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秦岭山区因构造活动、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作用而面临较高的地质灾害风险,由于地形高差大、坡度陡,植被覆盖率高,滑坡灾害识别调查难度高,急需发展先进的地质灾害监测识别技术体系,提升高植被覆盖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识别能力。不同的InSAR技术和SAR数据有各自的优势,单一InSAR技术难以在高植被覆盖山区进行区域变形监测和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本研究结合多种InSAR技术和不同波段SAR数据的探测优势,对秦岭南部山区略阳县城关镇的110 km~2范围进行对地观测,综合光学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识别出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2处。研究表明:(1)在高植被覆盖山区,D-InSAR技术和L波段SAR数据的应用,能够提升识别高植被覆盖山区潜在滑坡位置和范围的效率。而时序InSAR技术和Sentinel数据可应用于典型灾害点时间变形模式分析。(2)略阳县滑坡主要为黄土滑坡、堆积层滑坡、黄土基岩滑坡三类;不稳定斜坡主要有陡峭风化基岩不稳定斜坡、不稳定人工边坡,破坏形式主要为基岩崩塌、剥坠落及黄土斜坡崩滑、泥流等;本研究所识别的潜在地质灾害可为略阳县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提出的InSAR潜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法体系可为秦岭及类似高植被覆盖山区地质灾害监测识别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汶川县地震次生山地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致使山体破碎,河流变迁,极大的改变了震区的地貌和地表景观,形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次生山地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采用传统实地调查山地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的方法困难很大,航空遥感技术可以宏观、全面、精确、及时地获取地质灾害相关信息,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预防灾害的进一步发生.综合利用不同时相、不同传感器的影像对汶川县地震次生山地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很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了汶川境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点的分布情况,利用先进的RS、GIS技术,在DEM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信息,通过水系流域的划分,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预防预警次生山地地质灾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滑坡是怒江流域主要的地质灾害,对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系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本研究针对研究区内滑坡灾害主要诱发因子进行判识。利用1991~2006年云南省减灾年鉴、长系列流域内相关站点的年平均降雨量、2006年云南省1:5万的TM影像数据等,以GIS技术为平台对其相关因子关联性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沿怒江干流发生的滑坡灾害主要受到坡度、植被盖度、降雨强度及公路建设等因子的影响,分析灾害点的分布与相关因子间的相关性,发现相关性比较密切的是坡度〉25。的地带;植被盖度为30%~70%的地带;年降水量达到1250—1500mm的地带,以及公路沿线的地带,并以相关性作为灾害发生风险度评价的权重,建立了基于GIS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实现了对怒江干流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  相似文献   

4.
密云水库周边山区滑坡泥石流易发区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度主要是地质灾害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它与孕灾环境的各项因子密切相关。这些因子包括地形地貌、流域水文、构造等内部条件因子以及地震、降雨等外部触发因子。为突出反映滑坡及泥石流主导因子的作用,本文参考了许多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和因子选择,重点选取对该地区滑坡及泥石流发生区域分析评价起一定主导作用的、便于研究区域数据资料与空间资料匹配、关系密切的几个指标,包括地形地貌要素(坡度、坡向、坡形、相对高差、地貌类型)、环境要素(植被指数、河网密度、洪水淹没范围)、构造要素(距断层的距离、断层密度、地质岩性),通过对这些因子的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专家打分方法确定每种要素及因子的权重,借助因子加权叠加办法得出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空间分布,用于表示其可能发生的统计意义上的可能性(概率),该研究对于区域地质灾害预防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每年约有30%地质灾害发生在约占国土面积6%黄土高原地区,灾害数量多、危害严重、机理复杂,然而由于对黄土灾害的发生规律仍然不明晰,长期以来制约了区内大型工程建设、移民搬迁选址等工作。依托1:5万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通过专题要素图件编制和数理统计等手段,重点分析11680处地质灾害,总结了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区域地质构造抬升的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地貌沟壑纵横,具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2)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发生规律,在整个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上,地貌演化与斜坡结构控制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和斜坡破坏模式;在流域尺度上,老年期、壮年期、幼年期等沟谷发育期控制着地质灾害变形破坏模式及危害程度;在具体斜坡点上,坡型、坡度、坡高等坡体几何形态控制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失稳概率;在时间上,降雨及冻融作用控制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在近10a年地质灾害普查和重点详查的基础上,对浙西南山地进行了区域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隐患)点颁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活动可通过地貌、岩性蚀变、土壤发育和断层节理等间接或直接影响崩塌、骨坡和泥石流的形成。从而在其空间自然分布上,表现为大地构造线控制下的带状分布、新构造运动影响下垂直分布和火山构造赋予的斑块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了GPS辅助下的野外调查、野外实地填固进行数据采集和室内GIS(ArcInfo7.0)辅助下的数据储存、分析方法,以西庄河山地流域过去发生的滑坡事件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了该山地流域内滑坡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近期滑坡发生的可能趋势。最后,指出GPS和GIS技术在流域滑坡灾害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级地震。对震中双河镇开展野外应急调查,查明了此次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并开展了环境噪声测试。调查发现,此次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路基破坏(沉陷或隆起)、屋基沉降、地表裂缝或塌陷、粉土液化等类型,且地质灾害主要沿北西向、北东向两条断裂地表破裂带沿线分布;地震诱发斜坡场地动力效应产生的崩塌、滑坡规模较小且发育密度较低,断层活动导致地表同震破裂产生地表裂缝、塌陷及喷水冒泥砂等震害;典型灾害点的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放大系数高于一般测试场地,且以高频放大为主(10 Hz),与斜坡靠近活动断层带附近的高频振动产生共振效应导致破坏密切相关;研究区测点的南北分量(NS)放大值普遍高于东西分量(EW),具有明显的方向效应,与调查区开挖公路边坡所形成的临空方向密切相关。调查结果可为震区的灾害评估、震后救援、灾区重建和灾害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评估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月20日0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了7.0级强震。此次地震发生的区域地形条件复杂,地震烈度大,使得震区地质条件进一步恶化,在强降雨等叠加等条件下,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显著加剧。本文收集了震区地形、地质、构造断层分布、地震烈度分布、历史灾害、降雨以及卫星影像等资料,对震区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评估:① 地震力触发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② 不同降雨触发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趋势分析;③ 地震与降雨共同作用下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圈定了震区次生地质灾害高危和需要重点监测防范区域,为灾害救援与重建过程中次生地质灾害的防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18年7月19日四川省盐源县玻璃村突发特大土质滑坡,损毁房屋65户186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0万元。由于预警预报及时,区域内97户437人成功避险,无人员伤亡。通过对滑坡区域进行现场调访、无人机航拍、实验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的地质、降雨、滑动变形特征和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了滑坡的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减灾建议。滑坡是在区域脆弱地质环境背景,陡倾地形的影响,降水和地表径流联合作用下,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的结果;滑坡堆积体存在转化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过去排查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科学合理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盐源县玻璃村滑坡是典型的避险成功案例,县、乡、村、组4级监测网络的群测群防工作对此次成功的灾害避险起到重要作用,可为相似灾害的避险工作提供借鉴。同时应对流域滑坡泥石流采取工程措施,完成灾害体的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1.
安县雎水河流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县雎水河流域属龙门山山脉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区,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复杂,活动断裂发育,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区内地质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大型、特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流十分发育,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呈区域性密集分布等特征.在"成兰线雎水河段卫星遥感解译图"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流域两次详细的地质测绘调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对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地质灾害在流域内分布范围广、密度大、呈密集性分布,"成群成带性"现象明显;(2)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在高程800~1 500 m,坡度30°~50°的范围内;(3)地质灾害主要沿雎水河及其支流两岸发生,多呈线性分布;(4)发震断裂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在断层的上下盘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断层上盘的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多于下盘,距发震断裂10 km范围是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区域;(5)地层岩性与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坚硬、较坚硬岩组中的崩塌数量远远多于软弱泥页岩、千枚岩岩组,软岩、极软岩岩组中的滑坡比坚硬岩中相对要多;(6)不同的岸坡结构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横向岸坡中崩滑最为发育,其次为斜向倾内层状岸坡.另外,中陡倾岸坡中的地质灾害较缓倾岸坡发育;(7)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分布与也与坡体结构、岩体结构及其组合特征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发现,顺层边坡中如发育有陡倾坡内的结构面,则易形成滑坡,而反倾边坡中如发育有倾坡外的结构面则更易形成崩塌.  相似文献   

12.
采用芦山地震震后滑坡灾害地面排查及无人机遥感影像解译,利用敏感性分析方法进行"4.20"震区滑坡发育因子敏感性分析,结合地震Arias强度分布开展区域性地震次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得到结论如下:1.基于因子敏感性分析结合地震Arias强度分布方法可解决大震后大区域尺度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问题,结果与震后已发滑坡灾害点吻合,准确度和精度均得到提高;2."4.20"震后滑坡灾害发生随坡度增加呈指数上升,与岩性组合有关,最敏感的组合依次为硬岩夹软岩、硬岩夹硬岩岩层及硬岩夹极软岩层,侏罗纪及白垩纪地层易发,易于在降雨变差率中等的区域发生;3."4.20"震后滑坡高危区表现为与龙门山断裂带平行的5个高危带,在其内的乡镇、县城及与之相交的公路成为重点危害对象;4.宝兴县五龙乡、芦山县鱼泉乡和宝盛乡存在较大滑坡风险,要进一步排查,以防震后雨季发生滑坡。宝兴县城虽然极度危险区呈零星分布,但由于地处县城,灾害一旦发生危害极大,需要进行治理;5.在沿线主要道路设置雨季监测员,对来往车辆进行人工预警;6.加强极度危险区群策群防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要介绍四川盆周山地滑坡灾害(含山崩)、重点论述滑坡隐患,最后提出综合区域防灾对策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14.
芦山地震灾区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芦山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对研究区震前3 814处和震后新增1 337处地质灾害与各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震后新增灾害数量的88.41%分布在距震中100km范围内,密度随距震中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新增灾害67.31%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灾害密度随地震烈度减小而逐渐减小。2.震前和震后新增灾害数量和密度均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震前和新增地质灾害数量和密度在砂砾岩和花岗岩中较为发育。4.震后和新增灾害数量和密度均以海拔500~1 000 m和1 000~1 500 m较大。5.震前和震后新增灾害总数的94.99%和91.85%发生在坡度小于40°的范围;震前灾害密度在随坡度增大逐渐减小,震后新增灾害密度随坡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震前灾害以滑坡为主,而震后新增灾害崩塌和滑坡数量相当。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影响巨大,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影响机制对防灾减灾有重大意义。树木分布广泛,不会迁移,一般情况下每年形成一圈记录当年环境状况的年轮,利用树木年轮信息能够分析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树木地貌学已普遍应用于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研究,通常以重建灾害发生的时间、影响范围、运动过程等为基础,评价地质灾害对森林结构组成、地貌变化的影响,分析灾害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过程,结合气象及水文数据,能够探讨诱发灾害的可能原因,进而推测在全球变化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为此,探讨了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地质灾害的理论基础,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东川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减灾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是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地区,有灾害性泥石流沟70条、滑坡163个,其它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地裂、地陷、危岩、水土流失等.灾害非常严重,仅泥石流平均每年注入金沙江1 000×104m3泥沙,东川区的地质灾害有分布地域广泛、类型多样、成灾严重、灾害频发、预防和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多年来对危害严重的20多条重点滑坡泥石流沟进行整治并取得明显效果.为加强面上80多条泥石流沟及100多个滑坡的灾害预防和治理,应该以地质灾害主管的国土部门为主,调动各方及群众积极因素,做到主动预防,制定减灾预案群策群防,使减灾社会化,才能最有效地全面控制地质灾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九甸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地质环境发生较大程度上的改变,地质灾害发育。通过对库区的多次实地调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地分析了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结果表明:河流对库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基本位于距离库岸3 km范围内,约有50%位于1 km范围内,随着与库岸的距离增加,表现为递减趋势;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在高程2 200~2 500 m,尤其是坡度30°~50°的范围内;地质灾害在流域内分布范围广、灾害点多、具有带状分布特征,主要沿库区沿岸发生,多呈线性分布;不同的岸坡结构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分布也与坡体结构、岩土体性质密切相关;库区滑坡和泥石流主要类型分为3类,分析了灾害形成机制,为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地震后ALOS影像自动提取了汶川地震重灾区绵远河流域内的崩塌滑坡,结合野外调查共确定地震触发崩塌滑坡1 073处,面积48.5 km2.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是浅层崩滑体;同时由于地震力作用强烈,触发了许多深层、高速、远程滑坡,并形成了大量的滑坡堰塞湖.汶川地震诱发的第二大滑坡文家沟滑坡就位于流域内,该滑坡是本次地震中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地震导致大量的碎屑物质堆积在沟道内或悬挂在斜坡上,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GIS的统计分析表明,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发震断层的控制,流域内的崩塌滑坡受到了映秀-北川断裂和江油-都江堰断裂的双重影响,主要分布于两断裂上盘的一定范围内;地层岩性影响着地震滑坡的类型,岩浆岩、白云岩等硬岩主要发育浅层崩滑体,而上硬下软的地层多发生大型滑坡;大部分崩塌滑坡都发生在海拔1 000~2 000 m的高程内;坡度是崩塌滑坡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大部分崩塌滑坡发生在25°~55°的范围内;坡向对滑坡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背靠震源(发震断层)方向的斜坡比面向震源(发震断层)方向更容易发生滑坡.  相似文献   

19.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倡导下,我国对于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落地实施。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滑坡地质灾害治工程主要目标放在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上,对于滑坡区域的生态修复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滑坡地质灾害形成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有效的隐患治理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方案,供广大地质工作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核心区滑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以Google Earth 0.55 m分辨率的2005、2009、2015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实地走访调查,建立滑坡数据库,在ArcGIS 10.2平台上计算滑坡点的最邻近指数、K函数曲线及密度分布。结果显示:1)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2005、2009、2015年的滑坡数量分别为184、337和285个,对应最邻近指数为0.556、0.603、0.628;最显著聚集的空间尺度为1 000 m,从聚集向离散分布转变的空间尺度阈值分别为2.9、3.9、3.6 km。2)3个年份滑坡点高密度区占比逐渐增加(2.3%→5.8%→8.3%),中密度区占比亦逐渐增大(15.7%→21.8%→27.9%),低密度区占比逐渐减小(82.0%→72.5%→66.8%)。3)需要重点防范滑坡灾害风险的区域为森林区的西段和东段,村寨区的多依树、硐浦、勐品、水卜龙等地,以及阿勐控河和碧猛河流域内的梯田区。综上,研究区2005-2015年滑坡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人类活动对地表景观干预程度不断加大,滑坡灾害风险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