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改进熵值模型和综合评价方法对2003—2007年的广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经济状况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社会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2)近年来,广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经济、社会和环境各子系统基本朝有序方向发展,而2004—2006年广州市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短暂无序化发展征兆,主要是由于其经济增长放缓、环保投入降低所致。(3)通过对广州市与广东省的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近年来,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和珠江广州段水质并未明显改善,环保投入和城市绿化建设更是仅相当于或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广州市在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中必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注重人口、土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疆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建立了干旱区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城市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固体废弃物、绿化覆盖率等作为评价因子,提出城市环境质量影响程序的等级划分和标准体纱。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这个带状区域的城市环境质量作了评价,在单项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又用加权迭加法进行了总体评价,从而获得了该区域环境质量的总况,为区域开发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镇江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大气质量标准,运用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和变异系数的方法,以镇江市环保局2009年提供的原始数据为对象,对镇江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时空上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镇江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整体状况属于Ⅱ级(轻度污染);在时间尺度上第三季度各月份的大气环境质量最优,6月和10月具有较强的特点;空间尺度上丹徒监测站的大气环境质量较好,环境监测站较差。  相似文献   

4.
鲍超  方创琳 《干旱区地理》2005,28(5):659-664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当中,西北干旱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由此必然带来城市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加大的问题。对城市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城市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是当前西北干旱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的首要课题。针对西北干旱区城市环境的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14个具体指标作为西北干旱区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环境标准的基础上,将城市环境质量划分为5个级别,并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建立了西北干旱区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以西北干旱区典型的绿洲城市张掖市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具体应用。结果表明,8年来张掖市的城市环境质量一直属于Ⅱ级,而且有总体好转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并不明显。这一结果与现实成因吻合,说明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西北干旱区城市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在西北干旱区其它同类城市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千庆兰 《热带地理》2002,22(1):90-92,96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质量分区是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性工作。在以往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通常采用单一的环境污染指标,难以全面综合的反应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植被的面貌是一定时期内大气、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树木有生命而又不能移动,它的健康状态是一定时期因素内,综合地反映其生活环境条件的最好尺度。借鉴国外环境诊断的研究方法,提出“树木活力度”,即树木的枝、叶、梢、树形等各个部位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程度这一新的综合生态指标,并结合实际,以吉林市为例,对运用这一指标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原理、问题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运用树木活力度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分区,具有迅速目测、计算简便,快速经济的特点,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景观诊断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伴随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区域与城市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应对当前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1990年以来6个时间断面污染排放、环境本底、环境治理3方面数据,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广东省21个地级城市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测评,揭示了广东省环境质量变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并解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1990―2014年,广东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过程,各城市环境质量呈现动态更替演进的过程,排名变动频繁;2)广东省环境质量的泰尔指数值由1990年的3.653增加至2014年的3.893,区域内差异指数值由1990年的3.647增加至2014年的3.893,环境质量存在显著的区域内差异,珠三角城市与非珠三角城市均有高值区和低值区,空间上呈现分散态势;3)粗放型经济、产业转移、环保投资、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及公众的生活消费方法、环保参与程度对城市环境质量变化有重要影响,对于不同城市的实际影响也存在差异。市场、政府、社会三者有效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系统 (Yangtze Estuary Tidal Wetl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YETWEIS)是一个适用于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管理与决策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基于MapObjects组件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以Visual Basic为开发平台,功能包括对长江口滨岸湿地环境信息的显示、编辑、查询检索、信息统计、空间分析、专题地图编制和环境质量评价等。本文首先介绍了YETWEIS的体系结构、实现技术和主要功能,然后重点对专题地图编制模块和环境质量评价模块的实现思想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水体、沉积物、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污染因子权重确定方法、基于熵值法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利用YETWEIS分析了长江口滨岸湿地2002年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长江口滨岸湿地2003年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奎屯市大气质量的评价,指出该市各功能区与各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状况,以及近几年来防治大气污染所取得的成就。为了使该市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更有科学理论依据,在应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检验时,综合人为因素与气象条件,对NOx、降尘、SO_2和TSP等大气污染物进行了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根据各种错综复杂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制约关系,深入探讨了奎屯市大气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别是冬夏之间气象条件迥异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将奎屯市作为一个“箱体”,对本世纪末大气环境质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市未来大气环保工作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对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测评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征求专家和旅游者的意见及参考相关文献,构建了一个由旅游景观环境、旅游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服务设施环境、旅游地信息环境5个城市旅游环境子系统组成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城市旅游环境各指标发展水平和旅游环境协调发展度两方面考虑,通过确定指标权重、获取单项指标评分、构建协调发展度矩阵等步骤以测定出城市旅游环境质量等级。文章最后对开封市和洛阳市的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测评,得出开封市旅游环境质量水平是中等偏下,洛阳市旅游环境质量水平是中等。  相似文献   

10.
论广州市建设国际大都市大气环境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余汉豪 《热带地理》1994,14(3):193-198
建设国际大都市要求有优美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广州市与国际大都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分析了影响广州市大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控制广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遥感技术在新疆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应用RS和GIS技术,对新疆生态环境进行了宏观监测,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2002年全疆区域各县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级,并结合2000年的同类数据,对比分析了两年间全疆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虽然两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不大,但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背景总体较差,而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对于新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为例,从人居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评价人居环境指数,运用描述统计和GIS制图方法,分析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质量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人居环境综合指数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沿海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明显高于内陆城市;在省级行政单元中,辽宁省人居环境综合指数最高,天津最低。②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人口规模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仅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并不能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但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则可有助于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于认知旅游环境现状、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多层次、多因素的数学模型,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有效合理的评价.结果显示,6个小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均为V1~V2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为V1级,说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属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4.
新疆重点旅游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简要介绍新疆重点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地其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并进而对近年来大气环境的演变趋势作出分析,同时引入和大气环境及衣关的气候要素参评,以使人们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进一步开发垢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主要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近两年《环境保护报》每周一次的湖南省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周报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统计分析出湖南省13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在Ⅱ级标准以内。TSP为首要污染物,SO2为第二污染物,NOx污染轻微,且冬季污染高于夏季;同时大气环境质量与城市工业化水平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密切相关,并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的差异,长沙、株洲、湘潭和娄底污染严重,趋于Ⅲ级际准,永州、张家界空气质量较优,接近Ⅰ级标准,其它城市居中。在分析湖南省大气污染原因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调整能源结构,加强污染治理以及城市绿化等措施,以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DPSIR模型的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对湿地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衡水湖湿地作为评价对象,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ng-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模型,筛选出15个指标,构建了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各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衡水湖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为0.663 9,处于Ⅱ级(较好),即该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好;从项目层面来看,驱动力层、压力层、状态层、影响层和响应层的生态环境质量分别处于Ⅲ级(一般)、Ⅰ级(很好)、Ⅲ级(一般)、Ⅱ级(较好)和Ⅰ级(很好);对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要素主要为衡水湖水体中的总氮含量和周围空气负离子含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研究工作,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的前提和基础。借助GIS技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利用2002和2004年遥感监测数据,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从生物丰度、植被盖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污染负荷5个方面,对伊犁河流域8县1市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县级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为均衡,均处于一般等级水平,其中流域上游的新源县、巩留县和特克斯县相对较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干旱区的适用性,比较分析2年期间不同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土地覆盖变化,数据表明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局部有所改善、总体缓慢退化"的趋势,并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张燕 《地理研究》1995,14(2):106-106
研究对象为城市区域环境综合质量,研究从时间对比角度展开,以便全面了解城市区域环境综合质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通过分析找出操纵综合质量状态和变化趋势的主导因子,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论文着重探讨了区域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变权”的思想,设计了“权”调整公式,再采用“加乘混合法”计算环境质量指数,使评价结果更接近环境变化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的开封市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质量的内涵出发,选取农业地质调查中土壤环境质量、肥力与健康质量的土壤地球化学指标,采用内梅罗指数、加权指数和模型及综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开封市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开封市土壤质量由高至低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土壤环境质量1级到5级的面积比例分别为99.13%,0.39%,0.37%,0.05%,0.05%,仅极少量的城市郊区土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肥力与健康质量1级到5级面积比例分别为0.35%,26.65%,46.27%,17.20%,9.53%;土壤综合质量1级到5级的面积比例依次为0.04%,26.50%,46.47%,17.34%,9.65%。本研究拓展了农业地质调查成果的应用范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减少了单项指标评价的单一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应用叠加法直观地显示出单项质量评价结果与综合评价结果存在的差异,为评价成果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综合评价结果对农业生产布局、粮食安全和绿色产能评价等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源数据的新疆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瑞秋  胡宁  魏冶 《地理科学》2021,41(12):2127-2137
针对区域人居环境质量缺乏从自然和人文因子组合综合评价分析的现状,利用遥感影像、站点监测、交通网络等多源数据,获取与人居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共17个影响因子。应用熵权法、GIS空间分析及现代大数据等方法,定量研究新疆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空间分异及其与经济、人口分布的协调性关系。结果表明:① 新疆自然环境本底受水资源及植被覆盖情况影响较大,自然环境本底评价指数高值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绿洲分散分布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县域尺度的高质量区聚集分布在天山北坡的伊犁河谷等地,低质量区和一般质量区大面积集中连片地分布在新疆南部和东部。② 人文环境受交通通达程度及基础支撑完善度影响较大,地级市、县级市优于其他县级地区,人文环境质量基本呈现以各地级市、县级市为中心向外辐射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③ 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以乌鲁木齐、昌吉市等点为中心的局部圈层式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木垒?皮山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居环境质量的平均水平相差悬殊。④ 整体人居环境质量水平较低,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空间分布的匹配度不足,一般质量区和低质量区的县域土地面积占比高达84.90%,分布了47.74%的人口,低质量区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⑤ GDP水平与人居环境质量保持较高的匹配性,环境经济协调型县市数量较少,环境经济滞后型县市数量最多,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相互掣肘,制约着新疆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