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沙包铜矿赋存于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中、下部,为陆源沉积建造型铜矿。文章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条件和成矿作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该区存在二个局限沉积盆地赋存含矿地层陡山沱组,且分布面积大,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
辽东早元古代地层内赋存着一系列多金属硫铁矿床。矿床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裂谷盆地演化及含矿建造控制。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分别形成了含钴黄铁矿 含铜黄铁矿 含硬石膏黄铁矿矿床系列和含硼(镁电气石)磁黄铁矿 含铅锌黄铁矿 重晶石闪锌黄铁矿矿床系列。依据成矿特征可分为海底火山喷气沉积与海底喷气沉积两种成因类型。成矿作用受裂谷、次级盆地、一定含矿层位和特殊容矿岩石相互联系与配套的控矿因素制约。在对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将该区多金属硫铁矿划分为6个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四川黑水锰矿属扬子地台西缘之松潘—甘孜地槽南缘拗陷盆地边缘沉积,锰矿赋存于下三叠统菠茨沟组浅海相泥质—碳酸盐类的混合沉积物中,地层、岩性控矿明显。在对黑水地区锰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下口锰矿床特征研究基础上,对黑水地区锰矿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进行了分析探讨,预测该区沉积变质型锰矿床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对区域上锰矿勘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楚雄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三江”构造带与扬子地台西缘结合部重要的含矿沉积盆地之一,以白垩纪地层赋存多个层位的砂岩型铜矿床为特征而不同于其他沉积盆地,长期备受关注。前人曾从矿床学角度进行砂岩铜矿床成矿作用相关研究,相对缺乏沉积学方面工作,进而导致对含矿岩系沉积环境及盆地属性和矿床成因认识的分歧。对楚雄盆地北部包括大村铜矿区在内的桂花地区晚白垩世含矿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表调查、坑道及钻孔观测和沉积环境研究,认为该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和江底河组是一套连续沉积组合,由河道亚相和边滩亚相沉积共同组成,形成于相对干旱的气候环境;沉积物源区位于盆地的北侧,曾出露有基性火山岩、花岗质岩石、碎屑岩、碳酸盐岩以及少量的变质岩等;晚白垩世时期,楚雄盆地具有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且在江底河组沉积成岩过程中,盆地总体曾经历了区域挤压作用引起的隆升破坏,也是区内砂岩型铜矿床的主要成矿时期。  相似文献   

5.
河南许昌县灵井铁矿床是近几年来在许昌铁成矿区发现的又一个大型铁矿床,属火山一沉积变质型。矿体赋存于登封群武庄岩组二段,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受太古界登封群武庄岩组控制,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受矿区古断隆构造控制,其形态呈北西向带状展布。笔者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高磁异常特征和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深部找矿前景较好,矿体沿倾向向深部仍有较大的延伸空间,经进一步深部勘查,可以大幅度提高矿床资源储量。  相似文献   

6.
右江沉积盆地演化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右江沉积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被称为右江印支褶皱带,其沉积-构造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大陆边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坳陷盆地.桂西北地区是右江盆地的主体部分,该区典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牙、高龙)的含矿硅质岩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石组构学特征一致表明矿床在沉积成岩期已形成,矿床属同生沉积成因.矿床的形成与右江沉积盆地演化密切相关.裂谷环境、盆地的岩相古地理、同沉积断裂等因素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德勒诺尔铁矿是近年新发现的大型磁铁矿床,位于祁连山造山带中祁连陆块。铁矿体赋存于蓟县系泥硅质板岩中,矿体呈层状产出,与围岩整合接触,矿石主要为变余结构、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具有沉积变质特征。该矿床的发现对在中祁连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填补了该区铁矿勘查找矿空白。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阐述浦市铜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赋存于下白垩统紫红色碎屑岩夹灰白-灰绿色砂岩中,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陆缘;矿床形成于氧化态向还原态过渡的沉积环境,在其沉积成岩和成矿过程中都有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属沉积砂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9.
广东长坑金、银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长坑金、银矿床共存于同一层间蚀变构造破碎带,上金、下银分别构成独立的金、银矿床.金矿床具有沉积岩围岩型金矿床的全部特征,银矿床则有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床的特征.在系统归纳金、银矿石及围岩的化学组成,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矿石矿物包裹体的温度、压力、成分,以及对三水裂谷盆地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金矿床是沉积盆地中的流体在大规模迁移过程中萃取地层中的金而形成的浅成低温热液交代型矿床,银矿床属于构造-岩浆叠加改造热液交代型矿床,金矿床形成在先,银矿床形成于后并改造了金矿床,金、银矿床均不是热水沉积型矿床或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  相似文献   

10.
东树沟钼矿床位于和龙市南约50km,隶属龙城镇管辖。钼矿体赋存于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之中,多以层状或脉状分布,该文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水系沉积物特征,确定了该区钼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1.
大和磁铁矿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崇山岩群中,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矿床成因属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本矿区还存有多个强度高、范围规模大的磁异常带,因而在该区有望找到大型低品位磁铁矿床。  相似文献   

12.
王开沟银矿床位于和龙市南约55 km,隶属龙城镇管辖。银矿体赋存于晋宁期二长花岗岩之中,呈脉状分布,该文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确定了该区银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透山铜锌矿床赋存于辽北太古宙绿岩红透山岩组,为极具工业意义的大型矿床.通过对矿石H、O、S、Pb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结合矿床矿体形态、矿石结构、构造及围岩蚀变等宏观特征,认为红透山铜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古宙晚期火山-沉积岩系,成矿流体来源于变质水和大气降水,成矿热力来源于变质作用,从而认为红透山铜锌矿床属“火山-沉积变质热液叠加”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4.
重庆秀山南华纪大塘坡期沉积相分析与锰矿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沉积型矿床,锰矿的形成受沉积相的控制。重庆秀山南华系大塘坡组下部炭质页岩中赋存菱锰矿矿床,为研究沉积相对菱锰矿矿床的控矿作用提供了新的材料。详细的宏观露头和岩心观察及镜下显微特征的分析表现,研究区内大塘坡组主要形成于裂谷盆地环境,裂谷盆地又分次级地堑盆地区、次级地垒区。在地堑盆地区识别出盆地中心、盆地边缘、斜坡3种沉积亚相。通过对剖面或钻孔沉积相、含矿性统计表明,菱锰矿主要赋存在盆地中心亚相,其次为盆地边缘亚相。菱锰矿的形成与盆地相的缺氧-贫氧条件密切相关,这种氧化-还原状态的波动为菱锰矿的沉积和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15.
陈华才 《地质论评》1991,37(4):338-347
本文从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的碳、氧、硫同位素组成三方面,论述连城锰矿四号矿点锰矿床的成因,认为矿床赋存于断层带倒转向斜内,系沉积变质而成。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柳河县半截沟铁矿床赋存于中太古界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中。矿体形态简单,呈似层状、扁豆状分布。该文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确定了该区铁矿床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卫宁北山地区铁矿床主要赋存于泥盆—石炭系碎屑岩建造中,矿床产出主要受地层建造和构造控制。根据成矿地质背景、矿物组合及围岩蚀变等特征分析,该区铁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中-低温热液型。照壁山铁矿床在该区域的铁矿床中,储量较大,矿体数量较多,成矿背景、矿床成因均具有代表性,其研究对揭示该区铁矿床成矿地质特征、进行铁矿床综合研究、建立成矿模型及总结成矿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花垣民乐锰矿床是特大型的碳酸锰矿床。矿体赋存于下震旦统湘锰组下段黑色炭质页岩底部,富含有机炭和藻化石。本文对该锰矿的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和沉积相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认为该矿床基底构造是一个位于古陆边缘的极不对称的盆地,沉积古地理环境是一个靠近古陆边缘的海湾泻湖,属于有障壁岛的海滨浊水沉积。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地质、遥感、物化探等多源信息背景,结合乔普卡里莫磁铁矿床地质特征、磁异常特征、矿体形态特征、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分析,表明该区内含铁建造布伦阔勒岩群的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铁矿床主要赋存于布伦阔勒岩群黑云石英片岩岩性段内,矿床成因类型为海相火山沉积型磁铁矿矿床,后期受到一定的区域变质作用的叠加改造。提出应加强该区基础地质成矿问题及成矿规律研究,对于指导该区域内同类型磁铁矿床的找矿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泥盆纪宁乡式铁矿床是我国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的沉积型铁矿床,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的鄂、湘、赣、川、滇、黔、桂等省(区)及甘南等地,矿床的时空展布和矿石组合受控于沉积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根据宁乡式铁矿床的分布情况划分出8个成矿区,根据华南地区泥盆纪构造格局划分出8种盆地类型.在详细分析各盆地内矿床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陆内凹陷盆地对成矿最为有利,晚泥盆世铁矿床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矿化强度高;在同一盆地内,盆地边缘矿床的矿石为碱性矿石,多为贫矿,磷含量较低,靠近盆地中心的矿床规模巨大,矿石为酸性矿石,品位较高,富矿所占比重较大,磷含量较高.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矿石提出了其不同的可利用性和不同的矿物加工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