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士恩  甄峰  张捷  周其楼 《地理科学》2012,(10):1214-1219
信息地理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地理学问题,包括信息传播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以及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地理学问题等。南京大学系统性的展开了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并深植于传统的优势地理学科,形成信息时代空间的形态、信息时代的空间效应、数字与信息城市、信息技术与旅游、信息时代的居民行为活动5个重点研究领域。面向全新的移动信息时代,以及信息地理学在社会文化及人文方面的研究不足,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面临五大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深入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研究、移动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行为地理研究、信息技术与旅游结合的地理学研究、移动信息时代的智慧城市研究、物联网的地理学响应研究。  相似文献   

2.
新疆喀什地区旅游景观多尺度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旅游资源多尺度和多样性的分析是科学判定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品味和空间组合的基础,引入景观地理学的视角与方法,对喀什的旅游景观通过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对其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原因进行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分析;根据旅游资源线状集中和等级集中度的分析,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和潜力,将喀什旅游资源从民俗风情景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和沙漠高山景观四个方面进行了空间组合并指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苏美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专著的作者们,在概括阐述了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的背景后得出结论:要充分了解全球变化,就必须对现今的景观进行比较精确的模拟,分析特定区域内人为变化的因果,评价社会可能对这些变化的新认识作出反应的条件,以及具有基于具体研究场所的大大加强的地理信息系统。苏联和美国的地理学家参加了全球变化研究的地理学途径,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倡议,在其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中曾列入了关于研究世界环境重大变化的新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苏美地理学家审查了有关的地理学经验。  相似文献   

4.
物流地理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前人的研究,试图从物流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具体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物流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物流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内部分支包括理论物流地理学、部门物流地理学、区域物流地理学、城市物流地理学及企业物流地理学;具体研究内容应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主要包括物流地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物流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及区域差异,行业物流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城市(乡村)物流系统规划,企业物流活动的组织与空间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5.
严崇潮 《地理研究》1982,1(2):87-87
1980年9月在东京召开的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日本地理学家协会向大会提供的《日本地理》(Geography of Japan)是一部最新的日本区域地理著作。全书由日本全国各大学和专业机构的26位地理学家编著,反映了日本地理学家对本国地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该书运用了地理学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体现了当前日本地理学在各研究领域中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立农村地理学的任务 科学技术推动着生产的发展,面生产的不断进步给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和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外比较发达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专业农民日益减少,而从事工副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农村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力迅速增加,农村地区愈来愈明显地形成了具有多种经济职能的地域类型。因此法、德等国家的地理学家率先开展了农村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其研究范围既有农业生产,还包括农村居民点、道路和其它各业的经济活动及农村景观演变等。为促进其发展,国际地理联合会于1976年成立了农村发展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农村地理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景观”在地理学中,尤其在德国地理学科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景观在美国地理学中也频有影响。最近十多年来,德国的哈德(Hara)在批判景观思想及其方法,然而荷兰的自然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区域规划工作者却要求人文地理学家注意研究景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环境的研究再一次使景观成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效忠  李冬花  黄剑锋  陆林 《地理学报》2023,(12):2939-2957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旅游目的地空间形态、空间规模、空间关系的线性发展需要我们立足旅游地理学的学科视角,针对线性旅游目的地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完善已有的旅游目的地认知体系。本文基于后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构建线性旅游目的地的概念框架与研究体系,以期建立完整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旅游目的地反馈机制。研究认为:(1)线性旅游目的地是以特定的自然、文化主题为引领,以旅游基础要素的线性延展为基础,以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产品、旅游信息、旅游服务等各类要素主体的流动关系为根本,形成的沿特定方向关联互动的目的地组织共同体与空间连续体,具备关联性、流动性、动态性的空间组织特征。(2)线性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目的地时空关系交替演化的结果,具备发生发展的演化过程,既包括时间维度上组织结构线性整合的过程演化,也包括空间维度上各类要素主体集聚扩散的空间优化。(3)后结构主义的关系思维与尺度认知为线性旅游目的地关系的建构、关系的流动、空间的生成以及尺度的转换等时空演化研究提供了综合性的认知框架,而线性旅游目的地概念框架与研究体系的确立,也推动了后结构主义向旅游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理论拓展与实...  相似文献   

9.
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系是城市系统人地关系在健康领域的一种现实表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乎城市公共健康的发展与管理水平,是健康地理学新近研究热点。论文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从空间组织、空间格局、空间功能3个维度论述了国内外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① 理论与方法上,社会生态理论应用最为广泛,不断被修正和拓展。而基于移动-活动行为理论的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关系研究日益成为新视角。同时,一些复杂计量回归模型、空间回归模型得到较多应用。② 实证研究上,重点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空间组织、空间格局、空间功能一系列特性对不同人群身体活动水平、类型的影响。空间组织上主要集中在交通组织、绿地网络等组织类型,以及可达性、连通性等空间联系的影响研究。空间格局上强调能级差异下建成环境要素集聚多寡,空间外部几何形态表征、指示对身体活动产生的相应影响研究。空间功能上多探究混合性、单一功能构成和主客观功能品质的影响研究。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学、城市规划学、体育学等领域,尚处于初步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少量实证研究阶段,缺少基于本土的理论提升及典型案例研究。最后,论文从理论、方法、实证上探讨地理学视角下未来研究重点:基于“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论提升;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和时空计量的研究新方法;基于虚实交互空间和本土语境下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传统的城市规划学和地理学的研究重心是对城市建筑实体的空间组织和管理基于城市建设实践的新需求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文章以城市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组织的概念、原则、依据、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理论概括,以期对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敏  张捷  姚磊 《地理科学》2013,(1):23-28
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复兴和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的迅速发展相一致,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主要在21世纪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研究内容涉及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文化现象的传播与扩散等中国文化地理学各基础领域。最近,有关空间的文化研究,如空间的符号与表征、地方与认同、空间的生产,以及对城市的聚焦、与社会、经济的交叉等成为新的研究趋向,呈现出新文化地理学的特征。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如旅游研究与规划、城市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与规划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和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景观研究方面逐步形成特色,是未来具有国际对话潜力的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社会收入空间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程丽辉  王兴中 《地理科学》2004,24(1):115-121
城市社会地理学目标性命题就是对城市生活空间的研究,当前西方国家对其探讨已转向社会空间评价方面,其核心方向之一集中在城市社会生活基本条件的空间结构与社区布局规律上[1] 。城市社会收入空间是构成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基本方面之一,通过对国外有关城市社会收入空间理论进行概括,结合中国大城市西安的实际,首次全面探讨其社会收入空间的结构与模式。研究方法上采用行为抽样调查并借用居住空间与收入空间互拟等行为地理学相关原理,力图揭示西安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13.
聂桂博  艾少伟 《热带地理》2022,42(6):1036-1038
<正>景观研究是地理分析的关键单元,文化景观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景观”概念由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首先提出,后来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创立“文化景观学派”。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的新进发展”一文中提出了文化景观的经典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Sauer, 1925)。国内最早给出文化景观定义的是已故地理学家李旭旦先生,他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态度,对文化景观的空间形态及其意义进行研究,有助于认清景观的区域性与独特性,探寻其文化价值,促进该领域深层次发展。可以说,景观意义的发掘是地理学者的重要任务,也是景观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程与研究主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中伟  王杨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66-1275
信息与通信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新分支,其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地理学者对电报和电话的关注,近年来一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在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的称谓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已成为制约该学科发展的一大障碍。研究表明:将该领域研究统一称为信息与通信地理学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与国际通行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名称符合;信息与通信地理学是研究人文地理学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影响下发展变化的新学科,特别关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地理特征及社会内涵;信息与通信地理学具有跨学科性质,尤其是与地理信息科学及人文地理学所有分支都具有不同程度交叉;其发展已经历了研究兴趣确立、通信网络主体和多元快速发展3个阶段。本文提出了当前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主要的7个主题及一系列切入点,包括信息通信网络的空间组织、网络空间的地理内涵、ICT对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影响、ICT对城市内外部空间组织影响、ICT对空间与地方的认知和表征影响、ICT对政治与监督影响、网络空间的可视化与制图。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黄耀丽  李凡  郑坚强  李飞 《地理研究》2006,25(4):730-740
区域城市间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是一个由不同等级、不同空间区位、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城市通过旅游资源、旅游交通等生产力要素以及客流有机耦合而形成的。本文在深入分析旅游竞争力含义及其空间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多维评价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将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目的地划分为不同的3个等级,并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以广深为轴线的“哑铃”型双极放射状空间形态模式,提出了凭借城市自身比较优势,承担不同层次旅游竞争与合作角色的空间组织模式,旨在通过研究梳理各城市旅游影响要素的优劣差异,认识区域内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结构特征,为进一步探讨形成互利共赢的城市旅游竞争与合作机制奠定基础,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华  刘敏 《热带地理》2022,42(4):642-658
恐惧景观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景观,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恐惧景观在生物系统中有巨大的生态效应,同样在人-地系统中深刻影响物质景观和集体记忆等各个方面。景观知觉、景观态度以及景观与人类的互动影响是当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但对恐惧景观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文章对恐惧景观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探讨其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主要结论包括:1)恐惧景观在生态学研究中已经形成恐惧生态学,相比而言,其他学科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2)生态学对恐惧景观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是动物的捕食风险感知,在其他相关研究学科上则主要从人与地方/空间之间的恐惧景观的呈现形式和景观感知进行研究。3)从恐惧景观、游客及情感三者的关联看,可以发现恐惧景观在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情感地理、黑色旅游和情感特性3个方面。最后,提出未来可以跨学科多角度、情感心理及以黑色旅游为切入点对恐惧景观进行探索,深化旅游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定量计算旅游者对景观的感知度是旅游和地理学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引入认知地图和地图综合思想,利用景观语义特征点进行景观抽象和表达,提出了基于栅格结构的景观感知计算方法,用于定量描述旅游者对景观个体或景观系统的感知特征。栅格结构使计算结果能够表达任意位置的景观感知,准确描述感知的空间格局。清西陵案例研究从模型数据需求、适应的景观类型和应用视角等方面证明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可以准确描述旅游景观感知强度及其空间格局,并能基于观光线路分析重要观景点的景观语义内涵,进而辅助设计师开展景观设计和线路规划,为旅游景观定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旅游地理学已经成为地理学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也是地理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随着旅游地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人文地理研究"文化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大背景下,旅游地理研究的"地理味"似乎越来越少,甚至被批评为"去地理化""在奔往他乡的路上忘了故乡"。在此背景下,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进行研讨,反思与总结旅游地理过去30年的研究问题与学术贡献、学科特征以及如何实现代际转向。结论认为:(1)旅游地理学并未真正远离故乡,只是地理学本身在发展与变化,旅游地理学要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地理学的发展;(2)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特征是包容与综合,不仅要有逻辑实证主义,还要有结构主义、人文主义等范式,其核心研究问题应该是流动性、空间尺度转换与人地关系;(3)旅游地理学者的代际转向已经不可避免,在学者们师承传递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出现了研究问题、学科认知和理论认知的转型,旅游地理学应该建立引领性问题体系,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来壮大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综合性与区域性为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地理学家关于地理学综合研究及其意义的有关论述,并指出了我国在地理学综合研究上的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地理学综合的内涵不够宽广,地理学综合的思维方式有欠缺,从过程和机理角度进行地理学综合的研究较为薄弱,以及地理学综合的手段偏于定性和单调。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对地理学综合的内容和综合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从地理信息科学等角度对地理学综合的新手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认知地图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认知地图作为人对人地关系复杂系统进行抽象化和秩序化的内在表征,是个体空间行为决策、空间认知与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也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论文通过CiteSpace文献学分析方法并结合经典文献回顾,从多学科视角系统梳理认知地图1948—2020年共70余年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热点。研究认为,认知地图在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认知空间与城市意象、空间扭曲与空间偏好、空间知识与决策行为等方面丰富了地理学内涵。近期与地理学有关的认知地图跨学科研究出现3大转向:大数据时代重新定义认知空间与城市意象的数字转向,以特定群体或事件的空间偏好为切入点的情感转向,以第一人称视角解译空间知识与决策行为的神经转向。最后指出认知地图空间分析的地理学在跨学科融合发展中的角色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