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山东东营、惠民盆地油田水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春光 《地质论评》1994,40(4):340-346
山东东营、惠民盆地的油源断裂,即沟通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同生断裂发育区,出现了油田水的高含盐度分布带。它不仅与已知油气藏的分布相一致,而且水的含盐度异常值与石油储量之间呈正相关。笔者以东辛、现河庄和临商油田为例,分析了油田水与油气藏形成的成因和伴生关系,还用相关曲线定量预测了盆地新区石油地质储量,并经钻探证实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部地区的含油气盆地集中了我国目前已知的绝大部份石油的储量和产量,也是近期找油的现实地区。因此研究其生油岩干酪根类型、演化等特征,对估算其远景储量、找寻新的油气资源、以及探讨陆相湖盆生油机理,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8年以来我们先后对我国东部冀中坳陷、泌阳坳陷、三水盆地等下第三系生油岩进行干酪根分离、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镜下鉴定等方面的工作,对东部几个盆地干酪根的地化特征获得以下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3.
马来盆地烃源岩包括湖相页岩和河流三角洲相煤、页岩.湖相烃源岩为盆地主力烃源岩,K组页岩是盆地中生烃潜力最好的烃源岩.盆地中部源岩通常都是过成熟,边缘大多处于生油窗或未成熟.中-晚中新世马来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反转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南部和中部,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盆地中央的反转强度比侧翼大,东南方向反转强度增加.马来盆地大致划分为4个成藏组合带:基底成藏组合带、下部成藏组合带、中部成藏组合带和上部成藏组合带.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成藏组合带为马来盆地内最重要的一个成藏组合带,其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的85%,天然气占48%.盆地烃源岩经历多期生烃和混合生烃的过程,在盆地南部烃源岩生烃受到抑制.油气运移以横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和盆地形态的控制,呈现东南部和中部为油藏、北部为气藏的分布格局.将马来盆地划分为6个大勘探区域,其中东南挤压背斜区是马来盆地主力油气产区,石油储量占整个马来盆地的69%,天然气储量占62%.提出9个潜在有利目标区,其中3个为潜在勘探有利区,6个为新兴勘探区.  相似文献   

4.
马来盆地烃源岩包括湖相页岩和河流三角洲相煤、页岩.湖相烃源岩为盆地主力烃源岩,K组页岩是盆地中生烃潜力最好的烃源岩.盆地中部源岩通常都是过成熟,边缘大多处于生油窗或未成熟.中-晚中新世马来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反转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东南部和中部,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盆地中央的反转强度比侧翼大,东南方向反转强度增加.马来盆地大致划分为4个成藏组合带:基底成藏组合带、下部成藏组合带、中部成藏组合带和上部成藏组合带.晚渐新世-中中新世构造成藏组合带为马来盆地内最重要的一个成藏组合带,其石油储量占整个盆地的85%,天然气占48%.盆地烃源岩经历多期生烃和混合生烃的过程,在盆地南部烃源岩生烃受到抑制.油气运移以横向运移为主,垂向运移为辅.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烃源岩成熟度和盆地形态的控制,呈现东南部和中部为油藏、北部为气藏的分布格局.将马来盆地划分为6个大勘探区域,其中东南挤压背斜区是马来盆地主力油气产区,石油储量占整个马来盆地的69%,天然气储量占62%.提出9个潜在有利目标区,其中3个为潜在勘探有利区,6个为新兴勘探区.  相似文献   

5.
中亚卡拉库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卡拉库姆盆地是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的最新油气田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的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内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两套层系:中侏罗统卡洛阶-上侏罗统牛津阶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下白垩统欧特里阶沙特利克组砂岩储集层。前者富集了盆地内68.0%的石油储量、84.0%的凝析油储量和44.2%的天然气储量,后者富集了盆地内36.4%的天然气储量。上侏罗统蒸发岩之下的盐下油气田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和古隆起构造展布的控制;生物礁和古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东北部的北阿姆河亚盆地,并导致盆地内已发现的盐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此。受蒸发岩区域盖层和深大断裂的控制,盐上油气田主要分布于蒸发岩发育区之外、蒸发岩较薄且主要为硬石膏的地区、以及蒸发岩发育区内的深大断裂附近。蒸发岩之上的盐上层系并非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勘探的禁区,源自盐下烃源岩的天然气可以在盐上储集层内聚集并形成大气田。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乌伦古坳陷油气成藏的构造制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乌伦古坳陷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与盆地其余地区相比,其油气勘探开发程度仍较低。本文通过构造特征和断裂发育过程对乌伦古坳陷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发育3套烃源岩,其中石炭系滴水泉组和巴塔玛依内山组烃源岩最为重要,索索泉凹陷中心为乌伦古坳陷的石炭系烃源岩生油中心。乌伦古坳陷油气藏的形成受控于逆冲断裂而呈带状分布,是逆冲断裂控制的油气聚集带。断裂活动自北往南变新,断裂活动期次与烃源岩生烃高峰期相匹配,沟通油源的深大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浅部发育反冲断层,主要分布在斜坡区的喀拉萨伊断裂附近,对早期油气起到破坏作用。研究区断裂系统在平面上自北往南可分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受断裂活动影响,构造圈闭和油气藏形成时期逐渐变新,层位逐渐变浅,类型由断层相关变为褶皱相关。  相似文献   

7.
十屋断陷构造发育特征及油气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宏伟  康立功 《安徽地质》2004,14(3):180-184,191
十屋断陷为西断东超箕状断陷,经历多次构造运动改造,构造运动控制盆地的演化、油气的生成、构造圈闭的形成、原生油气藏的破坏及浅部次生油气藏的形成.沉积环境控制源岩、储层的发育特征、油气区域分布层位及原生油气藏的形成.断裂停止活动处于休眠期时,不是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但是能形成断鼻、断块圈闭聚集油气形成油气藏;断裂只有在嫩末活动时期,才能作为垂向运移通道,并在浅部形成断鼻、断块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博乐盆地生油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乐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存在四套生油层系,为石炭系生油岩、下二叠统生油岩、上二叠统生油岩和下、中侏罗统生油岩。石炭系生油岩在全盆地分布广泛,为基底生油岩,已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油潜力很小,对盆地生油贡献甚微;下二叠统生油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为现实烃源岩;盆地南缘南山煤矿一带,曾是晚二叠世的凹陷区(其凹陷局限),上二叠统生油岩已成熟;盆地西北缘的中、下侏罗统生油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为潜在烃源岩。据钻井、地震资料证实,盆地缺失上二叠统生油岩。只有下二叠统和下、中侏罗统生油岩是能给盆地作贡献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9.
中阿拉伯盆地是中东油气区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盆地。本文以该盆地油气田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结合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应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该盆地油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中阿拉伯盆地内发育3个主要含油气系统:下志留统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复合含油气系统和白垩系复合含油气系统。中阿拉伯盆地油气的层系分布表现为"下气上油",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储集层富集了盆地内78.9%的天然气可采储量和83.7%的凝析油可采储量,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则富集了盆地内81.9%的石油可采储量。区域上,中阿拉伯盆地的石油储量主要聚集于西海湾坳陷、迪布蒂巴赫(Dibdibah)坳陷、盖瓦尔(Ghawar)凸起和安纳拉(An N`ala)凸起,天然气和凝析油则在卡塔尔凸起更为富集。中阿拉伯盆地的油气分布主要受3个因素控制:优质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的层系分布,主力烃源岩展布和优势运移路径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分布,基底断裂和盐运动构成的圈闭控制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探明储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我国1465个碳酸盐岩油气藏(或储量计算单元)探明储量的统计分析研究,提出了"生储组合分类法",并把这些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划分为湖相型、海生海储型、新生古储型和新生新储型四类。石油地质储量以海生海储型和新生古储型为主,分别占碳酸盐岩油气藏石油总储量的40.11%和37.12%;天然气地质储量则以海生海储型独占绝对优势,占碳酸盐岩油气藏天然气总储量的93.28%。从油公司、盆地、层系、埋深以及油品等多角度进行了探明储量分布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各种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河西部凹陷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己勘探发现的773个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参数统计认为,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统计表明,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作用明显,缓坡带最要以背斜、岩性构造油气藏为主,中央背斜带背斜断块油气藏较为发育,而陡坡带则多为岩性油气藏。沉积相带控油气作用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浊积扇相。油气资源在空间上遵循“油气总量平衡模式”,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层位上,油气资源互补特征性强。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具有生烃洼陷、断裂、异常压力、沉积相带联合控藏的特点。首先沙三段、沙四段有效烃源岩大量发育,资源量极为丰富,为西部凹陷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保证,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洼陷控制;各组段砂体叠合连片,平面展布连续,具较好的储集能力,也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的条件;另外东营末期因走滑引起的大量泄压断裂发育,为油气大规模远距离垂向运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岩浆活动与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国内外众多含油气盆地中岩浆活动对油气生储盖及圈闭等条件的影响,探讨了岩浆活动与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关系。岩浆活动伴随的高热流可以提高盆地古地温,加速烃源岩演化,亦将使与岩浆岩毗邻的烃源岩达到高成熟或过成熟;岩浆岩及其围岩蚀变带可成为良好的特殊储层;岩浆活动还可形成一些特殊类型的圈闭。另一方面,若岩浆活动时间与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时间不匹配,将对油气藏的形成与保存起较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3.
烃源岩之下岩性油藏成藏模拟实验及其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烃源岩之下岩性油藏实验模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了烃源岩之下岩性油藏的形成过程,对油气运移的受力状态进行分析,探讨了烃源岩之下岩性圈闭中油气聚集成藏的机制.实验结果及实例表明,该类油藏的形成须满足两个地质条件,即上覆优质烃源岩具有足够超压和有断裂沟通烃源岩与下伏砂体,超压是油气向下运移的动力,断裂则是其主要运移通道,这对寻找烃源岩之下岩性油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王惠民  吴华  靳涛  杨红霞 《新疆地质》2005,23(3):278-282
西北缘是准噶尔盆地的主要油气聚集区之一,勘探程度较高.从含油气系统观点出发,以烃源岩为主线,以地质作用为切入点,总结了西北缘油气富集规律.西北缘位于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主体部位,油源十分充足,为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奠定了基础.西北缘油气分布受油气系统、断裂、区域盖层及不整和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现河庄油田为例,通过区域构造分析,探讨在复杂断块油田主断层周缘发育的伴生断层形成过程,分析伴生断层在平面、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藏聚集的控制作用;在已开发老区结合部及周缘寻找新的含油断块,落实了更多的优质储量,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新构造运动的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断裂和背斜构造,特别是复活性大断裂及其裂缝,在济阳坳陷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经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诱发和推动油气以断裂系统模式从烃源岩中排出,提高了烃源岩的排烃效率和排烃动力,影响油气运移取向,控制主要油气藏呈北东—南西向展布;输导或封挡油气,洼陷内小断裂和微裂缝等隐蔽输导体系可输导油气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控制油气幕式充注成藏;多种输导体系沟通新近系大型披覆背斜圈闭和丰富的烃源岩,形成了如孤岛、埕东等大中型油气田。笔者将新构造运动在油气成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总称为成藏效应,其研究成果有助于重新认识盆地油气资源,并揭示油气成藏机理、成藏模式和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17.
在探讨高邮凹陷断层发育时期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特点,分析了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类型,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依据断层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环节中的作用,把断层分为控源断层、供烃断层、改向断层、成圈断层和调整破坏断层。控源断层控制有效烃源岩展布和生烃时期的早晚,高邮凹陷控源断层下降盘为有效烃源岩分布区,而且西部地区早于东部地区生烃;供烃断层控制油气主运移通道的走势,其陡断面和凸断面为高邮凹陷断裂带油气的主运移通道;改向断层影响油气的富集层位和油气富集区的位置,其对高邮凹陷油气分布的影响存在“分散”和“富集”两种效应;成圈断层控制圈闭的类型及分布;调整破坏断层导致圈闭充满程度和原油物性的改变,高邮凹陷调整破坏断层为盐城期和三垛期活动断层。高邮凹陷断层的多期性和多样性导致断层体系中各断层封闭性在时空上的差异性和多变性,从而形成对油气控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克拉通盆地的前身常常是古老硬陆块,而有些巨型造山带的前身则是深海。深海中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并对其下方的游离气和深部的油气具有封盖意义,使它们得以向邻域的台地高处发生迁移,从而使现今造山带的烃源岩与盆地区的油气资源发生内在的联系。北美落基山区泥盆纪伍德福页岩、俄罗斯乌拉尔山区的烃源岩、中东的扎格罗斯山区烃源岩等都是确认的优良烃源岩,它们对油气储量具有积极贡献。我国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量与盆地内烃源岩不匹配的难题也可由造山带(古大洋区)提供油气而得到解释。因此,石油工作者需重视造山带中烃源岩对克拉通盆地油气储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