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云南2次强寒潮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横槽型和北脊南槽型是2次过程的主要中高纬环流形势;横槽型造成的降温范围更广,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强,但降雪除了很大程度受制于冷空气外,还受到水汽和动力抬升条件的影响;北脊南槽型冷空气相对横槽型弱一些,但当配合强盛的南支槽,高原切变线,及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导致了暴雨强降雪天气; 2次强降雪过程云南西侧都有充沛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的增大是云南强降雪的必备条件;中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在云南南部形成能量积集区和强烈的水汽辐合区,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耦合作用下,形成强烈的对流上升运动,为强降雨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雨转雪相态变化过程中当地面出现"冷垫"一般指示降雪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2001~2007年初夏孟加拉湾共发生了6次风暴过程,结合风暴活动期间曲靖地区的降水概况,应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和物理量场对这6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及水汽、动力条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初夏孟湾风暴影响曲靖降水有3个较典型的环流类型,即与冷空气配合型、孟湾风暴云团北上引发强对流降水型以及孟湾风暴登陆减弱变性成南支东移影响型;孟湾风暴活动期间,90°E~120°E,15°N~30°N区域存在位置基本对应的东北-西南向强西南风速带、水汽通量大值带和强水汽通量辐合带,说明风暴的活动为云南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天山北坡春季寒潮型暴雪致灾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4月发生在中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地区寒潮型暴雪过程的致灾天气学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着重讨论了强降雪发生所具备的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等动力耦合机制及温度平流条件。结果表明:在稳定的环流背景下,春季500 h Pa西西伯利亚低槽位置南伸至35°N,使得冷暖空气活跃交绥造成中低层大气斜压性增强,加之天山准静止锋的长时间停滞维持,致使中天山北坡受强锋区的控制而形成持续性雨雪天气。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配置及正涡度大值区由低层向对流层中层发展,有利于高层气流抽吸辐散、中低层暖湿气流辐合和上升运动的增强,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强降雪落区与湿位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冷暖平流稳定对峙加之低层冷平流侵入之强是造成暴雪持续、增幅和剧烈降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9年降雪期乌鲁木齐市5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资料、NCEP逐日4次0.25°×0.25°和1°×1°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乌鲁木齐市暴雪特征及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出现暴雪的3种典型环流类型,并分别选取典型个例进行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暴雪发生频率以0.3次·(10a)-1趋势上升,具有准20 a振荡周期,发生次数最多为3月(40%),11月次之(32%)。(2)乌鲁木齐市暴雪分为槽前西南气流型、高空槽东移型和强锋区型,强锋区型比例最高但降雪量小,槽前西南气流型持续时间长且降雪量最大,高空槽东移型最少但影响面积更大且雪强更强。(3)乌鲁木齐市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为300 hPa极锋急流、500 hPa偏西或西南气流、700 hPa低空偏北急流和850 hPa西北气流。(4)形成乌鲁木齐市暴雪的机制为低层偏北气流遇山堆积迫使暖湿空气抬升形成“冷垫”,并与500 hPa以上西南气流形成强垂直风切变和深厚的锋生区,但因三类过程强锋生维持时间和锋面斜率与伸展高度的不同使产生暴雪的原因有明显差异。(5)暴雪的水汽输送主要为西南、偏西和西北路径,...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站逐时观测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0.125 °×0.125 °逐6 h再分析资料,从天气系统演变、冷空气路径、灾害性天气预报指标等方面,利用315K等熵位涡对2016年4月2~3日宁夏突发寒潮极值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于高空小槽东移合并型,地面有冷高压分裂且主体快速南下,并有锋面相配合,导致强冷空气入侵和锋后降雪。(2)前期环流形势稳定,后期天气系统突变,常规气象资料难以预报,315K等熵位涡图可作为短时、局地的春季寒潮降雪过程的有效分析和预报工具。(3)等熵位涡清楚地示踪冷空气的来源和传播路径:咸海区域对流层顶冷空气东移南扩与青藏高原对流层中层冷空气合并加强,且新地岛平流层下部的冷空气在前期缓慢东移后,自贝加尔湖加速南下对其补充引发寒潮。(4)等熵位涡异常大值可定量、清晰地表述关键影响系统西风带小槽的演变,具有更好的指示意义。(5)等熵位涡高值区随时间变化与寒潮演变一致,可提前6 h指示冷空气活动,且等熵位涡大于1.0 PVU区域与寒潮及降雪落区一致,大于0.8 PVU区域与强降温区域一致,可作为精细定量预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袁国波 《干旱区地理》2017,40(3):549-554
根据21 世纪15 a 来出现在内蒙古的沙尘暴个例,归纳形成沙尘暴的高空环流背景和地面天气系统,提炼预报指标。结果显示:沙尘暴是强冷空气爆发南下的过程,具有冷空气强、锋区强、高空急流强的特征;造成内蒙古沙尘暴的高空环流背景可分为高脊移动型、冷槽下滑型、横槽型和低涡旋转型等四个类型;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和冷锋是造成沙尘暴的主要地面天气系统。沙尘暴预报应主要着眼于高空急流轴的位置、乌拉尔山高压脊、高空锋区、蒙古气旋及冷锋、地面变压中心、高空正涡度平流中心与地面气旋相叠置的区域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2011年初广西异常低温冰冻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晨 《热带地理》2012,32(1):38-43,49
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和Micaps站点资料,对2011-01-03-28广西地区出现的异常低温冰冻灾害过程的环流背景场、物理量场和影响系统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异常环流特征表现为中高纬倒Ω流型,低纬南支槽异常活跃,构成典型的“北脊南槽”形势,有利于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在广西地区交汇;2)蒙古地面冷高压强度较往年偏强,位置偏东、偏南,有利于地面冷空气的堆积和不断分裂南下,影响广西地区;3)逆温区主要位于桂北,长时间降水普遍以小到中雨为主,容易形成过冷水滴,造成冻雨灾害;4)华南静止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和FY卫星资料,针对乌鲁木齐1990年以来的3场典型暴雪天气,从高低空环流和天气系统配置、不稳定条件、水汽、动力及黑体亮温(TBB)变化等方面综合对比分析暴雪成因。结果表明:(1) 3场暴雪均发生在欧洲高压脊东南衰退,推动西西伯利亚低槽东移南下,与中纬度短波槽结合的环流形势下,高低空系统呈“后倾槽”结构,乌鲁木齐处在925~600 hPa西北急流与600~200 hPa强西南急流叠置区,且天山山脉的地形强迫抬升有利于暴雪的维持和加强。(2) 暴雪前850~700 hPa均有东南风存在,微差平流作用有利于平流逆温生成和加强,使得能量不断积聚,后期冷空气进入,冷锋锋生,层结不稳定发展,为暴雪天气提供热力条件,东南风和平流逆温维持时间越长,储存能量越多,降雪越强。(3) 暴雪区存在西南和偏西2条水汽输送通道,中层水汽输送对乌鲁木齐暴雪至关重要,850~600 hPa存在较强的水汽辐合,且700 hPa最强。水汽输送、辐合强度及持续时间共同决定暴雪强度。(4) TBB与降雪强弱有一定的对应关系,TBB越低,云顶高度越高,中尺度云团发展越旺盛,降雪越强,降雪前TBB(云顶高度)的第一次迅速降低(升高)预示降雪开始,降雪过程中TBB降低对应降雪强度增强,且TBB降幅越大、低TBB值维持时间越长,降雪越强。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桂西2008年5月29~30日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活跃的西南季风给桂西上空输送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突出特点;南支槽的东移、850hpa切变线南压、地面冷空气南下是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水汽通量散度表示的水汽辐合区与暴雨中心较为对应,散度场、垂直速度场的相互配置,使暴雨系统加强,K指数、SI指数对暴雨发生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2015年2月21日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地区暴风雪转强沙尘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天气过程受强冷空气影响,由高空蒙古冷涡迅速发展加强产生。地面冷锋形成降雪,锋区风力较大,形成了暴风雪,随后受副冷锋影响,风力明显增强,产生沙尘暴天气。暴风雪与沙尘暴差异表现在:(1)冷涡、冷锋是主要影响系统,但天气系统影响部位不同,暴风雪多发生在锋区及暖区中,沙尘暴多发生在锋区后部的强冷平流控制区中。(2)水汽条件差异明显,暴风雪相对湿度需要大于70%,沙尘暴相对湿度小于30%。(3)大气层结需求不同,暴风雪对不稳定层结要求不高,沙尘暴对不稳定层结和深厚的混合层有较高的要求。(4)暴风雪发生时气温骤降,沙尘暴发生时温度缓慢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逐6 h 2.5°×2.5°再分析资料、葵花-8红外云图、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2019年1月7~9日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帕布"影响云南省期间造成红河州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大气不稳定层结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孟加拉湾风暴远距离影响造成的冬季大暴雨天气事件;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能把孟加拉湾风暴产生的云和水汽输送到云南省红河州上空;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水汽的垂直输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地形作用和对称不稳定是造成此次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08年1月下旬到2月上旬发生在曲靖罕见的低温冰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利用NCEP1°×1°格点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发现:500 hPa上中高纬度长时间维持稳定的型环流形势,使得冷空气不断缓慢补充,地面没有回暖机会,冷空气维持时间长,导致了低温天气长时间持续。700 hPa到500 hPa形成逆温层,500 hPa上为正垂直速度的特征是分析降水相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选用2000—2019年11月—次年3月塔城地区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温度、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确定近20 a塔城地区暖区暴雪天气过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塔城地区暖区暴雪发生于塔额盆地的塔城站、裕民站和额敏站,塔城站出现频次最多;时间分布上,11月和12月出现暖区暴雪的频次最高,且主要集中在11月中旬—12月上旬,1月次之,2月最少。(2) 塔城地区暖区暴雪分为3类:低槽前部型、横槽底部型和西北急流型,地面低压为西方和西北路径。低槽前部型是最典型的暖区暴雪形势,主要出现在11月—12月上旬,发生在西西伯利亚低槽前部锋区与南支中纬度短波槽汇合区,地面低压为西北路径;横槽底部型主要出现在11月—次年1月,发生在极锋锋区底部偏西气流和中纬度暖湿西南气流汇合的强锋区中,地面低压为西方路径;西北急流型主要出现在11—12月,发生在极锋锋区西北气流中,地面低压为西北路径。(3) 500~300 hPa强西北或偏西急流、700 hPa偏西低空急流、850 hPa暖式切变的叠置区与暖区暴雪落区一致,低槽前部型和西北急流型为锋前暖区产生暴雪,横槽底部型为低压右前部暖锋锋生产生暴雪。(4) 低槽前部型和横槽底部型的水汽均为偏西路径,来自地中海、阿拉伯海的水汽经里海、咸海增强后向暴雪区输送;西北急流型有偏西和西北2条水汽输送路径,来自高纬度巴伦支海的水汽与来自中低纬度里海、咸海、地中海、阿拉伯海的水汽在巴尔喀什湖附近汇合后向暴雪区输送,较强的水汽输送伴随低层明显的水汽辐合,强辐合中心位于850~700 hPa之间。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28-29日中国北方强沙尘暴发生机制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和位涡理论,对2011年4月28-29日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次强沙尘暴发生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00 hPa强斜压槽为此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同时,高原到新疆低层暖高压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地面冷锋后部,是一次锋面后部大风型沙尘暴过程,地面3h变压(▽P3)对沙尘天气的移动路径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强沙尘暴发生前CAPE增大,形成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500 hPa位涡对沙尘暴影响系统有明显的指示意义,0.5 PVU等值线可作为沙尘天气区的分界线;此次沙尘暴发生过程在位温剖面上表现为高纬的冷空气向低纬度扩展的过程;等熵面高值位涡系统由高层向低层下滑中,由于等熵面坡度增加和位涡守恒,使低层垂直涡度增大,导致地面气旋环流的发展和风速的增强,从而导致了此次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2004年2月6日发生在云南省曲靖市的大-暴雪是近年来较强的一次降雪天气过程。现用Micaps实时资料,对2004年2月6日曲靖地区发生大-暴雪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垂直速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500hPa图上中高纬为稳定的两槽一脊,这种形势有利于源源不断的冷空气南下;700hPa图上有明显强劲的低空急流,有水汽输送带。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配合高空槽、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造成此次降雪的主要因素,其次冷暖空气的交汇是此次降雪过程的必要条件。这些结论的发现为认识和预报曲靖此类天气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NECP2.5°×2.5°的分析资料,对形成2008年1月12日到2月20日昭通市50年未遇的特重低温冰冻灾害性天气的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分阶段进行了分析,表明:在较为稳定的高纬环流形势下,受对流层中低层低槽东移和地面云贵静止锋的持续影响,是造成昭通市持续性低温冰冻天气的原因,由南支槽与静止锋结合产生的强降雪天气过程形成的罕见雪灾,加重了持续性低温冰冻天气的影响。由于主要影响系统冷高压、高空槽、静止锋的强弱进退和系统配置的差别而造成天气表现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有所不同。另外,逆温层长时间维持和地面温度持续低于0℃是雨凇持续时间创历史记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云南省盛夏高温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006年云南盛夏严重的高温干旱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不利于将孟加拉湾等地的暖湿气流带到云南、四川等地,使这些地区7-8月降水明显偏少;亚欧地区经向环流偏弱,纬向环流偏强,中高纬地区大气环流以纬向环流占优势,不利于冷空气向南方地区输送;阿拉伯湾、孟加拉湾、南海及云南、四川等地的OLR值偏高,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不利于水汽的输送及降雨的产生;850 hPa温度场上,云南多处于高温暖区内,7-8月无明显冷空气影响云南等都是形成高温干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12-2013年中国西南地区秋、冬、春季持续干旱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种资料从大尺度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热带海表温度、北极涛动、平流层极涡等方面分析了2012-2013年中国西南地区秋、冬、春季持续干旱的成因。结果表明, 西南水汽输送偏弱、高纬度地区南下冷空气路径偏东、冷暖空气难以在西南地区上空交汇, 是此次持续干旱的直接原因。这段时间西南地区大都受平直西风气流控制, 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地区位势高度较常年偏高, 不利于这些地区气旋性环流的发展;热带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特别是冬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的持续偏高, 使得菲律宾地区上空低层反气旋异常环流增强。这些都导致了西南向水汽输送偏弱。此外, 北极涛动异常变化对西南地区的干旱也有重要影响, 北极涛动持续处于负位相, 不仅使南支槽减弱变浅, 西南水汽输送减少, 还导致贝加尔湖高压脊偏弱, 使北方南下冷空气主体偏东。冬季平流层极涡强度的变化在各个高度的位势高度场和位势涡度场上都有体现, 其变化对冷空气的强度及路径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实况数据,对广东惠州市2010年冬末春初的2次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回南天”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回南天”的前期一般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使得地面及墙面等物体表面温度较低,空气湿度较大; “回南天”期间,500 hPa北支系统偏北,冷空气难以南下,南支波动活跃,华南地区主要处于南支槽前,其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回南天”带来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底层地面冷高压北收,西南低槽不断更替发展,华南地区主要处于地面低压槽前侧,且地面风速较小,对流层低层有较强的逆温层存在.  相似文献   

20.
2008年6月广西锋前暖区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TBB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6月8-13日持续性暖区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在高层200hPa出现环流型调整、500hPa贝加尔湖至新疆地区为弱阻高形势和地面锋面低槽的环境下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有低层切变线和低涡;低空急流迅速建立、北抬,使低层风速辐合加强是产生锋前暖区暴雨的有利因素;广西的中尺度环境存在南北明显差异,可能是形成双雨带的主要原因;在切变线和低涡切变锋区上垂直运动结构有明显差异,低涡切变上低层辐合高层强辐散,上升运动更强烈;暴雨前相对湿度明显增大,湿层深厚,中高层相对湿度在降水减弱时率先出现下降趋势;水汽通量中心的出现与暴雨发生时段和暴雨落区较为对应;夏季风向北推进,华南地区发生经向风扰动,出现了季风涌,使南海的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华南地区,为这次持续性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