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985年10月11日至16日,在我国西陲边城伊宁市召开了全国应用雪冰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首次由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召开的我国积雪和水面冰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90多人,收到论文摘要76篇,论文全文40余篇。代表们热烈讨论了近十几年来,我国积雪和水面冰(即河、湖、海冰和水库冰)研究为四化建设服务方面的新成就,标志着我国雪冰研究走向独立发展的新里程。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无论南部、北部)雪冰电导率与雪冰体的酸碱度及雪冰内各类杂质成分的关系明显不同于极地冰盖(南极冰盖与格陵兰冰盖),青藏高原雪冰电导率依赖于地壳来源的碱性矿物盐类杂质(如Ca2+,Mg2+,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即H+)呈反相关;极地冰盖雪冰电导率依赖于海洋来源的酸根离子(如Cl-,SO2-4等),因而与雪冰酸度呈正相关。但在北极地区,雪冰电导率与各离子的关系存在复杂的地域分异,如在北极中心地区,极可能由于“北极霾”的干扰,打破了格陵兰冰盖内电导率与酸根离子间明确的函数关系。总之,雪冰电导率是寒区大气环境的替代性“指示器”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理学会“全国雪冰学术讨沦会”于1983年10月10日至15日在兰州举行。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施雅风同志致开幕词,会议组织委员会主任李吉均同志作了总结发言。甘肃省有关领导到会祝贺并讲了话。全国61个单位的111名从事科研、教学和生产技术工作的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34篇,其中83篇在大小会上作了报告。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地理》2021,44(3):807-818
冰川覆盖流域的雪冰融水对河川径流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气候变化影响雪冰融水过程和数量变化,河川径流过程和径流量相应变化,其程度与流域冰川情况相关。通过利用CMIP5气候模式输出气象数据驱动流域水文模型,模拟研究天山地区3个不同冰川覆盖率河流(库玛拉克河、玛纳斯河、库车河)的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未来气温和降水的持续增加,3个流域的雪融水均有增加,冰融水变化受冰川覆盖面积的影响,在各个流域变化不一致。径流变化主要受降水增加和雪冰融水变化的综合影响,在未来情景下各流域径流均有增加,分别增加了5.8%~14.3%(库车河)、2.9%~11.4%(玛纳斯河)、12.9%~47.1%(库玛拉克河),且冰川覆盖率越大的流域,预估径流不确定性变化区间受冰融水影响越大。预估3个流域的径流、雪冰融水年内分布变化表明,各河流的春季融雪时间提前和融雪量增加使得流域春季径流量较历史时期增大;在夏季,受雪冰融水变化的影响库车河、玛纳斯河夏季径流峰值量减小,而库玛拉克河径流峰值量增加,且预估的各流域夏季径流变化不确定性区间明显大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5.
1986年1月23日至2月14日,以新疆地理研究所加帕尔、胡汝骥和仇家琪组成的积雪小组,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三周学术访问,考察了日本积雪研究方面的问题,探讨开展合作研究的途径。这次访问正值隆冬,适逢近些年来日本罕见的豪雪。我们的访问受到了友好接待和大力支持。日本雪的研究既着重于基础理论,也着重开发、应用。学术思想活跃,研究领域宽阔,仪器、设备较好,研究成果较多。雪害治理充分,注意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所有这些给我  相似文献   

6.
《极地研究》2021,33(1)
环境中普遍存在着自然条件下产生的高氯酸盐(ClO_4~–),其同位素组成的显著特征(如17O异常和/或36Cl正值)表明这些ClO_4~–很可能来自于大气平流层且臭氧(O3)参与了其形成过程。极地冰盖是保存大气来源ClO_4~–的天然档案,能够提供大气来源ClO_4~–的含量、空间分布、长时间尺度内的变化序列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来源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明确人类活动对大气来源ClO_4~–的影响,大气中产生ClO_4~–的机理,以及大气中ClO_4~–的产量与大气化学、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了极地雪冰中ClO_4~–的来源、含量水平、时间变化序列及大气中产生ClO_4~–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之后,提出今后应利用极地雪冰样品研究不同区域ClO_4~–的大气圈层(平流层、对流层)主要来源,并开展雪冰中ClO_4~–的沉积后过程研究,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ClO_4~–的大气化学过程,并获取大气中ClO_4~–的产量及其变化的真实信息。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我国雪冰研究工作为“四化”建设服务,总结我国开展应用雪冰学研究的成果及其经验和教训,拟于1985年9月底在新疆伊宁市召开“全国应用雪冰学术讨论会”。会议内容有:1)积雪、雪崩、风吹雪及有关灾害防治;2)河、湖、海、水库冰及其冰害防治;3)现代冰川与冰雪物理;4)雪冰测试技术;5)融雪及其融雪径流预报研究;雪冰资源的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某些冰川和地球化学科学工作者,先后对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友谊峰等地的现代冰川冰、雪、水中痕量元素进行过若干研究,但在南峰地区还未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9.
硝酸根(NO_3~–)是南极雪冰中主要的化学离子之一,过去对雪冰NO_3~–记录与气候环境信息的关联开展了广泛研究。然而,不同于雪冰中其他化学离子,NO_3~–沉积进入雪层中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沉积后过程,给定量解读雪冰NO_3~–的气候环境信息带来了严峻挑战。NO_3~–的稳定同位素构成则为定量解译大气氮的来源、氧化剂的相对丰度等提供了有力工具,受样品量(尤其是冰芯)和含量所限,目前对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研究仍非常薄弱。本文综述了目前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NO_3~–的沉积后过程和相关机制及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记录,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未来南极雪冰中NO_3~–稳定同位素可能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韩建康 《极地研究》1998,10(4):241-251
分析了威德尔海周边雪冰和大气 中MSA和nssSO^2-4浓度资料。结果表明,威德尔海是造成这一地区大气中高含量生物硫化物的“源”,其周边岛屿及冰架表层雪冰记载和了大气中生物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长江之源各拉丹冬峰东坡的尕日曲流域冈加曲巴冰川和水晶矿冰川冰、雪、水样品中的pH值、总碱度、总硬度、矿化度,以及K+,Na+,Ca(2+),Mg(2+)和Cl-,SiO2等可溶性离子的含量,同时讨论了其水化学组成类型.  相似文献   

12.
韩建康 《极地研究》1998,10(4):4-14
分析了威德尔海周边雪冰和大气中MSA和nssSO2-4浓度资料。结果表明,威德尔海是造成这一地区大气中高含量生物硫化物的“源”,其周边岛屿及冰架表层雪冰记载和反映了大气中生物硫化物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点。源区产出硫化物的强度存在显著差异:靠近南极半岛一侧高于靠近Filchner-Ronne冰架一侧。尽管诸多因素对输运和沉降过程发生影响,表层积雪MSA和nsSO2-4浓度仍呈现出很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随沉降地点离海距离和海拔高度的增加,浓度值递减;但在一定海拔之下,“高程效应”不显著。冰芯中MSA浓度垂向分布显示出季节分配“滞后”现象,在表层表现为受天气条件制约的输运过程造成的相位差,在深层则归因于有待验证的“迁移”机制作用的结果。大气和雪冰样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类似威德尔海这样的高纬地区,大气中的SO2-4和MSA“信号”在雪冰样品中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减弱。但就空间变化趋势和季节分布而言,表层雪冰仍是大气中组分(在本文是SO2-4和MSA)的良好载体。十分接近的大气和雪冰MSA对nssSO2-4(或SO2-4)比率证实,这两种大气组分在由大气洗净和沉降到冰雪过程中只发生微弱的分离作用。这也就是大气和雪冰中  相似文献   

13.
1概述积雪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除了对各类经济活动造成危害这一消极面外,还可作为资源被人类利用。早期积雪资源利用仅局限于水资源、旅游观光资源和运动资源三个方面。近年来,积雪资源被拓广了利用范围,主要表现在:农业上用雪及其融水的低温性,在春、夏季进行喜冷性作物和菌类的栽培;在水产养殖业上,利用融雪水的低温性进行鱼苗繁殖、特种溪栖性鱼类的养殖;工业上,主要用于温差发电、太阳光发电、低温冷库、冷冻干燥与结晶、海水淡化与浓缩等.日本是经济发达国家,其积雪研究实用化趋势较强,近年来在雪资源利用方面…  相似文献   

14.
应东京联合国大学副校长、国际地理联合会秘书长曼斯哈德(W.Manshard)教授的邀请,我们一行三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黄秉维,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吴传钧,中国地理学会副秘书长瞿宁淑)于1979  相似文献   

15.
积雪淋溶作用对冰川雪层内主要阴、阳离子记录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侯书贵  秦大河 《地理科学》1999,19(6):536-542
利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初始消融季节的连续雪坑离子浓度剖面,初步探讨本区冰川雪层中离子淋溶作用的特征及其对雪冰化学记录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积雪内的大部分化学成分随融水向下渗浸,并富集在雪/冰界面处或附加冰内。当冰川消融进一步加剧,导致大部分离子成分随融水进入冰川径流,则会最终形成离子浓度很低的冰川冰,冰芯之定量记录将蜕变为定性结果。  相似文献   

16.
极地雪冰中过量~(17)O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量~(17)O是当前水体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前沿领域,在极地雪冰研究中备受关注。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水循环过程中过量~(17)O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评述了极地雪冰中过量~(17)O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过量~(17)O的影响因素、空间分布特征、季节变化、末次冰盛期-全新世过量~(17)O演化特征,并针对极地雪冰过量~(17)O研究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朱竑  柴彦威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07,26(6):1304-1304
由日本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大韩地理学会协办、日本熊本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5日在日本熊本市召开。这是2006年“第一届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延续。  相似文献   

18.
朱竑  柴彦威  王开泳 《地理学报》2007,62(12):1337-1337
由日本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大韩地理学会协办、日本熊本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5日在日本熊本市圆满召开.这是2006年"第一届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延续.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根据1994年在南极中山站首次使用数字触发地震仪测量的冰崩,研究南极中山站地区冰崩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温度、风速等)的关系,这对于考察船在南极的安全航行以及科考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南极冰川、冰山、冰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有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9月份冰崩次数曲线呈口朝上抛物线型变化,10~12月冰崩次数急剧增加。冰崩曲线与月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月平均气温三者的拟合曲线吻合得很好,即冰崩次数随气温持续上升而增加,风速与冰崩的关系却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20.
纳尔逊冰帽雪—粒雪的演化依赖于融水渗浸冻结作用下的暖变质过程。积雪的密实化过程的快慢,取决于温度条件和融水的参与程度,以及自身的物理状况。粒雪的密实化过程表现为均匀且变幅小。纳尔逊冰帽成冰深度在23~25m,成冰历时17~19年。成冰带分为暖渗浸—重结晶带,渗浸—冻结带,消融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