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分布数量约占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57%,复杂的孕灾地质背景条件和诱发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对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及监测预警能力,从而对各地国家基础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重大战略工程的实施造成影响,因此,提升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的认识和防治水平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为满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防灾减灾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了“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以支撑服务国家和地方防灾减灾需求为导向,以“出技术、出方法、出规范”为目标,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重点围绕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监测预警、风险评价及防灾减灾方法等开展调查研究与应用示范,引领和指导南方山地丘陵区的地质灾害调查。该工程通过2019年的调查研究,对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的总体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及成因机制有了宏观认识,为区域地质灾害研究与评价提供了重要基础。取得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有效服务。如在川藏铁路建设工程中,为某车站选址提供了地质综合评估建议,成功识别出的潜在滑坡隐患为某特大桥梁设计方案变更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服务于乌蒙山区及赣州地区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有效提升了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的效率与水平; 及时配合自然资源部金沙江白格滑坡、宜宾地震、浙江永嘉滑坡等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工作,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在汛期为四川省和云南省等地方政府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20余次,为这些地区的安全度汛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灾害科学普及活动,提高了广大民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作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重点防治区之一,地质灾害问题突出,其中万州至巫山段更是区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地质灾害点数量达5 000余处。以“查背景、识灾害、评风险、研预测”为主线,通过2019年项目工作,在区域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条件认识和机理研究、城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 一是从地质材料特性、赋存条件及影响因素方面总结了地质灾害的孕灾背景条件; 二是从地质沉积历史、地貌演化及微地貌改造等方面认识了地质灾害的形成与演化机理; 三是通过遥感技术与轻型无人机低空航摄精细化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初步实现了承灾体自动化提取; 四是形成了基于斜坡单元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完成了三峡库区大周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其成果为支撑服务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和引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四川省攀枝花市典型“干热河谷流域”地质灾害频繁成灾问题,在收集地质灾害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等控灾因素的关系,系统分析了攀枝花市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揭示了干热河谷区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密切关系,总结了区内昔格达组特殊易滑地层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影响特征。研究成果为区域工程和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科学规避易滑地层等防灾减灾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及城乡建设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工作中,基于InSAR、光学遥感、机载LiDAR等多源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基于多个项目实践,总结了多源遥感技术在西南山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领域的适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主要认识如下: ①InSAR对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效果受植被覆盖程度、地形条件和数据源类型的制约; 广域InSAR应用中,需注意数据处理关键参数的取舍问题,尽快建立InSAR识别效果的野外判定方法,统一地表形变区“变形程度”和地质灾害InSAR识别效果的评价标准; ②地质灾害光学遥感早期识别适用于“斜坡区域具有明显变形特征”、“历史斜坡灾害”、“泥石流灾害和潜在泥石流沟”这3种类型,在具体应用中应根据不同工作任务要求,选取适合的数据源,注意对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分析,不挑战“微变形”探测短板; ③相比较InSAR和光学遥感,机载LiDAR在高密度植被覆盖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方面优势明显,在具体应用中,建议激光点云密度不少于30~50处/m2; ④贴近摄影测量技术适用于高位崩塌(危岩体)早期识别,该技术属于光学遥感范畴,识别效果同样受植被覆盖程度影响,在具体应用中应设置合理探测距离,其具体数值需根据危岩壁分布情况进行调整,建议不小于30 m; ⑤提出了“多源遥感技术手段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工作部署多层次布置”“注重交叉学科应用及解译人员综合培养”“尽快开展地质灾害信息化获取能力建设”等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路、铁路及长输管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采用传统人工调查手段,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本文建立了以多源、不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为基础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根据低、中、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以及航摄特点,对线路走廊带区域地质调查、地质孕灾背景调查、单体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成灾模式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多源遥感技术手段为主,地面调查为辅的线路走廊带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地质灾害调查评估质量和效率,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预警及灾后评估、治理,提供可靠、有效的工作手段。  相似文献   

6.
西南山区是中国地质灾害链最发育、成灾最严重的地区。为深入认识区域地质灾害链成灾模式, 文章在系统收集西南山区历史上19次典型重大灾害事件基础上, 分析了地质灾害链的主控因素及成灾特征, 总结了滑坡型、崩塌型、泥石流型3类灾害链分类模式及5种链式成灾过程, 并选择每一类中的典型地质灾害链成灾过程进行了剖析, 在此基础上对地质灾害链成灾机理研究、数据库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及跨界流域链式灾害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等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地质灾害链防范建议, 旨在为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重大工程与城镇建设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苏艳军  梁鑫 《地质与资源》2019,28(3):280-288
在查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发育现状、矿区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定性结合定量的评价方法,开展了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和野外调查情况,总结采矿活动对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特征;2)综合分析矿区孕灾环境及地质灾害致灾因子,构建了研究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以ArcGIS为工作平台,以斜坡单元为最小评价单元,进行了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3)针对评价结果,理论分析了采矿活动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等灾害发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8.
苏艳军  梁鑫 《地质与资源》1992,28(3):280-288
在查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发育现状、矿区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定性结合定量的评价方法,开展了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和野外调查情况,总结采矿活动对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特征;2)综合分析矿区孕灾环境及地质灾害致灾因子,构建了研究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以ArcGIS为工作平台,以斜坡单元为最小评价单元,进行了由地质灾害易发性到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3)针对评价结果,理论分析了采矿活动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塌陷等灾害发生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诱发地质灾害最严重的一次特大地震。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计划项目“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主要研究进展与成果: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地球物理探测、GPS位移监测、斜坡地震动测试及大型物理模拟等技术,调查和研究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揭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的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并开展了震后重建区高位滑坡泥石流防治和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为强震山区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发生森林大火,山火燃烧后形成的山火灰和烧焦土体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启动形成泥石流,给西昌市泸山、琼海景区生态环境及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潜在地质灾害风险。以西昌市安哈镇响水沟左岸3#支沟为例,采用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拍、地球物理探测、现场及室内实验等手段,对2020年5月1日该沟发生的火后泥石流流体特征、动力学参数及成因机制等开展研究,系统分析了山火及降雨过程对该次火后泥石流形成的影响机制。该成果可为系统认识西昌泸山“3·30”山火地区火后泥石流的运动特征、物源规模、激发雨量及其发展趋势研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北京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发育大量突发地质灾害隐患,既直接威胁山区村庄、道路、景区的人员及设施的安全,又会对城镇的规划建设构成威胁。通过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以评价结果指导城镇建设规划,减轻地质灾害的威胁,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文章在阐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突发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降水等6个影响因子,采用综合信息量模型方法,分别对北京山区斜坡类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并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叠加各灾种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划分出北京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及完善空间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肖进  李辉 《工程地质学报》2012,20(4):532-539
汶川地震发生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山区,震后内外地质营力加速了灾区地质环境变迁,在变迁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本文通过研究灾区地貌变化、地表破坏、山体震裂、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地质环境现状,分析震后斜坡演化过程、地表地质环境变迁过程、外界因素的影响、崩滑流地质灾害转化关系,总结了地质环境变迁过...  相似文献   

13.
福建南安市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福建省南安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工作成果,总结该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尤以滑坡和崩塌的危害性最大。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140处,其中滑坡72处(含土质滑坡67处),崩塌65处(土质崩塌55处),泥石流3处。南安市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规模小、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其控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岩土体性质、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南安市属于低山丘陵地貌,其中低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50%,丘陵、台地占25%;花岗岩、凝灰岩分布面积广,其残积层厚度较大,约5~17m,岩性为残积砾(砂)质粘性土,是致灾的主要土体。98%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有直接的关系,当过程雨量达到100mm时,滑坡开始产生;过程雨量大于200mm时,滑坡普遍发生。直接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共134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5%,坡脚开挖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占调查总数的84.4%。论文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主要突发地质灾害之一,虽然发育规模以中小型居多,但危险性很大,开展专业监测十分必要。科学选取监测对象、合理选择监测方法、监测设备类型和可靠的安装位置,明确监测技术要求,是泥石流监测预警的关键。根据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建设的工作实践,在北京山区泥石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泥石流监测对象选择、监测方法及设备、监测点位确定方法及技术要求等,并以小梁后沟印子峪泥石流专业监测实践为例,验证了上述原则、方法和技术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泥石流监测预警的前期选点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5.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layou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under the threat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frequ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still rare. Taking Yinchanggou watershed in Longmenshan Town of Pe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geological hazar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ea,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the hazard risk zoning through 8 indexes. Then the geological hazard risk zoning was used as the primary factor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Besides, combined with the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socio-economic situ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 suitabl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nder the threa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restrictive conditions of extremely high-risk areas, single geological hazards, slopes ≥25° and basic farmland protection areas. Finally,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residential land in Yinchanggou watershed of Pengzhou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 suitability areas account for 4.2%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study area, moderate suitability areas 11.4%, low suitability areas 10.5%, and unsuitable areas 73.8%. The “suitable” areas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highway, and some are multiple “block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areas. The terrain is flat and the traffic condition is convenient, which can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new rural residential loc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前针对受震灾威胁、地质灾害频发的山地环境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研究尚不多见。该文以彭州市龙门山镇银厂沟流域为例,首先在总结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基于8项指标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然后,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作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首要因素,再结合地形条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单体地质灾害危害范围、坡度≥25°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为限制性条件,构建地质灾害威胁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彭州市银厂沟流域内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级。研究结果表明: 高度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中度适宜区占11.4%,低度适宜区占10.5%,不适宜区占73.8%;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区域主要沿公路分布,并存在多个“块状”集中分布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条件便利,可为新农村住宅位置的选择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地区发育有我国近30%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我国地质灾害成因最复杂、数量最多、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更好地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历史和防灾减灾工作,本文在系统梳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危害特征现状基础上,简要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的主要历程,并分三个主要阶段对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应重点关注高山极高山区高位远程地质灾害识别技术、特大地质灾害链形成机理与风险防控、基于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大数据智能挖掘的风险动态评价等,可供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杜伟  王娜 《吉林地质》2013,(4):151-153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本文所述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规定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形地貌、岩体类型、密度、降水强度等地质环境条件及人为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本文对吉林省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山地丘陵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滑坡地质灾害多发,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滑坡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在滑坡勘查中需要重点关注解决的四个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滑坡特征调查与稳定性定性评价、滑带识别与位置判定、参数取值和计算模型确定、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结合典型案例应用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掌握了滑坡特征及目前稳定性状态,为后续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充分且必要的地质基础资料,同时为滑坡地质灾害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