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7,自引:24,他引:33  
国家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G2000048700)恢复了过去2 ka来我国北方沙漠化过程、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揭示了土壤风蚀和沙尘起动的物理机制,确定了土壤风蚀容忍量、定量评价体系,风沙电场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影响;确定了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暴移动规律和形成机制,建立了沙尘暴监测、预报预警方法和系统;研究了土壤碳、氮衰减规律及其对沙区植被的影响,揭示了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受损过程、适应对策和植被恢复机理,阐明了我国近50 a沙漠化的过程、成因、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定量给出沙漠化空间变化态势,提出了重点地区防治沙漠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和对策。为国家防沙治沙和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展和完善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和管理现状,分析了保护区在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政策法规、加强执法、筹集资金和引进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体化地图制图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全科  刘岳  张忠 《地理研究》1999,18(1):59-65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图制图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概念,地图生产和应用观念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地图学家在新时期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促进我国地图学的发展,中科院地理所引进了美国INTERGRAPH系统,同时又开发了自己的电子地图创作系统EA-World,并研制了两系统之间的接口,使两系统结合成为一体化的地图制图信息系统。系统先后完成了多个国家级图集的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制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中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这一系统的构成、功能和特点及其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4.
Desertification and Dune Stabilization Technique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ieter Jkel 《中国沙漠》2000,20(2):140-144
以事例为参考阐述了过去风千年中国沙漠的自然干燥和干旱化过程,介绍了人类活动,如何流中上游地区的过度一切和用水引 土地荒漠化。讨论了中国所开创的沙丘固定技术和措施。最后论述了贺兰山和腾格里沙漠地区土地退化逆转措施,并对农用土地的改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换及其过程耦合模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评价的基础。本文归纳了国内外16 种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并根据耦合模型的特点和耦合方式,划分了三类耦合类型,即:紧密耦合型、半松散耦 合型和松散耦合型。对其中比较典型的“四水”转化模型、SWATMOD、MIKE- SHE、MODBRANCH 模型进行了对比分 析,剖析了不同耦合模型的优缺点,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拟研究提供了很好参考。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流速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流速是泥石流运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核心参数之一.在全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泥石流流速野外观测和窜内水槽测试的技术方法和成果,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在泥石流流速分布和泥石流流速估算方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技术手段,分析了泥石流流速野外观测和室内水槽测试的主要内容和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泥石流流速分布和流速计算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总被引:40,自引:20,他引:20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5,25(2):145-16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8.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1984年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理论构想后,沙产业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分析了沙产业概念,论述了发展沙产业的重要意义,总结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过程和实践进程。沙产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型沙产业理论、生态型沙产业理论、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理论和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4个阶段,沙产业的实践经历了启蒙萌芽、探索实践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指出了沙产业的发展前景,沙漠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沙产业是沙漠地区开发的战略抉择,发展沙产业为人类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沙产业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治理与开发结合、治沙与治贫兼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文章用地理学的观点阐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犯罪现状,探讨了国家的发展水平与犯罪的关系,研究了世界特殊的犯罪高发区:揭示了目前世界犯罪的主要特征,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犯罪的空间态势和发展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养老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老年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指出养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老年旅游产品,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年旅游产品方面的主要问题,成为备受老年人欢迎的旅游形式和养老方式.作者分析了养老旅游的发展状况.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界定了养老旅游的概念,划分了其基本类型;根据昆明与海南实地调查访问数据资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养老旅游的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总结;以昆明和海南的供求问卷调查资料和数据为基础,就供求双方对养老旅游的态度和其发展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许炯心 《地理研究》1983,2(4):60-71
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自然模型试验,本文探讨边界条件在水库下游再造床过程中的作用。从土壤物理力学性质与水流作用力的对比关系出发,建立了河床边界抗冲性的定量指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调整之后的河床形态与边界条件、水动力条件之间的经验方程;还运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区分水库下游河床演变趋势的判别函数。  相似文献   

12.
北洛河下游河槽形成与输沙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齐璞  孙赞盈 《地理学报》1995,50(2):168-177
北洛河发湖泊于黄河粗沙来源区,年均含沙量达128kg/m^3年均流量仅25m^3.s,是典型的多沙河流,但由于泥沙主要由高含沙洪水输送,平水流量小,含沙量低,经常保持窄深稳定河槽,使高含沙洪水挟带的泥沙能顺利输送而不淤,并形成弯曲性河流。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及其地文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河床比降和凹度两个指标,研究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的自动调整作用,结果发现比降和下凹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28和1.35,偏离均值为1~2%,变化很小,说明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抬升的形态调整,标志着河道已进入了老年期发育阶段。对于研究河道发育史和老年期河道的特点,以及在治河上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区河流准三维水沙输运与河床演变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1,19(3):207-212
在渠道水力学和河流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不规则河流形态下的纵向流速分布和弯道水流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任意断面和垂线位置的流场计算公式。在综合各种泥沙动力学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探讨了在天然河流中的悬移质输沙能力与沉积条件,分析了河床质起动的控制性因素及推移质输沙方程。提出了受冲淤影响的河床质粒径组成和动态递推公式。结合这些流场与泥沙计算方法及河床形态调整技术,作者提出一个准三维河流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只需要河流几何形状、人流条件以及泥沙级配参数,能够模拟出不规则几何形态的河道断面流速分布及平面流场分布,并且对于弯道水流特征与泥沙输送一沉积特征也能得到较好的表现。该模型是对有关河流演变理论和实验成果的综合应用,为研究山区高含沙水流下的河床变形以及洪水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河型及其转化的判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影响河型的内外营力,建立了河型与河流能量、河岸不稳定系数、流域形状系数和地壳相对升降强度间的相关关系式。以汉江和黄河下游为例,用水力参数和河床形态指标,判别河型的转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甬江河床演变及航道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承烈 《地理研究》1988,7(3):58-66
本文分析甬江动力、泥沙、边界及河床演变的基本特征,提出甬江航道整治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While many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pathways of river degradation, few studies have assessed the character, capacity, and stages of river recovery. In this paper, a generic procedure to measure river recovery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Bega catchment, on the south coast of New South Wales (NSW), Australia.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analysis of geomorphic units and ergodic reasoning. Historical data and field analyses are used to identify stages of river evolution throughout Bega catchment. From this, stages of river condition and pathways of adjustment are assessed for three river style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within the catchment. Five categories of river condition are identified. Intact reaches operate in a self-adjusting manner, whereby processes maintain the pre-disturbance geomorphic character of the reach. The processes occurring in restoration reaches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geomorphic structure of the reach. These reaches are moderately resilient to change. The river has experienced degradation, but has recovered to a condition approximating its pre-disturbance character and behavior. Degraded reaches are still adjusting to disturbance and the processes of recovery have not yet begun. The river is experiencing progressive deterioration away from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re-disturbance condition. Turning-point reaches are at the transitional stage where they can either recover or revert to a degraded state. Finally, a creation reach has a self-adjusting character and behavior but operates under altered catchment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character and behavior of the river do not equate to pre-disturbance conditions; rather, the river is well adjusted to the prevailing catchment boundary conditions of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fer, and vegetation cover and composition (among many factors). Once these condi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each river style, all reaches in a catchment are placed on pathways of degradation and recovery, and predictions made about their direction of change. The three river styles analyzed in Bega catchment demonstrate differing recovery pathways. Some reaches are adjusting toward a restored condition, while others are adjusting toward a new (or creation) condition. The geomorphic recovery potential of each reach is determined by assessing the connectivity of reaches throughout the catchment and interpreting limiting factors to recovery (e.g., water and sediment transfer, vegetation and coarse woody debris [CWD] character and distribution). [Key words: geomorphic river condition, river recovery, river degradation, recovery potential, fluvial geomorphology, riv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8.
周志德 《地理研究》1984,3(4):48-58
根据河流床沙的运动情况,将天然河流区分为三种类型,并分析其沿程河相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河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国元 《地理研究》1982,1(1):69-78
丹江口水库建库20多年来,下游河道由堆积性河道变成了冲刷性的河道,河床物质沿程粗化,比降得以调平。水深增加幅度大于河宽,流速并不随着水深增加而加快。深槽、浅滩分布明显化,宽深比不断在减少。整个库下游变化可分为三段:1)近库段,游荡河道向单一限制性曲流转化;2)大支流影响段,河道仍保持着游荡特性;3)下游段,游荡段游荡特性减弱,弯曲段则深蚀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20.
渭河下游河道调整过程中的复杂响应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炯心 《地理研究》1989,8(2):82-90
应用系统复杂响应的原理研究三门峡水库上游渭河河道调整过程,表明上游河道河床形态对基面上升所作出的响应是复杂的,弯曲系数的变化为先减小而后增大,宽深比的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比降由先减小而后增大,最后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