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是古地中海区系的残遗种,是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种群数量和规模已非常有限。为了揭示半日花种群的结构和发展的空间规律,运用大小结构分析法将半日花种群分为3个龄级(Ⅰ级,d≤3cm;Ⅱ级,3cmd≤9cm;Ⅲ级,d9cm,d为植株体积(高度×冠幅)的立方根),并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统计方法研究了分布于西鄂尔多斯砾石质和石质生境的半日花种群的结构和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半日花个体主要集中在龄级Ⅱ,龄级Ⅰ和龄级Ⅲ的个体都较少,种群的更新受到限制;(2)半日花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不同龄级间的空间关联性受生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并且对空间尺度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砾石质生境中的半日花种群及其各龄级在小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大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不同龄级间主要表现为(或接近于)负关联;石质生境中半日花种群及其各龄级在中小尺度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加表现为随机分布,龄级Ⅲ与Ⅱ和龄级Ⅱ与Ⅰ之间的空间正关联或不关联关系更明显。这种差别与两种生境下的环境条件和群落结构有关;(3)半日花幼龄个体(龄级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成年个体(龄级Ⅱ与Ⅲ)的竞争压力。研究结果对半日花的保护与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北荒漠区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首次报道了我国沙区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结构的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沙冬青、四合木、半日花等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微形态特征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且大多具有复杂精细的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3.
广西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调查统计,广西自然分布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21种,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本文论述了广西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资源特点,系统分析了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珍稀植物资源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卧龙是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4种,隶属18科,20属,其中一有保护2种,二级保护11种,三组保护11种。本文论述了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以及这些植物的一些利用价值及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西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先琨 《热带地理》1995,15(2):147-154
广西自然分布有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24种,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本文论述了广西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系统分析了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6.
化龙山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维管植物1 977种,隶属186科815属.化龙山是陕西省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共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科30属33种,其中属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11种,三级保护21种;属濒危2种,稀有14种,渐危17种.珍稀濒危植物古老成分较多,并以第三纪孑遗成分为主,单少型属和中国特有属分别是16属和10属(占53.3%和33.3%).在分析了化龙山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及濒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陕西省化龙山自然保护区,加强就地保护,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科学地进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首批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于湖南的有65种4变种。从区系组成、植物地理分布、在自然森林群落中的生态地位,以及利用价值等方面分析了它们的特征,并对湖南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和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天目山是浙江省珍稀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共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5科、34属、37种,其中属二级保护13种,三级保护24种.论述了天目山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列举了它们的一些利用价值,最后提出了保护天目山珍稀濒危植物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9.
秦岭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分布着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2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15种,三级保护26种.这些珍稀濒危植物在医药、木材、花卉、化工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共有高等陆生植物6088种,珍稀濒危植物56种,其中Ⅰ级保护物种4种,Ⅱ级保护物种23种,Ⅲ级保护物种29种,处于濒危状态的7种,渐危状态的27种,稀有状态的22种。在分析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地理成分、现状分布的基础上,探讨了库区珍稀濒危植物致危原因及目前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珍稀濒危植物半日花光合作用日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半日花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表明:在晴朗天气条件下,半日花的净光合速率曲线呈双峰型,在 9:00和15:00左右达到峰值。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在 15:00 达到最大。数据分析表明:空气温度和气孔导度是半日花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叶绿素荧光作用参数的日变化结果显示:半日花受中午强光和高温的影响发生光抑制,使PSⅡ系统发生可逆失活,产生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12.
张秀伏 《中国沙漠》1995,15(1):71-78
通过对中国沙区植物标本整理、鉴定和文献考证,新增加了八宝属、合景天属、红景天属、瓦莲属、黄花瓦松、狼爪瓦松、库布齐八宝、白八宝、白花合景天、合景天、小花瓦莲、卵叶瓦莲、灰毛景天、堪察加景天和唐古红景天等4属、10种、1变种,并对紫八宝和狭叶费英的名称做了订正。  相似文献   

13.
广东石灰岩地区的任豆群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敖惠修  何道泉 《热带地理》1997,17(3):275-282
本文对任豆群落的分布及生境特点,主要种群的生物不特性,其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动态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三个群落类型加以介绍,并提出开发利用与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植物引种筛选实验区内,以3 a生文冠果、花棒和紫叶小檗为实验材料,研究三种植物经历持续干旱到短期复水过程中的生理生态响应。结果表明:(1)干旱复水后花棒和紫叶小檗的chla、chlb、叶绿素总量以及chla/b值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文冠果的叶绿素及其组分含量减少。水分变化对chla含量影响较大。(2)三种植物的MDA含量、SS含量在复水后并没有减少,而是显著的增加,文冠果的增加量最大;各物种的脯氨酸的含量降低,紫叶小糪减少的最多。(3)三种植物的清晨水势和正午水势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花棒和紫叶小檗的水势变化较小,水分亏缺迹象不显著。文冠果和花棒的抗逆性较强,而紫叶小檗对水分变化比较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引种植物的适应性及防护林建设中的植物种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REVIEWS     
《New Zealand geographer》1959,15(2):203-212
Book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SIR JOSEPH BANKS IN NEW ZEALAND, FROM HIS JOURNAL. Edited by W. P. Morrell.
A HISTORY OF CANTERBURY, Volume I: To 1854. Edited by James Hight and C. R. Straubel.
A S urveyor on the W estland G oldeields
MY DEAR BANNIE: Gerhard Mueller's Letters from The West Coast 1865–6. Edited by M. V. Mueller.
M id -T wentieth C entury N ew Z ealand : Historian'S V iewpoint THIS NEW ZEALAND. By F. L. W. Wood.
M id -T wentieth C entury N ew Z ealand : GEOGRAPHERS VIEWPOINT
NEW ZEALAND: A REGIONAL VIEW. By K. B. Cumberland and J. W. Fox.
O ne H undred Y ears in H awkes B ay
THE STORY OF HAWKES BAY. By A. H. Reed.
M an and L and in the W estern P acific
L and and P eople in H ong K ong
LAND USE IN HONG KONG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By T. R. Tregear.
THE PATTERN OF ASIA. Edited by Norton Ginsburg.
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EAST PAKISTAN. By Nafis Ahmad.  相似文献   

16.
高泳源 《地理研究》1991,10(1):80-85
本文从论江浙二省之人口密度等著作中,研究了竺可桢早期人口地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陈述彭 《地理研究》1984,3(1):26-29
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先驱,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1974年与世长辞。捧读竺老的遗著和传记,我们大家的心情都是十分悲切、十分怀念的。解放前的十五年,竺老是抚育我们成长的大学校长;建国以后的三十年,又是领导我们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科学院副院长。春风化雨,身教言传,对我来说,的确是毕生受用不尽的。  相似文献   

18.
Plant densit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artificial vegetation is obviously initialized at the planting stage. Plant dynamics and spatial pattern may change over time a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plants and habitats, but whether it’s applied for desert shrubs in artificial sand-fixing regions remains unknown. Here we examined changes in plant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ree shrubs(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 Caragana korshinskii Kom, and 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in different regions, which have been restored for 27, 32 and 50 years(R27, R32, R50), respectively. The veget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A. ordosica was the dominated species across the 3 restoration regions. The density of A. ordosica and H. scoparium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rom R27 to R32, then decreased in R50. The density of C. korshinskii was low in R32 and R50, lower in R27. The variance-to-mean ratio(VMR)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to fit the observed densities of the three shrubs by frequency. A. ordosica and C. korshinskii both show significantly clumped distributions in three restoration regions. H. scoparium show a uniform distribution in R27 and R50, but a clumped distribution in R32.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A. ordosica seems to be more adaptable in revegetated desert areas compared to C. korshinskii and H. scoparium. Pattern analysis suggests a successive replacement of C. korshinskii, which had low proportions of survived shrubs, by the dominant A. ordosica.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hrubs plants in revegetation projects in arid desert areas.  相似文献   

19.
以西鄂尔多斯地区5种荒漠优势灌丛(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golicus)、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为研究对象,采用平均标准灌丛全部收获法测定灌丛各营养器官(枝条、叶片、根系)生物量,并分别以丛高(H)和冠幅(C)的复合因子(CH)及基径(D)和丛高(H)的复合因子(D2H)为自变量建立单株灌丛生物量预测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误差(SEE)和F检验显著水平筛选出各灌丛种最佳生物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5种荒漠灌丛单株总生物量干鲜比差异性显著(P<0.05),各营养器官间差异性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灌丛根冠比种间差异显著(P<0.05),红砂(1.05)> 霸王(1.01)> 半日花(0.92)> 沙冬青(0.90)> 四合木(0.49);(2)根系和枝条是荒漠灌丛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其生物量占灌丛总生物量比例之和均在80%以上,根系生物量分配随根系径级的增加而增加;(3)5种荒漠优势灌丛单株灌丛生物量预测模型R2值均在0.85以上,且在0.05水平上显著,生物量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