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怡雅  袁飞  张利敏  谢子琪 《水文》2022,42(3):89-94+66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汉江中下游区水文情势发生显著变化。定量评估汉江中下游区水文情势变化特征,可为此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黄家港、皇庄、仙桃站1987—2019年流量和水位数据,采用距平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以及Yamamoto突变检验法对年、月尺度流量和水位序列进行分析,并采用水文变化指标法分析中线调水前后水文特征值变化。结果显示: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区典型站年径流量和年水位均较调水前呈下降趋势;各水文特征值均发生较为显著变化,各站点月平均流量和水位、年极端流量和水位总体低于调水前;调水后径流年内分配趋于均匀化。表明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流量和水位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NOAA/AVHRR的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植被覆盖率和年沙尘暴日数为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植被覆盖与沙尘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8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正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负距平、9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负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正距平是相互对应的;沙尘暴日数与植被覆盖率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不同地貌类型区和不同季节有所差异;沙地区的夏季(7、8、9月平均)植被覆盖率与第 2年沙尘暴日数之间的负相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河道过流能力与主槽形态有关,而主槽形态又取决于上游水沙条件,分析过流能力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规律有重要意义。从典型断面和河段平均两个尺度,定量分析了黄河下游游荡段1986—2015年平滩流量与水沙条件(来沙系数和水流冲刷强度)及汛前主槽形态(河相系数)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1986年至小浪底水库运行前,游荡段淤积严重,主槽萎缩,河道过流能力急剧下降,自小浪底水库运行后,游荡段发生强烈冲刷,其断面持续趋向窄深,过流能力逐年恢复;②建立了断面和河段平滩流量与水沙条件及河相系数的幂函数关系,二者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但河段尺度相比于断面尺度的相关系数至少可提高17%;③河段平滩流量与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及河相系数的相关系数接近0.94,相应计算公式能较好地反映平滩流量的变化过程,为分析其他河段平滩流量的变化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4.
何毅 《地下水》2011,(6):142-144
阶段性是描述河流水沙丰枯变化持续长度的主要特征.利用“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运用M ann-Kendall方法(简称M-K检验方法)、距平累积曲线法和以自然年代为阶段分析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探讨黄河干流水沙变化的阶段性.数据系列至2008年,大多数数据长达50多年.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  相似文献   

5.
利用清政府布设在黄河中游三门峡万锦滩、沁河下游木栾店以及永定河下游石景山、卢沟桥的志桩水位记录,以首次涨水超过0.64m作为汛期建立的标志,在候尺度下恢复了其汛期建立时间距平序列。黄河中游、沁河下游和永定河下游序列分别开始于1766年、1736年和1761年。研究时段内,黄河中游和沁河下游平均在7月6~10日入汛、永定河则在7月16~20日。永定河相对较为稳定,显示出其上游雨季开始时间基本维持在7月初,而黄河中游和沁河却波动较大,早晚相差达3个月;黄河中游与沁河入汛距平波动的同相位现象在19世纪中期之后比较明显。1870~190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和永定河入汛普遍延迟1个候左右,对应于黄土高原夏温偏低的时期;1820~1860年代黄河中游、沁河入汛偏早,则对应了黄土高原夏温偏高。  相似文献   

6.
用Z指数确定湛江月降水量的旱涝等级,并对旱涝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地区大涝、极涝、大旱、极旱出现的机率大.一年中,雨季的后期(9~10月)和旱季的后期(2~3月)旱涝出现的机率大;雨季的中期(6~7月)和旱季的前期(11~12月)旱涝出现的机率小.全年,涝年景比早年景多,雨季相反;全年和雨季,多数年份旱涝相继出现.50、60年代为偏旱型,70、80、90年代为偏涝型,2001~2005年为偏旱型,从70年代到2005年,湛江的旱涝表现为从偏涝型向偏旱型转变的趋势.湛江旱涝的发生有7~8、10~11、13~14个月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7.
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空间分布与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长江黄河源区及其周边地区16个气象站逐日积雪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源区积雪的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巴颜喀拉山主峰为中心的黄河源头和长江源东南部地区是年积雪深度高值中心,黄河源头以西和五道梁以东的长江源东北部和黄河源西北部广大地区是低值中心.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占年累积积雪深度的比例>71.0%,夏半年(6~9月)对其的贡献小,但夏半年的积雪日数占年积雪日数的1/3.曲麻莱达日一线以南地区积雪主要发生在1月份,以北地区一年有两个高值期:前冬10~11月和春季3~5月.长江源和黄河源头地区积雪建立早,积雪季节长,结束晚,消退过程缓慢;而黄河源东部地区,积雪建立稍晚,积雪发展比较缓慢,消退过程迅速.近40 a来长江黄河源区积雪呈确定的增长态势,长江源区冬春积雪增长了62.11%,黄河源区增长了60.18%.但二者积雪变化位相基本相反,变化幅度长江源大起大落,而黄河源比较平缓,多雪年份出现也不一致.整个源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为积雪偏少期,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是积雪偏多期.从20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末,积雪明显增加,90年代积雪增加速度有所放慢,近40 a江河源区平均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增加了60.95%.长江源区对整个源区积雪变化起主导作用,源区平均冬春累积积雪深度变化主要表现长江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过程对ENSO事件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根据最新季分辨率ENSO指数序列所确认的近40年多来所发生的20次ENSO事件,并确定了每次ENSO事件强度及其影响年,通过对相应年份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距平变化值的对比,分析了降水与径流过程对ENSO事件响应的统计规律;ENSO事件与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年际波动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与ENSO事件的性质强弱,发生季节以及持续时间等有关。一般夏秋季暖事件无论强弱均使影响年降水减少,发生于春季的中等强度暖事件使发生年降水呈负距平,影响年降水呈增加趋势,冷事件与暖事件对降水的影响正好相反;暖事件对应年份黄河源区径流量减少,而冷事件则使其增加,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暖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径流呈现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9.
周毅  崔同  高满  郑鑫  杨涛  刘淼 《水文》2017,37(2):20-25
变动范围法(RVA)是国内外评价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的重要方法,但其存在忽略水文年变化特征及中低度改变指标的缺陷。针对此问题,采用CRITIC法结合欧氏距离对传统RVA进行改进,并将改进方法用于黄河源区(唐乃亥水文站),分析黄河源区径流量的水文指标变化趋势和整体水文变异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唐乃亥水文站在1990年时水文情势发生突变,突变后流量呈减少趋势;受干扰后的唐乃亥水文站2/3月份平均流量、年最小7/30/90d流量、年最大90d流量、高流量平均延时、流量平均减少率/增加率共9个指标为中度改变,其余指标为低度改变;黄河源区水文特征年改变度为41.36%,水文指标整体改变度为27.33%,水文情势整体改变度为57.39%,属于中度改变。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上游径流量演变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1956年~1994年各月平均径流量资料,对其自身的变化规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月平均径流量具有很好的持续性,尤其是冬半年,其显着落后自相关可达6~8个月以上,即从秋季到次年初夏,转折期在8月~9月。近40年来,黄河上游流量经历了由小-大-小的演变过程,年径流量表现出较明显的7年周期,而秋季流量呈14年振荡。就径流各级别出现的概率而言,枯水年占41%,异常年份达2/3.夏秋季高原降水量对同期及落后半年之内的径流有显着贡献。前期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及大气环流特征对夏秋流量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11.
The Narmada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Deccan volcanics and transports water and sediments to the adjacent Arabian Sea. In a first-ever attempt, spatial and temporal (annual, seasonal, monthly and daily) variations in wat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s of Narmada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and the probable causes for these variations are discussed. Th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with data from twenty-two years of daily water discharge at nineteen location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data at fourteen locations in the entire Narmada River Basin. Water flow in the river is a major factor influencing sediment loads in the river. The monsoon season, which accounts for 85 to 95% of total annual rainfall in the basin, is the main source of water flow in the river. Almost 85 to 98% of annual sediment loads in the river are transported during the monsoon season (June to November). The average annual sediment flux to the Arabian Sea at Garudeshwar (farthest downstream location) is 34.29×106 t year−1 with a water discharge of 23.57 km3 year−1. These numbers are the latest and revised estimates for Narmada River. Water flow in the river is influenced by rainfall, catchment area and groundwater inputs, whereas rainfall intensity, geology/soi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chment area and presence of reservoirs/dams play a major role in sediment discharge. The largest dam in the basin, namely Sardar Sarovar Dam, traps almost 60–80% of sediments carried by the river before it reaches the Arabian Sea.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全国范围内的678个气象站1951-1998年长系列逐月降水资料, 用线性回归方法研究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同时结合长江、黄河和松花江主要控制水文站同期的径流资料, 研究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 降水的年内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区域特性, 最显著的变化特点是秋冬季 (8~12月) 东部地区降水量普遍减少, 1~3月江南地区降水有增加趋势. 气候的上述变化趋势对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有利, 该区河流径流量有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 夏季降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洪水事件的濒发, 与此同时, 降水量的年内不均匀变化, 特别是在 8~12月长时间的降水减少趋势, 导致枯水期径流的减少, 从而加剧秋冬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长江、黄河和松花江主要控制水文站6个站1~4月径流基本上表现为增加趋势, 而6~12月大多表现为减少趋势, 只有黄河上游唐乃亥站6月, 长江下游大通站7月和松花江哈尔滨站8月径流为增加; 另外, 气候变暖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宜昌站3、 4月)和黄河上游(唐乃亥站4~6月)的春季的融雪过程提前, 融雪期径流增加.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防洪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面临长距离、长历时的冲淤调整,河道蓄泄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造成影响。在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及其蓄泄能力变化预测成果的基础上,对比计算了现状和未来河道蓄泄能力条件下,遇1954年洪水,长江上游水库防洪调度和中下游地区超额洪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来随着长江中下游河道进一步冲刷,河道槽蓄容积增加,相同防洪控制水位下的河道安全泄量增大,三峡水库在进行防洪调度时可下泄流量增大,总拦蓄洪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超额洪量减小,但超额洪量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从上游向下游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面临长距离、长历时的冲淤调整,河道蓄泄关系发生变化,对防洪造成影响。在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及其蓄泄能力变化预测成果的基础上,对比计算了现状和未来河道蓄泄能力条件下,遇1954年洪水,长江上游水库防洪调度和中下游地区超额洪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未来随着长江中下游河道进一步冲刷,河道槽蓄容积增加,相同防洪控制水位下的河道安全泄量增大,三峡水库在进行防洪调度时可下泄流量增大,总拦蓄洪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地区总超额洪量减小,但超额洪量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从上游向下游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江流域107个气象站1951-2000年的20cm口径蒸发皿逐日蒸发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IDW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分析了近50年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年和季节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50年来,长江流域以年平均、夏季和秋季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为主要特点,尤以20世纪90年代最为显著,是年平均和夏季蒸发皿蒸发量最小的时期,比前0年平均值分别低-25.9mm和-36.1mm,这种趋势中下游地区比上游地区明显得多,尤其是在鄱阳湖流域.  相似文献   

16.
高宗军  冯国平 《地下水》2020,(1):147-151
自2000年以来,黄河中上游河道非汛期出现变清趋势,黄河呈现"枯水枯沙"的新水沙特征。本文依据黄河干、支流24个主要水文控制站1950-2016年实测水沙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和趋势分析法,分析了60多年来黄河干、支流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950-2016年黄河干、支流各站年均径流量、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随时间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2000-2016年(Ⅲ时段)各站年均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降幅最大。(2) 1950-2016年黄河中游流域干、支流各站年均中数粒径随时间呈减小趋势,黄河水沙状况枯丰期差异显著,但随时间呈减弱趋势。(3)黄河水沙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黄河中游河道变清是泥沙锐减造成的,其中水保措施、水库工程、河道采砂及流域调水调沙引水引沙是主因,且人类活动影响的比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方立  冯缠利  郑宝旺  沈国庭 《地下水》2020,(1):152-154,266
2018年伏秋汛期黄河流域上游持续来水,为保证2108-2019年度黄河流域凌汛期安全,黄河流域重点水库进行了大流量持续下泄。以2018年9月的实际数据为基准,通过对重点水库实际日均出入库调度情况,内蒙古河段的重点水文站实际日均流量过程和三个年份汛期大断面套绘成果对比分析研究,可以得出水库大流量持续下泄对内蒙古河段河道塑形能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有效的提高了主槽过流能力,河段最小平滩流量得到一定的恢复,对下一步研究黄河流域河道过流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武汉-九江河段河道卡口及其阻洪可能效应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长江中游武汉九江河段河道卡口的地质地貌方面特征,并通过对历史水文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中游河道卡口对洪水的阻碍作用。并以田家镇卡口为典型案例,利用研究河段的水文资料,分析了中游河道卡口对洪水排泄的阻碍作用;如若实施田家镇扩卡,将对中游的防洪是有利的,而且会大大减轻中游特别是武汉的防洪压力,但有可能对下游河势的稳定、河床演变等造成影响,并可能造成其它环境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当前全球变暖、水循环加剧、长江中游降水增多,长江中下游将面临更大防洪压力,通过长江中下游扩卡增泄,以适应当前全球变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西线雅砻江调水工程(简称西线调水)是从长江的一级支流雅砻江上游区引水至黄河源头地区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与解决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由于引水枢纽坝址缺乏实测水文资料,我们依据附近孜水文站实测资料,采用一些非确定性的数理统计模型来计算温波引水坝址的设计年径流量,并对计算成果进行了合理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计算成果基本反映了温波引水坝址径流变化的客观情况,从而为南水北调西线雅砻江调水工程缺乏实测水文资料地区的水文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下游输沙水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伟  王光谦 《水科学进展》2003,14(1):118-123
对输沙水量的计算方法,黄河下游汛期、非汛期输沙水量的研究现状,水库对输沙水量的影响,输沙用水总量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分别作了回顾。分析指出,输沙水量与来水含沙量、来水流量、河道冲淤、河床前期条件等有关。黄河下游各时期输沙水量不同,汛期最小,其余依次为非汛期、冬三月、凌汛期。水库调水调沙的同时也改变着黄河下游的输沙水量。利用水库群调水调沙,使小浪底水库以造床流量、高含沙水流输沙,是目前推荐的黄河下游节水减淤高效输沙入海的主要方式。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