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桩荷载与变位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结合理论t-z曲线和实验t-z曲线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桩荷载与变位的数值分析方法,并对某工程的桩基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表明该模型可以作为评估桩基工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
3.
4.
5.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下土体变位的分析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占生  王梦恕  张弥 《岩土力学》2009,30(6):1699-1704
目前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下土体变位进行预测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缺乏简单实用的工程估算方法。在深埋隧道周围土体弹性位移计算方法及盾构间隙参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分析和假设提出了一种预测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下土体水平变位的简便估算方法。另外,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盾构隧道沉降槽的描述方法,并结合Mair等提出的计算公式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下土体沉降变位进行预测。通过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及一些典型盾构隧道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证明提出的估算方法能够较好地预测实际工程中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下土体的变位情况。  相似文献   

6.
张书丰  姜志强  孙树林 《岩土力学》2008,29(7):1843-1847
介绍了盾构施工引起地层变位实时决策系统的总体结构,分析了各个模块的功能。以灰色模型为例,建立了盾构施工引起地层变位的安全监控模型。归纳了对地层变位异常值检查的评判准则,并进行异常值的成因分析,提出了安全度的概念作为综合评价方法。工程实例表明,该系统具有数据存储和查询功能,将监测数据、监控模型、系统评判可视化,实现了对地层变位的综合评判,有助于盾构施工的信息化管理和反馈。  相似文献   

7.
彭润民  纪秋林 《岩土力学》2009,30(Z2):34-38
基于Mononobe-Okabe假定,通过对滑动土体中水平薄层单元的分析,建立了墙体平动(T)模式、墙体绕基础转动(RB)模式和墙体绕墙顶转动(RT)模式下的被动土压力的一阶微分方程,给出了土压力强度、土压力合力、土压力作用点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将该理论计算公式与库仑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土压力强度分布呈曲线分布,合力作用点到墙底的距离依(RB)模式、(T)模式和(RT)模式次序增大。  相似文献   

8.
张戎泽  钱建固 《岩土力学》2015,36(10):2921-2926
针对刚性挡墙不同变位模式,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陷规律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开展的模型试验分别模拟了挡墙在平移(T模式)、绕墙趾转动(RB模式)和绕墙顶转动(RT模式)3种基本刚性变位模式下诱发的墙后地表沉陷,得到了土体沉陷曲线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挡墙平移时,墙后地表沉降呈勺型分布,最大沉降紧靠墙背处;挡墙绕墙趾转动时,墙后地表沉降近似呈三角形分布,最大沉降紧靠墙背处;挡墙绕墙顶转动时,墙后地表沉降近似呈抛物线分布,最大沉降位于距墙背一定距离的位置处。挡墙变位距离相同时,对于绕墙趾和绕墙顶转动模式,墙后土体沉陷的面积基本相等,两者沉陷面积之和近似等于平移模式的土体沉陷面积,另外,挡墙变位面积与墙后土体沉陷面积也近乎一致。将试验观察的沉陷曲线与既有的解析解作了对比分析,验证了二者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上海长江隧道过民房段地表变位预测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环境条件下大型泥水盾构施工诱发的地表变位的预测与控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上海长江隧道超大型泥水盾构推进工程,对其上行线隧道穿越民房段前试验段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采用随机介质理论预测了2条隧道单独及共同施工引起的横向地表变形和位移,据以制定了民房段施工地表变位控制措施。实例分析证明,预测方法和控制措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把变形地质体作为弹塑性体,用增量理论计算变形地质体内应力和应变的分布是假想变位法的理论基础。用假想变位法模拟构造形成时变形地质体的物理边界条件,代替历来人为假设物理边界条件的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提高了模拟实验结果的可信性。 把这一方法应用到日本佐渡金矿控矿断裂形成机制的研究中,对控矿断裂成因的地质推断得到了理论验证。  相似文献   

11.
房倩  张顶立 《岩土力学》2006,27(Z1):406-411
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的城市地铁车站,开挖将不可避免地扰动土层引起地表沉降,从而对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造成危害。由于地铁车站洞室的断面较大,大多采用分步开挖的方式施工,采用变位分配的方法通过预测每一步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将最终的地表沉降分解到各个施工步序中,从而建立起各个阶段的地表沉降控制标准。这样,就可以通过加强对各个阶段的地表沉降的控制来实现对地表沉降进行整体控制的目的。而通过地质勘测所得的参数往往不能满足变位分配所依赖的数值模拟的要求,因此,反分析作为一种有效地补充手段来获得适合岩土工程数值模拟的力学参数。详细介绍了位移正反分析的特点、模型的建立条件和分析步骤,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位移正反分析在预测地表沉降,从而提出变位分配控制标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变位模式下无黏性土非极限被动土压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泰华  龚建伍  汤斌  俞晓  贺怀建 《岩土力学》2013,34(10):2979-2983
假定内摩擦角与位移呈非线性关系,采用所提出的土压力计算理论,结合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对墙体的平移(T模式)、绕墙体底采点转动(RBT模式)、绕墙顶采点转动(RTT模式)变位模式下考虑位移的被动土压力进行计算分析,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在土压力强度沿墙高度上的分布、土压力合力大小以及合力作用点位置均与实测值较为吻合,从而表明:(1)用该计算理论公式计算不同变位模式下被动土压力是可行的。(2)从土压力强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情况来看:RBT变位模式下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最好,T变位模式下次之,RTT变位模式下相对最差。(3)从达到朗肯被动土压力合力所需位移量来看:T变位模式下最小,RTT变位模式下次之,RBT变位模式下相对最大。(4)土压力合力作用点位置:T变位模式下在离墙底1/3高度处,RBT模式下均位于离墙底1/3高度以上,RTT模式下均位于离墙底1/3高度以下,并且RBT和RTT模式下均随着转动点至挡土墙最近端点的距离与墙高的比值n的增大逐渐向T变位模式下的合力作用点位置靠拢(即离墙底1/3高度处),这一观点与事实情况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3.
周德泉  颜超  罗卫华 《岩土力学》2015,36(10):2780-2786
复合桩基上堆载可能引起侧向约束桩侧移,导致侧向约束桩和复合桩基失稳破坏。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复合桩基重复加、卸载过程中侧向约束桩水平变位规律。结果表明:(1)复合桩基上加载时,侧向约束桩的桩身侧移沿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存在峰值,峰值随加载增大而增大,出现在距离地面0.4倍地面以下桩长处,峰值位移与桩顶(或地面)处位移的比例系数和发生侧移的桩身长度随荷载增大而增大;(2)复合桩基上重复加、卸载时,侧向约束桩的桩顶侧移随桩间距增大而增大,弹性变形则变小。中桩侧移比边桩大。桩顶侧移增长率随重复加载次数增加而减小。若荷载超过首次加载的最大荷载,侧向复合地基上加载-桩水平位移曲线将回到首次加载曲线的延长线,具有记忆效应。第 次卸载曲线与第i次卸载曲线线型相似且相互平行。每次卸载的初、中期,荷载的减小不影响桩顶侧移,只有卸载到最后1~2级时,侧移才开始减小,直到永久塑性变形。侧向约束桩的顶部水平位移回弹曲线特征与岩石或土在垂直加、卸载作用下的回弹曲线相似。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初参数法的多心圆拱隧道衬砌结构内力与变位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富学  蔡晓鸿  朱云辉 《岩土力学》2009,30(4):1127-1130
基于初参数解析方法的原理,建立了混凝土衬砌弹性地基圆弧曲梁内力和变位求解的初参数矩阵方程。对于多心圆拱隧道衬砌结构,利用曲梁初参数矩阵方程,以及结构的对称性和圆拱弧段交接点处内力平衡和变位协调条件,求解出了矩阵方程中初参数值,可进一步应用初参数矩阵方程求解圆拱弧段各点的内力与变位值。实例计算表明,其解析思想是可行有效的,可为类似衬砌结构设计提供一条可靠的内力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构造地质学用摩尔-库伦准则和贝克尔的应变椭球体理念分别解释地壳中的脆性断层和塑性变形,将变形局部化的韧性剪切带形成解释为平行应变椭球体的圆切面,却无法解释变形局部化的共轭剪切带稳定夹角~110°面对应缩短方向。变形局部化是独立于脆性和塑性变形外的变形领域,受最大有效力矩准则控制。20世纪末提出的变位形分解理念,摆脱连续介质力学的束缚,合理地说明广泛存在的走滑断层平行俯冲带或逆冲断层带。非均匀变形和非连续介质力学理念的建立,为地质学与力学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前景。文章试用上述两理念概略分析中国和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格局,以期引发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嵌岩抗拔桩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思明  吴永  李新坡 《岩土力学》2009,30(2):333-337
嵌岩抗拔桩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但就其作用机制研究来说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关于其荷载传递特性、侧阻力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以剪滞模型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验算,讨论了抗拔桩侧阻力分布规律、荷载-变位特性。结果表明:当抗拔荷载低于弹性极限抗拔时,桩侧阻力呈指数规律分布,荷载-变位曲线呈线性变化;当抗拔荷载大于弹性极限抗拔荷载时,桩侧阻力分为两段,其中脱黏段上侧阻力均匀分布,黏结段上侧阻力呈指数规律分布,荷载-变位曲线呈非线性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