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在多功能转型背景下,乡村旅游地正成为利益主体直接对话和冲突的场所,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本文构建了乡村旅游地利益主体多功能空间认知“冲突—协调”理论研究框架和内在关联机制,以黄山风景区山岔村为案例地,通过密度制图和冲突倾向模型识别利益主体多功能空间潜在认知冲突点,采用扎根理论和DEMATEL法分析多功能诉求的协调发展状态。结果表明:(1)农业、人居保障功能集中于居民点附近,经济、旅游休闲功能集中于景区,生态功能遍布村域,呈现山区耕作半径制约性、交通区位导向性、环景区产业布局、“三生”空间认知叠合等特征。(2)总体态度差异指数(OPD)高值区分布上,农业功能分布取决于农业生产条件和居民点人口密度,经济功能呈现出景区发展程度对周边经济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分异特征,人居保障功能分布受居民点交通区位条件影响,生态功能在空间上毗邻黄山风景区,旅游休闲功能分布受旅游资源禀赋影响。(3)在冲突点方面,由于利益主体对山区农业的生产布局、设施保障、产出效益认知差异,农业功能冲突集中在耕地和园地;山区产业用地管控、建设用地紧缺、旅游收益分红认知差异,造成了经济功能集中在旅游和非旅游商...  相似文献   

2.
分权化制度框架下的旅游政策、公共设施建设、旅游投资等发展要素的差异是旅游地空间不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分析,界定了中国旅游分权化的利益主体,探讨了旅游利益主体组成的旅游地权力网络的分权形式、不同旅游分权利益主体在旅游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提出了不同层面的不均衡表现及未来应关注问题。结果表明,中国分权化框架下的财税制度、利益分割引起不同旅游发展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利益权力网络的空间不对称导致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土地利用、公共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和社区空间发展不均衡。未来研究应以各级政府、投资商和社区居民三方利益的均衡与权力重组为出发点,从区域旅游组织分权、社区参与制度保障及其技术支持、产业空间再结构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政治角色4个方面展开,以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确有关利益主体在特定区域和事物发展情境下的角色及互动关系,是界定各主体的权、责、利内容并构建相应补偿机制的基本前提。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地域系统,存在生态保护的公益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私利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主体围绕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生态经济利益为基本内容的复杂利益关系。旅游发展相关要素注入将导致自然保护区原有利益主体关系格局的深刻变化。旅游生态补偿实施过程,是对旅游背景下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匹配关系的重构过程,也是形成不同主体间利益平衡和制约关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尚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进程中的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对旅游背景下该保护区利益关系主体及其基本利益诉求特征进行分析;借助Mitchel等提出的三要素评分法,界定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所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属性特征,将补偿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围层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关系以及各自在旅游生态补偿合理实施后的利益变化情况;继而,以旅游生态补偿实施对各主体的相关利益影响为切入点,解析补偿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和影响制约关系,构建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系统共生界面的利益关系结构模型。本研究可帮助人们进一步认知旅游生态补偿这种新型生态补偿途径的运作机理,并为自然保护区旅游背景下多方主体利益关系协调路径探寻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4.
以入境游客、旅游企业、居民、政府4个利益主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设计的22项关于旅游供需协调的测量条款数据,采用均值和方差分析法,对西安市旅游供需协调的感知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四大利益主体对旅游吸引物要素中的城市风光、旅游景区价值和类型以及民俗风情感知度普遍较高。(2)入境游客与旅游企业、居民间的感知差异较显著。(3)四大利益主体对旅游接待设施的感知差异较小。(4)旅游企业与居民在市内交通和景区内部交通感知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梁坤  罗爽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5):191-199
以社区为出发点,综合旅游商业化、社区治理等相关理论,在布达拉宫及周边社区旅游商业化表征分类的基础上,梳理其社区旅游商业化的治理成效及治理困境。再运用静态博弈模型与决策树,分析布达拉宫及周边社区旅游商业化的治理中各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并探析治理困境的原因。研究发现,旅游商业化的社区治理受到各利益主体间权力大小和利益选择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处于强势地位,主导并采取措施治理旅游商业化。布达拉宫的各空间圈层在商业化治理过程和难度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引起治理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权”与“利”的纠葛、商业化控制的阈限不清晰、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不畅。在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各治理主体共同重构一个相对均衡的“利益-权力”关系结构,以保证社区旅游商业化得以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6.
王凯 《热带地理》2006,26(1):70-74
以湖南凤凰县8大景区为个案,通过旅游地社区政府部门、投资商和社区居民三大利益主体以及旅游者的实地调查和访谈,对景区市场化运作给旅游地社区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景区市场化运作的绩效显著但矛盾并存,文中就如何完善旅游景区市场化运作模式,规避经营管理风险和负面影响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7.
银元  李晓琴 《热带地理》2012,32(6):676-682
从旅游业态角度出发,回顾了山地旅游业态研究情况,界定了山地旅游业态的概念,归纳出山地旅游业态的五大构成因素,即山地旅游资源(R)、市场需求(M)、生态限制(E)、产业技术(I)和利益主体(A),探讨了各因素的主要构成和现实载体,并依据其在山地旅游业态规划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划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灵活型三大类.并以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山地旅游业态规划的实证研究,将贡嘎山全域划分为综合旅游区域(东坡)、配套旅游区域(西北坡、西坡)和科考区域(西南坡、东南坡)三大区,对贡嘎山旅游业态进行了影响因子分析和业态规划.  相似文献   

8.
吴亚平  陈志永 《热带地理》2012,32(5):537-545
通过对贵州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平坝县天龙屯堡、雷山县郎德苗寨和西江苗寨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观察和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制度主要包括与旅游资源相联系以经营权为核心的产权制度、乡村旅游主要经营组织的运行体制、政府的政策倾斜及具体管理制度3个方面内容。以此为依据,对3个乡村旅游地从制度安排视角进行了横向比较:以社区居民、企业、政府为核心力量导向的乡村旅游地在制度安排上呈现巨大差异,实质上反映出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和利益博弈。不同的制度安排建立在乡村景区具体现实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之上,乡村旅游制度一旦被建构,又对乡村旅游发展走向产生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69  
保继刚  孙九霞 《地理学报》2006,61(4):401-413
在中国不同地区案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学者的案例材料,探究中国和西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发掘两者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基本结论为中西方社区参与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参与的社会意义不同,旅游是西方社会当地社区发展的力量之一,但却是中国当地社区发展的主导力量;所追求的利益点不同,西方在追求旅游发展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看到了旅游所带来的或潜在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社区参与注重单纯的经济利益诉求;参与各方的主动性不同,西方的社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参与到旅游发展过程中,而中国社区几乎都是被动参与旅游;参与方力量对比不同,西方社区、企业、政府等各参与方之间力量对比相对均衡,而中国各社区参与方的力量对比相对悬殊;参与的发展阶段不同,西方走得比中国更远。中西社区参与旅游差异出现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为民主化进程不同、NGO和NPO等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  相似文献   

10.
如何协调少数民族地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诉求,使之协同合作,促进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扶贫现阶段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中国典型的贫困山区县,在参与当地旅游扶贫项目规划过程中,通过实地深度访谈与定性分析,剖析了当地扶贫现存的问题。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利用文献资料和调研资料构建了涉及政府、本地企业、外来企业、当地居民、公益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旅游者为核心的多主体参与旅游扶贫理论框架,明确了各利益主体在旅游扶贫实践过程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安全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安全日益受到关注。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从产业生存环境、产业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3个方面,32个因子构建旅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运用Choquet模糊积分方法测算旅游产业安全度。研究显示2000~2020年江苏省旅游产业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安全水平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针对制约性因子提出构建旅游产业创新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旅游企业利润率;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提升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行政区经济作为中国特有国情背景下的一种体制性产物,虽然必将会被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代替,但对仍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依然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它也对中国的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必须采取消除地区壁垒、加强区域旅游开发合作,明确旅游开发目的,科学规划,淡化旅游开发中的政府主导思想,加强旅游立法工作等一系列措施来消除不利影响,从而使中国的旅游产业朝着健康、科学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庆忠  管宁生 《热带地理》1998,18(4):350-355
针对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指出了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着旅游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是抵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资源可永久利用等思想意识障碍,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低以及旅游者注重保护等行为障碍,缺乏统一规划引导和多头管理等管理体制上的障碍,还有生态环境障碍等,进而提出了要认真做好规划布局和分期分批地规范有序开发,提高公众认识水平,做好环境审计评价和管理工作,对旅游投资管理者进行资质审查与分  相似文献   

14.
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与人地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丽江市为旅游地质资源丰富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地区。丽江市人地关系发育水平、人地关系历史演变、人地关系各种要素对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样,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的开发对人地关系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效应:带动G DP的增长、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提供就业机会、促使人们观念变化和旅游地人文景观变化的同时,对民族文化产生冲击,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在丽江市旅游地质资源系统与人地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了尖锐的人地关系矛盾。  相似文献   

15.
基于第一手调查资料,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利用了数理统计和李克特量表法,以中国六大旅游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桂林、昆明为例,分析了北美游客对中国六大旅游城市的旅游认知状况和旅游评价,得出游客对西安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对西安、广东城市旅游产品价格评价稍高,对昆明城市接待形象评价高等结论,针对此提出了加强对国际旅游市场的促销力度,进一步改善旅游业支撑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岳型旅游地旅游环境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岳型旅游地环境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从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分析来看,可以从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旅游环境管理、旅游的环境效益,以及对旅游环境的保护5个方面来分析和评价中国山岳型旅游地旅游环境研究进展,可以看出,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对山岳旅游地环境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和细致,但是在对有些领域的研究上,研究内容还不够全面,而在有些领域的研究上,研究方法也有所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一个对环境高度敏感的产业。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日渐明显。依据相关的数据,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入境旅游业的总体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增长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接着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次危机给我国不同地区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度剖析。根据以上分析,系统地提出了以下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1)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与选择。(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入境旅游空间格局。(3)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旅游产品开发策略。(4)拉动与开拓广阔的国内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8.
网络组织内在的关联性及结构的复杂性,契合了旅游业综合性和密集性的特点,为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空缺.通过对管理学和旅游学相关理论的深入探析,从理论上证明了网络组织可以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借鉴其他行业成功导入网络组织的经验,对其实现产业关联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最终得出结论:网络组织对于旅游产业结构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调控指挥都提供了便利性,企业间的关系在组织内部不断得以调整,进而使产业结构迈向规范化、合理化和有序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9.
旅华美国游客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凯 《地理学报》2012,67(4):557-573
色彩是旅游目的地意象的重要外显形式与构成,其虽被广泛应用于旅游目的地建设与发展,但其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几近空白.本文以旅华美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为研究内容,通过10 批次全程客流跟踪的调研方式获取了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旅华美国游客的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维度模型,并通过二次定点调研方式对本研究的理论饱和度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 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色彩基调与建筑、旅游吸引物、人际影响、差异性文化感知、旅游经历、旅游目的地人文与自然环境;② 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由视觉色彩和理念色彩两部分构成;③ 游客的个人偏好和旅游情感会直接作用于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并直接导致游客产生行为意图;④ 游客的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会刺激并促使游客产生行为意图.本文讨论中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城市色彩意象认知加工的发生机制与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前,乡村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周边地区。该文旨在探讨象张家界这样不具备区位优势的中小型专业化旅游城市,如何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并给出了一个参考思路,即依靠传统观光型旅游的带动。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对张家界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宏观和微观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