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征收中生态补偿缺失对农民权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资料分析,理论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土地征收补偿中都存在着生态补偿缺失的问题, 尤其是中国的征收补偿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如补偿理论支持不足、补偿范围小、补偿额度低、补偿不到位等。这种制 度缺陷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流失,同时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影响了土地使用权人———农民的相 关利益,如土地被征收导致土地分割,形成不经济的土地规模,造成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降低了相邻土地的生产 力,影响了农民的相邻权;土地又是农民世代生存、繁衍、发展之所在,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生活来源,农 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土地的资源属性表明,土地征收必然涉及 到土地利用的变化和生态环境因素的改变,涉及到农民的环境权的保障。为此,必须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有效 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对农地生态价值的正确评估,公平、合理的补偿失地农民的损失,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破解和林格尔县集体建设用地在征收补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研究方法: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定性定量分析、系统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相关土地征收理论为指导,将国内外土地征收制度做比较,努力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征收补偿改革路径,加强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研究结果: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与科学完善的补偿政策,可以保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加为理想的补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研究结论:现行征收补偿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政府农民沟通不畅,导致出现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征收补偿标准不精准,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改革路径为规范征收补偿程序、完善征收补偿安置办法、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全局监督。  相似文献   

3.
《西部资源》2013,(1):55-55
12月24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征地农民的利益保障,—直以来是个热点话题。今天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进一步完善了对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政策保障。草案着力修改现行征地补偿制度,规定:“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照合法、公正、公开的原则制定严格的程序,给予公平补偿,保证陂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有改善、长远生计有保障,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视域下加强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全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有力保障.运用法治的理念分析城市化视域下我国农村土地征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由于现行农村土地征收法治的缺憾,导致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存在法律制度规定上的冲突、农民集体利益代表的缺失、农村集体法定土地他项权利较少、农地产权价值分配错位等问题.因此,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需要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进一步健全农地产权制度、公益性土地征收与非公益性土地征购制度、农地补偿制度、农地征收程序、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探索多样性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物元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兰霞  李巍  王蕾 《地理研究》2009,28(4):1001-1010
针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复合物元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各县级单元进行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空间差异评价。结果表明:①物元分析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明显的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出哈尔滨市域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的空间差异明显;②基于复合物元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单指标信息可以找出影响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大多数县级区域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面临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及湿地生态功能脆弱等土地生态环境风险,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③只有合理制定区域差异化的土地生态环境管制措施,积极引导对土地退化等问题的防治,才能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演变及其改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各个阶段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期,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由于所处的背景不同,征收补偿对象、测算方法和补偿标准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补偿制度的演变存在路径依赖问题,使得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有益的改革,但许多问题仍没有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通过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工作,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土地批准、征收、供应和开发建设的情况,得出各项基本信息、土地利用现状、用地效益、土地利用效率的信息。可以摸清存量土地状况,采取措施,保障用地发展需求;针对用地结构、投入产出强度、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路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天舒  秦晓微 《地理科学》2012,(11):1348-1352
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土地利用效率低、耕地保护受到破坏和耕地安全得不到保障、土壤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土地问题,同时征地赔偿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农牧民权益受到损害,城乡差距拉大,二元结构明显,影响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发展,首要的不是土地制度,而是城镇化的路径优化选择。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基于农牧民失地与人口迁徙,未能从根本上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遵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合作化为突破口,在保护地域文化结构、生态结构、不改变土地原有属性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土地合理利用空间布局创新机制,破除土地二元结构,切实保障农民在合作社组织中实现自治、农业在新产业形态中一体化发展,农村在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下实现新型城镇化。同时转变公共行政理念、加强土地生态重整与修复,建构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土地利用的方式或行为反映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导致不同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影响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本专辑"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通过优选14篇代表性论文,从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生态演化、土地多功能权衡、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土地生态风险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土地利用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形成生态文明的土地利用方式、行为和制度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本专辑研究层次多样,文献覆盖村庄、县域、省域等多级研究尺度,山地、平原和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以及华东、华中、西北、长江经济带和日本等国内外土地利用典型地区;研究方法前沿实用,包括文献研究法、分形理论、定性比较分析、VAR模型、计量经济学方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主题鲜明,聚焦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热点话题与突出问题,对土地生态效率、空间行为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风险评价等土地利用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既有对耕地撂荒、土地利用风险等当前迫切的土地利用问题的文献梳理与述评,也尝试对农村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多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为破解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本专辑从现实与理念等全方面、多层次地反映了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土地利用的现实迫切性,并从方法和研究框架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最后,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视域下土地利用研究领域需重点关注的五大热点方向: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化管理、土地利用过程的生态演化机理、土地生态利用模式、土地生态安全格局预警与调控、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化管控。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土地利用的方式或行为反映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导致不同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影响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本专辑"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通过优选14篇代表性论文,从土地利用效率、土地生态演化、土地多功能权衡、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土地生态风险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土地利用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形成生态文明的土地利用方式、行为和制度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本专辑研究层次多样,文献覆盖村庄、县域、省域等多级研究尺度,山地、平原和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以及华东、华中、西北、长江经济带和日本等国内外土地利用典型地区;研究方法前沿实用,包括文献研究法、分形理论、定性比较分析、VAR模型、计量经济学方法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主题鲜明,聚焦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热点话题与突出问题,对土地生态效率、空间行为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风险评价等土地利用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既有对耕地撂荒、土地利用风险等当前迫切的土地利用问题的文献梳理与述评,也尝试对农村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多功能进行权衡与协同分析,为破解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土地利用问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本专辑从现实与理念等全方面、多层次地反映了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土地利用的现实迫切性,并从方法和研究框架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最后,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视域下土地利用研究领域需重点关注的五大热点方向:土地利用结构的生态化管理、土地利用过程的生态演化机理、土地生态利用模式、土地生态安全格局预警与调控、土地利用行为的生态化管控。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利用土地获取财富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查不管人害认识与否,土地利用过程改变了生态环境演化的速度和方向。文章提出了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动力,分析了土地利用所引起环境的正向与逆向变化和环境变化是土地利用结果在时间和窨上的累积;探讨了土地利用导致环境逆向演化的原因,以期人类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达到获取生态经济效益这一综合效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与GIS的新疆近18 a来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凤  吴世新  唐宏 《中国沙漠》2012,32(5):1486-1493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2005年、200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4期新疆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覆盖转变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新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新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变化较小,总价值先增后减,水域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是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补偿了总价值的部分损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157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0.153,2008年上升为0.158,说明新疆生态环境存在恶化和改善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草地向耕地的转变,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变则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印度土地制度及其效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国情相似,但土地制度迥异。本文对两国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介绍,对两国土地制度的效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和多头分散的土地管理体制并不成功,即便是相对完善的征地补偿制度,受益者也更多是地主和富农,所以不仅没能减少赤贫人口,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而且没能维护社会稳定,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而中国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土地公有制则保障了农民对于农业产值和征地补偿的相对平均分配,保障了社会的相对稳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减少贫困人口等都有积极作用。由此得出了中国需要坚持和完善土地公有制的结论,并且参照印度土地管理和土地征收的有益经验对改进我国土地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政府有效地向公众公开土地利用信息,采用自编的土地利用信息心理需求调查问卷,从网上招募了1 242名北京市及其辖区内的公众,进行了土地利用信息的心理需求状况调查。结果表明:69.18%的公众需要公开土地利用信息,其总体需求程度较高,其中对土地征收、地价数据的需求程度最高;在土地征收方面,公众最需要公开土地征收后用途、被征收土地单位面积补偿及征收补偿款分配等相关信息;在地价方面,公众最需要公开房地产交易价格、交易地价等信息;不同职业的公众对土地利用信息的需求程度差异较大;公众在土地利用信息的心理需求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保育尺度下铜陵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长春  曹敏政  谢婷婷 《地理研究》2014,33(12):2217-2227
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新阶段的土地利用应该与区域自然基础和生态环境格局相匹配,科学判别和保护土地空间增长的生态底线,引导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铜陵市为例,从生态环境约束角度出发,利用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对区域用地进行分等定级,设定了不同生态保育尺度和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用地约束界限。在此基础上对铜陵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多目标情景分析与优化配置研究,从保障生态环境约束并实现效益最优的角度提出铜陵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该怎样进行补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对于维护基本生态安全、实现土地综合协调利用与保护、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连云港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应用土地利用生态因子耐受度测算了具体生态限制因子的耐受度值,据此划定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结果表明:连云港研究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共计489.67km2,该区域包括了地形地势、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水质与水文条件等所有生态限制因子类型。该文研究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和限制作用,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红线划定的需要,并可为其他城市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消耗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补偿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采用文献回顾法、归纳法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定义和理论依据、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客体、补偿途径、补偿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重心由宏观讨论转向微观研究,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侧重外部效益的定量核算,生态补偿途径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变。并提出中国可借鉴的方面,即对生态补偿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加强对征收标准的研究,建立多种资金收集渠道并有效配置资金,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相关法律制度。同时从生态补偿标准、资金配置、补偿项目等方面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龙花楼  蔡运龙  万军 《地理学报》2000,55(6):719-728
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涉及到各土地利用单元自身的可持续性和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可持续性两个方面。运用景观生态分类法,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随后针对不同类型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结果表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较多的土地其利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结合和林格尔县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探讨现行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中存在公共利益界定模糊、被征地主体权利缺失、评估主体及定位不明确、评估程序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明确土地征收范围、改革土地征收程序方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决策机制,可保障被征地主体合法权益;应明确评估主体、评估定位、评估标准,完善并建立土地征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刚性门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