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南京市秦淮区实行"多校划片"的原秦淮区与实行"单校划片"的原白下区进行比较,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教育特征、建筑特征、邻里特征、区位特征和税收特征等因素对不同区域住房价格的影响,并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及SLM和SEM模型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秦淮区二手住房价格呈现空间负相关并且具有空间异质性;两区域小学教育质量和到小学的距离对房价的影响均不显著;"多校划片"区域中,初中教育质量对房价的影响显著,而在"单校划片"区域中,初中教育质量和到初中的距离对房价均存在显著影响;非教育特征因素对不同区域住房价格的影响不同,建筑特征、邻里特征、区位特征部分显著,税收特征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城市医疗设施合理布局及其空间公平性是地理学重要议题,最大可达性均等(MAE)模型是空间公平导向优化配置模型的重要进展,但已有研究对于模型空间公平测度指标的探讨仍较缺乏。从公共服务可达性及空间公平内涵出发,选出了国内外研究中常用的10种空间公平测度指标,对MAE模型的优化目标函数进行扩展。以深圳市医疗设施为例,对这些模型进行了应用和综合比较。研究发现:(1)从空间公平内涵来看,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平均绝对偏差和帕尔玛比值4个指标较适用于医疗设施空间公平研究。(2)从模型优化效果来看,基于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帕尔玛比值、平均绝对偏差和泰尔指数的MAE模型表现较好。(3)综合来看,变异系数、平均绝对偏差和帕尔玛比值3个指标能够较好地测度医疗设施空间公平,以这3个指标为目标函数构建改进的MAE模型,能够提升模型优化效果。本文进一步发展了空间公平导向的设施优化配置模型,能够为医疗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供科学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公平性思想,对农村小学布局进行优化。针对农村小学入学距离不超过2 km的要求,从空间公平角度将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OD成本矩阵分别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相结合,测算得到贵州省黄平县农村小学服务能力和居民点至学校的空间可达性,并得到各农村小学服务范围。结果显示:黄平县农村小学布局中存在人均建筑面积不达标、用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用地服务半径较大的问题。提出3种优化方法:1)对服务范围重叠且服务能力值低于6.158 0的学校优化合并; 2)对所处地区可达性低于4.956 3且服务能力值低于6.158 0的学校保留调整; 3)对农村小学生密度高于320.211 7的地区新建学校,以此来实现农村小学布局空间公平。  相似文献   

4.
张艳林  李敏  刘宇文  李佳  侯钰婧 《地理科学》2022,42(6):993-1004
基于“学籍信息中的家庭地址承载了学生空间位置”这一假设,通过学籍信息收集了湖南省株洲县小学生的家庭地址,借助高德开放平台提供的地理编码和POI搜索服务,获得到了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位置和分布,并基于最短路径分析和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株洲县小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及其特征,尝试为区域教育资源的空间均衡性分析与规划配置提供新的数据源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① 基于学籍地址和地理编码技术能够较准确地获取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分布。② 株洲县小学生就近入学距离的最大值、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1.83 km、2.10 km和1.81 km,就近入学距离小于2.0 km的学生仅占55.46%,为株洲县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带来了挑战。③ 株洲县北部城镇地区因学校数量较多,平均就近入学距离较小,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普遍较高,且空间差异小,均衡性好;而东南部的乡村地区,平均就近入学距离较大,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大。④ 基于情景分析,在不造成局地生源稳定性问题的前提下,新增3所学校后,东南部地区的平均就近入学距离和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有很大的改善,龙潭镇和龙门镇的平均入学距离由3784 m和3520 m降低到3116 m和2636 m,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分别由0.0492和0.0982提高到0.0762和0.1496。  相似文献   

5.
就近入学空间模型分析——以河南省巩义市初级中学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理解我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与择校现象,引入空间模型模拟学校与居民点之间的供需关系,并尝试解释与择校现象密切相关的"热校"和"冷校"问题。使用最近距离模型、引力模型和Huff模型,以河南省巩义市50所初级中学和1 276个居民点为例,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模型分析。在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引入学校热度指标鉴别"热校"和"冷校",并统计各类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分配和平均入学距离等指标。研究表明:Huff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义务教育供需现状;"热校"、"冷校"与其他学校的规模、生均资源和入学距离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对于就近入学政策实施和学校布局调整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山区贫困县具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分散且居住空间格局快速变化等特点,使得其中小学空间格局变化及可达性分析在教育公平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豫西山区贫困县嵩县为例,利用1997、2007、2015年中小学数据,运用趋势面分析和引力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空间可达性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嵩县中小学空间布局在一些地形条件地区局部集中:小学在浅山丘陵区和低山区分布相对较多,初中则局部集中在浅山丘陵区;②撤点并校使中小学数量减少,各行政村内学校数量的分布差距缩小,趋势线逐渐平缓;③Voronoi模型的Cv值结果显示,中小学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状态,随着中小学数量的减少其空间集聚程度逐渐下降,在县域北部沿东北—西南走向呈现面状密集分布区,沿境内两条主要干线路(G311和S247)分别形成南北和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区;④2015年中小学空间可达性区域差别明显,小学最远入学距离为最近入学距离的160倍,有26.1%的村庄初中入学距离达10 km以上,且全部位于中山和低山地区;⑤地形、交通、人口、经济、政策因素等对嵩县教育资源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戴特奇  王梁  张宇超  廖聪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1352-1359
在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减少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地区大量学校撤并,如何优化学校布局成为研究的重点。2008年原建设部发布了农村学校的最小和最大学生规模标准,但该标准对学校布局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在包含最大距离约束的P-中值模型中增加了学校规模约束,构建了学校布局优化模型,并以北京延庆区小学布局为例,采用分支界定算法进行了求解。结果表明:实施学校规模标准化对学校优化选址有显著的影响,在优化模型中加入学校规模约束后,有65.22%的学校位置发生了改变,呈更加分散型布局;但在乡镇尺度下考察,学校的空间格局则基本未发生变化;学校规模标准化带来的距离增长较小,平均每个学生上学距离仅增长了135 m。并根据结果进一步讨论了研究结果对学校布局优化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县域学校体系规模、可达性演化特征及其分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凯  刘荣增  陈亭亭  聂格格 《地理科学》2020,40(10):1698-1709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体系规模的合理布局、适龄儿童入学可达性对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尼系数、齐夫指数等方法对泌阳县2004—2016年县域小学学校体系规模空间演化特征、就学可达性变化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县域小学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学生和教师的城乡不平衡指数大大增加,首位学校以及位序靠前的学校垄断性增强,学校规模从均衡发展演化为非均衡状态;2016年入学距离在2 km范围内的自然村相比2004年略有降低,距最近完全小学在2 km范围内的自然村出现大幅降低,完全小学大幅减少,服务范围增大,覆盖度出现显著降低;2016年各乡镇学生、教师基尼系数显著增加,全县范围空间分异规律基本一致;相比2004年,2016年地形高度、距乡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对自然村入学距离影响显著增强,特别是对最近完全小学入学距离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鹤  金凤君  刘毅  丁金学  许旭 《地理学报》2011,66(10):1332-1342
基于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利用线性规划和ArcGIS 空间分析等手段,对中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进行了优化。首先,研究确定了影响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各评价指标,建立了由4 大类11 项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以全国 337 个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在科学评价各地市石化产业布局潜力的基础上,遴选出151 个地级行政单元作为线性规化模型优化选点的基础。然后,基于151 个地级行政单元,利用最大化覆盖模型,识别出100 km、200 km和300 km 3 组服务半径约束下中国炼厂布局点的最佳布局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结合中国炼厂分布的实际情况,最终优选出适合中国当前最优布局的52 个炼厂布局点。最后,研究利用ArcGIS 空间分析手段,分别从服务的空间范围和服务的社会经济要素角度,对优选的52 个炼厂布局点进行空间效应模拟,并提取了各炼厂布局点服务范围内的GDP和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原油消耗强度的估算,研究最终确定出中国炼油能力和乙烯产能空间组织的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10.
竞争型公共设施区位决策——概念、选址原则及模型构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宋正娜 《地理科学》2016,36(10):1485-1494
竞争型公共设施竞争性、公益性并存,其区位决策相对更加复杂。首先提出了“竞争型公共设施”的概念,指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空间均衡”是其选址的基本原则,并概括出具体选址要求:遵循供需双方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式、限制至邻近设施的最大出行成本、追求总出行成本最小化、约束设施规模门槛、与低层级设施在出行成本上相区分等。其次构建了基于概率分配规则的重力P中值模型,通过纳入设施规模因子实现区位和规模同步求解,并对邻近设施最大出行成本和设施最小规模进行约束,以实现空间公平-效率、服务质量公平与规模效率等多重目标。最后经过实证检验,优化后的设施布局更为均衡合理。  相似文献   

11.
田玲玲  张晋  王法辉  李响  郑文升  罗静 《地理科学》2019,39(9):1455-1463
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一直存在效率与公平价值导向的博弈,空间综合人文社科的兴起,使其演化成一个空间优化问题。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规划注重决策连续性,据此提出改进空间可达性的两步优化法。在农村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空间可达性为主要指标,建立公平与效率导向下的二次规划模型,通过重新选址和设定规模以保证居民获得就医机会的最大公平和效率,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案例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新选地址和规模优化结果能使仙桃市医疗资源空间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得到显著提高,2个步骤相结合,使其成为真正的混合优化模型,达到效率和公平平衡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2.
A serious spatial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school enrollment persists worldwide. The use of random mechanisms in school allocation might improve spatial equality, with lotteries applied in some choice-based systems. China uses a proximity-based assignment, yet the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by introducing a lottery has received little consideration. To achieve the maximum spatial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this study, a random proximity-based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the swarm optimiz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solve the model. A case study in the Shijingshan district of Beijing was used to illustrate the model outputs. For comparison, a proximity-based model was also developed and solved. After introducing a lottery into a proximity-based enrollment system, the spatial dispar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 reduced by 70 percent. The average travel distance to school increased 3.5-fold but was still much less than the actual average distance of 4.3?km. Relaxing the maximum travel distance constraint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patial inequality. Although total equalit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ly 51 percent of students benefited from increased opportunities, which implies that the model could be adopted in a centralized institutional context, such as China, but might be ineffective in a democratic system.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教育设施供给不足和不均衡的问题,可达性与空间优化方法能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从供需关系出发,运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和改进的p-中位模型,探讨城市新区教育设施的可达性评价与空间优化,提出优化迫切度概念,分析得到教育设施优化区位和规模。结果表明:坪山区各层级教育设施可达性均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优化迫切度结果能够为设施配置的重点区域及优先次序提供依据;优化后各层级教育设施分布比较均衡,与人口分布较为契合;优化结果反映出相关规划标准存在不适用性,应注重规划标准差异化的研究。将城市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评价和区位优化相结合,能为深圳市坪山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南京城市义务教育设施空间演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选取规模、质量、可达性和承载压力等指标,综合运用Zipf对数模型、G指数、差异判别系数及路网测度技术等方法研究南京城市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演化。结果表明:义务教育设施总体规模在扩大,但小学规模差异缩小,初级中学则扩大。中心城区和郊区的规模差异呈现不同特征。义务教育质量总体表现出空间扩散态势,核心-边缘结构依然明显存在,行政区内极化现象突出。义务教育设施的时间可达性总体降低,学区划分对可达性公平存在重大影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设施布局变化,除江宁区和建邺区外的多数地区义务教育承载压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城市地理学者惯用空间可达性方法评价城市内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与公平性,基于此,结合学区制度下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方式的特殊性,提出教育资源社会-空间可达性理念,分别以地理可达性、机会可得性和经济可能性衡量教育服务的获取难度及其空间差异。以公办小学和初中学区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2008年和2018年南京主城区教育资源社会-空间可达性发现:地理可达性内城优于外围的空间差异正在缩小,而机会可得性和经济可能性的社会空间差异明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难度显著增加。历史惯性、城市扩张、单位制度和学区制度等均是导致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和群体间配置差异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学区制和市场化配置原则下,经济资本逐渐成为社会群体争夺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代际再生产的核心要素,终而形成教育资源、社会阶层和居住空间的互动循环与锁定机制。南京案例在中国大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由教育驱动的城市社会空间重构值得持续关注和积极规导,而不断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异则是推进城市内部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公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小学选址的空间运筹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彭永明  王铮 《地理学报》2013,68(10):1411-1417
农村中小学的选址问题是当前地理学区位理论应用的一个热点,学校作为一个设施对学生上学安全和便捷程度有很大影响。许多学者研究了学校的区位问题,然而对农村地区来说,采用模型不够适合。本文学校选址研究充分考虑P-重心模型和P-中心模型的优缺点,在P-重心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改进,增加学生上学最大距离不超过某一阈值的约束,这样改进后的模型同时具有P-中心和P-重心模型的优点,既保证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上学相对方便,又保证加权距离和相对最小。为了方便应用,应用地理信息科学方法,使用改进的节点交换搜索算法求解,然后通过Visual Studio 开发平台和ArcGIS Engine 二次开发组件库开发了农村中小学最优选址的决策支持系统。最后以山东省某镇为例,用该系统解决该镇的小学选址,结果发现改进后同时具有P-重心和P-中心特性的模型比传统的P-重心模型更能适合农村小学选址,能够作为小学学校规划选址的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空间可达性是评价教育设施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而潜能模型是度量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引入学校服务能力因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服务能力等级影响和居民极限出行时间构建就学影响因子,对潜能模型加以改进。通过以湖北省仙桃市为典型县域单元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①村级居民点尺度,乡镇中心和高等级公路沿线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普遍较高,并按照一定的半径范围呈距离衰减过程,而乡镇毗邻地区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相对较差;②乡镇(街道)尺度,可达性较高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沿G318的北部地区,且城乡间、主城区与城郊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均存在一定差距;③改进潜能模型能合理地评价各农村居民聚落点和各乡镇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当摩擦系数β取值为2时,能更为准确地揭示农村居民所能获取的教育资源,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