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勒诺尔铁矿是近年新发现的大型磁铁矿床,位于祁连山造山带中祁连陆块。铁矿体赋存于蓟县系泥硅质板岩中,矿体呈层状产出,与围岩整合接触,矿石主要为变余结构、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具有沉积变质特征。该矿床的发现对在中祁连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填补了该区铁矿勘查找矿空白。  相似文献   

2.
鲕状铁建造(Ooidal Ironstones,OIS)是一种独特的含砂质、泥质、硅质或硅质碳酸盐,且铁质鲕粒含量超过50%,铁含量超过15%的沉积铁矿床.上扬子地区中—上泥盆统OIS广泛发育,被称之为"宁乡式铁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铁矿资源.本文选取鄂西地区的火烧坪铁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相的识别与划分、矿石组构的鉴定与统计、鲕粒的显微形貌和成分分析,试图精确厘定铁质鲕粒的形成环境以及形成过程,建立和完善火烧坪乃至"宁乡式铁矿"的成矿模式.研究表明,火烧坪铁质鲕粒主要产于以含泥砂质碳酸盐为主的滨-浅海带,特别是滨-浅海转换带远端和浅海带近端,而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层均产于海侵旋回中海进—海退—海进的快速转换带.结合火烧坪铁矿沉积环境,本文为鲕粒的胶体化学成因模型提供了新证据,并完善了 OIS成矿模型:①海进过程中,风化作用加剧所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促使海水深部呈缺氧的还原环境,Fe2+得以局部富集;②短时期的海退给鲕粒的形成提供了核心物质的来源的同时,还使得水体动力环境和氧化还原环境发生改变,促进了鲕粒的沉积和生长;③又一次的海进使OIS得以沉积埋藏和保存.  相似文献   

3.
辽宁鞍本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鞍山式沉积变质型(BIF)铁矿矿集区,弓长岭铁矿是我国唯一的由鞍山式贫铁矿经后期热液改造形成的大型磁铁富矿.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比研究了鞍本地区贫铁矿、富铁矿和蚀变围岩的铁、硅、氧、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和空间变化规律,结合磁铁富矿的地质特征,对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成矿作用和富矿成矿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指出鞍本地区富铁矿的成矿作用与辽东地区古元古代造山运动结束后(1.85 Ga)地壳抬升引发的非造山岩浆侵入和热液活动有关,成矿溶液由大气降水演化形成,而非变质热液或混合岩化热液;成矿溶液淋滤了辽河群蒸发盐地层中富13C碳酸盐、富34S石膏、CH4等成矿物质,成矿溶液具偏酸性弱还原特征;铁质活化再富集是鞍本地区富铁矿形成的重要机制,成矿溶液与贫铁矿及围岩反应使铁质以Fe2+形式活化迁移.温度降低、氧逸度升高或与大气降水混合是溶液中Fe2+氧化形成磁铁矿沉淀的主要原因;在Fe2+被氧化形成磁铁矿的同时,成矿溶液中的CH4被氧化形成石墨,与磁铁矿一起沉淀下来,形成含石墨磁铁富矿;溶液中SO42-被还原形成富34S黄铁矿.  相似文献   

4.
膏盐层氧化障在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著名的铁铜金等多金属成矿带,其中宁芜和庐枞盆地产出一系列与白垩纪中基性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玢岩铁矿床。前人根据玢岩铁矿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火山-次火山岩的关系建立了著名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发展了成矿理论,有效指导了玢岩铁矿找矿工作。但三叠系膏盐层在成矿中的作用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深部矿化基本没有涉及。最新研究和勘查结果揭示中下三叠统周冲村组顶部膏盐层与矿化关系密切,但膏盐层的控矿机理还不清楚,"膏盐层氧化障"在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鲜有报道,宁芜-庐枞盆地深部矿化类型和矿体赋存部位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膏盐层氧化障在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宁芜和庐枞盆地玢岩铁矿、硫铁矿中普遍含有石膏,玢岩铁矿、硫铁矿和石膏矿三者密切共生。玢岩铁矿及伴生硫铁矿中黄铁矿的δ34SV-CDT值异常高,平均值均在5‰以上,石膏的δ34SV-CDT值大部分位于20‰左右,与海相硫酸盐的值相似,指示矿床中硫主要来自三叠纪膏盐层。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床成因类型密切相关。宁芜盆地姑山矿田的δ34SV-CDT值最高,为10.8‰,梅山矿田次之,为7.85‰,凹山矿田最低,为5.01‰;矿床成因类型也发生相应变化,矿浆型→矿浆-热液型→热液型。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主要由硫酸盐的还原温度和原始岩浆硫所占比例不同引起,还原温度越高,δ34S值越高;原始岩浆硫所占比例越高,δ34S值越低。计算结果表明矿床中约60%~80%的硫来自膏盐层硫酸盐的还原,还原温度多在450℃以上,但硫化物的沉淀温度相对较低,就位时间稍晚。提出膏盐层(富含碳酸盐、石膏和石盐等)不仅可以为成矿提供大量Na+、Cl-、CO32-等矿化剂,使围岩发生钠长石化、方柱石化(氯化)和矽卡岩化等蚀变,使Fe2+以NaFeCl3等络合物形式搬运,膏盐层还是地壳深处最重要的氧化障,能够将硅酸盐熔体和成矿溶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富集形成铁矿床,是玢岩铁矿成矿的关键因素。当炽热的岩浆与膏盐层(CaSO4)发生同化混染时,SO42-将硅酸盐熔体中的Fe2+氧化成Fe3+,Fe3+无法进入硅酸盐矿物晶格之中,而形成铁氧化物Fe3O4/Fe2O3和贫铁的硅酸盐矿物透辉石/阳起石、透闪石等。铁氧化物在磷、水和氯化钠等盐类物质的作用下在岩浆房中与硅酸盐熔体发生液态不混熔,熔离形成铁矿浆。铁矿浆粘滞性强,迁移距离不远,在岩体与膏盐层的接触带附近,沿构造有利部位贯入,形成姑山、梅山等矿浆型铁矿床。以铁的络合物形式搬运的成矿热液流动性强,迁移距离远,可以在远离岩体与膏盐层接触带部位、在上部白垩纪火山岩中富集沉淀。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中矿浆充填型和热液交代-充填型矿体同时存在,二者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具"双层成矿结构"。在盆地深部岩体与膏盐层的接触部位产出"大冶式"矿浆充填-接触交代型富铁矿床,规模可能超过了赋存于浅部火山-次火山中的狭义"玢岩铁矿"。位于宁芜盆地南北两端的姑山和梅山矿田是找寻"大冶式"矿浆充填-接触交代型富铁矿的有利地段。在SO42-氧化Fe2+的同时自身被还原为S2-,S2-与Fe2+结合形成硫铁矿,在铁矿的上部或边部富集形成硫铁矿矿床;这是石膏矿、铁矿和硫铁矿密切共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兴保 《地质与勘探》2018,54(S1):1402-1408
北山青白口纪晚期含铁层系的沉积海盆长度大于200km,宽大于50km。已经发现多处大型沉积变质磁铁矿床;其中,红山铁矿床,已提交铁矿石储量1.6亿吨;天湖铁矿床,铁矿石储量1.3亿吨;杨岭铁矿床,铁矿石远景资源量1亿吨左右。北山青白口系上部皆有中基性到中性火山岩,并都有与火山活动成因相关的沉积变质铁矿存在,这反映了青白口纪是既有稳定的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滨浅环境又有半活动到活动的碎屑岩夹火山岩的半深海环境。(1)红山铁矿床铁矿石中含有大量灰紫色碧玉团块和硅质条带,通过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该矿区硅质岩为海底热水沉积物,代表了呈凝胶体沉积在海底上的热液喷发的二氧化硅相和铁。(2)通过研究围岩蚀变类型发现其是在含铁高温热卤水在喷流通道涌出时,把成矿前的矿层底板沉积岩系进行岩水反应。本矿区的围岩蚀变作用是一种海底变质作用。(3)红山铁矿床沉积环境由北东到南西依次为滨浅海沉积环境、浅海深水环境以及半深海海底喷发环境;(4)研究认为红山铁矿为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6.
卢氏张家山铁矿床为河南卢氏地区矿产远景调查项目中首次发现的一个褐铁矿床,铁矿床中伴有广泛的Mo、Zn地球化学异常。赋矿围岩为震旦系东坡组碳质含量较高以粉砂质成分为主的一套浅变质岩系组合。铁矿石和赋矿围岩含碳质千枚岩的SiO_2/Al_2O_3值相近,碳质千枚岩n(Al_2O_3)/n(Al_2O_3+Fe_2O_3)值大部分为0.6~0.9;SiO_2/Al_2O_3值大多数5,绝大多数样品中K_2O含量大于Na_2O;微量元素Sr/Ba值显示陆源沉积为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形态相似,呈轻稀土富集型并有明显的Eu亏损。铁矿形成于相对平静(波动较小)的氧化与弱还原交替的半封闭局限海盆-次深海环境,铁矿石和含碳质千枚岩主要来自于陆源,少量可能与火山作用相关,中元古界官道口群巡检司组白云质灰岩形成环境为海相沉积,与铁矿体和含碳质千枚岩具有不同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7.
大干沟口钒矿床产于东昆仑中段的一套黑色岩系中,该套黑色岩系主要由泥钙质板岩、碳质硅质板岩、硅质岩、结晶灰岩及碳质板岩组成。其中钒主要赋存于黑色碳质板岩中,其中的w(Pd)/w(Ir)比值在18.01~293.30之间,变化范围较大;w(Co)/w(Zn)比值在0.01~0.12之间,具有明显的热液成因特征。不同岩石类型中w(SiO_2)/w(Al_2O_3)比值在5.61~30.65之间,w(Al_2O_3)/w(Al_2O_3+Fe_2O_3)比值在0.43~0.70之间,显示出远洋深海环境热水或生物沉积作用的特征。泥钙质板岩w(U)/w(Th)=0.41(1),为正常沉积,其余各岩类w(U)/w(Th)比值均大于1,则为热水沉积,特别是钒钼矿层w(U)/w(Th)比值高达97.14,表明成矿过程受到较强的热液活动的影响。含矿层碳质板岩中的δCe=0.44(1),为δCe负异常,表明成矿环境为干燥气候的较深浅海的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测试分析等,对黔西南龙潭组岩性、岩相及岩矿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龙潭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西北部陆源泥质碎屑、炭质、钙质、硅质等,其次来源于西北部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物质的沉积或再沉积,少数来源于东南部深水海槽中的硅质、钙质等;龙潭组成岩物质以正常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但混入了部分火山碎屑岩沉积,纵向上为氧化-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Au、As、Sb等中低温热液成矿元素共同指示了金、锑等热液蚀变-成矿作用,以及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可能对金矿成矿的贡献;Au、As、Sb、Tl、Co、W等成矿元素的聚类关系,可推论龙潭组富含的火山凝灰物质是金矿的重要成矿物质来源,龙潭组及其下覆的峨眉山玄武岩组是金矿的矿源层之一。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肃南博怀沟铁矿位于北祁连铁铜多金属成矿带,产于下奥陶统阴沟群下岩组中,含矿岩石为钙质千枚岩。铁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长68~590m,矿体厚度为4.82~48.97m,平均品位为TFe 26.42%~31.18%。矿石为钙质千枚岩型磁铁矿矿石,矿石矿物组合为磁铁矿和赤铁矿,矿体顶板围岩为硅质白云岩,底板围岩为钙质千枚岩。矿床控矿因素主要为下奥陶统阴沟群,含矿岩石为钙质绿泥千枚岩,NW向断层控制含矿地层分布,NE向断层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矿床属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矿床位于镜铁山北部,但产出层位和矿物组合与镜铁山式铁矿不同,该矿床的发现对北祁连西段铁矿寻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邯邢地区白涧铁矿矿体和岩体中磁铁矿的成分特征进行详细的成分分析,通过成因矿物学研究认为白涧铁矿矿床主要为接触交代成因,而非矿浆贯入成矿。富铁的岩浆热液在有利的断裂构造条件下充填到接触带和围岩裂隙当中,与碳酸盐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型矿床。研究发现,矿区内磁铁矿以自形-半自形为主,部分有被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矿物交代的现象.围岩蚀变以矽卡岩化和钠长石化为主,具有分带性。矿体磁铁矿与岩体磁铁矿相比表现出富Mg、Mn、Si、Ca贫Fe2+、V、Cr的特征,且与典型的矿浆型磁铁矿成分差别明显。根据成因投图及单位分子中各阳离子数之间的协变图解发现,Mg、Mn与Fe2+、Si与Fe3+呈现明显的负相关,Ca与Si呈现正相关。此外,成矿过程中发生的非氧化还原反应亦可以解释矿区上方出现气孔状矿石的现象,这些成分之间的差异、相关性及发生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具有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尔泰巴特巴克布拉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的矽卡岩中,矿体形态复杂,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分布。围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和浅粒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右倾型,与矿区英云闪长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矿石和矽卡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多表现为重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左倾型,综合了围岩和英云闪长岩二者的特征,表明它们之间有明显的成因联系。结合硫同位素特征(1.4‰~4.8‰)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基性火山岩(围岩)。矽卡岩为花岗质岩浆期后热液交代火山岩的产物,铁矿化是矽卡岩退化蚀变的产物,矿床形成于弱还原-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同位素质谱等测试方法,对泰国呵叻盆地中部二叠系浅海相碳酸盐岩进行了微量元素与碳氧同位素组成及指标分析,讨论了研究区二叠系沉积古环境及其与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关系。通过δ~(13)C/δ~(18)O指标及Sr/Ba、V/Ni、V/(V+Ni)比值等综合判别表明,研究区二叠系帕诺考组碳酸盐岩浅水斜坡亚相以淡-微咸水为主,属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深水斜坡亚相位于浪基面以下,以半咸水-咸水为主,属于缺氧的还原环境,为有机质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是研究区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3.
早寒武世全球广泛发育的黑色岩系记录了重要海洋环境信息。为了解决该时期黑色岩系成因模式和沉积环境问题,本文选取南秦岭淅川—内乡地区下寒武统水沟口组黑色岩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详测、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和主微量元素等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其物质来源、形成机制和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水沟口组黑色岩系普遍具有海相硅质岩典型特征—微晶石英结构,并具有与海水一致的稀土标准化曲线和低的总稀土值,指示其形成于海水环境;电子探针下发现黑色岩系富含与热液有关的重晶石、萤石矿物,和与生物相关的磷灰石、黄铁矿矿物,同时黑色岩系成因判别图解中绝大部分样品落入生物成因区域,少数落入热液成因内,指示硅质来源以生物成因硅为主并含少量热液硅;样品高V/(V+Ni)、Ni/Co比值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V等)不同程度富集指示较强的还原环境,结合黑色岩系形成环境判别图得出该套岩系形成于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区域内还原—缺氧的滞流水体环境。综上得出水沟口组黑色岩系形成时洋底热液活动频繁,深部流体上涌带来大量营养物质使得浅海生物繁盛,海水中硅在生物作用和热液影响下促使硅质胶体颗粒化学沉淀,并随洋流在远离热液中心的大陆边缘位置沉积成岩。早寒武世还原—缺氧性质海水和微生态系统有助于硅质沉淀,而微生物富硅作用促进了黑色岩系形成。  相似文献   

14.
志留纪昆仑山地区构造古地理环境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北部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中,在昆仑山地区测得志留纪(S),奥陶纪—志留纪(O-S)剖面39条,剖面厚度从169m到8260m不等,地层的上下接触关系多为断层和角度不整合。从沉积环境、物质组成等方面,反映出昆仑地区从西向东古地理环境为滨浅海-深海-滨浅海-深海的分布特征。西昆仑温泉沟群(S1W)在英吉莎县西,以砂岩、板岩为主,沉积环境为浅海陆棚;在麻扎一带,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板岩及硅质岩等,麻扎附近的石英片岩、砂板岩及灰岩中,含拉斑玄武岩,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深海相(俯冲带海沟沉积环境,麻扎一带),斜坡相浊积岩沉积(麻扎东、西一带),在麻扎一带叠复厚度8260m,向北西、南东方向变薄;东昆仑在木孜塔格峰北,该群为一套深海-半深海复理石沉积,由灰色、浅灰色浅变质各种岩屑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中晚志留世达坂沟群(S2-3D)在西昆仑为半深海到滨浅海沉积环境,在东昆仑沉积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以浅海环境为主。在若羌南的白干湖组(S1b)发育深海浮游生物——笔石,为深海相浊积岩,从下到上浊积扇向海推进,水体逐渐变深,属拉张环境下的深海弧后盆地沉积环境。在格尔木西南志留系赛什腾组(Ss)自下而上由大陆斜坡至陆隆和深海沉积到浅海的沉积环境演化,具有非扇大陆斜坡沉积类型,以远源浊积岩、半远洋沉积为特征,代表古海盆收缩到残留海盆阶段的沉积。布咯达坂峰东,加里东晚期(S3)同碰撞型二长花岗岩体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421±3)Ma、(423±16)Ma。在格尔木东南的纳赤台群(OSN)超镁铁岩-辉绿岩墙-玄武岩-深水硅质岩构成早古生代的洋壳组合,具有蛇绿岩套特征。基性变玄武岩显示为洋中脊或洋岛环境。硅质岩的地球化学指标也显示为洋中脊或大洋盆地的远洋深水环境,超镁铁岩是古洋壳残片的地幔岩部分,变碎屑岩属大陆斜坡相沉积,碳酸盐岩具近岸沉积特点。格尔木东南纳赤台群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MORB)型,锆石SHRIMP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419±5)Ma,为S4。总体上,志留纪昆仑地区应是加里东运动之后在逐渐消失的残留洋,表现出复杂的多岛洋盆体系。这一构造古地理环境的确定,为该地区已经发现的矿床形成机制的研究和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于健  郭巍  王少华  林斌 《世界地质》2015,34(1):113-119
饶河地区以大面积发育的深海相地层为特征,主要由含放射虫的深海硅质岩和铁镁质--超铁镁质杂岩组成。在饶河地区野外研究工作中发现大岭桥组剖面中出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紫红色泥岩岩性组合,该地层与完达山造山带深海相混杂岩特征明显不同。通过大岭桥组泥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恢复了大岭桥组沉积时期古环境,并探讨了其成因意义。根据Sr/Ba、B/Ga比值以及B含量特征认为大岭桥组具有陆相淡水沉积特征;Fe3+/Fe2+、Cu/Zn、V/Cr比值表明古环境条件为氧化条件;Sr/Cu、Fe/Mn比值及Ti含量特征指示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研究结果表明,这套地层不属于洋壳性质的外来地体,而是佳木斯地块东缘的沉积层系。  相似文献   

16.
联合古陆(Pangea)大陆边缘及泛大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广大地区在二叠纪时期出现大规模硅质富集事件, 被称之为“全球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黔北遵义地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乐平世转换时期成硅事件为该事件重要组成部分, 呈现出“白泥塘层”层状炭硅质灰岩、层状硅质岩和硅质条带或燧石结核三种不同类型硅质富集岩石。遵义地区硅质来源的研究能够深入认识全球性“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 同时为研究该时期遵义盆地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对遵义锰矿成矿作用也有重要指示意义。文中采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并通过硅同位素的协同指示意义对硅质来源进行厘定, 并对硅质岩成因与沉积环境进行归纳总结, 在研究区建立系统完整的硅质富集沉积体系。实验测试结果显示: “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中δ30Si值介于–0.09 ~ –0.67之间, 层状硅质岩中δ30Si值介于0.03~1.47之间。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表明: “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形成于深水盆地缺氧还原环境, 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中心位于热液喷口的附近, 沉积过程中受陆源硅质输入影响显著。层状硅质岩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 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远离热液喷口, 热液沿构造裂隙通道经过了一定的迁移距离, 与茅口组浅海台地相正常沉积的块状-厚层状灰岩发生交代作用, 从而形成硅质岩; 硅质条带或结核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 硅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过程中有陆源硅质的输入, 由长时间多期次的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带来的硅质迁移至盆地外围浅海台地形成。  相似文献   

17.
蒿坪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蒿坪金矿产于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大庙组底中碳硅质板岩及碳质云母石英片岩中,受层间断裂控制。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及构造蚀变岩型,矿化是在中温、弱还原,弱碱性,高盐度条件下进行的。该矿床是早古生代末期初始富集,中生代未期定位成矿的以变质热液为主又有岩浆热液参与的复合成因金矿。  相似文献   

18.
纳岭沟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伊陕单斜构造区,其成矿主岩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下亚段.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芯编录,结合岩矿鉴定、X-衍射、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等方法,详细研究了该区目的层砂岩碎屑组分、结构及矿物蚀变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物源及源区构造背景、砂岩绿色成因、成岩作用等特征.结果表明纳岭沟地区含铀砂岩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其成分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成岩作用较弱,表现为弱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及部分重结晶作用.大量在粒表呈薄膜状及粒间充填的绿泥石等粘土矿物是砂岩呈绿色调的主因.物源可能来自于盆地北缘阴山造山带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系以及显生宙岩浆岩.其蚀变矿物组合及期次为草莓状黄铁矿—自生高岭石—绿泥石薄膜+粒间绿泥石—铀石+细分散/脉状黄铁矿—亮晶方解石—方解石脉,其成岩环境经历了弱酸性—酸性还原—弱酸弱碱/氧化还原过渡阶段—碱性还原阶段,而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与氧化还原—酸碱性过渡成岩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川东地区二叠系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硅岩发育,主要分布于茅口组上段及吴家坪组,夹于石灰岩层间或层内。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室内薄片鉴定以及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对广元长江沟、旺苍双汇、宣汉立石河和巫溪尖山的二叠系硅岩进行了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重点分析了硅质来源,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硅岩形态多样、分布不均,硅岩中见残余的石灰岩;硅质成分主要为玉髓及微晶石英、灰质硅岩中玉髓"侵入"方解石、相邻石灰岩中少量生屑被硅化。硅岩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52.79%~99.21%,平均为85.18%),Fe/Ti值、(Fe+Mn)/Ti值及Al/(Al+Fe+Mn)值反映其形成与热水活动有关;硅岩的部分微量元素含量与地壳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差异明显,Co/Ni值与Th/U值较低;稀土元素总量低,Ce负异常,LREE/HREE值低,δEu值相对较高。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硅岩为交代成因,硅质以热水来源为主,玄武岩淋滤及上升流提供了部分硅质。复合来源的硅质通过同生断裂、表层淋滤及上升流进入碳酸盐沉积物中,在不同的成岩阶段交代碳酸盐沉积物(岩),形成了顺层面或层内分布的结核状、条带状及团块状硅岩。  相似文献   

20.
浙江沿海平原全新统气源岩特征及生物气形成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春明  钱奕中 《沉积学报》1997,15(A12):70-75
本区气源岩主要为近岸浅海环境的灰色淤泥质粘土层和受海水影响的河漫滩环境的灰-灰黑色粘土及淤泥质粘土层。浅海相气源岩为弱还原-还原环境下沉积的,河漫滩相气源岩为弱还原-强还原环境下的产物,总体上看,后者比前者不原性和生气能力要强,浙北比浙南要强。本区生物气生成主要受沉积环境,沉积时间,古气候,海平面变化,地壳沉降和沉积速率,水介质这七大因素控制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利于河漫滩相气源岩中生物甲烷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