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表土结皮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琴娟  蔡强国  马文军 《地理研究》2008,27(6):1290-1298
表土结皮是降雨与土壤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某一土壤是否结皮、结皮的敏感程度如何,取决于该土壤的性质及所处地区的降雨情况。我国广泛分布着多种理化性质迥异的土壤,尤其是黄土、紫色土、红壤和黑土分布在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但是,土壤发育表土结皮的敏感性很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分析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及前人研究结论,提出了影响表土结皮发育敏感性的3个关键因素,并基于此对我国四大水土流失典型区土壤表土结皮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细颗粒,尤其是粉粒是表土结皮发育的物质基础;团聚体稳定性是表土结皮发育快慢及程度的决定因素;高强度降雨是表土结皮发育的必要条件。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极易发育表土结皮,四川紫色土区土壤发育表土结皮的概率大,南方红壤区除花岗岩、页岩外其他母岩上发育的土壤很难发育表土结皮,东北典型黑土不发育表土结皮,而非典型黑土易发育表土结皮。  相似文献   

2.
土壤颗粒排列是影响孔隙特征的最基本因素。土壤薄片能够直接观察且定量的分析土壤孔隙特征。为了解不同质地土壤的孔隙差异,于山东省东昌府区采集不同质地土壤(壤土、黏壤土、砂质壤土),通过常规方法和土壤微形态技术对比分析土壤孔隙特征。结果表明:三类样地土壤孔隙度均为表层向下逐渐减少。表层、底层差异在砂质壤土中主要体现于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黏壤土、壤土则主要体现为总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砂质壤土中各土层均以简单堆集孔隙为主;而0~10 cm黏壤土、壤土以复合堆积孔隙为主,其下复合堆积孔隙减少、其他形状孔隙增多。薄片图像测定孔隙数量可反映常规分析总孔隙度的50%左右,对于非毛管孔隙度则可反映80%左右。因此,土壤薄片更适合分析土壤非毛管孔隙。  相似文献   

3.
土壤地理学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土壤学和地理学学科的分支,土壤地理学是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研究内容是土壤的时空变化。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从传统的土体向地球表层系统视角下的关键带转变,研究方法上全面走向数字化。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土壤地理学分支学科包括土壤发生、土壤形态、土壤分类、土壤调查与数字土壤制图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其发展趋势为: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拓展、调查技术正经历变革、时空演变从过程观测走向模拟,同时探讨了土壤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契机与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流沙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特性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以毛乌素沙地西南缘的盐池县沙边子及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地区为例,研究了该地区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恢复过程中土壤机械组成及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区域的沙漠化土地中,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及恢复程度的增强,土壤中的粉粒、粘粒含量都有显著增加(P<0.05),土壤质地向着壤质化和细粒化方向发展;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也有显著增加(P<0.05);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也有相应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含量与土壤粉粒、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前三者之间也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是土壤粉粒和粘粒含量与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之间的关系则因区域和土地利用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张燕  彭补拙  高翔  唐翔宇  杨浩 《地理科学》2002,22(3):336-341
以苏南低山丘陵区茶园土壤侵蚀与土壤质量改变为研究对象,并取自然状态的杂木林为参照,用^137Cs法估算土壤侵蚀速率;以土壤粗化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含水量描述土壤质量;在绝对数值的基础上,用变化量探讨研究对象的变化方向与幅度。对比耕作土与非耕作土的土壤侵蚀与土壤质量改变及将它们结合起来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有可能加剧土壤侵蚀,加快土壤质地粗化;合理的农业措施虽可减缓土壤质量下降,但防治侵蚀方可治本。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藏自治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实地踏勘和采样分析,并结合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的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本区土壤具有4点特性:即多砾石性、砂质性、成土幼年性和低矿化的富有机质性。因此,在改良本区土壤时,应重视去石与防治沙漠化措施,加强矿质养分肥料的施用,稳定有机肥的投入。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紫色土旱坡地土壤异养呼吸速率特征,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观测了土壤异养呼吸日变化、季节性变化及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土壤异养呼吸速率日变化特征呈单峰型曲线,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6:00和08:00;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季节变化明显,冬季低,夏季高,最大值为654.2 mg CO2/(m2 h),最低值为38.1 mg CO2/(m2 h),平均值为325.2 mg CO2/(m2h),小麦季土壤异养呼吸CO2排放总量为307.9 g C/m2,玉米季为384.8 g C/m2,全年为692.7 g C/m2,玉米季土壤异养呼吸CO2排放总量显著高于小麦季(P<0.05);小麦季土壤异养呼吸敏感性参数Q10值高于玉米季,说明小麦季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对温度变化较玉米季敏感.地表温度和土壤5 cm温度的Q10值分别为3.16和3.22,土壤5 cm温度对土壤异养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地表温度敏感;当土壤湿度(WFPS)高于60%时,土壤湿度和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为显著的负相关(R=-0.550,P=0.02),60%以下二者无显著关系,该研究可为调控紫色土旱坡地有机碳气态支出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东北黑土区土壤剖面地温和水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结果使土壤在坡面上发生再分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空间变异增大。腐殖质层厚度的变化又引起地温和土壤水分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地温和水分是影响和反映冻融侵蚀作用的重要因子,也是影响地表和土壤剖面物质运移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实测不同厚度腐殖质层剖面的地温和土壤水分,分析了地温和水分随时间和土壤剖面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腐殖质层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有显著影响,腐殖质层较厚的剖面解冻速度比薄层黑土区要慢,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到达0℃的日期也不相同,腐殖质层较厚的剖面冻结时间要滞后1周左右。同时,腐殖质层较厚的黑土区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薄层黑土区,土壤水分运移的深度范围也大。  相似文献   

9.
土层厚度对紫色土坡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紫色土坡地土层厚度的调查与不同土层厚度的小区对比试验,研究紫色土薄层坡地的生产力特性. 结果表明,约73%的紫色土坡耕地土层厚度为20-60 cm.土层厚度是紫色土生产力的基本限制条件.土层越薄, 作物株高、生物量和产量愈低,生产力愈低;土层越厚,生物量、产量愈高,生产力愈高,土层厚度的影响在玉米季尤 为突出,20 cm、40 cm小区夏玉米产量仅为60 cm小区的50%、74%,为80 cm小区的28%、40%,100 cm小区的23%、34%.当土壤厚度超过60 cm,小麦、玉米的株高、生物量及根重差异不显著,而土壤蓄水可抵御紫色丘陵区连续20 d的夏旱,因此,可初步判定60 cm土层为紫色土生产力临界土层.60cm以上厚度的紫色土可维持基本稳定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红壤丘陵区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以土壤颗粒组成数据为基础,运用分形模型分析了红壤丘陵区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13个耕层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D为2.772~2.897,其中紧砂土2.788,砂壤土2.807,中壤土2.814,轻壤土2.817。分形维数随土壤质地的变细而增大;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成土母质对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影响较大;D与全氮含量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达显著正相关,D与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的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以川中丘陵区的典型紫色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丘陵区不同成土母质的土壤养分含量特点及其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8.10g/kg,属中等水平,主要集中在4.00-15.00g/kg。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在0.65~3.98g/kg。全氮含量在0.185~1.074g/kg,平均值为0.413g/kg,含量偏低。且三者不同成土母质的含量规律均为:遂宁组〉蓬莱镇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土壤全磷含量总体在0.26—3.04g/kg,不同母质的含量与前面三者的分布既相似又存在局部差异性:遂宁组〉蓬莱镇组〉沙溪庙组〉自流井组;土壤有效氮含量总体在15.6—68.3mg/kg,其含量与土壤全氮略有不同:蓬莱镇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自流井组;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在3.0—15.4mg/kg:遂宁组〉自流井组〉蓬莱镇组〉沙溪庙组。对于川中丘陵区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氮(AN)、全磷(TP)、有效磷(AP)与易氧化有机碳(ROC)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5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由相关系数可知易氧化有机碳对土壤碳、氮、磷作用强度的顺序依次为: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有效氮、土壤有效磷、土壤全磷。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有除草中耕的习惯。研究中耕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对于指导坡耕地管理和水土保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小区开展了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1)中耕能够增加水分入渗,在19.61mm/h雨强下,可以提高稳渗率2.97%到36.56%,在53.95mm/h下,可以提高稳渗率9.74%到90.46%,在111.69mm/h雨强下,能提高稳渗率12.47%到54.1%;(2)中耕可以减少坡面产流,在缓坡、中等雨强条件下,中耕峰值流量仅相当于对照的30%,而在陡坡、大雨强下,二者的峰值流量十分接近;(3)在小雨和中雨条件下,中耕减少侵蚀产沙,在暴雨条件下的中耕会导致产沙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黑土的水土流失及其保育治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黑土因其肥沃而闻名,但其退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往往易被忽略。虽然在人类影响下的现代环境过程开始较晚,但黑土区的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黑土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黑土保育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治理保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结合区域基层分类研究提出了区域性土壤形成特征的概念,指出它们既是土壤基层分类的鉴别标准,也是决定区域土壤基础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典型区域土壤形成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它们在基层分类和土壤质量评价要素中的共性和应用,指出这有助于全面地理解土壤质量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等同于耕层养分状况。介绍了服务于土壤基层分类和质量评价的公用数据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5.
In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gravel and sand mulch is a farming technique with a long history. In this study, a sampl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long term gravel sand mulch observational fields in the Northwest Loess Plateau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long term mulch on soil microbial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We found that after long term gravel-sand mulch, compared with bare ground, soil organic matter, alkali nitrogen, conductivity decreased, while pH and soil moisture increased. Urease, saccharase and catalase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mulch thickness, while alkaline phosphatase was reversed. The results of Illumina MiSeq sequencing shows that after gravel-sand mulch, the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different from bare land, and the diversity was reduced. Compared with bare land, the bacteria Proteobacteria and Acidobacteria abundance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thickness, and Actinobacteria was opposite. Also, at the fungal genus level, Fusarium abundanc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Remersoni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bare land.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revealed that soil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important drivers of bacterial community changes. Overall, this study revealed some of the reasons for soil degradation after long term gravel-sand mulch.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addition of exogenous soil nutrients after long term gravel-sand can help improve soil quality.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藓、藻结皮生态功能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结皮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不同类型生物结皮有机体组成和比例不同,生态功能差异巨大。针对毛乌素沙地发育稳定阶段的藓、藻结皮,通过野外调查监测及室内指标测算,深入分析了两类生物结皮对土壤含水量、风蚀量和养分含量的影响尺度,并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定量比较了二者的生态功能差异。结果表明:(1)两类生物结皮下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呈现出先增大后波动下降的趋势,0—100 cm深度两类生物结皮下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在0—80 cm深度,藓结皮的土壤含水量大于藻结皮,在90—100 cm则相反;(2)相比裸地,藓结皮和藻结皮影响下土壤风蚀量分别降低了156.0%和136.6%,但二者未达到显著差异;(3)两类结皮影响下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藓结皮下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分别为藻结皮的3.3、3.5、2倍;(4)生物结皮生态功能综合得分藓结皮>藻结皮>裸地(1.60>-0.64>-9.78)。本研究证实了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生物结皮生态功能的差异及其在保持水土和营养物质循环方面贡献程度的优劣,突出了在生物结皮探索工作中关于其类型或组成精准细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Procedures for soil suitability classification by small farmers of southwestern Nigeria are examined.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225 farmers at group and individual levels. The survey relied on the farmers'perception of some observable soil properties in the field. Soil properties included texture, color, organic matter, drainage condition of soil, and bulk density. The farmers determine soil types year round, irrespective of season, unlike the Hanunoo system. While soil types were identified by their texture and color characteristics, suitability classes were defined principally by texture. Eighteen soil types and four soil classes were identified for soil suitability classification projects designed for small farmers. The reliability and viability of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need to be verified through on-farm experiments.  相似文献   

18.
仰韶文化时期气候环境与古人类活动是如何变化?大部分变化信息尽管从宏观视野中消失,但却保存在土壤微形态中。故文章采用土壤微形态学方法,对仰韶村遗址一处含有文化层区域进行多点采样,通过比较古土壤、文化层和表土层土壤微形态特点差异,研究了气候变化及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为探究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和古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古土壤层中具有明确边界的铁质垒结形成物,粗粒质多分解细小颗粒,呈现堆积状,细粒质多为微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相对分布主要呈现包膜状和桥接状,孔隙壁附着锰质胶膜。2)文化层中粗粒质多分解细小颗粒,呈现堆积状,细粒质呈现出多种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空间关系也呈现多样化。孔隙壁附着腐殖质,孔道内填充炭屑。3)表土层中土壤形成物主要为继承性钙质形成物和钙质新生体,还可识别淀积黏粒体,土壤垒结回归单一,孔隙呈现出堆集性不规则非稳定态。研究发现:1)古土壤层主要受暖湿气候影响,脱硅富铁铝化作用明显,次生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古人类开始居住活动,促进了土壤发育,淀积黏化作用明显,黏粒胶膜发育充分。2)文化层主要受到古人类活动影响,古人类活动强度增强,土壤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土壤星地传感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作为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是联系大气、水、生物等其它地理要素的重要枢纽,其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研究对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卫星、航空、无人机和地面不同平台搭载的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探测原理;总结国内外基于星地传感技术的土壤信息快速获取方法及其在土壤属性预测和制图中的应用;阐述现代土壤信息获取在土壤地理学中的应用情况;展望当前土壤星地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在甘肃省酒泉金塔地区开展的“绿洲沙漠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试验(JTEX)”获得的2005年5—7月的补充观测资料,分析了在不同土壤湿度和天气背景条件下的夏季绿洲农田土壤温、湿场特征。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对于5—40 cm深度的土壤,随着深度的增加其湿度也随之增加。5 cm、10 cm的土壤湿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且在中午时最为湿润;20 cm土壤湿度的日变化幅度小于上两层,变化趋势却与5 cm的相反;40 cm土壤湿度的日变化不明显。晴天浅层的土壤湿度日变化大于阴天。晴天个例中,土壤湿度较大时,5 cm土壤在白天比10 cm的湿润;当土壤较为干燥时,全天浅层土壤湿度都小于较深层的。各层土壤温度在一个中心值周围分布, 40 cm深度以上土壤温度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土壤温度的极值出现时间滞后于地表温度,离地面的距离越大,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地表温度滞后的越长,且变化幅度越小。晴天的土壤湿度越小,浅层土壤湿度日变化幅度就越大,各层土壤温度也就越高。土壤深层基本不受天气情况的影响,但受灌溉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