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曲前中 《世界地质》2016,35(3):785-788
结合梨树断陷苏家屯地区油气藏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研究了烃源岩条件、圈闭条件、输导条件及保存条件等方面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控制了优质源、储的空间分布;构造背景结合不同输导条件控制了优势运移方向,同时导致不同构造位置的圈闭的含油气性差异明显;多种差异聚集模式共同作用导致圈闭分段捕获、保存油气,控制了油气平面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新构造运动的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断裂和背斜构造,特别是复活性大断裂及其裂缝,在济阳坳陷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经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诱发和推动油气以断裂系统模式从烃源岩中排出,提高了烃源岩的排烃效率和排烃动力,影响油气运移取向,控制主要油气藏呈北东—南西向展布;输导或封挡油气,洼陷内小断裂和微裂缝等隐蔽输导体系可输导油气形成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控制油气幕式充注成藏;多种输导体系沟通新近系大型披覆背斜圈闭和丰富的烃源岩,形成了如孤岛、埕东等大中型油气田。笔者将新构造运动在油气成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总称为成藏效应,其研究成果有助于重新认识盆地油气资源,并揭示油气成藏机理、成藏模式和成藏规律。  相似文献   

3.
冀中廊固凹陷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目前廊固凹陷油气成藏机制不够清晰,油气运移和输导体系仍不明确等问题,首先从反映油气运移和输导体系通道的参数筛选入手,重点分析含蜡量和油田水矿化度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进而根据其垂向的分布组合样式,总结出A型(常规层析型)、B型(快速通道型)和C型(孔隙—裂缝型)3种油气藏输导体系类型,并按构造区带分析了不同输导体系约束的油气藏的空间展布特征。然后研究输导体系对油气藏的深度、规模、类型和相态的控制作用。最后根据输导体系类型划分方案建立了4种成藏模式,为油气勘探方向和勘探目标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渤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期以来快速沉降和强烈断裂活动的地质背景导致其呈现出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凹陷周缘凸起带成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输导体系的分布与演化控制了油气运移和成藏.在阐明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各类潜在输导通道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配置, 识别出断裂主导型、砂体主导型和不整合主导型3类控藏输导体系.凸起边缘继承性的长期断层充当了垂向流体释放和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 控制了凸起带上新近系储集层中的油气聚集.特别是在构造活跃期, 开启的长期断层成为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首选通道.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的连通性砂体与活跃烃源岩直接接触, 不仅是早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 也是晚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始发站.因此, 它们不仅控制了古近系圈闭的油气聚集,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控制了凸起带新近系圈闭的油气供给.不整合T8是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变革的产物, 其渗透性因风化作用而得以提高, 充当了深部侧向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 控制了潜山储集层中的油气成藏.3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时间、部位、速率和规模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断裂主导型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朋岩  孙鹏 《地质科学》2011,46(4):1042-1054
海塔盆地属于陆相断陷盆地,受断裂控制,生烃面积小,油气运移范围局限,运移距离和方向受到运移动力和输导体系的影响.二次运移的动力包括浮力和构造活动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层倾角和断裂活动强度.输导体系包括砂体、断层、不整合及其空间组合.通过解剖海塔盆地典型油气藏,分析了源岩生排烃特征、储层沉积相、物性条件以及断层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奕松  赵俊峰 《地下水》2012,(4):155-160
输导体系作为联结生、储、盖、圈的桥梁和纽带,是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关键,也是现油气运移研究的薄弱环节。输导通道宏观上主要分为储集层、断裂和不整合输导体系,且其具有独立性、时空性、复杂性、输储转化性以及运移油气时的非均一性和幕式运移等特点。储集层、断裂、不整合输导体系及各输导体系的空间组合或时空配置不同时,其输导机制和输导性能不同。在综述前人对输导体系的研究后,总结现输导体系研究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分析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的勘探前景和油气成藏规律,基于埕北凹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实践,探讨了三个问题:埕北凹陷沉积演化史和沉积体系类型;沉积相分类和特征;油藏类型与成藏模式。通过对勘探地质资料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埕北凹陷古近系经历了湖盆断陷早期、断陷扩张深陷期、断陷盆地萎缩期、湖盆断陷晚期四个阶段;埕北凹陷古近系发育了近岸水下扇沉积相、滩坝沉积相、扇三角洲沉积相、浊积扇沉积相、三角洲沉积相等五类主要的沉积相;古近系可分为陡坡带成藏体系和缓坡带成藏体系,油藏类型主要包括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超覆不整合油气藏。以上结论表明埕北凹陷油气成藏明显受到沉积特征控制,油气易在上倾尖灭砂岩和不整合处成藏。  相似文献   

8.
宋国奇 《地质学报》2007,81(9):1208-1214
根据盆地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共性,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断-拗转换期与断-拗转换体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该体系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藏类型。认为以油源断裂和骨架砂体(不整合面)构成的陡坡带"T"型输导体系、缓坡带复式"T"输导体系和具"S"型的古地貌是控制地层超覆油气藏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测井、钻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输导体系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建立了不同油气输导体系与潜山油气藏类型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的圈闭遮挡条件,可将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等3种类型;潜山油气输导体系发育断裂、不整合、内幕溶蚀层和复合型输导体系等4种类型;受碳酸盐岩地层、断层活动性影响以及与油气生成时间的匹配,断裂型输导体系具有高效性和时效性的特征,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内幕油气藏;不整合型输导体系由不整合上部底砾岩和下部淋浴带组成,具有"双层"输导的特点,有利于形成潜山顶和潜山坡油气藏;内幕溶蚀层型输导体系由潜山内部的溶蚀孔-洞-缝系统组成,其发育程度受内部地层泥质含量控制,有利于形成潜山内幕油气藏;复合型输导体系由单一型输导体系复合形成,具有"多样式"的特点,可以形成潜山顶、潜山坡和潜山内幕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多源多灶的生烃背景导致轮南地区的油气成藏过程高度复杂化.基于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钻井、地震以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轮南低凸起关键时期油气输导体系格架及典型油气藏输导样式的研究表明,由于志留系沥青砂盆地级的分布特征有力地证实了加里东晚期奥陶系岩溶缝洞体尚未形成,因此志留系砂体是加里东晚期源自寒武系烃源岩的烃类向轮南低凸起横向输导的主要通道;其次,海西早期的强烈抬升及长时间的暴露剥蚀导致表生岩溶作用深度改善了轮南地区碳酸盐岩层系的储集效能,而潜山风化壳之下的奥陶系岩溶缝洞储集体是这一时期源自满加尔坳陷内奥陶系烃源岩烃类的横向运载层;喜山期油气成藏的实质为海西晚期奥陶系整装油气藏形成后的调整改造过程,包括过量干气的气洗改造以及不同尺度断裂的垂向调整.轮南油田、桑塔木油田以及解放渠东油田三叠系油气藏的形成均受控于深大断裂的垂向输导.同时,上覆盖层的强制性封闭将喜山期干气的横向输导路径束缚于奥陶系内部,奥陶系油藏经气洗相分馏改造转变为次生的饱和凝析气藏.而由于桑塔木断垒带地区连接奥陶系与石炭系的层间断裂以及轮古东地区奥陶系层内断裂活动所诱发的泄压相分馏改造,不仅在石炭系圈闭形成了纯气相的不饱和凝析气藏,还直接控制了轮古东油田凝析气藏及其流体性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岩溶发育的气候条件是决定碳酸盐岩油气田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类型的主要因素,溶缝和溶洞是古潮湿环境下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的产物。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岩溶发育特征的调查与分析,掌握了溶缝与溶洞的发育分布规律,认为溶洞与裂缝并不是孤立分布的,溶洞与周边有成因联系的影响带(裂缝密集发育带)一起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缝洞系统,从而构成了良好的缝洞型储集层。将溶洞与裂缝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了碳酸盐岩风化壳储集体的非均质分布模型—— 缝洞型油气藏结构模式,并提出将裂缝和溶洞比较集中的彼此互相连通的区域作为油元来研究,有利于从宏观上认识缝洞型油气藏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刘亚雷 《现代地质》2016,30(6):1311-1317
摘要:通过对下刚果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地震剖面的解释,总结了下刚果盆地盐下构造特征,认为下刚果盆地盐下发育一中央隆起带,该隆起带将下刚果盆地划分为内裂谷带和外裂谷带,大西洋枢纽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带和外裂谷带的分界线。内、外裂谷带均发育次级凸起和凹陷,呈“两凸三凹”的构造格局。下刚果盆地盐下隆坳格局控制着烃源岩、储层、盖层的类型和分布范围,控制着油气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下刚果盆地盐下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断裂控制的基底构造高部位,下一步勘探方向应以寻找基底构造高垒块为主。  相似文献   

13.
成藏区带地球动力学与远景圈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新区油气勘探和评价,主要划分4个层次:盆地分析→油气系统→成藏区带→远景圈闭。各类原型盆地的形成与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可简化为裂谷盆地、前陆盆地、走滑盆地和克拉通盆地等。油气系统在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形成裂谷型油气系统、台地型油气系统和造山型油气系统。中国许多大型盆地属于叠合盆地,并构成复合油气系统和成藏区带。各类成藏区带和远景圈闭也与地球动力学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4.
伸展褶皱作用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新文 《现代地质》2008,22(1):60-69
伸展褶皱是张性盆地区构造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相当普遍,多属于与正断层相关的褶皱。伸展褶皱的分类可以采用褶皱轴向与成因类型相结合的方案。按褶皱轴向与相关正断层或区域构造线的关系可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褶皱3大类;按褶皱作用的成因机制又可分为伸展断弯褶皱、伸展断展褶皱、断层牵引褶皱、逆牵引褶皱、均衡褶皱、断层位移梯度褶皱、构造变换带褶皱、横向收缩褶皱、转换伸展褶皱等多种类型。伸展褶皱是伸展型盆地中最重要的油气圈闭构造,而且可以控制沉积相带的分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储集岩系,促进油气运移,并与断层、岩性、地层相结合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合油气藏,控制油气的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15.
The Cenozoic rift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show a clear temporal and spatial zonation and episodic tectonic evolution, which control their episodic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zonal accumula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tudy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hydrocarbon migration system and dynamic evolution in the rift basins, combination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lements were analyzed us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n system tracts with different sequence orders was further studied. And we summarized stacking patterns and horizontal combination relationship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s, such as lithological, tectonic-lithological, tectonic and stratigraphical reservoirs which can be observed from depression center to basin margin.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various scales of pools exhibit significant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rderliness in different pool-forming units, i.e., depositional systems, plays and depressions. The regular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scales of pool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ectonic evolution and depositional filling in the rift basins. The result can be applied to the fin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rift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It will promote the scientific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type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lead to the active shifts of exploration targets in different zones, and thus support the stable progress of fine exploration in mature exploration areas.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良杰 《地球科学》1994,19(6):742-745
塔里木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控制,形成了陆内裂谷、裂陷槽、克拉通内拉张盆地、克拉通内挤压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拉张盆地、弧后前陆和周缘前陆盆地等多种原型盆地并相互叠加和改造。盆地中存在挤压、引张、扭动和叠加构造样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圈闭构造,盆地中的大型隆起带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带,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油源对比、断裂-砂体研究、油藏充注史分析等方法,对东营凹陷梁家楼地区输导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梁家楼油田下第三系沙三中、下亚段及沙四上亚段有效烃源岩主要通过同生断层与沙三上亚段储层连通,垂向运移是本地区油气主要运移方式,断层是输导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断层活动期次控制油气运移期次,有效烃源岩分布和断裂活动方式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模式,进而提出有效输导体系概念是油气运移路径空间有限性及时间有效性的统一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及邻区早白垩世裂陷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张岳桥  赵越  董树文  杨农 《地学前缘》2004,11(3):123-133
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及邻区强烈的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时期。根据裂陷盆地几何形态特征和展布型式 ,将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分为泛裂陷型 (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群、蒙古断陷盆地群等 )、狭窄型 (沂沭裂谷系、伊兰—伊通裂谷带 )和菱形状型 (胶莱盆地、三江盆地、鸡西盆地等 ) 3种类型。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不同类型裂陷盆地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历史 ,结合郯庐断裂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白垩纪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成果 ,区分了中国东部早白垩世 2个显著不同的引张裂陷阶段和一个构造挤压反转阶段。早白垩世早期引张裂陷阶段 ( 1 4 0~ 1 2 0Ma)形成了宽广展布的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系和蒙古断陷盆地系 ,沿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活动 ,控制了断裂带西侧南华北伸展走滑盆地和东侧胶莱、三江等和沿敦—密断裂带走滑拉分盆地的发育 ;早白垩世中期引张裂陷阶段 ( 1 2 0~ 1 0 0Ma) ,沿郯庐断裂带中、北段发生裂谷作用 ,形成沂沭裂谷系和伊兰—伊通裂谷带 ;早白垩世晚期 ( 1 0 0~ 90Ma)在区域NW SE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 ,所有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构造反转 ,沿郯庐断裂发生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最后指出 ,太平洋古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诱发的大陆岩石圈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地幔底辟和对流 ,以及来自西部块体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流动特征以及成藏规律,提出了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基于叠合盆地演化特征和油气地质特点分析,将复合含油气系统分为继承型、延变型与改造型三种基本类型。由于各含油气系统共享要素的不同,构成了“共盖复合”、“贯通复合”、“叠置复合”与“交叉复合”等多种复合方式;复合含油气系统的边界即是多个油气系统复合后的最大外边界。对复合含油气系统研究与评价,倡导以过程重建为主导的“顺藤摸瓜”的研究思路,并相应提出了“六定”的评价流程,对叠合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与分布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大,且油气勘探开发尚处于初期,是未来国内外油气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文中综合运用全球领先信息服务公司埃信华迈(IHS)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最新资料及已有研究成果,对北极地区的盆地类型和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地区至少发育35个沉积盆地,具体划分为裂谷盆地(5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6个)、克拉通盆地(5个)、前陆盆地(5个)和大洋盆地(4个)。裂谷盆地是北极地区油气最富集的盆地类型,发现油气探明和控制可采储量(简称2P储量)441.12×108 t油当量,占北极地区油气总储量的74.6%,其次为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克拉通盆地。北极地区大部分油气储于白垩系、侏罗系和二叠系的碎屑岩储集层,仅有小部分油气储于石炭系和泥盆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且不同国家、不同含油气盆地的主力储集层存在明显差异。北极地区的油气主要源自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烃源岩,三叠系和泥盆系烃源岩次之。此外,复合圈闭是北极地区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其次是构造圈闭。北极地区盆地类型和油气宏观分布规律的研究将为中国石油公司在北极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