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地理期刊(包括定期的和不定期的)无论在出版的种类还是出版的国家来看,都有明显的增加。据统计,50年代平均每年增加的新刊物达45种,60年代达75种,到了70年代就超过了一百种。  相似文献   

2.
一种刊物某年的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被各种科技期刊所引用的次数除以该刊在此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一般来说 ,此值越大 ,表明刊物的影响和学术作用也越大。因此 ,刊物的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用的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于 1 999年 1 2月公布了约占全国学术类和技术类科技期刊 90 %左右的 2 64 8种刊物 1 998年的影响因子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以 0 . 2 88位居这 2 64 8种科技期刊的第 3 65名和地质、地理类 1 2 8种科技期刊的第 3 6名。《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8年的影响因子及其在全国科技期…  相似文献   

3.
1983年11月12日至16日,中国地理学会在无锡召开了地理学术刊物编辑工作经验交流会。《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历史地理》、《世界地理集刊》、《经济地理》、《中国沙漠》、《冰川冻土》、《热带地理》、《四川地理》、《山地研究》、《新疆地理》、《中原地理研究》、《地理集刊》、《地理丛刊》、《地理译报》,《国外地理文摘》等十七个刊物编辑部的代表共34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中国药理学报》主编丁光生研究员,科学出版社期刊编辑室李瑞旭同志,介绍了编辑工作的经验和科技期刊出版的有关事项。  相似文献   

4.
孙惠南 《地理研究》1988,7(4):103-105
遥感应用现在已经为我国地理学界所重视 地理信息系统和机助制图的成果正在陆续出现,这方面的专业队伍已经形成.国内已经出版了《遥感应用》等又即将出版《国土资源遥感》等专业刊物以利交流.为了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论以引发思路,国外新动向历来为大众所关注.ITC杂志是一本有用的刊物,现以1987年第一期地图制图学专辑为例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地理》2021,(1):45-45
《干旱区地理》创刊于1978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办刊宗旨是反映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目前,在干旱区地学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欢迎国内外地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投稿。  相似文献   

6.
《热带地理》2011,31(5)
《热带地理》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门类,重点反映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具创新性、前沿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本区域资源调查和经济开发规划专题论文;学术动态、综述、简讯、书评等。为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提高稿件和刊物质量,来稿务请按规范撰写。  相似文献   

7.
2021年《地理学报》出版12期,共计刊文207篇,出版3148页。5月28日,2021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暨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在西安举行,《地理学报》编辑部组织"京津冀协同创新与引领发展"分论坛;《地理学报》专职副主编、《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主任何书金研究员当选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7月29日,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名单公布,《地理学报》专职副主编、《地理学报》(中、英文版)编辑部主任何书金研究员荣获优秀出版人物奖。  相似文献   

8.
何书金  盛文萍 《地理学报》2021,(1):F0002-F0002
2020年《地理学报》来稿1278篇,出版12期,共计刊文184篇,刊发2788页。10月9日,中国科协公布"第五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本届共遴选论文96篇,《地理学报》1篇刊文入选。11月14日,《地理学报》入选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优秀地理期刊";《地理学报》 6篇刊文入选"中国地理学会期刊优秀学术论文(2016—2017年)",《地理学报》责任编辑李义荣获中国地理学会第五届"优秀地理编辑"。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发布"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中文科技期刊排行榜(2020版)",共142种期刊入选,《地理学报》位列榜首。  相似文献   

9.
陈宇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5):893-902
领土疆域是现代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地理空间实体,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具有根本现实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历程中,人类社会共同体在有着固定地理边界的领土上建立了现代国家,然而随着人类探索世界的范围因认知能力、科学技术及经济全球化等变化而扩展,国家地理疆域的形态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国家的地理疆域已经从领土、近海和近空传统地理空间,向深海、远洋、太空、极地和信息等现代地理空间延展。总的来看,现代国家疆域的形态特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二维空间向多维空间的变化,从确定性空间向不确定空间延展,从地理空间迈向向利益空间发展,从主权空间向战略空间扩展。在现代国家的地理疆域已经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出了以和平、主权、普惠、共治为治理原则来治理国际关系新疆域,这不仅为治理国际关系新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也有效推动了中国疆域治理迈向更高台阶。  相似文献   

10.
《热带地理》2009,29(6)
《热带地理》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门类,重点反映热带亚热带地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具创新性、前沿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本区域资源调查和经济开发规划专题论文;学术动态、综述、简讯、书评和科普作品等。为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提高稿件和刊物质量,来稿务请按规范撰写。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检索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工程索引(EI)、Scopus等国际期刊数据库以及相关学术组织网站中列举的国际地理期刊,整理和分析国际上区域研究期刊的基本信息,包括刊名、检索收录机构、刊期、出版机构、创刊年份和期刊网站六大基本信息。截至2016年,全球已有20个国家共出版了52种专门刊发区域研究的期刊。其中,12种区域研究期刊被SSCI收录。区域研究期刊的语种涵盖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俄文、波兰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10种文字。最后,分析了区域研究期刊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环境遥感对于地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支持作用,体现为使地理科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对地球表层系统物质地信息和能量信息的双重同步考察等。而地综合分析客一的加强,规范化的“信息合”技术应用以及以地理环境遥感信息分析处理为核心的地理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则是环境遥感的发展对地理科学研究理念的一系列拓展。  相似文献   

13.
14.
地理空间与创新:理论发展脉络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文柱 《世界地理研究》2012,(3):94-100,151
为回应"地理已死""、地理不再重要"的质疑,经济地理学者通过创新与空间关系的研究,重新发现了地理空间的意义。创新互动研究表明,单纯的地理邻近并不能促进区域创新,除了地理邻近之外,创新主体之间需要建立组织邻近和认知邻近。创新研究中的地理空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地理距离的邻近,而是由地理邻近与组织邻近及认知邻近构成的多维空间。虽然地理邻近既非促进创新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但地理邻近能够促进创新主体间认知邻近和组织邻近关系的建立,因此,促进企业之间的地理集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证研究虽然发现地理邻近与创新绩效存在联系,但尚不清楚各种邻近各自对创新绩效的效果如何,各种邻近与创新的关系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建构阶段,亟待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地理信息可视化中的二元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培  李满春  徐建刚 《地理研究》2008,27(5):1087-1096
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探索,以二元分析为基本方法,初步探讨和形成了地理信息可视化二元概念模型 ,力求构建一个简单的、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地理信息可视化理论框架。文章首先从地理学、语言学、哲学等方面阐述了二元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以符号语言学为范式,从地理信息可视化的所指与能指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地理信息可视化二元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最后得出结论。研究表明:①地理信息具有二元性,它包括时间与空间二元 、瞬时与历时二元、空间几何与空间属性二元、定性与定量二元;②地图设计也具有二元性,它们是地图整体样式与个体符号二元、符号外观与内在二元、形状与尺寸二元、色彩与纹理二元。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 to uniquely identify vector geographic objects based on their spatial position and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The method comprises three steps. First, a grid-based spatial indexing (Quadtree grid) is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according to location, shape and size of the geographic objects. This allows for a simple Quadtree grid generation (the level, row and column number) for every geographic object by three grid parameters (origin, start and end size). Second, a set of algorithm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extracting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e.g. representative points, outline and orientation) of geographic objects corresponding to the grid. Third, a strategy for the unique identification of geographic objects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Quadtree grid and the geometric inform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presented in a case study conducted i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The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this method is more efficient than existing methods at positioning, searching and querying. The unique identifier is also shown to be useful as a technical method to suppor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matching, conflating and sharing of spatial objects.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Spatiotemporal association pattern mining can discover interesting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s among various types of geospatial data. However, existing mining methods for spatiotemporal association patterns usually model geographic phenomena as simple spatiotemporal point events. Therefore, they cannot be applied to complex geographic phenomena, which continuously change their properties, shapes or locations, such as storms and air pollution. The most salient feature of such complex geographic phenomena is the geographic dynamic. To fully reve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 geographic phenomena and discover their associated factor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novel complex event-based spatiotemporal association pattern mining framework. First, a complex geographic event was hierarchically modeled and represented by a new data structure named directed spatiotemporal routes. Then, sequence mining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discover the spatiotemporal spread pattern of the complex geographic events. An adaptive spatiotemporal episode pattern mining algorithm was proposed to discover the candidate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complex geographic events. Finally, the proposed approach was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air pollution in the region of Beijing-Tianjin-Hebei.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can well address the geographic dynamic of complex geographic phenomena, such as the spatial spreading pattern and spatiotemporal interaction with candidate driving factors.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基础地理要素编码标准编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以城市道路和街坊为核心的基础地理要素编码方法进行研究,克服了传统的城市基础地理要素编码方法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编码在唯一性、扩展性和稳定性方面的缺陷,提出将编码内容与地理要素的地理位置相关联,且充分体现唯一性、扩展性和稳定性的网格化城市基础地理要素编码方法。由该方法编制的覆盖上海全市的基础地理要素编码可供上海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使用。同时为促进上海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推动城市GIS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Modeling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ourists at a tourist destination is crucial when it comes to enhancing the destination’s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and crises, as it enables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 to precise geographic locations. Seldom have existing studies explore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ourists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s behind i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couple 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with geotagged social media data to determine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ourist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disaster and crisis management at tourist destinations.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San Diego was chosen as the study area to demonstrate the proposed approach. We modeled the touris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by qua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and five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ing land use, land parcel, elevation,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major road and distance to the nearest transit stop.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dependency on and sensitivity to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uncovered. The model was subsequently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one simulated tsunami disaster and one simulated traffic breakdown due to crisis events such as a political protest or a fire hazard. As suc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roach has been demonstrated with specific disaster and crisis scenario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