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太古宙绿岩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实例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壮魏春景陈   《地质科学》2017,(4):1241-1262
绿岩带是太古宙大陆地壳重要的构造单元。 按照岩石组合特征, 绿岩带可划分为 3 个类型:1) 巴伯顿型, 主要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少量酸性火山岩及沉积岩, 中性火山岩很不发育;2) 苏必利尔型, 主要由中性火山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沉积岩; 3) 达尔瓦尔型, 以广泛发育的沉积岩为特征。 其中, 巴伯顿型绿岩带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 且组成较为复杂, 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1) 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在绿岩带层序中占主导地位;2) 发育具有异常高的地幔潜能温度的科马提岩类;3) 存在太古宙亏损型和富集型玄武岩等。 华北克拉通清原地区的表壳岩虽然经历高级变质作用, 但仍 具有清晰的层序, 与巴伯顿型绿岩带岩石组合特征类似, 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其厘定为清原绿岩带。 清原绿岩带主体形成于 2.5 Ga, 与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时代一致, 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中太古代地质体。 清原绿岩带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新太古代晚期原始地幔柱模型可以较为合理的解释清原地区及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它新太古代基底岩石的成因, 但太古宙原始地幔柱与显生宙地幔柱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研究火成岩中钼及与其伴生的金属元素的分布得以查明,在岩浆作用发展过程中,在每个构造-岩浆旋回范围内,钼和铀聚集于晚期的酸性岩浆分异物中,铜则集中在早期的基性岩浆岩内.许多情况下,弱减性的晚期分异物中钼、铜、铀的含量增高.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可能由于沉积岩(如富含有机物和硫化物硫的页岩、粘土和生物灰岩)富含钼、铀和铜而使岩浆岩也富含这些元素.计算地壳中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岩钼、铀、铜的克拉克值,分别得出:钼-  相似文献   

3.
迁西群以混合杂岩为主,占岩石出露面积80%以上。变质岩零星分布在混合岩中。变质岩系由麻粒岩、黑云(辉石、角闪石)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及黑云母(石榴石)浅粒岩为主体的岩石组成。岩系下部出现较多暗色麻粒岩,上部具薄层夕线石碱长片麻岩。为麻粒岩相区域变质岩石。其变质原岩自下而上由中基性火山沉积岩——中性火山沉积岩——酸性火山岩及火山沉积岩、杂砂岩夹薄层泥质沉积岩组成,伴有基性层状或脉状侵入体及小型超镁铁质岩体。在上部岩层中,赋存有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大型铁矿床。工作区岩层厚度4000公尺以上。  相似文献   

4.
上扬子地区是我国页岩气重要开采区,也是氦气工业性开采的唯一地区,但对于其氦气生成潜力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据此,对上扬子东南地区采集的144件岩石样品进行场发射扫描电镜及铀、钍强度测试,理论计算了页岩气中氦气达到我国工业开采标准(0.05%)需要满足的理论条件.岩石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富含铀、钍的副矿物(锆石、独居石、铀钍石及磷灰石等)主要赋存于造岩矿物石英和长石中.岩石铀、钍强度测试结果表明,三大类岩石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8.96×10-6)>岩浆岩(4.83×10-6)>变质岩(1.89×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11.01×10-6)≈变质岩(10.4×10-6)>岩浆岩(5.9×10-6).岩浆岩中铀、钍平均含量呈现: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沉积岩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3.86×10-6)>>砂岩(2.54×10-6)>碳酸盐岩(1.67×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2.50×10-6)≈砂岩(12.76×10-6)>碳酸盐岩(5.96×10-6).不同沉积时代沉积岩中铀、钍平均含量也呈现上述分布规律.沉积岩中铀、钍含量主要与岩石的沉积环境与物源有关,与沉积时代无关.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岩石氦气生成量的大小为:泥页岩>酸性岩>中性岩>砂岩>变质岩>碳酸盐岩>基性岩>超基性岩.以中国南方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当该层位泥页岩中残余氦气含量为U,Th元素衰变释放出来氦气含量的80%以上时,适合进行"页岩气+氦气"的共同开采,提高页岩气的开采价值.  相似文献   

5.
上扬子地区是我国页岩气重要开采区,也是氦气工业性开采的唯一地区,但对于其氦气生成潜力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据此,对上扬子东南地区采集的144件岩石样品进行场发射扫描电镜及铀、钍强度测试,理论计算了页岩气中氦气达到我国工业开采标准(0.05%)需要满足的理论条件.岩石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富含铀、钍的副矿物(锆石、独居石、铀钍石及磷灰石等)主要赋存于造岩矿物石英和长石中.岩石铀、钍强度测试结果表明,三大类岩石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8.96×10-6)>岩浆岩(4.83×10-6)>变质岩(1.89×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11.01×10-6)≈变质岩(10.4×10-6)>岩浆岩(5.9×10-6).岩浆岩中铀、钍平均含量呈现: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沉积岩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3.86×10-6)>>砂岩(2.54×10-6)>碳酸盐岩(1.67×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2.50×10-6)≈砂岩(12.76×10-6)>碳酸盐岩(5.96×10-6).不同沉积时代沉积岩中铀、钍平均含量也呈现上述分布规律.沉积岩中铀、钍含量主要与岩石的沉积环境与物源有关,与沉积时代无关.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岩石氦气生成量的大小为:泥页岩>酸性岩>中性岩>砂岩>变质岩>碳酸盐岩>基性岩>超基性岩.以中国南方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当该层位泥页岩中残余氦气含量为U,Th元素衰变释放出来氦气含量的80%以上时,适合进行"页岩气+氦气"的共同开采,提高页岩气的开采价值.  相似文献   

6.
上扬子地区是我国页岩气重要开采区,也是氦气工业性开采的唯一地区,但对于其氦气生成潜力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据此,对上扬子东南地区采集的144件岩石样品进行场发射扫描电镜及铀、钍强度测试,理论计算了页岩气中氦气达到我国工业开采标准(0.05%)需要满足的理论条件.岩石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富含铀、钍的副矿物(锆石、独居石、铀钍石及磷灰石等)主要赋存于造岩矿物石英和长石中.岩石铀、钍强度测试结果表明,三大类岩石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8.96×10-6)>岩浆岩(4.83×10-6)>变质岩(1.89×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沉积岩(11.01×10-6)≈变质岩(10.4×10-6)>岩浆岩(5.9×10-6).岩浆岩中铀、钍平均含量呈现: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沉积岩中铀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3.86×10-6)>>砂岩(2.54×10-6)>碳酸盐岩(1.67×10-6);钍平均含量呈现泥页岩(12.50×10-6)≈砂岩(12.76×10-6)>碳酸盐岩(5.96×10-6).不同沉积时代沉积岩中铀、钍平均含量也呈现上述分布规律.沉积岩中铀、钍含量主要与岩石的沉积环境与物源有关,与沉积时代无关.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岩石氦气生成量的大小为:泥页岩>酸性岩>中性岩>砂岩>变质岩>碳酸盐岩>基性岩>超基性岩.以中国南方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当该层位泥页岩中残余氦气含量为U,Th元素衰变释放出来氦气含量的80%以上时,适合进行"页岩气+氦气"的共同开采,提高页岩气的开采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列出了大别造山带东段各地质体、地壳各结构层及区域地壳的金、铀、钍丰度计算值,并根据大陆地壳的总体构成粗略估算出这三种元素的全球陆壳丰度。大别造山带地壳金明显富集且纵向分布较均匀,具有利的金成矿背景。铀的资源潜力则大为逊色,这是由于区内基底岩石成熟度低,陆壳发育晚,稳定程度差等因素决定的。根据各类丰度系数、元素的地史演化特征与成 质条件等因素分析,对该区铀金矿产勘查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内变质深成岩由阜平岩群变质表壳岩经深部重熔作用形成,典型特征是低钾富钠,具有TTG岩石特点.经对变质深成岩成矿元素的研究表明:①Au元素丰度值很高(平均2.10×10-6),远远高于世界中性-中酸性侵入岩及地壳中Au元素的丰度值;②Au元素浓集克拉克值(488.37)远远大于1,呈非常强的富集状态;③Au元素在变质深成岩中的变异系数(0.65)几乎是区内变质表壳岩中Au元素的2倍,有利于Au元素的聚集成矿.故变质深成岩应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福建紫金山地区不同岩石样品中岩浆锆石的SIMS U-Pb年龄和Hf、O同位素研究,对该地区岩浆序列以及源区组成、壳幔相互作用等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岩石样品中岩浆锆石的年龄(151~1514 Ma)较为分散,包含了从中元古代、震旦纪、早古生代晚期、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的5个不同岩浆侵入时期。锆石的二阶段Hf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_(DM2)值)主要分布在古元古代,ε_(Hf)(t)数据也显示主要沿基性地壳演化线分布,指示古元古代时期的新生基性地壳可能是研究区中元古代直至晚侏罗世侵入岩形成的主要源区。锆石δ~(18)O及ε_(Hf)(t)值显示中元古代及震旦纪岩浆作用是幔源岩浆与古元古代基性地壳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古生代晚期和晚三叠世岩浆作用以壳源为主;至晚侏罗世,亏损地幔物质对岩浆作用的影响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山东莱芜地区与铁矿有成因关系的莱芜杂岩所作的矿物学、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和讨论,初步认为这套岩石虽然从早至晚是由基性至中性至中偏碱(酸)性岩石构成,但不是单一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它是由幔源岩浆先形成基性岩,然后由壳源岩浆对其作用形成中性岩,晚期富钠流体对中性岩作用形成中偏碱(酸)性岩,故它是多源岩浆形成的杂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