为城市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典型个案,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平衡不完全区组比较评判法,实证分析景观格局与景观审美的耦合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案例地整体景观破碎度较高,但不同景观组分受到人为干扰的程度不同,景观斑块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较为适中,但斑块面积、空间分布及空间集聚度存在结构性差异;2)本地居民对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景观审美感知较好,但更偏好“十里秦淮”优美的自然风光及蕴含丰厚城市记忆要素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3)总体上,景观格局与景观审美存在耦合互补与和谐共生的关系。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特色不断缺失,“去地方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城市传统文化旅游地的典型代表,其担负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应该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山岳型风景区解说标牌系统管理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解说标牌系统是景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不仅服务于游客,还起到管理景区的目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山地旅游解说标牌系统的建设问题突出,影响了景区的形象与持续发展。针对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解说的要求,探讨解说标牌系统管理的要素:搜集相关的基础数据、确定解说标牌的设置地段、确定解说标牌的内容及选择标牌的展示方式,并提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解说、树立科学的解说观、实现旅游解说标牌系统的规范化与特色化、加强游客安全管理解说标牌等,以提高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解说标牌系统建设的科学性、知识性、可视性和景区化。  相似文献   

11.
We give an outline of the scientific-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using the regional-typological approach 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Based on analyzing cartographic products, we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approach. The structurallogical schematic diagram for the regional-typological approach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opens up possibilitie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study and mapping of geosystems and can provide an integral, systemic idea of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12.
以大都市圈理论、区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共生理论为基础,从区域分工与协作的角度,探讨了在经济全球不化和市场一体化前景下,大都市上海周边的大城市苏州未来发展的区域空间定位、产业定位和城市特色定位以及实现定位的途径,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诸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用哲学、地理学、人口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对外国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进行了评析,并且对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演变 ,以及文化景观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了总结 ,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The Old Red Sand is composed of brown-red, red, or orange-yellow semi-cemented and medium-fine sand sediment,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form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developing age, reddening process and the paleo-environment, suggesting that the Old Red Sand is mainly aeolian sediment of Late Pleistocene Age. The reddening process is mainly the result of decomposition and oxidation of iron-containing minerals caused by hot and humid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limate. In this study, existing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the prospect of further research is presented as well.  相似文献   

16.
中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地域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来在我国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本文尝试从一体化经营起步和发展的背景入手,从农业专业化区域、产业链的空间配置、农产品和农业经营要素流通三方面分析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而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地域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讨论农业专业化区域、生产的社会化和内部化、农产品加工运销体系,贸工农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19.
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阐述了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资料来源及其计算机化的规范 ;介绍了以计算机、数据库等为技术手段的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建设方案及数据库的主要功能 ;展望了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梁启章  齐清文  梁迅 《地理学报》2015,70(8):1351-1360
世界地图的编辑出版一直被认为是文明国家的标志之一。在《中国近代地图志》世界地图篇的编写基础上,首先系统地梳理了明清两代近600年间(公元1368-1911年)的25余种代表性世界地图,着重地分析了这些世界地图的历史背景,探讨了明清世界地图特色、贡献和作用。主要结论为:① 中国古代文明与经济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自然成就了先于西方完成世界地图之创举;② 受制于多个皇权实施“闭关锁国”保守政策,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呈现出集中于5个相对开放繁荣时段轨迹,即“自主传统、中西融合、康乾盛世、自主创新和近代化发展”时段;③ 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具有5个鲜明的成就与特色,即“先于西方成图、资料积累丰富、传统制图优势、图文并茂模式、中西融合先河”;④ 诠释了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在传播世界地理知识与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中国古代世界地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