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陶瓷杯与蒸渗仪测定硝态氮和氨态氮淋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硝态氮(NO3--N)和氨态氮(NH4+-N)淋溶量测定方法因草本植物和土壤类型不同而异。试验采用陶瓷杯(ceramic suction cups)和蒸渗仪(lysimeters)分别测定草地土壤NO3--N和NH4+-N淋溶量。蒸渗仪直径为50 cm和深度为70 cm,土壤类型分别为新西兰Gorge silt loam、Mataura sandy loam和Lismore stony silt loam,重复4次。陶瓷杯水平插入蒸渗仪不锈钢筒,陶瓷杯插孔中心离不锈钢筒底部距离分别为35 cm(上陶瓷杯)和60 cm(下陶瓷杯)。在试验前,喷灌72 h冲洗蒸渗仪土壤溶液,使淋溶液NO3--N浓度接近0 mg·L-1,然后1次性施加250 kg N·hm-2尿素溶解液,用喷灌系统喷灌蒸渗仪,每周喷灌1次,喷灌系统误差使Gorge、Mataura和Lismore土壤喷灌强度分别为15.0、19.0和18.7 mm·h-1,1次喷灌持续时间为3 h。在Gorge和Lismore土壤,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量差异显著。在Gorge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64、68和54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0.43、0.49和0.43 kg N·hm-2;在Mataura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57、68和62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0.51、0.37和0.23 kg N·hm-2;在Lismore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61、103和99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1.70、2.24和2.04 kg N·hm-2。在结构发育良好的Gorge和Lismore土壤,陶瓷杯不适合测定NO3--N淋溶量,但适合应用于砂土质地和发育不完善Mataura土壤。NH4+-N淋溶累计量占NO3--N淋溶累计量的0.37%~2.93%,在测定和计算氮淋溶时,NH4+-N淋溶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2.
土壤无机氮的可利用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植被演替进程的关键因子之一,尤其在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更为重要。因此,采用时空代换法,通过选取不同退耕年限(10 a、20 a、30 a、40 a)的刺槐林地及相邻对照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刺槐林在生长季(4~9月)土壤无机氮净转化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刺槐林地土壤NO3--N平均含量约是对照草地的4.57倍,而NH4+-N在两个样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刺槐林地及对照草地土壤在7~8月以硝化作用为主,在4~5月和8~9月以氨化过程为主,且刺槐林地氮素净转化速率大于对照样地。(3)刺槐林地土壤NO3--N在前30 a处于积累状态,随后呈现消耗趋势。总而言之,退耕地刺槐林营造可以减少土壤NO3--N的淋失,提高NO3--N净转化速率,但刺槐林NO3--N的累积状态在30 a后变为消耗状态。所以要采取应对30 a以上林龄的刺槐林采取间伐措施,以促进刺槐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2007年和2014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测量了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及其附近河涌8个采样点的水体温度、pH、DO、COD、BOD5、TP和TN等物化指标。通过对比监测结果和倍斜率聚类评价结果发现:研究区水质总体上处于-Ⅲ级或-Ⅳ级的“尚清洁”状态;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2008年对外开放后至2014年,水环境指标中pH变化范围不大,DO、COD含量有所下降,BOD5、TP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007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水质优于河涌采样点W7和W8,河涌采样点W7和W8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采样点W4、W5、W6水质优于红树林湿地公园一期采样点W1、W2、W3和河涌采样点W7、W8;8个采样点中水质改善最明显的是二期采样点W6,水质下降最明显的是一期采样点W3;丰水期河涌水质2014年较2007年有所好转,但红树林湿地公园水质无论枯水期亦或丰水期,多数情况下优于河涌水质;研究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差异总规律为2007~2014年南沙红树林湿地公园二期水质好转,一期水质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沙尘气溶胶中硝酸盐的含量和来源对于全球氮排放估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格尔木沙尘气溶胶中硝酸盐的含量和来源,我们在格尔木2008年沙尘过程多发期1-6月进行了连续观测,并对收集的沙尘气溶胶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水溶性离子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沙尘天气的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平均浓度及NO3-平均浓度分别为2 015.94 μg·m-3和1.8 μg·m-3,非沙尘天气两者平均浓度分别为274.68 μg·m-3和0.74 μg·m-3。观测期间,格尔木NO3-浓度和TSP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NO3-和TSP浓度变化均为春季>夏季>冬季。TSP与NO3-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67,春季两者相关系数为0.71,且Ca2+与NO3-浓度显著相关,推测格尔木沙尘气溶胶中NO3-离子可能主要来源于干旱区的地表物质。非沙尘天气期间NO3-/TSP浓度比值高于沙尘天气,且分布较为分散,表明非沙尘天气NO3-浓度受到人为源或气象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下水水质是水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合理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及保护治理方案的基本前提。以科尔沁沙地奈曼地区地下水水质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4年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地下水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奈曼地区地下水水质各指标均值均低于地下水Ⅱ类标准,pH值、NO3-含量、化学需氧量(CODcr)在局部地区出现超标现象,但水质总体较好;该地区地下水矿化度(TDS)与Ca2+、Mg2+、Na+、HCO3-、SO42+浓度及CODcr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Ca2+、Mg2+、Na+、HCO3-、SO42+、CODcr浓度的增加,TDS也会增加;各主要指标浓度随时间呈下降趋势,SO42+、Na+、HCO3-浓度及TDS较稳定,而Ca2+、Mg2+、Cl-、PO43-浓度及CODcr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Ca2+、Mg2+ 、HCO3-、SO42+浓度及TDS农田非灌溉井> 农田灌溉井> 沙地水位井,Na+、CODcr浓度沙地水位井> 农田非灌溉井> 农田灌溉井,NO3-浓度沙地水位井> 农田灌溉井> 农田非灌溉井;该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化主要与碳酸盐岩溶解、农药化肥的使用、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应用兴化湾海域枯、丰水期(2006年12月、2007年4月),大、小潮期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水体中石油类的分布特征,并根据不同的海洋功能区的水质要求,选取第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值为指标,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了兴化湾海水中石油类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该海域石油类浓度范围为0.003~0.320 mg/L,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江阴半岛西南侧.枯水期的石油类浓度远高于丰水期,其中,位于水质二类区的站位超标率分别为71.0%和17.0%,水质三类区中航道和锚地区站位的超标率分别为3.6%和0;总体超标率则分别为47.5%和11.0%;与历史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兴化湾石油类浓度的变化幅度较大,可能与船舶突发性事件有关,并且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外,还讨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荒漠地区包气带中的Cl-、NO3-与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与地下水安全有直接联系。主要以荒漠地区包气带Cl-、NO3-为研究对象,通过对Cl-、NO3-在包气带及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强烈的蒸散发作用使Cl-、NO3-呈活塞式分布,同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对NO3-的优先吸收使NO3-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土壤中的NO3-可能被植物优先吸收并遵循营养循环,使表层土壤中出现极大值,随后逐渐减小。靠近表层土壤出现NO3-峰值和较高的NO3-/Cl-原子比率反映了蓝藻菌活跃的固N作用;相对较大的NO3-/Cl-原子比率伴随着较低的Cl-说明在干旱地区稀疏的植被覆盖条件限制了对NO3-的吸收作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Cl-、NO3-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粘性土壤中,NO3-、Cl-浓度随含水率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沩水流域土地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焦胜  杨娜  彭楷  郭谌达  李振民  周怀宇 《地理研究》2014,33(12):2263-2274
以红壤丘陵区沩水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流域土地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林地面积百分比与电导率(COND)、综合污染指数(Pr)相关性指数分别达-1.000、-0.997,呈显著负相关;耕地面积百分比与COND、总磷(TP)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a)与COND、Pr呈显著正相关。② 斑块数量(NP)、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与COND、Pr相关性指数均在0.997以上,呈显著正相关;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蔓延度指数(CONTAG)与COND、Pr及最大斑块指数(LPI)与TP呈显著负相关。③ 从时间上看,所选用的大部分土地景观格局指标与pH值、溶解氧(DO)在丰水期与枯水期的相关性状态相反,且枯水期土地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影响较丰水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山西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主要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可反映水体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评估水体中的主要离子的浓度及时空变化特征是认识区域水体物质循环及水系统中元素分布的重要依据。通过对2015-2016年山西省不同季节的95个浅层地下水采样数据的检测与比较,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空间插值分析图、Gibbs图和Piper三线图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山西省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整体属于淡水,水质较好,地下水矿化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中部、西南部矿化度较高且季节变化显著;东南部及西北部矿化度较低且季节变化不明显。地下水阴离子中HCO3-占主要优势,阳离子中Na+、Ca2+占主要优势,丰水期与枯水期相比,地下水主要离子中Na+和Cl-增加明显,可能受地形和季节性降水的影响。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水化学类型有HCO3--Ca2+型、HCO3--SO2-4-Na+型、HCO3--SO2-4-Ca2+-Na+型和HCO3--Cl--Na+型。水体离子的组分变化主要受岩石风化的影响,其中盆地地区受到一定的人为影响和蒸发浓缩影响。不同季节地下水中的离子相对含量变化显著,丰水期与枯水期相比,浅层地下水中的Na+和Cl-增加明显,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土壤淋溶作用影响,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及补充区域水化学研究数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松花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结合RS和G IS技术,利用二元结构模型对2000年松花江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计算与结果验证,并对流域内非点源污染状况做出评价。结果表明:4种非点源污染类型(农田、农村居民点、畜禽养殖和城市径流)中,农田TN、TP和NH4+-N非点源污染负荷量最高;畜禽养殖COD非点源污染比重最大。流域TN、TP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大于点源的污染负荷,其中TP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远远超过点源;而NH4+-N和COD的点源污染负荷则大于非点源污染。4种污染类型的不同污染指标(COD、TN、TP、NH4+-N)在时间(2000年内)和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太湖梅梁湾水质参数空间变异及合理取样数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湖梅梁湾为例,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的空间变异规律,提出确定湖泊水质参数合理取样数目的方法。结果表明,5种水质参数空间分布不均匀,其变异程度为SS相似文献   

12.
南京城市湖泊湿地的水质动态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取南京市玄武湖、莫愁湖、内秦淮河湿地为对象,通过定点、定时采样和水质分析等方法,对城市湖泊湿地水质的季节动态、水质影响因素及其富营养化评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N、TP、BOD和COD是反映城市湖泊水体污染度的重要指标,TP含量过高是造成城市河湖湿地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水体污染程度随季节动态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对封闭的莫愁湖湿地水质的季节变化较小,但水质较差,各个季节均表现出重富营养化—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受工业或生活污水影响较大的内秦淮河湿地,水体受污染严重,全年均属严重富营养—异常富营养化;玄武湖湿地的水体,在春季和秋季均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夏季相对较好,TN、TP为富营养化水平,其余指标为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利用SCJ-302型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在植物生长季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大气氮沉降进行监测,对沉降物中水溶性离子、干、湿沉降氮输入量、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总沉降量中的贡献率及月变化动态等分析表明:黄河三角洲植物生长季,大气干、湿沉降中SO42-和NO3-占阴离子总量的92%以上,和Na+和Ca2+占阳离子总量的80%以上,总N沉降量约为2 264.24 mg/m2,且69%集中在降雨量较丰沛的6-8月。其中干沉降氮贡献率约为32.02%,主要集中在春季。N的湿沉降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线性相关(R2=0.82),在降雨量丰沛的8月,达到最大值675.64 mg/m2。该地区大气干沉降的氮素形态以硝态氮为主,约占氮素输入量的57.21%,湿沉降中以铵态氮为主,约占氮素输入量的56.51%。植物生长季中,大气沉降中的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对表层10 cm土壤的月平均贡献率分别为约31.38%和20.50%,可见大气氮沉降是黄河三角洲滨海区域土壤主要氮素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A laboratory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nitrate and ammonium nitrogen additions on soil microbial attributes of a subtropical Pinus elliottii forest ecosystem in southern China. Soils were subjected to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s: the control with no nitrogen addition (CK), the ammonium nitrogen addition (NH4+-N), and the nitrate nitrogen addition (NO3--N). Samples from bulk and two different size fractions (macroaggregate (>250 μm) and microaggregate (53-250 μm)) were analyzed for soil properties, enzyme activiti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on day 7 and 15 of the incubation.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NH4+-N had a greater influence on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 than NO3--N. NH4+-N addition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β-1,4-glucosidase (βG) and β-1,4-N-acetyl glucosaminidase (NAG) enzyme activities in bulk, macroaggregate and microaggregate soils after 7 and 15 days incubation. NO3--N additions on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βG and NAG enzyme activities in bulk, macroaggregate soils after 7 and 15 days incubation, but not in microaggregate. All NH4+-N and NO3--N addition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gram-positive bacterial PLFAs in microaggregates. Only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nutrient contents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macroaggregates was founded,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soil aggregation structur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termining enzyme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5.
LakeTaihuisalargeshallowlakeinChina,whichpalysanimportantroleinwater-quantityregulation,watersupply,cultivationetc.Withrapiddevelopmentofagricultureandindustryinthearea,alargenumberofpollutantshavebeendischargedintothelake,leadingtoanincreaseinnutrients…  相似文献   

16.
史小丽  秦伯强 《地理科学》2010,30(5):766-771
在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计年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中游网湖近代沉积物年代序列。通过对沉积物中TOC、TN、TP、孢粉、重金属元素、粒度等指标的测定,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百年来网湖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物源变化以及主控因子。结果表明:百年来网湖沉积物中TN和TOC含量显著相关,呈不断上升趋势,存在2个明显的演化阶段,主控因子为流域人类活动强度,气候波动对其有影响,但影响不大。TP的变化与TN和TOC明显不同,波动较大,规律不明显,主要受人类活动强度以及径流侵蚀输移入湖物质变化两大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17.
西藏山南地区沉错湖泊与径流水化学特征及主控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枪勇冰川径流-卡鲁雄曲(河)-沉错(湖)为研究区域,开展高原湖泊及其补给河流与冰川径流的水化学特征研究,并探讨影响主离子组成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夏季湖水主要离子呈均匀混合状态,pH值、电导率、TDS及优势阴阳离子在整个湖泊空间上变化不显著;总体上,从上游冰川融水径流、河水至下游湖泊,离子浓度呈现上升趋势;融水径流及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表现为SO42--Ca2+-Mg2+类型;沉错湖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控制,表现为SO42--Na+-Ca2+类型,在蒸发作用下Ca2+逐渐沉淀析出,Na+浓度不断升高而成为绝对优势阳离子。  相似文献   

18.
中国湖泊营养物水平和富营养化效应存在显著区域分异特征,开展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研究,是实现湖泊分区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为案例区,通过遥感反演得到研究区域湖泊水体的叶绿素a(Chl-a)、总氮(TP)和总磷(TN)含量,从自然地理要素、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3 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根据研究区域 DEM数据划分小流域,将各指标因子投影到小流域;在小流域尺度上,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分别对 Chl-a/P 与Chl-a/N 的作用,计算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算法对小流域尺度上两种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评价分值共同进行聚类,形成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结果。研究发现:①通过遥感反演模型可以将少数呈点状分布的监测数据推演到面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有限的野外监测数据量难以支撑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不足;②通过构建各指标因子分别与湖泊水体中Chl-a/P、Chl-a/N 的定量关系,实现了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中湖泊水体微观指标与湖泊流域宏观指标的有机结合;③采用双约束空间聚类进行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保证了分区结果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和评价分值上的接近性;④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不同,将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区分为4 个区:北云南高原湖区、滇南河谷山原湖区、桂西-滇东-黔南岩溶湖区、贵州高原东北部湖区。本文提出的基于双约束空间聚类的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方法也可以作为其它地区乃至国家尺度湖泊营养物生态分区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