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霍山—毛坦厂地区中生代地层层序的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来详细填图和专题研究资料 ,对区内中生代地层层序进行了重新厘定 :三尖铺组、凤凰台组、毛坦厂组时代为晚侏罗世 ;响洪甸组、黑石渡组 (晓天组 )时代为早白垩世 ;戚家桥组为晚白垩世。为解决北淮阳东段北麓长期争论不休的红层层序问题 ,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六安小华山周公山组火山碎屑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六安小华山周公山组红色砂岩中发现沉积火山碎屑岩,其岩性为安山质凝灰角砾岩及沉凝灰岩或凝灰质砂岩。砾石 (岩屑 )形态各异,少数呈火焰状及不规则薄板状,为爆发时产物。火山岩岩屑新鲜,镜下观察其岩貌学特征酷似蚀源区晚侏罗世毛坦厂组火山岩,故推测周公山组具穿时性,时代跨毛坦厂期—黑石渡期,主体相当于黑石渡期。与黑石渡组为同期异相产物,属于早白垩世沉积。  相似文献   

3.
叶肢介化石在大别山东北麓毛坦厂组和黑石渡组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大别山东北麓毛坦厂组和黑石渡组是一套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富含叶肢介化石。研究这些化石对于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及探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叶肢介动物群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意义。 1970~1974年,安徽区调队在舒城、霍山一带测制地层剖面时,发现了大量化石,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初步鉴定有植物、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和叶肢介等门类化石,对这套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岩系的进一步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充分依据。嗣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安徽省313地质队和笔者,先后对这套地层做了许多工作,在舒城县晓天和霍山县西溪等地毛坦厂组、黑石渡组中,均获得丰富的叶肢介化石,本文着重分析叶肢介化石在毛坦厂组、黑石渡组的分布规律、动物群性质,同时讨论有关这两组地  相似文献   

4.
合肥盆地中生界的地层时代判识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交东 《地质学报》2009,83(5):599-608
合肥盆地由于构造演化过程复杂、古生物资料缺乏等,在地层时代研究上存在着诸多疑义;本文以地震层序为框架辅以生物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等证据,参照区域构造事件,建立了新的地层层序,主要提出了:①周公山组和圆筒山组的岩石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特征相似,二者合并统称为圆筒山组,原先的周公山组和圆筒山组分别视为该地层组的上部岩性段和下部岩性段,时代为中侏罗统;②朱巷组与黑石渡组属于异地同期异相,为上侏罗统;③响导铺组为下白垩统;④定远组与戚家桥组属于异地同期异相,为古近系;这是探索以层序地层学方法为主判识地层时代的综合性研究成果,为低勘查程度地区的地层时代确定提供了一个实例,也为大别山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合肥盆地中生代地层时代与源区的碎屑锆石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薇  朱光  张帅  刘程  顾承串 《地质论评》2017,63(4):955-977
合肥盆地位于大别造山带北侧、郯庐断裂带西侧,其发育过程与这两大构造带演化密切相关。本次工作对合肥盆地南部与东部出露的中生代砂岩与火山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研究,从而限定了各组地层的沉积时代,确定了火山岩喷发时间,指示了沉积物的源区。这些年代学数据表明,合肥盆地南部的中生代碎屑岩自下而上分别为下侏罗统防虎山组、中侏罗统圆筒山组或三尖铺组、下白垩统凤凰台组与周公山组(或黑石渡组)与上白垩统戚家桥组,其间缺失上侏罗统。盆地东部白垩系自下而上为下白垩统朱巷组与响导铺组和上白垩统张桥组。该盆地出露的毛坦厂组或白大畈组火山岩喷发时代皆为早白垩世(130~120 Ma)。盆地南部的下——中侏罗统及白垩系源区皆为大别造山带,分别对应该造山带的后造山隆升与造山后伸展隆升。而盆地东部白垩系的源区始终为东侧的张八岭隆起带,后者属于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中的上升盘。  相似文献   

6.
大别造山带北缘中生代地层格架厘定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大别山北麓陆相中生代地层发育 ,由于缺乏可靠生物化石证据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巨大分歧 ,这制约了造山带研究的深入。根据对发现的火山岩碎屑和 K- Ar同位素年代学数据 (10 3.6— 138.3Ma)研究 ,表明凤凰山组、周公山组和毛坦厂组同属于早白垩世 ,并且可能是同期异相产物 ;覆盖在毛坦厂组之上的黑石渡组亦为早白垩世。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数据和岩相对比 ,三尖辅组以中侏罗世为主 ,可能跨早、晚侏罗世 ,与防虎山组和圆筒山组为同期异相。已有的石榴石重矿物分析和孢粉研究支持上述结论。地层接触关系表明白大畈组为早白垩世火山岩。  相似文献   

7.
皖南兰田组中发现滑塌砾岩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 1 1月 5日笔者等在皖南歙县黄村乡东南部木石里村附近 (图 1 )发现晚震旦世兰田组中夹一层厚 2 0 cm的滑塌砾岩层 ;2 0 0 0年 1 1月 1 4日再次作了观测 ,并在现场与他人进行了讨论。图 1 歙县黄村地区地质简图1.白垩系 ;  2 .奥陶系 ;  3.上寒武统 ;  4.中寒武统 ;5 .下寒武统 ;  6 .上震旦统 ;  7.下震旦统 ;  8.中元古界 ;  9.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 ;  10 .晋宁期花岗闪长岩 ;  11.沉积不整合界线 ;  12 .一般断层 ;  13.正断层 ;  14 .逆断层 ;  15 .地层产状 ;  16 .滑塌层产出位置  该滑塌砾岩层产出于兰田组上…  相似文献   

8.
论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系统总结了关于近年来塔里木盆地重要储油层——“东河砂岩”年代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包括 1)“东河砂岩”中发现晚泥盆世孢子和胴甲鱼化石 ;  2 )含砾砂岩段发现晚泥盆世盾皮鱼化石 ;  3)下泥岩段下部发现晚泥盆世孢子 ;  4 )下泥岩段上部和生屑灰岩段分别发现石炭纪初期第一、二孢子组合带 ;  5 )生屑灰岩段发现石炭纪初期的牙形刺 ;  6 )化学 -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指示 ,泥盆系 -石炭系界线应在“东河砂岩”顶面之上。据此 ,“东河砂岩”的时代应为泥盆纪。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北缘中生界的沉积学研究表明,三尖铺组向上变细的巨旋回记录了从河川径流到碎屑流、超浓缩洪流到远端河道以及越岸沉积,显示源区在早侏罗世(205~180Ma)之前快速抬升之后经历了相对平静阶段.凤凰台组向上变粗的扇砾岩巨层序记录了碎屑流-超浓缩洪流沉积,反映了在侏罗纪末(135Ma)到早白垩世源区剧烈的持续上升和剥蚀,导致向盆地远端砾岩的进积作用.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巨旋回下部的碎屑流沉积是近源堆积,上部发育湖相浊积岩,反映源区的构造演变为转换拉张.晚白垩世,盆地边缘与源区一道抬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综合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详细研究了攀西地区“沧浪铺组”乌龙箐段与红井哨段的地层接触关系,指出两段之间应为假整合接触。这对攀西地区,乃至整个寒武纪盆地的地质发展史和地层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苏晚古生代孢粉组合序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阳舒 《地层学杂志》2000,24(3):230-235
结合新得的孢粉材料 ,总结了江苏泥盆纪—二叠纪孢粉组合序列 ,共计 7个组合 (带 ) :1)五通组下部观山段AL组合 (Fa2 b- c) ;  2 )擂鼓台段中下部 L H组合 (Fa2 d) ;  3)擂鼓台段中上部 L C组合 (Tn1 a— Tn1 b早期 ) ;  4a)擂鼓台段顶部 MD组合 (Tn1 b晚期— Tn2 ) ;  4b)“老坎组”MC组合 (Tn1 b晚期— Tn2 ) ;  5 )高骊山组 DP组合(Tn3— V1 - 2 ) ;  6 )龙潭组 GM组合 (P21 — P1 2 ) ;  7)大隆组 CS组合 (暂名 ) (P22 )。简要介绍了每个组合的内容和特征并对某些地层的时代作了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大别造山带北缘中生代冲积体系对源区构造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别山北缘中生界的沉积学研究表明,三尖铺组向上变细的巨旋回记录了从河川径流到碎屑流、超浓缩洪流到远端河道以及越岸沉积,显示源区在早侏罗世(205-180Ma)之前快速抬升之后经历了相对平静阶段。凤凰台组向上变粗的扇砾岩巨层序记录了碎屑流-超浓缩洪流沉积,反映了在侏罗纪末(135Ma)到早白垩世源区剧烈的持续上升和剥蚀,导致向盆地远端砾岩的进积作用。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巨旋回下部的碎屑流沉积是近源堆积,上部发育湖相浊积岩,反映源区的构造演变为转换拉张。晚白垩世、盆地边缘与源区一道抬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3.
断层对沾化凹陷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善文  曾溅辉 《地球科学》2003,28(2):185-190
在沾化凹陷馆陶组油气成藏地质研究基础上, 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断层开启条件下, 断层对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 断层带的流体运动方式和运动相态对馆陶组石油的运移路径和方式构成重要的影响.连续(稳态) 充注条件下, 油首先充注断层带, 然后在馆陶组上段顶部侧向运移, 最后一部分油沿馆陶组下段砂层的顶部侧向运移. 但幕式(非稳态) 充注条件下, 油首先充注断层下部和馆陶组下段→充注断层上部, 并在馆陶组下段侧向运移→充注馆陶组上段, 并在其中侧向运移. 另外油/水两相充注时, 由于水动力的作用, 导致油和水的运移出现分异现象; (2) 连续(稳态) 充注条件下, 油的侧向运移发生在隔层上部(馆陶组上段) 砂层, 而幕式(非稳态) 充注条件下, 馆陶组上、下段均发生了侧向运移, 其中单一油相充注时, 下部砂层油的侧向运移量大于上部砂层, 而油/水两相充注时, 上部砂层侧向运移量稍大于下部砂层; (3) 连续(稳态) 充注时有利于馆陶组上段砂层油的聚集, 而幕式(非稳态) 充注时则有利于馆陶组下段砂层油的聚集. 另外由于水动力作用的影响, 油水两相充注时, 有利于馆陶组上段油的聚集.   相似文献   

14.
金沙厂背斜核部存有三种不同于层位、不同位态的断层,即震旦系灯影组中顺层滑动带(FC1);下寒武统梅树村组中层间滑动构造(FC2)及切割灯影组白岩哨段下亚段层位的陡倾斜断层组(F4).当含矿溶液沿上述断层破碎带运移至低温环境下,发生进一步沉淀充填,形成矿区三种赋存类型不同的铅锌矿体.该矿床属地层构造控制的碳酸盐岩型中低温热液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5.
川西南上震旦统灯影组沉积期的暴露标志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川西南乃至整个扬子区上震旦统灯影组的研究已有约70年的历史。以往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归结为:(1)根据地层的岩石及生物特征将灯影组划分为:一段(下贫藻段)、二段(富藻层和上贫藻层)、三段、顶段(麦地坪段),其中一、二、三段的年代为晚震旦世,顶段为早寒武世;(2)从沉积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灯影组为潮坪环境的碳酸盐台地沉积;(3)通过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确定了大量的藻类、微古植物、小壳生物门类及其属种,以及与生物生存活动有关的生物遗迹化石。以往的研究成果无疑对我们分析、认识灯影组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下第三系中的浊积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部湾拗陷位于海南岛西面,目前为一半封闭浅海区,拗陷在前白垩系基底上发育起来,接受中、新生代沉积约3—4千米。笔者在拗陷的钻井岩芯中发现浊积岩。该凹陷长轴北东东向,南北缘有同生断层发育,钻井位于北部同生断层南面的断层上盘。岩芯表明,上第三系为浅海相沉积,下第三系缺少标准化石,按岩性分三个岩组:下部红色岩组,中部暗色岩组和上部杂色岩组。浊积岩系位于暗色岩组的下段(图1)。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新元古代地层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曹瑞骥 《地层学杂志》2000,24(1):1-7,35
以叠层石作为生物地层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并分析了一些新的同位素年龄和其他古生物学资料 ,对 3个中新元古代地层问题进行了讨论 :  1)从元古宙叠层石总体发育过程及陡山沱组新发现的资料看 ,中国南方震旦系(指南沱 ,陡山沱和灯影组 )在层位上应位于胶辽徐淮区的金县群之上 ;  2 )在震旦纪南沱冰期前 ,大约在辽南纪中晚期 ,一起高温氧化并伴随强蒸发事件波及胶辽徐淮区 ;  3)对燕山 ,胶辽徐淮和扬子区中新元古代沉积的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浅析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在层序地层中的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刘豪  王英民  王媛 《沉积学报》2002,20(2):197-202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主要发育了三套煤层组合,分别位于八道湾组下段、八道湾组上段下部和西山窑组底部。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学划分的方案中sb1、sb2、sb4界面则分别位于八道湾组下段、八道湾组上段下部和西山窑组底部三套煤层组合附近。由于在不同层序的不同体系域及同一体系域的不同时期可供煤层堆积所需要的可容空问和容纳快速堆积的煤层 (泥炭 )的发育程度以及沉积环境的不同,其聚煤情况也有较大差异,因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煤层具有穿时现象,在层序的各个体系域中都有可能发育。经分析发现侏罗系煤层主要发育于 :⑴层序I的低位和高位域;⑵层序II的低位域;⑶层序III的高位域和 (4)局部发育于层序IV的低位域  相似文献   

19.
运用油气二次运移差异聚集理论,对川南大塔场地区沙溪庙组一段气藏进行研究认为该层段油气差异聚集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构造高部位的主河道砂体,且该砂体与边界深部断层相接;②主河道沉积,河道砂体上倾尖灭,砂体下覆地层小断层或裂缝系统发育;③叠置河道砂体,且砂体在油气运移通道上.综合研究认为该地区沙溪庙组一段气藏成藏,受控于构造、储层物性、运移通道、遮挡条件等成藏因素的组合及匹配状况.后期配合这3个主要差异聚集特征,部署钻井3口,均获得工业产能,证实这几种差异聚集特征是存在的.同时还认为这样的差异聚集特征,在整个川南地区浅层次生气藏中应该具有共性,此观点在该类气藏的勘探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海油田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合作,在柴达木盆地昆2井井深5120~5140 m发现南星介化石带。通过对比柴西地区和柴北缘地区南星介化石带的发现层位,并将该化石带顶界在地震剖面上进行标定追索,认为南星介(Austrocypris)是柴达木盆地下干柴沟组下段上部的标准化石。从发现南星介化石并标定有T4反射界面的冷科1井(或深88井)开始,沿地震测线向昆2井进行追索,经时深转换,将昆2井5040 m处标定为下干柴沟组上段与下段的分界。两井之间T4(下干柴沟组上、下段分界)、南星介化石带顶界和T5 (下干柴沟组底)呈3条平行线,表明其得到闭合验证,下干柴沟组上、下段的分界划分合理。因此,生物地层学与地震地层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对比柴达木盆地陆相新生界红色碎屑岩区的地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