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来,有许多关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的经营权转让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保护资金和私人企业对国家重要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可行性,笔者认为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管理体制。研究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管理体制,分别从组织管理、法治和资金来源角度与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进行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以青海湖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风景名胜区以其自然与人文美成为旅游与研究的热点。将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遗产划分为自然景观遗产、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三维,并且探讨了景观遗产的培育理念。以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实证研究了其自然景观遗产的培育、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培育、非物质及口头文化遗产的培育。最后讨论了三个问题:对资源的重新认识、实证对其他案例的借鉴、三维培育模式的提取。  相似文献   

3.
丹霞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陈传康  俞孔坚 《地理学报》1990,45(3):284-294
本文以丹霞地貌、区域文化开发、景观美学、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旅游业开发等专题研究及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理论研究为基础,与风景旅游规划相结合,研究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景观资源综合评价和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等问题。据此研究成果上报,该风景区已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4.
蔡龙  赵清  丁登山 《地理研究》2004,23(5):605-613
景观生态学不仅可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通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引起的景观生态效应的研究 ,还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改进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以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为例 ,从风景区的景观格局、景观生态质量、景观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风景区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效应 ,并据此提出改进完善风景区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风景名胜区采取何种治理模式的争论由来已久,作者回顾和评述了我国关于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现阶段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我国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和面临的约束条件;同时,借鉴国外关于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建议:一是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明确界定风景名胜区的产权状况;二是制定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的实施细则;三是根据风景名胜区等级,建立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四是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姚雯 《地理研究》2014,(5):1001-1001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自1982年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起,截至2010年,中国已建立了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建立国家公园最多的国家。但是基于中国国情,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而且和其他类型景区的边界有交叉现象,这为我国公园建设和管理增加了难度。2013年,王连勇博士的《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边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似文献   

7.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基于风景名胜区类型的多样性和区域地理条件与历史脉络的差异性,借助ArcGIS等分析工具,从全国尺度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体呈凝聚状态,以自然特点为主和以人文特点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分布状态不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集中分布在地表水域周边,与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成因有密切关系,倾向于分布在植被种类丰富的区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人文地理要素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按类别均质分布在文化地理区划的副区中,集中分布在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区域,尤其在古代重要城市周边聚集,而与当代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自1982年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起,截至2010年,中国已建立了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建立国家公园最多的国家。但是基于中国国情,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而且和其他类型景区的边界有交叉现象,这为我国公园建设和管理增加了难度。2013年,王连勇博士的《中国国家风景名胜区边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为解决上  相似文献   

9.
凡具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资源,两者不仅数量相当,而且交互参差,交相辉映,共融于一定交通便利,且得到重点开发改造和专门管理的游览区域,它既集中体现了自然美,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把该地域称为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地球表面的部分,是从人类大的生存空间中分割出来的特定区域,其建设规模指其发展的格局和范围。建设规模必然会受到风景名胜区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经济诸因素的制约,而其边界范围的划定又与风景名胜区区域外的地域(以下简称外界区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相当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自1982年建立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起,截至2010年,中国已建立了20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建立国家公园最多的国家。但是基于中国国情,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而且和其他类型景区的边界有交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公园的旅游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相比,中国的国家公园体系在部门管理体制下逐渐演变为7种类型: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国家公园知名度的比较,探讨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旅游价值,采用18等分法评价了中国31个省(市、区)国家公园的旅游竞争力,并对国家公园旅游的深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耀华  黄丹  颜思琦 《地理科学》2014,34(3):257-264
国家公园作为一种严格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举措而在全球得到普遍认可和蓬勃发展。国际上的国家公园因为国情不同而有多种体制模式,但是国家公园的根本特性是共同一致、必须维护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这三大特性是国家公园的根本特性,其中公益性是国家公园设立的根本目的,它包括了为公众利益而设、对公众低廉收费、使公众受到教育、让公众积极参与等方面,而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则是践行公益性的两大保障,前者要求国家确立、国家管理、国家立法、国家维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后者则要求建立科学的国家公园体系、科学的规划、科学的分区和科学的经营利用等。中国国家公园的建立,面临着国情特殊、现行保护地多头管理、保护利用压力大等问题,应该利用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开展试点,制定统一的中国国家公园标准,采用准入制度,并逐步探索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最终建立统筹管理的、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制度。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policy is the key in the field of public policy study,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have emerged in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The National Cultural Park is an innovativ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ystem proposed by Chinese leaders within the context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building a culturally-strong country campa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evolution theor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ideas behind internation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 system, in an effort to explore the origin, innovation and vis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Park System. A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heritage documents reveal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heritage protection has developed from “authenticity” to “integrity”, and the focus of the protection object has also changed from “monism” to “diversity”, 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ckground for the burgeoning National Cultural Park. The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 system has been promoted as the most crucial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system in China. Therefore, this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evolution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ystem that lays a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National Cultural Park System. There have been three stag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 namely, the creation of the system (1956-1965), the survival crisis of the system (1966-1977), and the re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1978 to the present), in which the main driving concepts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have been sequentially elucidated as simple protectionism, tolerant conservatism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ism, respectively.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 system, tremendous progress has been made not only in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public’s mindset and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 and culture. However, the changes i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gradually exposed its limitations regarding cultural relic management and value expressi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Park System is the fruit created by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itself and the evolution of heritage theory. Its biggest innovation lies in the two core connotations of “integrated protection”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s the National Cultural Park management system matures, a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system will take shape in which the National Cultural Parks become dominant and various cultural resources are utilized. Finally, the National Cultural Park will become a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ill be internalized into the common belief system of the Chinese nation.  相似文献   

14.
濑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地处西南地区腹心地带,是集天然河流与人工湿地于一体的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西南丘区河流湿地特征。濑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实施了水质保护、水质净化、鸟类生境保护、河岸多塘系统恢复、河岸林网络系统修复、河岸廊道修复等保护与恢复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湿地保护成效,为西南地区丘区河流湿地公园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湿地恢复学理论,以陕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分析西北干旱区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恢复模式,阐明在西北干旱区发展湿地公园,应以"生态节水"为主,推广低碳运营模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景观绿色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中国湿地资源受到了广泛的、较为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特别是城市边缘湿地,由于本身存在系统的生态脆弱性,加上爱城市化、工业化影响,几乎消失殆尽。景观的绿色设计已经普遍成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相关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绿色景观设计也有利于对土地进行综合规划和可持续利用,有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保护区域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剖析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景观的绿色设计,探讨了城市边缘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地区的国家公园景观区划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我国台湾地区6个国家公园代表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景观特点及功能区,重点介绍了生态保护区、特别景观区、历史遗亦区等功能区的区划建设。台湾地区主要通过如下途径加强对国家公园的管理:(1)通过立法加强对国家公园的管理职能;(2)实施各种生态保护策略,加强对国家公园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浆的保护;(3)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与解说宣传系统,加强对游客安全的管理;(4)严格限制游乐区的发展,加强对游憩设施建设工程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Using Hovsgol National Park as an example, we have made an assessment of the changes in landscapes occurring from 1992 to 2008, determined the chief causes of them and outlined the principal management tasks regarding specially protected natural territories focusing on minimizing the level of negative effects. We examine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National Park and the associated hazards and suggest recommendations on an optimization of management of the Park with a view to decrease the possible occurrence of challenging ecological hazards.  相似文献   

19.
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建设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与回顾,对国家公园与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及内涵等进行了比较与归纳,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及特征,并通过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旅游价值、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国家主权等几个方面多角度阐述了我国建设国家海洋公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has embarked on a new campaig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This directive includes new programs to encourage visitors to change their behaviors once they return home. By becoming involved in issues that go beyond park boundaries, these changes mark a shift in how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fulfills its miss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se efforts evolved and the possible implications to the visitors being exposed to a new message. Visitors were surveyed in 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 in Alask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ose surveyed support these new efforts by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