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沧州市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干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丽  韩彦霞  韩占成 《地下水》2009,31(5):105-106
依据1950-2007年的降水资料,采用作物供需水量比作为干旱指标,对沧州市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的受旱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几乎年年出现旱情,而且多数年份为重旱和极旱。从而说明沧州市农业干旱严重,水资源不足,势必要制定和实施必要的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2.
周振民 《水科学进展》2004,15(4):479-484
对区域干旱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干旱问题应根据不同的干旱特征分区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干旱研究不仅要考虑到干旱的水文特征,而且要考虑干旱风险所带来的后果。提出了分析干旱问题的理论框架。并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划分为6个子区,应用多变量随机模型生成了月降水量资料系列。利用了33年的月降水量资料率定模型参数。应用生成的月降水量系列从理论风险性的观点研究了区域干旱问题。  相似文献   

3.
广西干旱喀斯特平原的干旱及其成因量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作为广西的重要粮食基地的喀斯特平原区,是气候干旱和喀斯特干旱迭加的地区,干旱问题已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障碍。本文主要通过以往的研究资料的分析、计算,从造成干旱的气候、喀斯特地质背景及人类活动3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分析干旱形成原因和量化干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素是产生干旱的基本原因;可溶岩地质基础是干旱形成的重要原因; 人类不合理活动则加重了旱灾的程度。其干旱程度,在峰丛谷地农业区最为严重,峰林谷地农业区和峰林平原区中等,孤峰平原区最轻。   相似文献   

4.
郭小雷 《地下水》2023,(6):216-218
西北干旱山区受地形及观测条件限制多为无实测资料的小流域,常见流域洪水计算方法计算精度难以适用于山区小流域。本文通过采用地方经验公式方法和原铁一院推理公式实例计算分析,得出地方经验公式适用于10 km2以下的极小流域、原铁一院推理公式适用于10~100 km2的较小流域地区的结论,为无实测资料的干旱山区小流域选择设计洪水计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美国帕尔默旱度模式的修正和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余晓珍 《水文》1996,(6):30-36
在中国黑龙江,吉林,河北,山东,江苏,广西和新疆等7个省和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进行了对美国帕默旱度模式的适用性检验,提出了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修正的帕尔默旱度模式。运用修正模式得到的计算成果与历史旱情文献记载的对照表明,帕尔默旱度指标可以成为我国这些地区区域干旱分析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应用模拟技术进行区域干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颖  刘培 《水科学进展》1998,9(3):269-274
根据历史资料,应用干旱模拟模型对旱作物进行了区域农业干旱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研究典型干旱年的发生、发展和缓解过程,并对旱情的实时监视、跟踪,可能的灾情评估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淮河上游地区干旱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淮河上游6个雨量站1964~2000年日降雨资料和邻近气象站气象资料,分别计算各站逐月Palmer干旱指标和雨量距平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上游地区旱涝程度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夏季干旱多发,不过干旱等级多集中在轻微干旱和中等干旱;秋冬季节则是严重干旱多发的季节;极端干旱多发于春季;相比降雨量较大的淮南地区,淮北地区更为干旱.  相似文献   

8.
区域气象干旱评估分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应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干旱问题,对区域气象干旱相对完整的评估分析模式开展了探讨。提出了从区域气象干旱识别到干旱特征值计算,再到干旱特征多变量分析的3个分析评估步骤。并以渭河流域为例,对研究区域进行了矩形干旱评估单元划分,选取了RDI(Reconnaissance Drought Index)为评估指标对区域内各单元各时段的干旱状态进行了识别,结果与历史记载的干旱年份吻合较好。分别采用了分布拟合、相关系数和Copula函数等统计学方法对区域干旱的干旱特征值(干旱历时、干旱面积、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进行了特征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的单变量、双变量及多变量特征分析对比结果。通过对各类分布函数的计算和绘图,得到了渭河流域干旱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和重现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区域干旱评估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9.
蔡晓军  茅海祥  王文 《冰川冻土》2013,35(4):978-989
利用1960-2010年江淮流域3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等实测资料, 分别计算了江淮流域的Z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对湿润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以及CI指数, 经与江淮流域干旱记录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月尺度的Z指数在5种干旱指数中应用效果最好, 符合率达70%以上;在时间域上, 月尺度的Z指数仅在春季吻合率稍差, 其余月份均在70%以上;月尺度的SPI指数在冬季吻合率较差, 其余月份同Z指数总体相当;MI指数效果最差;日尺度的CI指数应用效果存在时空差异, 在河南最好, 在山东最差, 夏季效果最好, 春季、冬季最差.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的干旱变化,并与历史时期的变化做了比较。同时还对该地区干旱变化与气温的关系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黄春林  李艳  卢玲  顾娟 《水科学进展》2014,25(2):181-188
为提高地表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在干旱水分胁迫条件下估算地表通量的精度,引入归一化植被水分指数(NDWI)作为干旱水分胁迫信息,以线性、指数、S曲线3种不同形式结合到SEBS模型的kB-1系数中,使得kB-1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加而减小,从而提高SEBS模型估算地表通量的精度。以黑河流域盈科绿洲为研究区域,选取2008—2009年的气象和通量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干旱水分胁迫时,与原始SEBS模型相比,考虑干旱水分胁迫信息的SEBS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估算地表通量。这种方案能够较为有效地改善原始SEBS模型低估感热通量高估潜热通量的现象,将感热通量的偏差减小35 W/m2,潜热通量的偏差减小25 W/m2。  相似文献   

12.
藏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独特,该区的观测资料非常缺乏。利用遥感技术开展藏西北地区的干旱监测,能获取在空间上连续变化的地表干旱情况,对于指导该区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FY-3A/VIRR的一级数据和标准旬产品(地表温度、植被指数),采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进行藏西北地区的干旱监测研究,并将监测结果分别与基于EOS/MODIS数据监测的结果、同期的野外实测土壤水分数据以及气象站点的降水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FY-3A/VIRR数据的TVDI遥感监测结果与实测土壤水分、气象站累计降水量数据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利用FY-3A/VIRR数据与EOS/MODIS数据估算的TVDI干旱等级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FY-3A/VIRR数据可以代替EOS/MODIS数据在藏西北地区开展干旱遥感监测,可为指导藏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水均衡法验证蒸散量计算的可靠性——以张掖盆地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晓媚  万力  梁继运 《现代地质》2008,22(2):299-303
蒸散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表面能量平衡系统(SEBS)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蒸散量的方法之一。SEBS是应用卫星对地观测的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资料,结合实测气象数据或大气模式输出数据,根据表面能量平衡原理估算不同尺度的地表大气湍流通量,从而估算地表相对蒸散的一种方法。将水文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运用SEBS方法对张掖盆地的区域蒸散量进行了估算,并在水均衡原理的基础上,对蒸散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SEBS方法计算的蒸散量与水均衡法计算出的蒸散量结果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SEBS方法计算盆地蒸散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李敏  张铭锋  朱黎明  黄金柏 《水文》2023,43(4):39-44
气象干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传递为水文干旱。以潘家口水库流域1961—2010年逐月平均降水数据和潘家口水库的入库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分别计算了1、3、6、12个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径流指数(SRI),以表征研究区域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基于条件分布模型,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传递到未来的不同等级和不同的预测期(或滞后期)的水文干旱的概率。结果表明,当SPI时间尺度较短或预测期(滞后期)较短时,其对应的SRI水文干旱等级越倾向于维持与SPI相同的干旱等级;随着SPI时间尺度的增长或预测期(滞后期)延长,其对应的SRI水文干旱等级略低于气象干旱或恢复到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5.
青海夏季干旱特征及其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升  李林  刘彩红  时兴合  杨延华 《冰川冻土》2012,34(6):1433-1440
利用1961-2008年青海非干旱区(除柴达木盆地)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74个环流特征量、 海温资料、 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网格点资料以及500 hPa高度场遥相关, 对夏季干旱的变化趋势和干旱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1-2008年夏季青海省非干旱区、 东部农业区分别发生干旱15 a、 18 a, 发生干旱的年几率为31.3%、 37.5%; 东部农业区发生干旱的几率较大, 中轻度干旱发生几率大于特大、 重度干旱.夏季典型干旱年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上空高度距平分布为正距平, 极涡偏弱; 非干旱年蒙古到青藏高原上由负距平控制, 极涡偏强, 偏向东半球, 印缅低压槽十分活跃.当夏季西大西洋型、 上年秋季欧亚纬向环流指数偏弱, 而4月西太平洋型偏强, 8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偏强, 夏季容易发生干旱; 反之, 当夏季西大西洋型、 上年秋季欧亚纬向环流指数偏强, 而4月西太平洋型偏弱, 8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偏弱, 则夏季不易发生夏季干旱. 1961-2008年模拟方程的准确率为83.3%, 2009-2010年预测结果与实况接近, 趋势预测准确.  相似文献   

16.
Drought has an impact on many aspects of society. To help decision makers reduce the impacts of drought,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s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parameters that cause drought. In this study, the use of data mining techniques is introduced to find associations between drought and several oceanic and climatic indices that could help users in making knowledgeable decisions about drought responses before the drought actually occurs. Data mining techniques enable users to search for hidden patterns and find association rules for target data sets such as drought episodes. These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for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medical research,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t not for drought. In this study, two time-series data mining algorithms are used in Nebraska to illustra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ceanic parameters and drought indices. The algorithms provide flexibility in time-series analyses and identify drought episodes separate from normal and wet conditions, and fi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drought and oceanic indices in a manner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associations. The drought episodes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 and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PDSI). Associ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drought episodes and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indices that include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 (SOI), the Multivariate ENSO Index (MEI), the Pacific/North American (PNA) index,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 Index, and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Index.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se indices, the SOI, MEI, and PDO have relatively stronger relationships with drought episodes over selected stations in Nebraska. Moreover,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data mining techniques can help us to monitor drought using oceanic indices as a precursor of drought.  相似文献   

17.
水文干旱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前进  谢平 《水文》2014,34(4):1-7
水文干旱是自然干旱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影响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蒸发、下渗和径流三大环节,关系着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当前的干旱研究多集中在气象干旱、农业干旱上。鉴于水文干旱研究的重要性和目前水文干旱研究的不足,对当前水文干旱研究进行了分类评述,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发展方向,可为水文干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虹雨  马龙  刘廷玺  梁珑腾 《水文》2018,38(5):47-51
利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70个气象站1951~2014年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方法,对内蒙古近64年气候干旱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64年来除西部年际、春、秋、冬季,中部春、秋季及东部春、冬季气候趋于湿润外,其他均趋于干旱。中、东部年际、植(作)物生长期SPI在2001年和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东部突变后趋于干旱并在2006年左右又发生明显转折后趋于湿润。西部在1960s干旱严重,中、东部在1990s至2000s干旱严重。西部年际SPI由西北向东南、东部由南向北干旱趋势速率呈阶梯状下降,中部干旱趋势速率较西、东部快;植(作)物生长期SPI空间变化与年际一致,但西、中部干旱趋势明显的区域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19.
干旱频率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干旱定义与识别、点干旱频率分析和区域干旱频率分析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干旱频率分析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归纳了适用于干旱频率分析的干旱定义,干旱识别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区域干旱频率分析研究的3种途径。提出综合利用研究区域水文气象特性、干旱成因、旱情、旱灾,并结合前期的大气环流条件等信息来描述和识别干旱,重点开展对干旱特征变量的理论分布、干旱事件重现期公式和经验频率公式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关注区域干旱频率分析,注重对径流、土壤水、地下水和供水系统的干旱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climate of the Great Plains during the middle Holocene varied considerably, but overall it was marked by a north–south gradient of increasingly warmer and drier conditions, with a reduction in effective moisture, surface water, and resource abundance, and an increase in resource patchiness, sediment weathering, erosion, and aeolian activity. Pronounced drought conditions were most evident on the Southern High Plains.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responses to middle Holocene climates is complicated by a lack of archaeological data, which is partly a result of geomorphic processes that removed or deeply buried sites of this age, and by the varying adaptive responses of hunter-gatherers during this period. On the Southern High Plains, where drought was most severe,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sources dried and bison populations were diminished, prompting substantial adaptive changes, including local abandonment, well-digging to tap underground water, and a widening of the diet breadth to incorporate higher-cost, lower-return seed and plant resources. Sites of this age o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Plains also show a possible increase in diet breadth (with the incorporation of plant foods in the diet), and perhaps changes in settlement mobility (including possible shift into higher elevation areas, or mapping-on to extant rivers and springs). But linking those changes to middle Holocene drought is less straightforw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