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地下水》2016,(4)
汶川县大骨节病区主要分布于绵虒镇板子沟、白土坎等2个行政村,病区面积76.82 km~2。通过在病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水文地球化学评价、水质采样和分析测试、水文地质物探等工作,查明了病区地下水类型、分布及补、径、排循环储存条件。通过研究表明,病区饮用水源具有极低矿化度的特点,此外,病区水源腐殖酸含量略高于非病区,但总体上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辽河三角洲地区,布设10个地下水监测点,通过3年的动态监测,得到第四系孔隙潜水水质动态变化规律.辽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矿化度普遍较高,范围介于1~31 g/L.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矿化度较小,水质较好.南部滨海低平原区,矿化度介于12~31 g/L,地下水为盐水.东北部冲积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介于1~3 g/L,为微咸水.在地下水化学类型方面,HCO3-Na型地下水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区;Cl-Na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南部滨海低平原地区;Cl-Na·Ca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的冲积平原区;HCO3·Cl-Na型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冲积平原区.山前倾斜平原地区,地下水水质基本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大部分地区水质变化不大.南部低平原区,Cl-、SO42-、Na+及矿化度持续升高,高矿化度、氯化物型和钠型水分布面积增大,向周边扩散.北部冲积平原地区,地下水的各组分及矿化度略有起伏,变化不大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阿坝州壤塘县是中国罕见的大骨节病重病区。壤塘县主要饮用水源及饮水水质的调查分析表明,饮水中低矿化度、高腐殖酸是大骨节病患病的重要环境因素,低矿化度导致软骨组织必须的营养元素缺乏,高腐殖酸造成软骨细胞损伤退化。鉴于此,在壤塘县开展了改水工程示范,探索出适合大骨节病区的地下水小型集中供水工程,以达到改善饮水水质,阻断饮水性致病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城市新区的科学选址及规划需要以明确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因此开展城市周边工程地质分区研究已成为当前城镇发展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本文以铜川地区为例,根据地质构造及地貌演化确定了地貌类型,依据第四纪沉积物组合差异将地层沉积结构划分为风成沉积型、冲洪积型及风成-冲洪积复合沉积型。根据湿陷性试验结果,研究区内黄土埋深超过22m不具自重湿陷性,埋深超过24 m不具湿陷性;根据湿陷量计算值将研究区划分为非湿陷区、2级、3级和4级湿陷区。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低中山区、黄土台塬区、黄土丘陵区和河谷阶地区)及8个亚区,并总结了各工程地质区的工程特性,其中:低中山区及黄土丘陵区不适宜建筑;黄土台塬区的2级湿陷高台塬亚区和2级湿陷低台塬亚区为适宜建筑;河谷阶地区部分适宜建筑;黄土台塬区的3级、4级湿陷高台塬亚区及3级、4级湿陷低台塬亚区进行地基处理后适宜建筑。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未来城市选址及工程建设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若尔盖县大骨节病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国内外学者历经160年的研究,病因假说上百种,但至今仍无定论。若尔盖县是中国大骨节病发病率较高的病区之一,通过在病区开展野外调查、岩土水样测试等工作,本文总结了该区大骨节病分布特征和自然与地质环境特征,探讨了大骨节病分布与地层岩性、土壤、地形地貌、饮水水源等地质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基岩岩性及其土壤母质成分是影响病情分布的基本因素;病区土壤中Se、Mo、Ba等元素含量较非病区低,N、P、Pb、S元素含量高于非病区;饮用地表水中的矿化度、硬度、腐殖酸含量病区与非病区差异不显著,病区硒含量低于轻、非病区;大骨节病的致病影响因素复杂,除与岩、土、水地球化学环境因素有关外,亦与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大骨节病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其病因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永寿县大骨节病区水化学特征及其与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骨节病是严重危害病区人民的一种地方性疾病,病因至今不明。近年来,中央地办室组织全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对病情特别严重且十分活跃的陕西省永寿县进行了科学考察,使大骨节病研究进展很大。笔者参加了这次活动,对水文地质与病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就饮水水化学方面,探讨与大骨节病的关系,并对病因作些分析。一、常量组份(一)病区与非病区对比从永寿病区与乾县、武功县绝非病区饮水水质资料对比可见:病区水中比非病区 Na~ 低3—4倍;Mg~( )低2—3倍;C1~-低6—7倍;HCO_3~- 低1一2倍;SO_4~= 及 SO_3~- 低5—6倍;NO_3~-及 NO_2~-低2—3倍;矿化度低1—2倍;Ca~( )、SiO_2、总硬度略低,只有 NH_4~ 高于非病区3—5倍。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集我国大骨节病重病区四川省红原县病区作为饮用水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样37件,并测试其水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病区饮用水水化学特征以低矿化度的重碳酸钙型水为主,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病区饮用水化学组分中Se、Zn元素呈现富集特征,Sr、Ba、F元素处于贫乏状态.利用SPSS软件分析发现饮用不同水源间患病率有显著差异,饮用地表水较地下水更容易患病,并结合因子分析方法进一步解释了大骨节发病机理与饮用水中Ca、SO4、Sr、F4种元素的质量浓度密切相关,水中这4种元素组分的质量浓度越低,大骨节的患病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8.
四川若尔盖县大骨节病区地质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若尔盖县大骨节病区为例,重点分析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壤、饮水及饮食结构与大骨节病分布之间的联系与影响。研究发现若尔盖地区大骨节病发病率与地质环境特征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尤其村民饮用水中氟含量与发病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本区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大骨节病的"低氟说"理论,认为低氟是形成大骨节病的首要和主要原因。同时,建议将饮用水中F含量0.25mg/L作为研究区大骨节病是否易发的界线,从而为综合防治若尔盖县大骨节病提供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1,(5)
芡子沟水库工程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陇东黄土塬区,属董志塬的东北部边缘。地貌属黄土塬及塬边残塬梁峁沟壑区。工程区内总体以黄土塬为主,黄土塬面平坦开阔,塬边沟壑纵横,地形破碎,黄土残塬之间多为梁、峁、崾岘等地貌形态。根据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分为黄土塬区、残塬梁峁沟壑区及河谷区等地貌单元,本水库修建于残塬沟壑区。芡子沟黄土水库蓄水2 a后,对蓄水前后的库岸塌岸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总结确定出可靠的黄土地区水库塌岸计算参数,Q2离石黄土水上稳定坡角72°~87°,水下稳定坡角23°~33°;(Q_4)滑坡重力堆积体及坡积岸坡水上稳定坡角60°~85°,水下稳定坡角19°~25°。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对塌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坝州饮水中硒和氟元素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阿坝州四个大骨节病县饮用水中微量元素硒、氟的含量情况,探讨大骨节病与饮用水硒与氟元素的相关关系,为防治大骨节病提供科学依据。采集阿坝州病区与非病区水样,测定其中硒、氟元素含量,并运用SPSS17.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研究表明:阿坝州饮用水中硒、氟元素平均含量为0.47 ug/L~2.32ug/L,0.08 mg/L~0.38 mg/L,病区饮用水中硒、氟与非病区有明显差异(t分别是2.12,3.26,p<0.01),病区硒、氟元素与大骨节患病率之间有明显负相关关系。阿坝州大骨节饮用水中硒元素和氟均与大骨节病有密切关系,建议除进行必需的补硒措施防治大骨病以外,还应该辅助性的增加水氟含量已保证人体需要。  相似文献   

11.
川西北高原壤塘县大骨节病区水环境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川西北高原大骨节病区致病因素研究与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中,对大骨节病高发区壤塘县的不同水源类型进行取样并进行中子活化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在该区域呈富集特征,大体上呈现量高病重、量低病轻的规律,特别是Se元素与其他大骨节病区相比较也呈富集特征,但重病区低于轻病区,符合KBD研究的一般规律。不同水源类型比较,微量元素总量大小排列为溪沟水土井水深井水沼泽水泉水。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21,(3)
为取得二连盆地脑木根凹陷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运用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铀水文地球化学等知识,通过调查取样,分析数据,整理资料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水动力特征为从北西部、南东部的补给区向中部的排泄区径流;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Cl·HCO_3-Na、Cl-Na型水为主,矿化度最高106.50 g/L,平均3.50 g/L;该地区地下水水中铀含量较高,平均值为120μg/L,最高值可达910μg/L,自然底数为56.00μg/L,水中氡浓度平均值为100 Bq/L,最高值可达14 985 Bq/L,自然底数为95 Bq/L。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环境特征有以利于铀成矿、富集。  相似文献   

13.
水文地球化学探测是研究地下水成因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柳江盆地大石河流域地表水的常规离子浓度、氢氧同位素组成和微量组分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水的化学类型及特征,并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水的矿化度(TDS)为0.04~0.68 g/L,舒卡列夫分类表明大部分水样的化学类型为HCO_3·SO_4-Ca型,局部岩石类型影响流域水化学类型。氢、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7.3‰~-9.8‰和-51.8‰~-70.2‰,分布在大气降水线附近,表明研究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局域性岩石和土壤的风化溶解,并且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单因子评价指数水质评价法确定该地区地表水水质尚可。  相似文献   

14.
略论吉林省大骨节病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骨节病流行于中山、低山和极低地区(低平原、山间谷地),元素迁移区和富集区,中偏酸性的还原环境和碱性-氧化环境。非病区则在元素流失区向元素富集区过渡的过渡带内,中性氧化还原环境。大骨节病是诸多地质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地方性疾病,但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M的典型地貌区河流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雪  罗明良  周毅  徐亚莉  慕凯 《水文》2018,38(4):48-54
为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河流形态特征差异,遴选了川中丘陵区、黄土高原、辽河平原三个不同地貌类型区,选择西江河、清水川及沙河的代表性小流域,基于数字地形分析方法,计算了三个样区的分形维数、地形起伏度、平均坡度,对比了丘陵、高原、平原三种地形条件下中小起伏山地河网形态的差异。研究表明:三个小流域河网的分支比分别为3.46、4.45、4.20,长度比分别为1.87、2.48、2.05;河网分形维数为1.99、1.64、1.99。Horton参数能够较好地刻画流域发育状况,可以为不同地貌类型河流形态特征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川西高原地区水体中硒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川西高原是大骨节病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低硒是大骨节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研究该地区硒含量对于防治大骨节病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研究川西高原阿坝地区大骨节病高发区水体样品中硒的含量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水体中硒含量较低,地下水的硒含量明显高于地表水和山泉水;山泉水的硒含量为0.001~0.058μg/L,平均值0.0067μg/L,硒的分布受地质背景、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值)等条件的控制,低硒的地质环境是导致山泉水的硒含量很低的最主要因素;地表水的硒含量为0.001~0.148μg/L,平均值0.0221μg/L,硒分布的影响因素为地质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水体地球化学条件;地下水的硒含量为0.001~0.210μg/L,平均值0.0523μg/L,硒分布的影响因素为地质背景、pH值和Eh值,有机质含量也是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认为,对于以山泉水为主要饮用水源的藏民,低硒的山泉水不能提供人体需要的硒营养,不适合作为水源;川西高原地表水资源丰富,但水中的元素迁移性极强,地表水中的硒不易进入生态链的循环,也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地下水的硒含量较高,应推广作为当地的生活饮用水,减少大骨节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地处南秦岭大巴山地区的紫阳县是我国著名的富硒区。通过对南秦岭大巴山区几条主要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及其分布区地层和岩石的含硒量及其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地区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与含水层及其流域分布的岩石特征、岩石的含硒量及其硒的淋失率等密切相关。其河流、泉水、井水的含硒量为0.05-15μg/L。其中泉水的含硒量为0.1-1.9μg/L,井水的含硒量为0.05-15μg/L,河流的含硒量为0.3-0.7μg/L。本区含硒量最高的水体为下寒武统鲁家坪组碳质板岩分布区汇水侧的井水,其含量为2-15μg/L。富硒而淋失率低、但淋失量高的下寒武统鲁家坪组分布区的井水的含硒量高,是今后大巴山紫阳县潜在富硒矿泉水的寻找和开发的方向。含硒量低的志留纪砂岩和粉砂岩、奥陶纪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以及中、晚塞武世灰岩和砾屑灰岩分布区的泉水和井水的含硒量低。  相似文献   

18.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地貌是影响古人类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区野外地貌考察和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探讨山西省太原盆地全新世地貌演化过程、人类聚落分布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从仰韶到夏商时期,太原盆地平原区一直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河流和湖泊环境,而在盆地边缘有一圈环绕盆地的黄土台地,所以人类文化遗址一直呈环状分布于太原盆地边缘。晚更新世,盆地边缘以洪积过程为主,盆地中部以河流过程为主,形成了盆地边缘高、中间低的地势;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由于盆地中部构造下陷与气候转变为暖湿的共同影响,盆地边缘地带下切形成黄土丘陵或台地。此时,太原盆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环盆地边缘的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上。到了龙山早期,盆地东侧中部陷落平原边缘地势稍高的地区,由于河流进一步下切而高出洪水水位,龙山早期先民开始进入这些地势稍高的平原地区活动;盆地西侧清徐—文水一带也转为下切,形成低台地,开始有人类在此台地上活动。到了龙山晚期,盆地平原区及各河流均发生向上加积,导致盆地平原区水位上升,洪水影响扩大到平原边缘地区,太谷—介休一带,龙山晚期先民开始退出平原地区。夏商时期,先民也从清徐—文水一带低台地上退出。约距今3,ka之后,随着灵石隆起段汾河干流的下切,太原盆地边缘地带及中部平原区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切,人类聚落才又开始向平原地区扩展。全新世太原盆地的地貌演化是影响古人类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地貌是影响古人类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研究区野外地貌考察和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技术,探讨山西省太原盆地全新世地貌演化过程、人类聚落分布变化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仰韶到夏商时期,太原盆地平原区一直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河流和湖泊环境,而在盆地边缘有一圈环绕盆地的黄土台地,所以人类文化遗址一直呈环状分布于太原盆地边缘。晚更新世,盆地边缘以洪积过程为主,盆地中部以河流过程为主,形成了盆地边缘高、中间低的地势;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早期,由于盆地中部构造下陷与气候转变为暖湿的共同影响,盆地边缘地带下切形成黄土丘陵或台地。此时,太原盆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环盆地边缘的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上。到了龙山早期,盆地东侧中部陷落平原边缘地势稍高的地区,由于河流进一步下切而高出洪水水位,龙山早期先民开始进入这些地势稍高的平原地区活动;盆地西侧清徐—文水一带也转为下切,形成低台地,开始有人类在此台地上活动。到了龙山晚期,盆地平原区及各河流均发生向上加积,导致盆地平原区水位上升,洪水影响扩大到平原边缘地区,太谷—介休一带,龙山晚期先民开始退出平原地区。夏商时期,先民也从清徐—文水一带低台地上退出。约距今3ka之后,随着灵石隆起段汾河干流的下切,太原盆地边缘地带及中部平原区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切,人类聚落才又开始向平原地区扩展。全新世太原盆地的地貌演化是影响古人类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区14个场地的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取图像,借助PCAS孔隙图像识别与分析系统,得到了原状黄土在孔隙尺度、排列、形态和类型等方面的细观结构特征;并依据分形理论,对黄土梁峁区、塬区和台塬区三类典型地貌区的孔隙细观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区的原状黄土孔隙结构有显著差异,黄土梁峁区表观孔隙比明显大于黄土塬区与台塬区;平均孔隙面积与孔隙数呈负相关关系,孔隙数在黄土梁峁区自西向东递减,在黄土塬区递增,在黄土台塬区差异较大;孔隙度分维值在黄土梁峁区相差不大,在黄土塬区自西向东递增,在黄土台塬区差异较大;孔隙概率熵多大于0.98,孔隙排列较为混乱,缺乏明显定向性;黄土塬区的孔隙平均形状系数最大且分维数最低,其孔隙形状较为圆滑,孔隙复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