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变质核杂岩发育结构主要有双层、三层两大类。双层结构的特征主要是由拆离断层分开的下盘变质核与上盘脆性域构成。而三层结构特征主要是由变质核杂岩体、中间韧性流变层以及盖层与山前半地堑沉积盆地等上部脆性变形层构成。通过对上述两种特征进行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对其标志进行判别,且根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可以将其划分成两大类:板内变质核杂岩与板缘变质核杂岩。无论是哪类都和岩浆活动以及热异常联系紧密。通常变质核杂岩核部均会出现多期次岩体侵入,这是探矿、寻矿的最佳构造区。  相似文献   

2.
产有超大型蛭石-磷灰石矿床的且干布拉克超基性岩-碳酸岩杂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库鲁克塔格断隆南侧.世界上产超大型蛭石矿床的杂岩体中均发育有典型的碱性岩类,如霓霞岩、磷霞岩、霞石正长岩类,一般认为矿床的形成与该类岩浆作用有关.但是且干布拉克杂岩体不含典型的碱性岩类,矿床与富碱质超基性-碳酸岩浆有关,就成矿杂岩体的岩石类型而言,该矿床是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个特殊类型.通过对该岩体不同岩相进行了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岩体Sm-Nd等时线年龄为(802±52)Ma(95%可信度,MSWD=0.055 4),εNd(t)=0.471,模式年龄TNdDM为1 208~1 635 Ma,表明该杂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3.
就目前认识,拉斯曼丘陵地区的所有基底和盖层岩石都卷入到了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变形作用。泛非期高峰变质的时代大致在550—530 Ma,其造山晚期的花岗质岩浆作用遍及全区。我们观察到,中山站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固相变质作用过程,主要是对早期锆石的重启、改造,例如,对早期岩浆锆石环带的模糊化,对锆石棱、角的溶蚀,甚至同位素体系的重启等,难以形成变质锆石(边),退变或重启年龄平均值为522.7±6.6 Ma。峰期变质之后侵位的花岗岩结晶年龄为545±9 Ma,意味着峰期变质应不晚于该年龄。泛非期的变形、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可对早期"干"岩石进行某种程度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花岗岩活动似乎缘于陆块内部的活化,而不是不同陆块间的碰撞所致。  相似文献   

4.
就目前认识,拉斯曼丘陵地区的所有基底和盖层岩石都卷入到了格林威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变形作用。泛非期高峰变质的时代大致在550—530 Ma,其造山晚期的花岗质岩浆作用遍及全区。我们观察到,中山站区石榴黑 云斜长片麻岩固相变质作用过程,主要是对早期锆石的重启、改造,例如,对早期岩浆锆石环带的模糊化,对锆石棱、角的溶蚀,甚至同位素体系的重启等,难以形成变质锆石(边),退变或重启年龄平均值为522.7±6.6 Ma。峰期变质 之后侵位的花岗岩结晶年龄为545±9 Ma,意味着峰期变质应不晚于该年龄。泛非期的变形、变质作用及花岗岩可对早期“干”岩石进行某种程度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这种变质作用及有关的花岗岩活动似乎缘于陆块内部的活化,而不是不同陆块间的碰撞所致。  相似文献   

5.
一、区域背景本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额尔古纳非火山型被动陆缘中段。该构造区以得尔布干超壳断裂为界可延至俄罗斯-蒙古国境内。其构造基底是元古代-古生代变质地体和古生代侵入杂岩体,盖层为侏罗-白垩系火山岩及陆相沉积岩。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系的额尔古纳河组;中生界侏罗系万宝组、塔木兰沟组、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白垩系梅勒图组、大磨拐河组;第三系中新统呼查山组和第四系全新统。区域上岩浆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均较强烈,主要有二叠纪侵入的中细粒花岗岩及碎裂花岗岩,侏罗纪第一次侵入的花岗岩…  相似文献   

6.
南秦岭宁陕岩体位于五龙岩体群最东部,由老城岩体、胭脂坝岩体及懒板凳岩体构成。岩性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可将岩浆活动划分为两个期次,早期以中酸性的石英闪长岩-花岗岩闪长岩为主,形成时代约为222Ma~215Ma;晚期为酸性的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时间约为210Ma~201Ma。宁陕岩体成岩物质来源具有多样性,宁陕岩体主要源区来自于地壳物质,同时越偏酸性的岩石壳源物质越多,含暗色包体是幔源物质加入的显著证据。  相似文献   

7.
王羽  郭婧 《西部资源》2011,(5):62-63
内蒙古中部丰镇葛胡夭村太古代穹状构造是2010年在该区进行的1:25万区调编图中识别确定的,与北侧的由集宁岩群高级变质岩组成的北西向线状构造一起构成了本区特殊的构造样式,其中穹状构造是兴和岩群和集宁岩群深部岩浆板底垫托作用形成的,28-25亿年间是穹状构造裂解和中太古代变质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形成的时间,而25亿年则为古陆块最终焊接阶段。反映了太古代古大陆的形成——裂解——闭合的横向增生和垂向加厚的地壳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西缘的平贾拉造山带遭受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期高级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其构造演化过程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聚散和冈瓦纳超大陆的拼合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总结和评述了平贾拉造山带在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期间经历的三期主要地质事件及其构造意义,并与东南极雷纳造山带的地质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平贾拉造山带中记录的三期主要地质事件包括:(1)中元古代晚期岩浆/变质事件(1090—1020Ma),与全球格林维尔期造山作用有关,但对其详细的构造含义争议较大;(2)新元古代中期岩浆事件(780—660 Ma),具有伸展/裂谷岩浆作用特征,可能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3)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即泛非期)岩浆/变质事件(540—520 Ma),与东冈瓦纳大陆的聚合有关。地质对比研究表明,平贾拉造山带与东南极雷纳造山带所记录的中–新元古代地质事件存在明显的差别,两者不能连成一个统一的格林维尔期造山带。平贾拉造山带与普里兹湾地区的雷纳造山带部分(即普里兹造山带)都遭受到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的强烈改造,两者可能存在内在的联系。但是,普里兹湾地区新元古代中期岩浆事件的缺失表明两者可能还不能直接相连。因此,关于西澳平贾拉造山带向东南极的延伸问题尚存争议,这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赵越 《极地研究》1991,3(4):30-30
南极半岛地区增生、变质杂岩记录了东南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俯冲、增生的复杂历史。过去,由于其构造复杂和自然条件恶劣,研究程度低,地质学家的认识是很粗略的。 80年代后期,大地构造学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法日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在日本海沟的调查结果,使得地学界对增生杂岩的认识发生重要的改变。近年来,南极半岛地区增生、变质杂岩的研究同样也出现了值得重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出露于华北陆块东北缘的张三沟岩组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前人根据变质程度和地层对比将其划归古元古代。本文通过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517±9Ma、2518±7Ma和2534±26Ma原岩年龄,2439±24Ma、2464±73Ma和2433±71Ma变质年龄。  相似文献   

11.
赵振中 《西部资源》2013,(3):173-174
分析论述了内蒙古达茂旗比鲁特岩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规律,认为矿床具叠加改造特征,即富含金的沉积层形成了构造破碎带,在区域变质所形成的热液作用及岩浆活动所形成热液的作用下使地层中的金活化富集而成矿,矿床成因为变质——热液金矿床。对在白云鄂博北部区寻找金矿开拓了思路,提出了找矿方向和远景。  相似文献   

12.
东南极内部发育毛德和普里兹两条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泛非期)造山带,这两条造山带中均发育大量同-后构造花岗岩类。本文系统总结了以往东南极泛非期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源区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除南龙达讷山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花岗岩类表现出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A型(或S型)花岗岩的特征。泛非期岩浆作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的时代吻合(600—500Ma)。两条造山带中泛非期岩浆作用与碰撞后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以及上地壳的伸展垮塌相联系,均具有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所以,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3个陆块沿着两条造山带(毛德造山带和普里兹造山带)近于同期发生拼合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区大地构造部位属华北陆块区。华北陆块自原始陆块形成至现今的构造格局,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形与演化。根据不同时代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划分为:太古宙东伙房——西乌兰不浪古陆块、大井——小南沟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带(色尔腾山古岩浆弧)、中元古代被动陆缘渣尔泰山裂陷槽、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研究区中太古代晚期经历了乌拉山运动形成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新太古代期末经历了色尔腾山运动,形成绿片岩相的变质岩系。晚元古代末期,渣尔泰山群经历了强大的白云鄂博运动并受其影响,形成钙质绢云母板岩、炭质板岩、变质石英砂岩、石英岩及变质砾岩等低绿片岩相的岩石组合以及韧性变形的糜棱岩等。研究区位于铁、金、铜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上,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及其与之相伴生的变质深成体构成区内最古老的陆核,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及其变质花岗质侵入岩构成了本区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带,乌拉山运动和色尔腾山运动在测区内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导致热液活动频繁,断裂构造,韧、脆性剪切构造发育,形成了众多规模不等的铁、金、铜矿床,矿点及矿化点。  相似文献   

14.
李淼  刘晓春  赵越 《极地研究》2010,22(4):348-374
东南极内部发育毛德和普里兹两条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泛非期)造山带,这两条造山带中均发育大量同-后构造花岗岩类。本文系统总结了以往东南极泛非期花岗岩类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岩体的岩石类型、岩浆源区及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除南龙达讷山为I型花岗岩外,大部分花岗岩类表现出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A型(或S型)花岗岩的特征。泛非期岩浆作用与区域高级变质作用的时代吻合(600-500 Ma)。两条造山带中泛非期岩浆作用与碰撞后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以及上地壳的伸展垮塌相联系,均具有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特点。所以,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三个陆块沿着两条造山带(毛德造山带和普里兹造山带)近于同期发生拼合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地区出露大面积多期次的岩浆岩体,构成一条巨大的岩浆岩带。通过对东昆仑近年来获得的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东昆仑印支期岩浆岩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2个形成阶段。早期中酸性岩浆岩形成于260-230Ma左右,岩性主要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形成于230-195Ma左右,岩性主要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这些广泛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表明东昆仑地区在印支期经历了复杂的岩浆和构造作用过程,早期岩浆岩的形成与东昆仑洋壳大规模俯冲碰撞有关,晚期岩浆岩的形成与东昆仑碰撞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东南极的格罗夫山是普里兹造山带向南极内陆的延伸部分。对格罗夫山不同碎石带中收集的高压麻粒岩和正片麻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四个高压麻粒岩的锆石多数为变质新生锆石,仅少数保留有继承核,其年龄为2633—2502 Ma。在变质锆石中获得~570 Ma和~555—545 Ma两个阶段变质年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为重稀土亏损,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测这两阶段年龄分别代表了变质作用过程中的进变质和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两个正片麻岩的锆石普遍发育核-边结构,由一个发育振荡环带的岩浆核和均匀无环带的变质边组成。正片麻岩的原岩年龄存在差异,在样品GR14-3-4的锆石核部获得了1060±40 Ma的上交点年龄,其原岩可能来自格罗夫山东南部的冰下高地,而在样品GR14-5-4的锆石核部获得的原岩年龄为917±4 Ma,与格罗夫山基岩中的基性麻粒岩和正片麻岩的原岩年龄一致。在锆石边部获得的变质年龄较为一致,为~530 Ma,与以前在高压麻粒岩中获得的退变质年龄相当。本次研究确认了高压麻粒岩在格罗夫山地区不同碎石带中分布的广泛性,表明其可能普遍存在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之中。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格罗夫山冰下高地并没有受到格林维尔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而是只经历了泛非期的单相变质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17.
前古生代变质地层是海南岛金矿重要的矿源层,海西印支期-燕山期酸性侵入岩浆为金矿的形成提供热源和部分成矿物质,构造控制着金矿的空间定位和形态,金矿的典型类型有岩浆热液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北部发育有大量的新元古代花岗岩,通过开展1/25万莫尔道嘎——奇乾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将其划分为三个构造岩浆阶段,共7个填图单元。岩石组合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早期的中基性杂岩一花岗闪长岩系列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是俯冲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中期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一二长花岗岩系列岩浆来源于下地壳,是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晚期正长岩主要来自于下地壳,形成于造山晚期的伸展体制。整个新元古代岩浆岩的发展演化过程客观地反映了大兴安岭北部西伯利亚板块南缘的运动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极地质考察20年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晓春  赵越 《极地研究》2018,30(3):268-286
在1998—2017年期间,我国组织了14次东南极地质考察,将考察的范围从中山站所在的拉斯曼丘陵向外扩展了约400 km,主要包括格罗夫山、埃默里冰架东缘-西南普里兹湾、北查尔斯王子山、布朗山、赖于尔群岛和西福尔丘陵等露岩区。通过大、中比例尺的地质编图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如下重要进展:(1)确定格罗夫山冰下高地为泛非期(~570—500 Ma)单相变质地体,发现镁铁质和泥质高压麻粒岩并刻画了泛非期造山的精细过程,为普里兹造山带的碰撞造山成因以及冈瓦纳超大陆的多陆块汇聚模型提供了岩石学支撑;(2)论证在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陆块之间存在一个延长2 000 km的中元古代长寿命大陆岛弧,岛弧岩浆作用从~1 500 Ma一直持续到~1 000 Ma,提出雷纳造山带格林维尔期(~1 000—900 Ma)的构造演化可能经历了从弧陆碰撞到陆陆碰撞的过程;(3)在赖于尔群岛超高温变泥质岩中识别出早期蓝晶石的残留,确定了超高温变质作用顺时针演化的精细P-T轨迹;(4)在西福尔丘陵西南部基性岩墙群中发现了格林维尔期(~960—940 Ma)不均匀麻粒岩化,变质条件达820—870℃、0.84—0.97 GPa,认为西福尔陆块也卷入到印度克拉通与东南极陆块的碰撞造山过程;(5)在西福尔丘陵东南部浅变质冰川漂砾和松散砂中获得~3.5—3.3 Ga的古老锆石U-Pb年龄,推测在西福尔丘陵东南方向存在一个从前未知的古太古代冰下陆块。建议今后在东南极面向印度洋构造域的地质考察要进一步扩展到南查尔斯王子山、内皮尔杂岩和登曼冰川,研究工作的重点仍聚焦在南极大陆如何响应地质历史时期里超级大陆的聚散过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上,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太古宙古老地壳及陆核的识别与全球对比;(2)格林维尔期造山记录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3)泛非期造山记录与冈瓦纳超大陆汇聚;(4)显生宙冈瓦纳超大陆裂解及陆块分离。通过这些考察和研究工作,可以促使我国对南极地质科学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0.
布敦花矿区内矿床类型有热液脉状类型和细脉浸染型(斑岩型)两类。热液脉状矿床分布于布敦花岩浆杂岩体北侧外带孔雀山矿段,赋矿围岩主要为角岩化的变质砂岩、板岩、黑云母角岩以及闪长玢岩等。矿体以不规则弯曲的脉状为主,在大脉旁侧围岩中有广泛的网脉状矿化。矿脉自南向北近于左列雁行排列。斑岩型矿床赋存于布敦花岩浆杂岩体南翼内带金鸡岭矿段,矿化面积较大,矿化分散,矿石品位相对较低(Cu一般在0.2%-0.7%),矿体埋深通常在250-300 m。主矿体赋存于隐伏的斜长花岗斑岩岩体顶部起伏界面之外接触带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及中侏罗统万宝组地层内,矿化受斜长花岗斑岩形态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