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吐鲁番-哈密盆地形成于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是盆地扩张坳陷全盛时期,此期盆地成煤条件最好。早侏罗世八道湾期,聚煤场所主要是盆地隆、坳结合部位的一些箕状凹陷,中侏罗世西山窑早期,聚煤场所随盆地扩张坳陷发育而内迁,西山窑晚期扩张坳陷达到鼎盛,聚煤场所几乎遍及全盆地。在冲积扇裙带前缘,辫状河及曲流河平原的河间洼地和岸后、岛状残山周围网状河漫滩及一些闭流凹地都有泥炭沼泽形成,并发生聚煤作用。其中以同沉积岛状隆起周围网状河平原与闭流凹陷中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最佳,有富(厚)煤中心存在。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早、中侏罗世聚煤期古构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吐哈含煤和油气盆地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沉积盆地转化叠合的结果。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发育于伸展机制下的泛湖盆环境,经历了沼泽化-湖化-沼泽化-湖化过程。两次沼泽化(聚煤期)时间分别为早侏罗世八道湾期和中侏罗世西山窑期早期,两次湖泊扩张期为早侏罗世三工河期和中侏罗世西山窑期晚期。盆地基底具有受北东-南西向断裂和北西-南东向断裂控制、呈菱形断块组合的性质,同沉积期基底断块活动控制盆地古地理面貌和沉积格局。早、中侏罗世地层厚度等值线呈北东东-南西西向和北西西-南东东向交织展布,地层增厚、减薄带呈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相间排列。一般而言,两组凹陷带相交部位构成次级沉积中心,如台北凹陷西部、托克逊凹陷西部、哈密坳陷和艾维尔沟坳陷。吐哈盆地早、中侏罗世伸展作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东天山地区后造山期应力松弛,导致造山带之间地幔物质运动激化,热扩容莫霍面上隆,使地壳上部处于引张应力状态,基底断裂以正断层位移形式造成断陷伸展,接受沉积并逐步扩展。  相似文献   

3.
民和盆地侏罗纪含煤地层沉积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岩石、沉积结构、古流测定等研究,将民和盆地侏罗纪含煤沉积划分为3种组合类型。早侏罗世为冲积扇沉积环境组合;中侏罗世为冲积扇-河流-湖泊沉积环境组合;晚期为边缘-湖泊沉积环境组合。中侏罗世,网状河流形成的泥炭沼泽环境生成了窑街组巨厚煤层。   相似文献   

4.
铁法盆地西部矿区16^#煤聚积环境背景及聚煤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法盆地西部矿区16^#煤是在冲积扇前网结河-湖缘三角液-湖泊环境组合背景上大面积泥炭沼泽化而形成的。聚煤环境有湖缘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湖滨泥炭沼泽、冲积扇前湿地泥炭沼泽和网结河湿地泥炭沼泽。其中,湖滨和湖缘三角洲平原泥炭治泽垂向叠加地段构成北部富煤带的主体,冲积庐前湿地泥炭沼泽形成了南部富煤带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双明 《地质通报》2011,30(4):544-552
鄂尔多斯盆地是印支运动后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影响下形成的中生代大型内陆坳陷,现今盆地范围是后期改造的结果。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构造运动对聚煤期、聚煤区和煤层形成后的赋存特征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聚煤期受控于大地构造背景;聚煤区围绕盆地沉降中心呈环带状展布,煤层层数、厚度和横向变化规律在盆地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构造转折期与构造转折部位是控制煤层形成的重要因素。该盆地内主要的控煤构造单元有:西缘褶皱冲断带、天环坳陷、伊陕单斜、渭北断隆和河东断褶带。  相似文献   

6.
吐鲁番坳陷西山窑组(J2x)发育一套含煤的陆相沉积地层,本文根据钻井资料进行研究认为这套地层属于曲流河沉积,并进一步划分出河道沙坝和漫滩沼泽等沉积类型。煤层形成于漫滩沼泽沉积环境。曲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油气储集体。位于坳陷东南抠的曲流带河道砂岩复合体是储集砂岩最发育的地区。储集砂岩类型主要为矿物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坳东南区复合体河道砂岩以长石岩屑岩为主,而坳陷北区河道砂岩以岩屑砂岩为  相似文献   

7.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构造岩相演化及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羌塘盆地中生代构造岩相组合分带及特征明显 ,可以反映羌塘盆地的演化史。早中三叠世北羌塘构造岩相组合表现为前陆盆地沉积 ,而南羌塘盆地为剥蚀环境 ;至晚三叠世除中央隆起剥蚀外 ,北羌塘仍为前陆盆地沉积 ,而此时南羌塘坳陷演化成陆缘海沉积。早侏罗世早期盆地开始坳陷 ,造成相对较窄沉积相的构造岩相组合特点 ,初步形成“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 ;中侏罗世南北羌塘坳陷继续下降 ,“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更加明显 ;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发育到晚期 ,并萎缩、封闭成型。从构造岩相组合特征看 ,中侏罗统北羌塘坳陷龙尾湖—雀莫错凹陷区与南羌塘坳陷蒂让碧错凹陷区都是有利于储、聚油气的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江盆地绥滨坳陷新获取的地震、测井、钻井等勘探资料,通过构造解析和演化史研究认为三江盆地主要表现为中生代构造残留盆地与新生代伸展盆地的叠合,先后经历了晚侏罗世的断陷、早白垩世中—晚期的断陷和坳陷以及新生代的断陷-坳陷等4期成盆演化以及侏罗纪末和晚白垩世2期构造挤压改造。下白垩统含煤地层城子河组和穆棱组是绥滨凹陷中生界的主体。本文采用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煤层气生气潜力和储气潜力两大项,考虑了煤类、煤厚、含气量、沉积相和构造地质条件等因素,对该区煤层气有利分布区进行了预测,提出绥滨坳陷东南部是煤层气勘探的最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9.
张冀  韦波  田继军  冯烁 《地质学报》2015,89(5):917-930
新疆哈密三塘湖盆地独特的沉积-构造背景及丰富的煤炭资源,近年来倍受煤田地质学家的重视。随着2009年三塘湖煤田勘查项目作为全国最大的整装煤田勘查区全面开工,三塘湖盆地煤炭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截止2012年,勘探工作获得1000m以浅资源量5144356.30万吨,其中,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煤层(2~20号)煤层资源量为3739272.74万吨,2000m以浅资源量1200亿吨。本区主要煤层有长焰煤、不粘煤,其中以长焰煤为主,分布广泛,全区发育,不粘煤次之,具有低水分,特低-中灰分,中高-高挥发份,特低-低硫,特低-中磷,中热值-特高热值等特点。此外通过煤相特征分析得出西山窑主力煤层是由开阔水域沼泽向潮湿森林沼泽的过渡,八道湾煤大都处于潮湿森林沼泽内,凝胶化作用西山窑煤相对弱一些,植物结构保存较完整。确定了三塘湖盆地中下侏罗统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湖泊三角洲过渡相,早中侏罗世沉积古气候逐渐变为温暖潮湿,适合成煤植物大面积生长,同时中下侏罗统沉积受到较弱的构造拉张应力影响,聚煤中心表现为由汉水泉凹陷逐渐向条湖凹陷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西山窑组煤层厚度稳定,分布广泛,煤质优良.笔者从成因角度运用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进一步探讨西山窑组巨厚煤层煤岩组分特征、煤相类型.结果表明,煤层微观煤岩以镜质组为主,惰性组次之,含少量壳质组.相学分析表明,该区聚煤沼泽类型以湿地森林沼泽相为主,干燥森林沼泽相次之.少数样品指示成煤过程中短时期、周期性深覆水或开阔水域沼泽相存在.煤相分析显示威煤环境具网状河三角洲沼泽相沉积特征.煤岩和煤相分析为聚煤环境分析、煤质评价和预测、煤的可选性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梅河盆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断陷型聚煤盆地,结合沉积环境对梅河盆地的主要聚煤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了聚煤模式。扇三角洲平原和湖泊淤填后形成的泥炭沼泽是最主要的聚煤环境。而浅水周缘扇三角洲和湖滨聚煤模式形成了主要可采煤层。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东南侏罗纪断陷盆地形成机理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东南地区侏罗纪断陷盆地的形成受控于构造运动、基底断裂活动等因素.早侏罗世区域弱张性应力环境下断裂的活动是盆地形成的关键因素;NNE向右阶左行状排列的断裂控制盆地的平面展布;二叠纪的中酸性侵入岩规模反映了断陷盆地规模.在两重要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整体呈NE走向,断陷盆地内发育的早侏罗世次凹呈NNE向雁列式展布.盆地为典型的不对称箕状断陷盆地.演化划分为断陷期、断坳期和坳陷期,缺少结束充填期.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主要煤系地层是下二叠统“梁山煤系”、上二叠统“龙潭煤系”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香溪煤系”。“粱山煤系”和“龙潭煤系”主要分布在鄂东南、鄂西南地区,“香溪煤系”零星分布在鄂州-赤壁、远安-当阳、巴东-兴山、利川等地。研究认为:二叠纪成煤环境属近海型,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属于内陆型。控制聚煤作用的主要因素有:①成煤环境为滨岸沼泽相区,沼泽发育之前沉积物若为砂质、粉砂质岩类,则含煤性好,反之若为泥质或粘土质岩类,则含煤性差;(爹煤系沉积的早期沉积基底剥蚀夷平为坳陷地带,到中晚期坳陷逐渐增大,能形成宽阔的聚煤(盆地)带;⑧地壳沉降幅度大,升降速度乎稳,泥炭沼泽发育时间长;④地壳振荡次数频繁,沉积旋回多,煤层厚度较大,含煤性好,反之.沉积旋回少或不完整,煤层少,且薄,含煤性差。通过分析有利的聚煤因素,提出了各煤系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14.
华北盆地南部早二叠世早期聚煤作用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益成  廖玉枝 《地学前缘》1999,6(Z1):111-115
华北盆地南部早二叠世早期形成的海陆交替相含煤地层,含有多达30余层煤。这些为数众多的煤层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海水进退和风暴潮2种动力作用的控制。频繁的海水进退,虽然多次为本区的聚煤场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未能给滨海沼泽内泥炭物质的持续堆积带来足够的时间。频繁的风暴潮作用对策煤场所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风暴上升流可以强烈地侵蚀滨海沼泽的泥炭层,风暴下降流又可将大量的泥炭物质携带到浅海环境再沉积;风暴上升流可以在平缓开阔的潮汐地带上建造成平行海岸线的沙脊,使沙脊靠陆一侧成为新的聚煤场所,下一次较大的风暴上升流又可荡平这些新建立起来的聚煤场所。因此本区的聚煤作用既复杂又特殊。  相似文献   

15.
吐哈盆地烃源岩主要是早朱罗世八弯组和中侏罗世西山窑组的煤和碳质泥岩。本文对该盆地主要含煤段-西山窑组第二段沉积期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分析,编制了各种图件,总结出该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并分析了聚煤作用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域区古近纪含煤盆地与煤系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纪和古近纪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中国古近纪聚煤盆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区,是全球性环太平洋聚煤带的组成部分。中国海域区含煤沉积盆地虽然也属于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类型,且成群出现,但总体构造背景有利于含煤沉积的持续发展,盆地群连续性好,含煤沉积厚度大,如琼东南盆地、东海海域西湖凹陷,含煤沉积厚度达1 km以上,这是陆上区古近纪含煤盆地所不能相比的。研究表明,海域区的聚煤盆地内大多由若干凹陷组成,为聚煤凹陷,可分为两大类,即半地堑凹陷和地堑凹陷。根据成煤盆地的水体深浅又可分为深水半地堑凹陷和浅水半地堑凹陷,地堑凹陷均为深水凹陷。盆地内表现为明显的两个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和陡坡聚煤带,缓坡聚煤带占绝对优势。在潮坪体系的潮上带和潮间带沼泽,利于聚煤作用的广泛发生。泥炭的堆积可能存在两种形式:原地堆积和异地堆积。由于盆地构造的频繁活动异地堆积可能是海域区聚煤盆地成煤作用的重要形式。海域区巨厚的含煤沉积为海域区煤成气成藏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又由于含煤地层埋深大,煤的变质作用程度相对较高,成为良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榆林—横山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组内含有极其丰富的优质煤。煤的聚集和大型内陆坳陷湖盆的充填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以大比例尺写实断面研究成果论述了研究区内沉积体系域三维空间配置关系,为环境分析和聚煤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沉积学依据。对内陆坳陷湖泊充填淤浅及泥炭沼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依据实际资料分析,笔者将区内的聚煤活动归结为三种模式:即(1)废弃河流环境聚煤;(2)废弃三角洲平原聚煤;(3)湖湾决口充填聚煤。第二种是研究区内最重要,也是规模最大的聚煤型式;第三种所形成煤层质量最好,是今后在该区寻找优质富煤带,满足从质量上优中选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盆地的形貌、充填及变形受区域大地构造的影响和控制.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是在三叠纪末开阔谷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叠纪末或早侏罗世初,开阔的谷底沉积了山间河流相的杏石口组.早侏罗世中期,盆地被溢流和喷发的南大岭组玄武安山岩充填.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早期沉积是恢复其原型盆地的重要依据.中侏罗世早期是全区重要的成煤期,下窑坡组为湖泊-三角洲及沼泽相.中侏罗世中期,北京西山盆地逐渐封闭,上窑坡组上部沉积已经在宁静中孕育着风暴.中侏罗世中-晚期,燕山运动主幕强烈爆发,盆地在接受了龙门组粗碎屑快速充填后,开始在九龙山期分化,盆地沉积中心向北辽移,在晚侏罗世期间消亡.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的演化及其变形的动力学背景与西伯利亚地块和华北地块在中-晚侏罗世的碰撞拼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新疆中天山侏罗纪盆地群沉积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侏罗纪时中天山地区沉积盆地由伊-昭盆地,尤尔都斯盆地及焉-库盆地构成,其内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冲积和湖泊成因的碎屑岩沉积体,可识别出6种相类型。18种亚相及44种微相,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西山窑期,气候潮湿,植物繁盛,沼泽密布,形成多层煤层;中侏罗世头屯河期开始,气候变为干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中,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发育,其砂体为好的储集体,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深湖-半深湖相黑色页岩及煤层是好的生油岩。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刘招君  王东坡 《地质学报》1992,66(4):327-338
松辽盆地晚侏罗世岩石圈破裂后,玄武岩浆喷溢,在白垩纪,盆地经历了裂前成穹、拉张破裂、断陷、断陷转向坳陷、坳陷和萎缩等6个地质演化阶段(图10),盆地中充填了厚近万米的陆相沉积。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沉积序列。早白垩世沙河子组至营城组时期,为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形成火山岩-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夹阵发型浊积岩)-沼泽相的序列;早白垩世登娄库组时期,盆地为从断陷向坳陷转化阶段,形成冲泛平原-湖泊相为主的序列;早白垩世泉头组-晚白垩世嫩江组时期,盆地为坳陷活动阶段,形成了冲泛平原-三角洲-湖泊(夹稳定型浊积岩)相;而晚白垩世四方台组-明水组时期,盆地进入萎缩阶段,再度出现以冲泛平原-冲积扇及小型残存湖泊沉积为主的沉积序列。这一垂向上的沉积序列,充分显示出夭折大陆裂谷的沉积特征。有许多事实说明在盆地发展的坳陷阶段发生过两次大的湖侵,且与全球海平面上升同步,导致湖与海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