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安徽省铜陵地区侵入岩成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37次地实验研究认为:(1)在地壳温度下,地壳物质的重熔不可能形成石英闪长质或更基性的碉浆;(2)碱性玄武岩浆同化花岗质地壳,可以生成石英闪长质和花岗闪长持岩浆,所产生的岩浆刘钾富碱,属高压系,与铜陵地区侵入岩相似;(3)高压下形成的岩浆比中压下形成的岩浆更高钾富硒;(4)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铜与钾似无成因联系,钾与铜的“相关性”与它们的趋同性有关,即两者均于岩浆晚期富集。  相似文献   

2.
沙溪石英闪长玢岩具有高Al2O3,Sr/Y,La/Yb,低Y,Yb,Sr正异常,Eu弱负异常-正异常,表现出与adakite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庐枞火山盆地双庙组粗面玄武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和Nd-Sr同位素组成类似,研究表明:(1)沙溪侵入岩不是由俯冲的洋壳熔融形成,而是由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该玄武质下地壳的物质来源与双庙组玄武岩的来源相似,都为富集地幔;(2)燕山晚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存在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地壳发生垂向增生,沙溪地区地壳厚度曾大于40km,但白垩纪至现在,沙溪地区地壳明显减薄;(3)沙溪铜(金)矿床不是与大洋板片俯冲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床,而可能是与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熔融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西藏甲玛埃达克质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西藏甲玛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相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形成演化及构造环境,并建立岩浆成因模式。甲玛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是具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的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岩石系列,同时具有O型(向C型过渡)埃达克质岩和I型(或磁铁矿型)花岗岩的特征。其成因与新特提斯洋板片脱水熔融形成的流体与地幔楔发生地幔交代作用形成的EMⅡ型富集地幔有关。中新世兰格期(15 Ma左右),由于拉萨地体东西向的"崩塌",导致拉萨地体开始伸展减薄,从而使交代地幔(EMⅡ型富集地幔)减压熔融,形成了富含Cu、Au等成矿物质的具I型(或磁铁矿型)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的准铝质富钾O型埃达克质铁镁质岩浆,并在沿该时期的正断层及裂谷系统侵位过程中,不断与下地壳高钾及中—高Fe/Mg的花岗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伴随着相对较弱的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不断侵位浅地表,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石英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岩石组合。  相似文献   

4.
云南普朗复式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接触关系和岩石特征将普朗复式岩体划分为3个阶段的侵入岩,由早至晚分别为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侵入岩形成于221~206Ma之间,形成于印支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富硅、高铝、低碱且相对富钠,由早至晚岩石向富硅、富碱、高钾、低铝、低钙镁的方向演化。Cs、Rb、K、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在岩石中明显富集,Y、Hf、Zr、Ti、Nb、Ta等较不活泼的高场强元素(HFS)则在岩石中相对亏损,岩石显示负的Nb异常和高的正Pb异常,表明岩浆起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且地壳物质参与了岩浆作用过程。结合Nd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不同阶段的侵入岩为同源岩浆演化和侵入作用的结果。通过构造环境图解判别,斑岩体形成于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弧构造环境,是洋壳沿甘孜-理塘海沟向西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陆内环境斑岩型矿床的成矿金属与硫等物质主要来源于富原生硫化物且呈相对还原状态的角闪岩相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岩浆的高氧逸度和富水是成矿的关键,但还原性下地壳的熔融产物如何变成高氧逸度岩浆尚不十分明确。为此,本文对哀牢山-红河富碱斑岩带内与陆内成矿斑岩同时代的莴莊粗面玄武岩与谷装箐云煌岩开展了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研究。结果显示,这类钾质-超钾质岩的岩浆具有较高的ΔFMQ值(+0.8~+4.3),这一特征很可能继承于经历古大洋俯冲改造的岩石圈地幔。幔源高氧逸度岩浆具备调节与改造下地壳熔融产物氧逸度的潜力。因此,源于古俯冲改造的岩石圈地幔且具有较高ΔFMQ(+2.7~+4.3)的钾质-超钾质岩浆,可能是导致陆内斑岩成矿系统中斑岩岩浆具较高氧逸度的原因,这类钾质-超钾质岩浆与富硫化物的新生的下地壳来源的熔体的混合,可能是导致陆内斑岩成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赖绍聪  刘池阳 《岩石学报》2001,17(3):459-468
利用岩石地球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北羌塘新生代火山岩,结果表明,北羌塘第三纪火山岩可区分为碱性(钾玄岩质)和高钾钙碱两套不同的火山岩组合,它们分别起源于一个特殊的,不均一的富集型上地幔和一个加厚陆壳的榴辉岩质下地壳,由于青藏陆块之下软流层物质的上涌而形成幔源碱性岩浆活动,而幔源岩浆在Mobo面的底侵作用又为下地壳中酸性高钾钙碱系列火山岩的起源提供了热动力条件,该区两套不同系列和源区类型的火山岩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构造环境中形成。  相似文献   

7.
吉林南部太古宙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和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地质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最主要的分离矿物相是角闪石和斜长石。岩浆来源于下地壳角闪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8.
吉林南部太古宙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南部太古宙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主要由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和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地质学、岩相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最主要的分离矿物相是角闪石和斜长石。岩浆来源于下地壳角闪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9.
胶东东部地区元古宙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孙景贵  胡克 《岩石学报》1997,13(3):439-450
胶东东部地区的元古宙花岗岩-片麻岩杂岩,可分为:(1)石英闪长质-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片麻岩、(2)二长花岗质-钾长花岗质片麻岩和(3)淡色花岗岩三套岩石。它们之间可识别侵位先后关系,岩相中普遍存在残留的斜长石板状晶体、并具环带结构为主的原生深成岩的矿物相组构,地球化学成分演化各具独立性,并具有深熔花岗岩的性质,结合同位素年龄资料,确立它们是元古宙不同造山阶段形成的花岗岩。岩石中普遍存在Ti、Y、Sr、Ni及Mg等元素的强烈亏损,表明岩浆来源并非直接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它们是元古宙不同阶段已形成的岩石发生深熔作用形成的。这一认识有助于了解华北地台南缘东段元古宙这一重要地质时期的地壳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10.
九顶山复式岩体沿北西向金沙江–红河断裂与南北向程海断裂交汇处发育,处于南北地洼区与滇西地洼区接触带,是滇西地洼期斑岩成矿带中段的代表性富碱斑岩体之一。该岩体由呈岩株、岩脉、岩墙或岩床等产出的斑状花岗岩、正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碱长花岗斑岩和煌斑岩等组成。本文着重对正长斑岩的形成年代、岩石地球化学和成因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正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6±0.7 Ma,即岩浆侵位于始新世(E2),属滇西地洼激烈期及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高峰期(45~30 Ma)的产物;岩石具高硅(Si O256%)、高钾(K2O=3.38%~8.92%,K2O/Na2O1)、富碱(ALK=8.15%~11.15%)和低Mg O(3%)的特征,属钾玄岩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A/CNK=0.71~1.22)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组成上,岩石高Sr(400×10-6)、低Y(18×10-6)和Yb(1.9×10-6),与陆内造山环境形成的"C型"钾质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全岩的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岩浆源区是壳幔物质混合的"EMII型"富集地幔源。正长斑岩的形成应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俯冲背景下,金沙江–红河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引起的热扰动和局部引张作用有关,在这种区域热–动力学条件下,地幔部分熔融与地壳物质发生混合作用,形成活化型壳幔混合源高钾富碱岩浆。  相似文献   

11.
水泉沟岩体为岩浆成因,岩体的侵位深度2~3km,侵位时代为印支期,划分为4种岩石组合.水泉沟岩体是一个钾质-高钾质的钙碱性、弱碱性和碱性岩石共存的杂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变异图解证明岩浆存在两种演化趋势,一是酸性演化趋势:辉石闪长岩→角闪二长岩(包括二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碱长花岗岩;二是碱性演化趋势:正长岩→霓辉正长岩→碱长正长岩.同时也探讨了这两种演化趋势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南北缘新生代火山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几个地方的新生代火山岩类具有贫硅富碱、特别是富钾的特点 ,均属于碱性火成岩系列。大部分样品SiO2 质量分数低于 5 3% ,全碱质量分数大于 3%。按照全碱 SiO2 的关系 ,它们可以划分为 3种类型 :钾质碧玄岩钾质粗面玄武岩钾质碱性橄榄玄武岩类、钾质橄榄安粗岩粗面岩类和钾质粗面玄武岩橄榄玄武粗安岩安粗岩类。岩石普遍含有橄榄石、单斜辉石、斜长石与黑云母等矿物斑晶 ,部分火山岩中见有辉石、金云母、角闪石高压巨晶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幔源捕虏体和高压巨晶的产出表明它们具有原生岩浆的性质。岩石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异趋势暗示岩浆起源于深部流体强烈活动的地幔环境 ,而不是受控于分离结晶作用。岩浆活动受控于印度 -亚洲大陆碰撞构造体制派生的大型走滑体制 ,与大陆裂谷、地幔柱和陆内俯冲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3.
崂山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与成因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崂山花岗岩是中国东部晚中生代较典型的由钙碱性岩碱和碱性岩套构成的复合花岗岩体,可划分石英二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同夺四个单元,结晶年龄分别为146.8、126.2、113.0和110.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钙碱性岩套自石英二长岩→黑云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呈现向富硅、富碱、低铝、低钙、低镁方向的演化特征;碱性花岗岩总体呈现出高硅、高碱、低铝、低钙、低镁的特征,其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Ga、Nb、Hf、Zr、Y及Ga/Al、F/Cl比值等明显偏高,与国内外典型的A型花岗岩成分相当。同位泰示踪及成岩机理研究揭示出崂山花岗岩起源于下地壳基底变质岩的部分熔融。两套岩石分别与两次熔融事件有关,钙碱性岩套各单元是岩浆不同分离结晶程度的产物,而碱性花岗岩可能起源于经先前熔融事件(形成钙碱性岩套)萃取过的残留源岩,其形成与AFC过程有关。基于一系列地球化学图解的判别,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指出崂山花岗岩是胶北地体-胶南地体陆-陆碰撞剪切造山带构造发展演化至特定阶段的产物,钙碱性岩套形成于造山晚期压性或压性向张性转化的应力环境,而碱性花岗岩则形成千造山期后的剪切张性(transtension)构造环境.后者成为苏北-胶南地区燕山晚期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对北大巴山地区岚皋-镇坪一带的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及其与早古生代碱基性火山杂岩的成岩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本区曾经历了裂陷-愈合一再裂陷-愈合的地质发展和演化。早古生代时期本区是一个在已固结愈合的中-晚元古代的裂陷的扬子地台北缘构造软弱带的基础上重新活化的大陆边缘陆内断陷构造带。它不仅控制了区内该时期碱基性火山杂岩的产出位置、岩浆脉动活动特征,而且还影响到岩浆物质来源的深度。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与杂岩密切相关的碱(钾)质煌斑岩的金刚石含矿性。  相似文献   

15.
云南姚安碱性杂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云南省姚安碱性杂岩体的K-Ar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表明(1)该碱性杂岩体的岩性从超基性、基性、中性到酸性;(2)各类型岩石化学成分均富碱(Na2O+K2O=6.6%~11.6%)、高钾(K2O/Na2O>1)和富钙(CaO=0.3%~12.5%);(3)微量元素富集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贫Zr、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元素富集LREE和正负铕异常不明显;(4)Sr、Nd、Pb同位素特征一致显示姚安碱性杂岩体的源区为EMⅡ型富集地幔,EMⅡ型地幔端元代表了与壳幔再循环相联系的交代成因富集地幔源;(5)岩体形成于陆内非造山的张性构造环境;(6)岩体的形成与古特提斯造山带的演化、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以及进而产生的强烈陆内变形及大尺度新生代走滑断裂这些大的构造事件无论在时间、空间和机制上都有着密切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陕西户县大石沟碳酸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鸿迪 《地质与勘探》1998,34(2):23-29,45
户县大石沟碳酸岩,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超基性岩—碳酸岩杂岩体的一部分,属岩浆成因。在岩体地质及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微量元素、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认为该岩石属构造—热液成因的交代蚀变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 The early Precambrian basemen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consists mainly of the Eastern Continental Block, the Western Continental Block and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TNCO, or “the Central Tectonic Zone”), which formed by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locks (Zhao et al., 1998). This evolutionary model has now been widely accepted (Wu and Zhong, 1998; Guan et al., 2002; Guo et al., 2002; Liu et al., 2002a, b; Liu et al., 2004a, b;…  相似文献   

18.
张岳桥  杨农  陈文  马寅生  孟晖 《地学前缘》2003,10(4):599-612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鲜水河—安宁河左旋走滑-冲断系统等。在综合分析各构造系统的组成、变形特征、变形年代学和演化过程等基础上,提出了青藏东缘晚新生代阶段性构造演化模式。指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时期,强烈的走滑-冲断变形主要发生在地貌边界带中南段,导致鲜水河—安宁河走滑-冲断系统和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而东昆仑—秦岭断裂系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沿西秦岭构造带发育走滑拉分盆地和幔源火山喷发活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构造运动性质发生了南北反转,强烈的走滑挤压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段东昆仑—岷山走滑-冲断系统,岷山隆起带在此时期强烈活动而快速崛起;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安宁河走滑断裂系统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在深切河谷中发育了昔格达河湖相沉积。中更新世以来,构造形变系统以挤压剪切为主,兼具正向倾滑活动,局部发生断陷作用。基于攀西地区深切河谷的构造地貌分析,提出了青藏东南缘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克里阳地区钾镁煌斑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西昆仑克里阳钾镁煌斑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源区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 ,并同国内外钾镁煌斑岩及其他超钾质岩石作了对比。该钾镁煌斑岩富 Al2 O3、贫 Ti O2 ,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 ,为不含金刚石类型。其源区富集程度不高 ,交代作用较弱 ,且起源深度较浅 ( >1 1 5km)。高的 C、Sr、Pb同位素组成表明该钾镁煌斑岩可能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这些特征暗示西昆仑地区有其他含金刚石源岩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对金刚石矿床的研究已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内外学音认为:“金伯利岩不是金刚石矿床的唯一母岩”,并且在碱性杂岩体中发现了许多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矿床。 通过对比辽宁凤城碱性杂岩与有关含金刚石矿床母岩(主要是钾镁煌斑岩)及其共生岩类的构造背景、岩石类型组合、矿物成分组合及岩石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发现本区碱性杂岩体岩石与西澳钾镁煌斑岩很相似,尤其是与西澳白榴石钾镁煌斑岩最为接近,而在岩石类型和矿物组合特点上,又与美国阿肯色碱性岩区金刚石矿床母岩及其共生岩类组合颇为相似,这为我们进一步找寻金刚石矿床提供某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