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巫山大庙龙骨坡是我国学者黄万波等新发现的重要人类化石点。化石点露头的磁性地层学研究是在总厚约18m的剖面上进行的,按照通用方法使用特制的塑料圆盒,以15—30cm的垂直间距采集了100个样品。全部古地磁工作由我所古地磁学实验室完成。样品剩余磁性用Minispin磁力仪在自控加补偿的HCM-3型零磁场空间中测量,所有样品均用TSD-1热标本退磁仪分别经:过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和600℃加热与冷却处理。大多数样品是在400至500℃温度段时去掉了次生剩磁组分,只保留了原生剩余磁性,所得极性以负向为主兼有多个正向。测量结果表明极性序列对应于地磁极性年代表中松山负向时的奥尔杜威正向极性亚时至留尼汪正向极性亚时,其中含人类化石层位相当于古地磁样品11.6m处,正对应于  相似文献   

2.
我国黄土古地磁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岳乐平 《地质论评》1985,31(5):453-460
我国黄土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自1974年开始已有十年历史。在这期间,广大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地学工作者,先后对二十几个黄土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特别是1982年以后,随着我国与国际间古地磁学研究交流的增多,以及经验的积累,在古地磁研究中进行了一系列革新。首先,重视了采集样品的密度和质量。从以前采样间隔10—5米发展到采样间隔1—0.2米。其次,对样品退磁处理由交变退磁发展到热退磁,并且发现热退磁效果显然较交变退磁优越。使用的仪器也逐渐现代化,由无定向磁力仪发展到旋转磁力仪,进而又发展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北祁连山近90个上古生代和中生代岩石样品的热退磁、交变退磁和剩余磁性的初步测定,认为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岩石的剩余磁化强度已被现代地磁重新磁化;而上泥盆纪和三叠纪的剩余磁性可能是原生的,说明这一时期北祁连山地体有较大的北向移动,但三叠纪时尚未达到目前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东部三叠纪含钾岩层古地磁及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四川合川地区沥鼻峡部面上进行了古地磁和岩石物性的研究工作,样品采自三叠系须家河组、雷口坡组、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共采集手标本500余块,对2200个样品测定了剩余磁化强度及方向、磁化率和密度.对样品进行了热退磁和交变退磁处理,并对部分样品作了镜下签定,确定了该区主要沉积岩石的磁性矿物是磁铁矿和少量磁黄铁矿.根据古地磁测量结果可知,四川盆地三叠纪时远离赤道由南向北漂移,在早三叠世时的古纬度为北纬18.72°附近,随后到达北纬26.68°附近,且后者相对于前者顺时针转动了30°.在此期间还发生了垂直升降作用.这些资料表明,本区在三叠纪时处于有利于成盐的中低纬度地区.我们还依据综合岩石物性资料,划分了本区的岩层.合川剖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将古地磁和岩石物性研究用于探讨盐矿生成环境,进行地层对比是非常有用的手段,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库孜贡苏剖面晚白垩世-早中新世沉积物进行了热退磁及岩石磁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热退磁及岩石磁学特征随沉积环境可分为三种类型:潮下、台地边缘浅滩相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及少量针铁矿、磁赤铁矿,磁性矿物含量较少、颗粒较小(假单畴),其天然剩磁强度较小,一般小于1×10-2 A/m,在250℃~500℃能获得稳定特征剩磁方向,特征剩磁由磁铁矿携带;潮间、潮上带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JP2〗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赤铁矿、针铁矿,磁性矿物颗粒为假单畴和多畴,天然剩磁强度一般在1×10-2 ~1 A/m之间,在250℃~580℃能获得稳定特征剩磁方向,特征剩磁由磁铁矿携带;河湖相岩石主要磁性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并含有少量磁赤铁矿、针铁矿,磁性矿物含量较多、颗粒较小(假单畴),天然剩磁强度一般在1×10-1 A/m以上,多数样品特征剩磁由赤铁矿携带,少数由磁铁矿与赤铁矿共同携带。岩石磁学研究对于在沉积环境复杂剖面进行古地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地学工作深入研究的迫切需要,加速古地磁学科的发展,我所于1985年建立了一个新型的古地磁实验室,从美国SCHONSTEDT仪器公司引进了整套先进的DSM-2数字旋转磁力仪,其中还包括SSM-2A旋转磁力仪、二台TSD-1热退磁仪、一台GSD-5三轴翻滚式交变退磁仪、一套MCS-3线圈磁性控制系统等配套设备。新近又购置了一台国产HKB-1  相似文献   

7.
古地磁学是研究地质历史上地球磁场强度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是岩石中富含若干的磁性矿物。通过测定其保存的剩磁强度和方向等,可计算获得岩石形成时的初始磁性强度和方向,从而为约束岩石形成时的古磁极位置、形成时代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研究提供证据。矿石作为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岩石,对其进行古地磁研究可为矿床的"源—运—储—保—变"等过程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现有关于矿床古地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通过矿物的退磁参数限定其形成时的磁化年龄(矿床定年),二是通过磁组构信息获取矿床形成后的构造应力场变化(矿床保存变化)。需要指出的是,矿床古地磁学的研究一定要立足于地质事实。由于地质产状和围岩蚀变对磁性参数的影响极大,在进行矿床地磁数据处理时一定要慎重,并与磁性地层学互相印证,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磁性参数,从而为约束矿床成因提供有效证据。  相似文献   

8.
磁铁矿和黄铁矿都是碳酸盐岩中的常见矿物。前者具强磁性(铁磁性),常来自陆源母岩和火山喷发活动,或直接由磁细菌生成,含量不定,其所携带的剩磁,主体上应与岩石沉积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后者则显弱磁性(顺磁性),为有机物在还原条件下分解而成的自生成岩矿物,十分常见。二者之间的相互转换,无疑对古地磁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华北地台古生代碳酸盐岩样品的古地磁和岩石磁学研究表明,其热退磁结果往往能分离出一个与近代和(或)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的剩磁成分,推测其应是新生代以来的重磁化成分.其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剩磁强度衰减曲线和三轴饱和等温剩磁的热退磁曲线,都一致地反映出其载磁矿物组合中明显含有磁铁矿,有的甚至以磁铁矿为  相似文献   

9.
为了约束龙门山南段的构造运动特征,文章对龙门山南段大川镇附近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和宝兴地区的二叠系灰岩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古地磁样品取自10个采样点,其中3个采点为二叠系灰岩;7个采点为飞仙关组淡紫灰色泥岩、粉砂岩。对样品开展了逐步热退磁、岩石磁学(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和三轴等温剩磁热退磁)及扫描电镜实验。80个样品进行的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二叠系灰岩样品未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飞仙关组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并通过了广义褶皱检验,其特征剩磁的平均方向为:Ds=36.9°,Is=16.5°,α95=5.9°,K=33.8,N=18,对应的古地磁极投在了华南视极移曲线的早三叠世段附近。岩石磁学实验结果表明飞仙关组样品的载磁矿物为磁铁矿,扫描电镜观察展示其为碎屑状的铁氧化物,且无明显成岩后自生特征。结合退磁曲线特征,扫描电镜微观特征,特征剩磁的古地磁极位置和岩石磁学结果,飞仙关组样品的特征剩磁很可能为原生剩磁。该结果表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没有明显地相对构造旋转运动,自晚三叠世以来,其与龙门山北段以及四川盆地在动力学上是统一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0.
裂缝走向是影响裂缝性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参数之一,但在非定向岩心上,裂缝走向无法确定。古地磁分析是一项有效的岩心定向技术,该方法在火山岩及一些剩磁强度较大的泥质岩石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它很少应用于弱磁性的碳酸盐岩岩心定向。论文对济阳坳陷富台潜山的弱磁性碳酸盐岩岩心样品开展了系统的等温剩磁和热退磁测试,成功分离出粘滞剩磁并确定了该区的裂缝发育方向:优势发育北东东和北北西两组方向,3 组次要方向为北西西向、北西向和北北东向;测试结果与FMI资料及构造应力场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拓展了古地磁定向技术在弱磁性岩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校古地磁实验室于1986年建立以来,它拥有的国产WSW—1大无定向磁力仪系统及美国DSM—2旋转磁力仪系统等设备,已服务于岩石磁学及古地磁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任务。过去的一年中,完成了一批第四纪土壤样品的测试工作,为研究第四纪磁性地层对  相似文献   

12.
风火山白垩系紫色砂岩样品的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样品的磁性载体是铁白云石.根据退磁曲线估计其居里点为500℃左右.当退磁温度增加到600℃左右,铁白云石开始分解,形成磁铁矿,致使样品在此温度段退磁时,其磁性不但不减小反而骤然增加,甚至可达天然剩磁的十几倍,其原生成分受到破坏.因此,在低于居里点温度确定的本征剩磁及相应的古地磁数据将能反映特定的地质意义.由风火山白垩系古地磁数据可见,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体白垩系以后仍然存在着较大规模的北向移动.  相似文献   

13.
梁其中  方武 《地质学报》1990,64(3):264-274
梅树村剖面,已被推荐为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本文论述了对该剖面进行的古地磁研究,在剖面的碳酸盐及磷酸盐台地相地层中,依次采集了159块古地磁样品。热退磁结果表明:剖面中的大多数岩石已被现今地磁场强烈重磁化,但仍有57块样品保存有呈互为对踱的剩磁方向(平均D/l=4.2°/7.1°,K=9,α_(95)=6.6。),并计算出古地磁极位置为68.8°N,270.7°E。这与华南年轻的显生宙岩石所得到的极位置皆不一样。该项研究的结果构成一极性带,至少有9次倒转。此极性带与苏联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及美国西部所获得的资料对比,都共同显示出以频繁的极性倒转为特征。  相似文献   

14.
红粘土的磁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对陕西宝鸡剖面红粘土上部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确定了该地区红粘土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赤铁矿相对含量很少,对剩余磁性贡献较小。磁性质不稳定的磁赤铁矿存在于红粘土中,但不影响剩磁稳定性。特征剩磁载体主要是磁铁矿。磁性矿物的粒度是以准单畴为主。红粘土的短时间弛豫粘滞剩磁很强,因此在零磁空间进行退磁和剩磁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于胶东半岛黄崖剖面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结果表明HY1和HY2熔岩流样品的载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赤铁矿的混合,HY3熔岩流的样品主要为磁铁矿。系统热退磁实验从40块样品中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方向,获得古地磁偏角/倾角平均方向为12.8°/62.4°(α95=4.8°),对应的平均虚地磁极位置为76.7°N/162.6°E(A95=6.2°)。40Ar/39Ar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HY3火山岩的喷出年龄约为115.3±1.3 Ma~115.6±1.6 Ma(2σ)。比较结果显示,未发现研究区相对于华北块体在早白垩世有较大幅度的旋转或位移。对比山东、辽宁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南部已有的晚中生代古地磁数据,发现侏罗-白垩纪期间古地磁的偏角随时间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说明块体的旋转运动具有较一致规律性,指示东亚东缘构造运动可能受到古太平洋俯冲运动方向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重点研究了华北地块南缘罗圈组纹泥岩和扬子地块东南缘南沱组冰碛岩的古地磁特征。在四个剖面的 2 5个点采集 2 72块样品 ,用超导磁力仪测量了大部岩石样品的剩余磁性。通过详细的逐步热退磁清洗和数学分析 ,岩石等温剩磁实验 ,以及倒转、广义褶皱和一致性检验 ,从而获得新的较为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华北地块在最晚元古 ( 62 0~ 60 0Ma)处于 13.9°S ;而扬子地块在晚元古 ( 730~ 70 0Ma)处于 19.2°N。新的古地磁数据补充了中国东部华北、扬子地块晚元古震旦纪的古地磁数据库。地质观察事实和不同研究者获得的数据都表明 ,两地块在 80 0~ 60 0Ma期间处于低古纬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中。全球所有大陆该时期冰成岩及上、下层位非冰成岩—碳酸盐岩岩石学和古地磁研究认为 ,晚元古低纬度冰川形成与全球超大陆的裂离和引起的气候异常有关。晚元古冰川沉积可以分为两个构造 -地层类型。它们记录了晚元古超大陆拼合和分离时冰川作用的构造 -沉积位置 ,最普遍的是在超大陆分离的持续期间 ,在扩张构造域形成冰川沉积 ,因此冰川沉积都与活动边缘盆地和裂谷盆地有关。我国南沱冰成岩分布于扬子地块及其东南缘的浙西、皖南、赣北、湘西、桂北等地的NE -SW伸长的大陆边缘敞开的海盆内 ,具有强烈的火山和冰  相似文献   

17.
华北克拉通东北缘处于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古地磁研究可为构造演化和岩浆热事件提供依据。笔者在吉林辉南地区中寒武统32个采点共采集246块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岩石磁学及系统热退磁实验。古地磁实验表明,徐庄组砂质泥岩主要磁性矿物是赤铁矿和磁铁矿,张夏组灰岩主要磁性矿物是颗粒较小的磁铁矿和黄铁矿,且均发生了重磁化,并记录了稳定的中温分量,前者中温分量地理坐标平均方向为D/I=10.9°/50.8°,α95=11.7°,对应的极位置为76°N,264.6°E,A95=13°,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记录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后者中温分量地理坐标平均方向为D/I=29.1°/59.0°,α95=6.5°,对应的极位置为68°N,213.7°E,A95=8.4°,与第四纪火山岩记录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综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早白垩世一第四纪,吉林辉南及邻区古地磁记录的2次较为强烈的构造热事件,以及因敦化-密山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造成的北向运移形成的古纬度差,一定程度上对华北克拉通东北缘起到双重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国古地磁学、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应用研讨会于1993年9月14日至17日在成都召开。会后组织了野外地质考察。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委托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来自全国的近4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古地磁学是介于地质学和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是借助测定在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中的剩余磁性特征,获得岩石生成时期地球磁场的信息。古地磁研究的突破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疆拜城古近系磁性地层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民  孟自芳 《沉积学报》2006,24(5):650-656
通过对研究区387个可靠退磁数据的分析,确定其原生剩磁的极性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古地磁测试资料,引入小波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拜城古近纪红层进行了磁性地层精确划分,确定了不同层段的地质时代,建立了克拉苏河剖面磁性地层柱。样品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样品的磁性较强,退磁曲线质量较高,且分离出两个稳定分量:低温分量和高温分量,由此进行主分量分析并利用菲舍尔统计法求得最终结果,在小波分析方法的帮助下,参照国际标准磁性地层年表和综合地层划分方案,建立克拉苏河磁性地层柱。确定出吉迪克组/苏维依组,苏维依组/库姆格列木组以及库姆格列木组底界年代分别为27.7M a、38M a、60.5M a。其沉积速率在10130mm/m a。   相似文献   

20.
利用PTD法(即逐步热退磁法)确定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堆积温度的基本原理是以岩石中存在的稳定的热剩余磁化强度为基础。根据岩石获得热剩磁的过程与堆积温度的关系,我们可以将火山碎屑沉积物大致分成四类。Ⅰ类碎屑沉积物的堆积温度高于最大的阻挡温度BT_(max)(指碎屑沉积物中含有的钦磁性矿物的最大阻挡温度);Ⅱ类碎屑沉积物的堆积温度等于背景温度(ambient tempreture),Ⅲ类碎屑沉积物的堆积温度小于BT(max),而大于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