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上海东部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古植被和古气候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上海东部地区南汇鹤鸣Hm孔、东海Dh1井、高桥G2孔3口钻井全新世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和3个亚带,恢复了本地区古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波动的5个阶段:第1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凉略湿(前北方期);第2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和略干(北方期);第3阶段为以常绿栎类、栲属、杨梅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大西洋期);第4阶段是以栎、松、禾本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亚北方期);第5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气候温暖湿润(亚大西洋期)。这为本地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为全新世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梵净山九龙池剖面全新世孢粉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佩英 《贵州地质》1989,6(2):110-116
梵净山九龙池剖面乃高山顶上的一个洼池剖面,深1m,未达到基岩。采样九块,孢粉分析获得孢粉2942粒,有57个科属。以木本花粉为主,草本花粉及蕨类孢子较少。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反映出古植被变化是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古气候变化由温暖湿热—温暖—温暖偏凉—温暖偏凉湿。其地质时代经~(14)C测定为5000年来的中全新世大西洋期—中全新世亚北方期。  相似文献   

3.
贵州梵净山九龙池一万年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佩英  乔玉楼 《贵州地质》1992,9(2):167-177
九龙池剖面是梵净山顶上的一个洼地剖面,深6.05m,未达基岩。采样112块,孢粉分析鉴定获得孢粉24539粒,有75个科属,以木本花粉为主,其次为蕨类孢子,草本少。根据孢粉组合及~(14)C年龄,该剖面为一万年来的沉积物。其古植被、古气候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Ⅰ)距今8100—10000年左右为少量落叶阔叶树及较多蕨类组成的疏树蕨类——不很繁茂的落叶阔叶林(林下蕨多)。气候由温凉—稍转温暖。(Ⅱ)距今1300—8100年左右,阔叶林繁盛时期,植被由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气候相应由温暖—温暖湿热—温暖—温暖偏凉。(Ⅲ)距今1300—900年左右,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气候温暖偏凉湿。 笔者等认为,其气候期的划分(Ⅰ)代表前北方期一北方期,(Ⅱ)代表大西洋期—亚北方期—亚大西洋期(Ⅲ)代表亚大西洋期后的气候。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巢湖9870cal.aB.P.以来孢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巢湖490cm湖泊沉积物柱样7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98个孢粉样品的分析,植物种类分属于86个(科)属,可以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孢粉带Ⅰ(9870~6040cal.aB.P.)代表了末次冰期之后全新世温暖气候到来之前气候转暖的早全新世过渡时期,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其中亚带Ⅰ-1(9870~7700cal.aB.P.),Ⅰ-2(7700~6250cal.aB.P.)和Ⅰ-3(6250~6040cal.aB.P.)分别对应温暖湿润→温暖较湿→温和干燥的气候波动;孢粉带Ⅱ(6040~4860cal.aB.P.)代表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Ⅲ(4860~2170cal.aB.P.)体现中全新世后期温和干燥的气候,约2170cal.aB.P.干旱程度达到最高;孢粉带Ⅳ(2170~1040cal.aB.P.)反映巢湖流域由干燥向湿润气候的转型,气候总体上温和湿润;孢粉带Ⅴ(1040~200cal.aB.P.)反映了晚全新世巢湖流域温凉稍湿的气候;孢粉带Ⅵ(200cal.aB.P.至今)则体现巢湖流域处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  相似文献   

5.
利用湖泊钻孔的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 cal.{a BP},植被是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6040-4860 cal.{a 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的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 cal.{a 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 cal.{a 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干旱事件;2170-1040 cal.{a 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 cal.{a 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其中包括较多的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 cal.{a 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的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浙江瓶窑BHQ孔全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文晨  叶玮 《古地理学报》2014,16(5):687-702
利用浙江省瓶窑北湖BHQ孔长约14m的岩心,以4个AMS14C数据为年代依据,对49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样品中孢粉浓度差异较大,植物种类繁多,总计103个科/属。通过对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岩性特征,划分出3个孢粉带和9个亚带,重建了研究区早—中全新世植被演替和气候冷暖波动的环境序列。19~8.9m沉积时段,对应于早全新世气候回暖期,研究区植被主要是以落叶栎、松、阿丁枫和枫杨为主,混有少量常绿栎和榆等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乔木花粉含量较低,说明研究区经历晚更新世晚期新仙女木事件后进入全新世,气候迅速转暖;8.9~6.7m沉积时段,对应于全新世最适宜期,为研究区水热条件配置最佳阶段,主要发育由落叶栎、常绿栎、松、阿丁枫、枫杨和榆等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乔木的种类和含量要远远高于前一阶段,指示气候变化的最适宜阶段;6.7~4.775m沉积时段,对应于中全新世气候波动期,孢粉组合发生明显波动,研究区植被主要以落叶栎、枫香、松、枫杨等落叶阔叶乔木为主,常绿栎花粉的含量急剧萎缩,表明研究区植被类型演替为落叶阔叶林,反映经历了较为剧烈的气候恶化事件,而本段高含量的稻属花粉(≥35μm)可能指示该时段研究区存在一定规模的古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7.
陈佩英  周启承 《贵州地质》1991,8(2):141-154
本文系贵州威宁草海东南缘喀斯特谷地的南屯泥炭层剖面孢粉研究。剖面深8m,达基岩,采样112块,分析后获孢粉22446粒,有77个科属。根据孢粉组合及~(14)C年龄,该剖面为15000多年来的沉积物。其古植被、古气候可分四个阶段:(1)距今15700—10780年左右,为稀树草丛与以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交替出现,反映为3个冷期2个温暖期(莎草多)。(Ⅱ)距今10780—5400年左右,植被由疏树草丛—阔叶树繁茂(莎草由少到多)—阔叶树逐渐减退(莎草很多)—疏林草地.气候相应由开始转暖到温暖湿润及温暖转凉再转寒冷。(Ⅲ)距今5400—700年左右是以针叶树松属为主阔叶树为次的混交林(莎草多)与松林(莎草少)交替出现,气候相应由温湿—温凉干燥……温湿……温凉干燥—温湿—温凉干燥—温湿。(Ⅳ)距今700年左右以来,则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莎草少)气候温暖较干。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以气候开始转暖作为划分更新世与全新世的分界标志,南屯剖面应划在7.15M处,距今10780年左右。其气候期的划分:(Ⅰ)代表晚冰期,(Ⅱ)代表前北方期——大西洋期,(Ⅲ)代表亚北方期——亚大西洋期,(Ⅳ)代表太平洋期。本剖面是贵州晚冰期来比较典型而完整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对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中的孢粉化石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孢粉数据分析,该钻孔自下而上可划分出8个孢粉组合。晚渐新世,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带明显,周围高山有针叶林分布,平原上生长着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凉湿润。早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由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演变为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气候由温暖干旱变为炎热潮湿。晚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又演变为山地针叶林和平原上的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重新变得温暖湿润。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变化波动明显,总体为温凉湿润的气候。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晚渐新世—早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由孢粉分析可知,宝秀盆地泥炭-褐煤自新第三纪上新世中期或早更新世初期至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形成和积累;泥炭-褐煤堆积经历了温热-温暖-温凉的冷暖气候交替变化过程,相当于暖湿的大西洋期、温湿偏干的亚大西洋期和现代偏冷湿的山地气候。古植物变化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常绿阔叶林和现在的稀疏灌丛和茂盛的草本植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AMS14 C测年技术建立年代标尺,对太湖西部地区LTD-12号钻孔301cm以上的岩芯进行高分辨率孢粉分析,重建太湖西部地区8.2ka BP以来的气候和植被,并探讨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太湖西部地区8.2ka BP以来的植被类型演替过程大体为:以松属—常绿栎—落叶栎—枫香为主的含针叶成分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以落叶栎-常绿栎-枫香树属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以松属-枫香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以松属为主的次生性质的针叶林。2)太湖西部地区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可划分为2个大的阶段:(a)8.2~4.4ka BP为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最适宜期出现在6.9~5.5ka BP;(b)4.4ka BP~0ka BP为晚全新世降温期,气候从暖稍湿向暖干过渡。3)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总体上响应于气候的变化。环太湖平原地区至今未发现10~7ka BP的新石器遗址可能与当时过于潮湿和不稳定的气候环境有关;6.9~5.5ka BP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人类的生存,促使了马家浜文化的出现、繁荣和发展;5.0ka BP左右的干燥降温事件可能导致了崧泽文化的衰落;良渚文化的消亡可能与4.4ka BP前后该地区的气候突变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康有  郑卓  L.Fran 《第四纪研究》2009,29(2):199-210
本研究基于10′×10′空间分辨率运用GIS软件对中国植被分布地理配准数字化,提取获得196个优势植物的地理分布数据以及内插相关的气候因子,运用分位数函数计算获得各个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阈值;   在此基础上采用生物气候群组(BAGs)的分类方法,对196个优势植物气候因子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植被的地理分布特征,最后划分出29个BAG组,包括13个乔木组(6个常绿阔叶和2个落叶阔叶群组,4个常绿针叶和1个落叶针叶群组)、10个灌木组(5个常绿灌木和5个落叶灌木群组)和6个草本组。本研究的BAGs划分是建立在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定量气候因子阈值的基础上,因此,通过计算获得BAGs气候阈值(包括每日温度变化幅度、地表霜冻频率、月均温度、月降雨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5℃年积温等),运用生物圈碳循环CARAIB模型,模拟出中国19个生物群区的现代潜在分布。模拟结果较好地表达了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尤其较详细地展示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和高原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地理分布格局,但由于东北地区、西部草原以及热带原生植被受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使得模拟结果比该地区的原生植被地理分布的实际面积偏大。总体而言,本研究获得的29个生物气候群组对模拟现代生物群区分布提供了理想的分类依据,其气候阈值也是进行过去和未来生物群区模拟的重要参照数据。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钱塘江两岸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杭州市三个钻孔的孢粉资料对杭州市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古气候演变进行讨论。这三个钻孔分别位于钱塘江两岸的三盈村(HZ1)、新街三星(HZ2)和下沙镇市场(HZ3),笔者对其进行了孢粉样分析和地层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演化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针叶林,气候温凉较湿,海平面低于现今海平面;第二阶段为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和较湿,海平面接近现今海平面;第三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枫香、榆花粉明显增多,气候温暖较湿,出现高海面;第四阶段为针叶林,气候暖和较湿,海平面接近现今位置。其中第一阶段为末次冰期,第二、三、四阶段为全新世。根据第三阶段的孢粉组合特征、岩性特征以及微体化石可知,全新世中期的气候比较适宜,气候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3.
神农架大九湖15.753kaB.P.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对大九湖297cm厚的泥炭地层10个AMS 14 C年龄的测定以及148块孢粉样品的分析,发现每块样品的孢粉(浓度)含量都很高,植物种类繁多,分属于137(科)属,可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含少量常绿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孢粉带Ⅰ(15.753~11.280kaB.P.)记录了该区域晚冰期及其向全新世过渡时期冷暖波动频繁的气候条件,其中亚带Ⅰ -1(15.753~15.549kaB.P.),Ⅰ -3(14.936~14.505kaB.P.)和Ⅰ -5(12.655~11.280kaB.P.)可能分别对应最老仙女木期、老仙女木和新仙女木冷期,而亚带Ⅰ -2(15.549~14.936kaB.P.)和Ⅰ -4(14.505~12.655kaB.P.)分别对应博令和阿勒罗德暖期。孢粉带Ⅱ(11.280~9.218kaB.P.)代表了由晚冰期冷湿气候向全新世温暖气候转换的早全新世缓慢升温的过渡时期。孢粉带Ⅲ(9.218~7.530kaB.P.)代表中全新世前期的气温波动上升期,7.7kaB.P.前后达到最高温。孢粉带Ⅳ(7.530~4.051kaB.P.)代表中全新世适宜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Ⅴ(4.051~0.911kaB.P.)体现晚全新世温干的气候。孢粉带Ⅵ(0.911~0kaB.P)反映了大九湖温凉稍湿的气候。  相似文献   

14.
利用DGY孔沉积物的岩性、粒度及孢粉分析资料,探讨了太湖平原碟形洼地沉积物记录的8000年以来植被演化、气候波动,流域地貌环境的演变及其对海平面波动的响应。孢粉记录表明:本区距今8000~5000年木本植被由以落叶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为主变为落叶阔叶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由温和略干转为暖热湿润;距今5000~4000年森林退缩,气候温和偏干;距今4000年左右出现低温事件;距今4000~3,000年木本植被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温暖湿润;距今3000年以来木本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有波动变凉干趋势。岩性、粒度及孢粉记录综合显示本区距今8000~5000年发育潟湖相泥质粉砂,反映流域环境开放、与海连通;距今5000~4000年发育淡水沼泽,未受海水作用,反映水域缩小、流域环境封闭;距今4000~3000年水域扩大,并出现海水倒灌,反映内低外高的碟形洼地已经形成;距今3000年以来,发育湖沼平原,发生数次海水倒灌,反映碟形洼地地貌的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15.
利用DGY孔沉积物的岩性、粒度及孢粉分析资料,探讨了太湖平原碟形洼地沉积物记录的8 000年以来植被演化、气候波动,流域地貌环境的演变及其对海平面波动的响应。孢粉记录表明:本区距今8 000~5 000年木本植被由以落叶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为主变为落叶阔叶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由温和略干转为暖热湿润;距今5 000~4 000年森林退缩,气候温和偏干;距今4 000年左右出现低温事件;距今4000~3000年木本植被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温暖湿润;距今3 000年以来木本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有波动变凉干趋势。岩性、粒度及孢粉记录综合显示本区距今8 000~5 000年发育潟湖相泥质粉砂,反映流域环境开放、与海连通;距今5 000~4 000年发育淡水沼泽,未受海水作用,反映水域缩小、流域环境封闭;距今4 000~3 000年水域扩大,并出现海水倒灌,反映内低外高的碟形洼地已经形成;距今3 000年以来,发育湖沼平原,发生数次海水倒灌,反映碟形洼地地貌的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16.
殷墟文化发生的环境背景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农业单元122个表土样品花粉分析结果表明,安阳地区表土花粉组合中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最高,以禾本科、蒿属、藜科和十字花科为主,乔木植物花粉百分含量较低,以松属、桦属、胡桃属、黄栌属、栎属为主,应为西部太行山区传播而来。汪家店和茶店陂两个全新世地层自然剖面孢粉分析表明,约 10000cal.aB.P.以前,安阳地区分布着以松属、栎属、桦属等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约 10000~8200cal.aB.P.,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森林植被中夹杂着常绿栎等亚热带树种;  约 8200~3400cal.aB.P.,安阳地区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森林植被演变为亚热带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  商王朝在安阳地区建都后(3400cal.aB.P.后),乔木植物花粉急剧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和中华卷柏百分含量升高,表明森林被大量砍伐,砍伐后的林地开垦为农田,主要种植禾本科等农作物;  两条剖面上部的冲积层中出现大量中华卷柏孢子,表明森林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加剧。古地貌面孢粉分析也证明殷商时期安阳地区生长有亚热带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和植被条件适于野象生存;  殷墟附近为禾本科农作物花粉高含量区,表明殷商时期农业已具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