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火:蜀军避暑移营寨躲进山林柴火:吴军用火攻烧蜀军"连营七百里"心火:汉昭烈帝刘备一病亡故白帝城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  相似文献   

2.
张元朴 《中国地名》2013,(10):76-77
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这次战争由著名抗金将领吴玢、吴磷兄弟俩指挥,分别于1131年5月和10月挫败金军,阻止了金军的西线攻势,保住了川陕的门户。  相似文献   

3.
刘继兴 《中国地名》2011,(10):74-75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相似文献   

4.
1987年12月,地级黄山市成立以来,一场源自对徽州改名黄山是否妥当的争议一直持续至今,文化、历史、地理、旅游界的人士对黄山市的区划、地名现状所起的批判之声响至今日而不绝。1994年,当荆州市被改名荆沙后,由于一场对于荆州地名复归的讨论使得在两年后“荆州”之名又重新出现在地图上。“徽州”之名所产生的影响是决不逊于荆州的,但对于黄山改名徽州的争论至今已持续了16年之久,却还是未见黄山有重新改名徽州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地名改来改去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北镇改为北宁,再度改为北镇;襄阳改为襄樊,再度改回襄阳。这种改来改去,再度回归原名的现象屡见不鲜。2012年1月31日,江苏省政府发布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淮安市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抗争,2001年被官方改名楚州、当地坚持称为“老淮安”的县级行政区终于“夺回”了本来属于自己的地名。这种频繁更改,然后旋即恢复,在笔者看来,是弊大于利。其弊端有如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26日,经过国务院批准,襄樊更名为襄阳。襄樊改名了有人说是改名,也有人说是复名。不管怎么样,最近几年,类似城市更名、复名的事件太多太多,如徽州更名为黄山、大庸更名为张家界、淮阴更名为淮安等等。还有一些城市也在酝酿改名。城市更名已经不是新鲜事了。但究竟改何名?如何改?改了之后怎么办?……这一系列的问题,与城市的品牌建设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2010年,湖北襄樊经过多年努力,把名字改成了襄阳。事实上,在此前的一二十年,中国城市改名的冲动从未停止。据了解,目前酝酿改名的城市为数不少,例如河北石家庄市想改成正定市或西柏坡市,河南新郑市想改为轩辕市,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与贵州水城县都想改为夜郎  相似文献   

8.
(三)平心而论,李陵此番走出居延的戈壁之战,本是一次对历史进程没有什么影响的战役,从军事学角度,至多是一次步兵与骑兵在大漠中交锋的特殊战例,进一步验证了步兵战车面对骑兵军团在野战中  相似文献   

9.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一篇《出师表》使得诸葛亮"智圣、忠臣"的美名深入人心,名垂千古。但文中提到的"躬耕地"到底在何处,至今未有定论。围绕诸葛亮躬耕地的故事演绎,也如八阵图一般扑朔迷离。具体涉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古襄阳所在地)两  相似文献   

10.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当时袁绍率兵20万南下,曹操率兵4万在官渡相拒。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战略决战。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耀亮了中牟县官渡桥村这一地名,亦  相似文献   

11.
隆中谈名     
隆中之有名,盖因其为诸葛亮之住地也。南朝宋代的史学家裴松之写道:“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现在该地已不归河南邓县管辖,而属湖北襄樊市。初冬季节,来到隆中。在襄樊火车站前花四元钱买了一张票,坐一辆破旧的面包车,逛荡十分钟,再爬一个十分钟的坡儿,隆中就到了。脚下就是诸葛亮躬耕陇亩的地方,已被襄樊师专的楼房所占,有百八十亩吧。罗贯中写隆中,山也秀雅,水也澄清,地也平坦,林也茂盛,住下来以后,才知道这里只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大沟,节气已到,山水林地全然透着肃杀的寒气。显然我来的不是时…  相似文献   

12.
从地理角度分析三国时期蜀国的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263年,建立43年的蜀汉帝国在其第二任皇帝刘禅手中灭亡,历史学家对它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分析,普遍的观点认为是刘禅昏庸无能和亲小人,远贤臣,以及军事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这种观点将一个历史政权的灭亡归结为一个领导人的领导失误,似乎蜀汉灭亡是偶然因素导致的,然而换一个角度,对蜀汉政权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蜀汉政权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作者从地理环境对居民思想观念、身体条件以及习武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来对蜀汉灭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探讨,得出结论:地理环境因素是蜀汉灭亡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13.
茶陵,自先秦置县后,历有荼陵、声乡、茶陵、茶乡之称谓。前三者,是今茶陵县区划地名。后者,是对今茶陵县的一种雅称,并非县名。一、荼陵与声乡荼陵,为茶陵古名。上古属荆州地域。是否得名,实不可考。《尚书》列"九州",始有荆州之名。但其时荆州,是以自然地理实体为界限的区域地名,并非区划地名。称  相似文献   

14.
犍为种姜始于汉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本草纲目》记载:“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杨州”。南朝齐梁间名流陶弘景则说:“蜀汉犍为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不解作干者”,犍为生姜自古名扬天下。近代以来美誉更盛。据1937年《犍为县志》记载:姜“商场繁盛,贩者云集,有渝帮十数家坐庄收买,集零成整,每包重三百斤,其价积年上涨,转运沪上放洋。”同时,日本、德国等客商已在新民设庄收购干姜,顺江而下,漂洋出海。1951年国家外贸部组织犍为生姜出口原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原苏联《真理报》1953年的消息称“犍为县麻柳场穴今新民镇雪白姜品质好…  相似文献   

15.
荆州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为古九州之一,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诸葛亮在荆州城楼上演的《空城计》”,妇孺皆知。而今的荆州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现代化大都市。在这座底蕴厚重的城市,民政人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大潮,再现荆州精神,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带着敬佩的心情,记者日前采访了荆州市民政局局长傅纯海。记者:荆州市市名曾几度沉浮,1996年最终定名为荆州,恢复荆州市,在地名文化上有何意义?傅局长:荆州历史悠久,是楚文化发祥地。荆州地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延续荆州历史文脉,而且…  相似文献   

16.
直罗镇位于陕西省富县境内,当时是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一条小路穿镇而过,地形像一个口袋,是打伏击战的好场所。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于1935年11月20日至24日,毛泽东、彭德怀指挥红军在直罗镇歼灭敌第109师战役。史称直罗镇战役。这次战役使得直罗镇成为红色地名。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相似文献   

17.
在古城襄阳东南隅,绿影壁巷的东端,有座大型彩色石雕照壁,因是用青绿色石料雕砌而成,故称绿影壁。 我国古代大凡豪门贵族的私宅,正对大口都有一堵遗壁,建在大口外称照壁,建在门内称影壁。这绿影壁原是明襄王府门外的照壁,本应称绿照壁,只因明襄王府早已不存在了,也就无所谓门内、门外之分,只是襄阳人习惯称绿影壁,故而沿用。 襄王府是何时建?据《襄阳县志·沿革》载:明襄王瞻善系仁亲第五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封,宣德四年(1429年)王府设长沙。正统元年(1436年)王府迁移襄阳城内东南隅,重新营建,占…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初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成功的进行了塔山一线阻击战。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保证了我军攻克锦州战役的胜利,保证了我军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战役的胜利,保证了我军辽沈战役歼敌47万人的巨大胜利。为解放全东北以至全中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着极高的声誉.是我军军史上野战阵地坚守防御成功的光辉战例,是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的骄傲。  相似文献   

19.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行政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多万,城区面积120平方公里,非农人口118万。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中部地区经济强市,襄阳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经济雄厚,人文璀璨,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被列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同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下辖保康县为全同文明县城,襄州、枣阳为湖北县域经济第一方阵。襄阳正抢抓“新四化”战略机遇,建设“产业寝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致力于建成汉水流域中心城市,支撑湖北经济的重要支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初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成功的进行了塔山一线阻击战。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保证了我军攻克锦州战役的胜利。保证了我军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战役的胜利.保证了我军辽沈战役歼敌47万人的巨大胜利。为解放全东北以至全中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着极高的声誉。是我军军史上野战阵地坚守防御成功的光辉战例.是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的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