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陆边缘成矿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大陆陆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陆核—地块 (台 )—联合大陆—大陆裂解—陆缘增生—碰撞造山的演化过程。地壳通过不均一性分异而形成大陆型和大洋型地壳,大陆裂解、洋壳向陆缘消减和陆 -陆碰撞拼接则形成具有不同构造特征的大陆边缘。以中国大陆已存在的 3条陆壳对接消减带为界划分了 5个大陆边缘构造带,进一步区分出 13个次一级的边缘构造区及其内的 53个时空配置结构,并据现有矿产地计算了边缘构造区的矿产发现几率。将中国大陆边缘划分为离散型、会聚型、对接型和转换型 4类,总结了其成矿系列类型专属;认为大陆边缘普遍性成矿有利因素的耦合对成矿至关重要,而最佳耦合的机制及其发生在大陆边缘区的时空位置是圈定有利成矿靶区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开原市八棵树一带在晚三叠世之前横跨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二者大致以八棵树—大孤家断裂(即清河断裂)为界,南部为龙岗复合陆块,北部为其陆缘活动带,两区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地质构造发展阶段,龙岗复合陆块经历太古宙陆核的形成及发民阶段和元古宙盖层形成及发展阶段,北部陆缘活动带经历元古宙—早三叠世古亚洲构造域发展阶段,晚三叠世开...  相似文献   

3.
变质岩分布地区主要包括太古宙克拉通、元古宙活动带、古老地台区、显生宙活动带及洋底变质带,但主要发育在前寒武纪地区。近年来研究表明,成矿作用是地壳演化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分布在浅部的大量矿产,往往反映了初始地壳和地幔成分的信息。岩石圈地幔、地壳成分的不均一性、地壳演化在世界各地的多样性,伴随的成矿作用也有差异。地质记录全球有三个地壳增长期(均27—30、18—21、6—10亿年),都在前寒武纪,也就是太古宙、元古宙是地壳的主要增长期。Cordini 认为,在35亿年前形成的大陆地壳数量有限,约45%地壳在太古宙增长,55%地壳增长在元古宙。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4.
华北陆块北缘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区域矿床成矿谱系是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指一个区域内地质构造环境演化过程中成矿作用的演化及时空结构。在华北陆块北缘划分出18个矿床成矿系列,讨论了它们的分布特点。华北陆块北缘区域矿床成矿谱系证实该区域经历四个主要的地壳演化及成矿时期,依次出现太古宙克拉通矿床、元古宙陆内-陆缘裂陷带矿床、古生代陆间增生褶皱系和陆内盖层矿床、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矿床,存在三个(3000~2500Ma,1900~1400Ma和180~140Ma)成矿作用高峰。成矿谱系指示了从太古宙进入元古宙时,海水和大气的氧化还原电位明显升高的过程。成矿谱系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元古宙构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构造过程的作用方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它是按长周期旋迴非均质地发展的。自晚太古宙萌地台形成起,在整个元古宙时期(25—5.7亿年前),大陆的增长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克拉通化和紧接着的解体,通过新生的活动带系统而发展,最后又相继封闭固结,到元古宙末形成了更大、更稳定的陆块,即元古宙末的超级大陆。每个演化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构造体制和构造组合。根据上述,本文将中国元古宙划分为五个构造演化阶段或旋迴。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部陆缘贵金属有色金属区域热动力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东北部陆缘贵金属、有色金属矿集区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入手,应用成矿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初步确立不同成矿系统的形成条件和时空演化的成矿动力学模式,即太古宙陆核演化与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动力学模式,元古宙裂陷盆地演化与层状铅锌矿床成矿动力学模式,古生代古亚洲洋形成-封闭与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动力学模式,中生代岩石圈演化与有色金属、贵金属成矿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1.辽东——吉南构造区特征按地层区划,本区统属华北区东北端的辽东分区。本区南西隔海与胶东相望,南东接朝鲜北部,三者为一统一的构造单元“胶辽——狼林地块”。总的是一结晶基岩隆起,它虽是中朝准地台的一部分,但与其西之华北地块在基底岩相等方面仍有所不同。回溯先震旦的历史,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构造体制和组合。晚太古宙时,华北地台尚处从陆核向萌地台演化的阶段;后经阜平运动(26—24亿年),陆核扩大、联合,才构成了华北萌地台。自此,方始元古宙的地质演化史。早元古宙早期(25—20亿年),萌地台的周边形成了活动带——萌地槽,本区即处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宋明春  李洪奎 《山东地质》2001,17(6):12-21,38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 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9.
前言现代成矿理论是根据地壳有规律不可逆演化的基本理论和伴生矿床建立起来的。最近在解释地球早期历史方面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地球早期历史一般认为是地质前期和太古宙时期的总和,时距为45—25亿年。本文使用的“早期历史”一词具另一种意义,即包括太古宙和早元古宙(38—18亿年)。有两个理由证明这种研究问题方法:1)太古宙和早元古宙构造之间紧密相连,而在许多地区晚元古宙构造与显生宙相似。2)缺少地质前期的成矿作用资料。  相似文献   

10.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元古代期间发生的古大陆裂解;扬子、塔里木和敦煌陆块的形成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古大陆裂解。西北造山区的形成源于古生代晚期洋盆关闭、大陆碰撞并叠加新生代陆内再造山;东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包括古生代碰撞造山及中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中央造山带至三叠纪大陆碰撞才最后形成并叠加有新生代再造山;东南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次造山作用;西南造山带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产物。这些单元都具有“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构造演化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中期—古新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构造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其中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地壳形成演化与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5个动力学体制有关,相应地可以归结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5个造山域。正是这些多阶段的超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大意义,大陆活化构造和活化区成矿研究是实现找矿勘查重大突破,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提供科学理论根据。文章分析了海洋结构、演化历史及海洋活化构造和成矿特征,提出了海洋活化构造将成为国家战略资源供应的重要宝库。  相似文献   

12.
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大洋地壳、大陆地壳、上地幔和球岩石圈的元素丰度资料,本文初次分别求出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可用作研究化学元素在洋圈或陆圈内各地区分布特征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相似文献   

13.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从大洋到大陆的深俯冲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同我国大别- 苏鲁造山带类似,同属典型的大陆型俯冲碰撞带。柯石英在榴辉岩和片麻岩中均 有发现,且石榴橄榄岩锆石中含有金刚石。本文从岩石学、温压计算、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四个方面,对此带中的鱼卡、绿 梁山、锡铁山和都兰4 个榴辉岩和石榴橄榄岩出露地区近些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综述。与典型的大陆型俯冲碰 撞带不同,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保存了早期陆壳俯冲前发生的洋壳深俯冲的证据。因此,结合现有数据,本文对柴北缘超 高压变质带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边界问题或构造关系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的实质是洋壳与陆壳的矛盾统一和相互转化。中晚元古代时,秦岭地槽为洋壳演化区,华北地台为陆壳区,幸岭洋壳板块俯冲至华北陆壳板块之下:黑沟—铁炉子断裂相当俯冲带,其北洛南—栾川断隆是陆壳被改造而具陆缘弧性质;陆缘弧发展晚期在其南缘发育有弧前坳陷;陆缘弧之北的熊耳断坳则为弧后裂陷盆地;陆缘弧与弧后裂陷盆地之间的马超营—石门断裂为前陆断裂带。因此,秦岭地槽与华北地台的具体界线应以中晚元古代时大洋与大陆的分界线——黑沟—铁炉子断裂为准,而马超营—石门断裂仅为陆壳改造区内次级单位的分界.  相似文献   

15.
张抗 《地质通报》2004,23(3):208-213
对板块说应持分析态度,既充分肯定它的创见,又要看到其不足。张文佑倡导的断块说强调地质演化中的陆洋地壳转化,即拉张造洋、挤压造陆。近年来提出的开合说,继承了板块说、断块说和新地槽-地台说的合理内核。笔者认为,断块-开合大地构造说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思潮。本文概括了其基本观点,强调了开合中的多模式、多旋回和非封闭性、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6.
藏东南碧土带瓦浦组火山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首次对藏东南原称的瓦浦组进行系统的岩石化学研究 ,发现它包括了两套不同时代和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瓦浦组火山熔岩由下部的玄武岩夹玄武安山岩和上部的流纹岩组成 ,是古特提斯洋盆中的洋岛火山岩 ,其时代初定为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在觉马—巴格和扎西所见的岩层是以钙质浊积岩为主的火山 -沉积岩系 ,火山岩为岛弧拉斑玄武岩 ,属晚三叠世早期活动大陆边缘产物。上述发现为碧土带是复杂的造山带拼贴体、古特提斯主洋盆是开阔的多岛洋和晚三叠世活动大陆边缘可能属马里亚纳型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岛弧系列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北太平洋岛弧系列中的各岛弧(除马里亚纳岛弧为洋壳型弧外)均由陆壳型弧和洋壳型弧组成,并且左端与大陆相连,右端被后形成的岛弧所截。整个岛弧系列,从中生代末期开始发育至今,由北向南依次发展,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断块开合说——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思维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抗 《地质论评》1998,44(5):449-455
对板块说应持分析态度,既充分肯定它的创见,又看到它的不足,张文佑倡导的断块说强调地质演化中的陆洋地壳转化,即拉张造洋,挤压造陆,近年来提出的开合说,继承了板块说,断块说和新地槽-地台说的合理内核,笔者认为,断块-开合大地构造说是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思潮。本文概括了它的基本观点,强调了开合中的多模式,多旋回,开合中的非封闭性及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9.
秦岭地幔柱源岩浆活动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本仁 《地学前缘》2001,8(3):57-66
通过秦岭不同时代玄武岩地幔源区类型的地球化学鉴别 ,揭示出北秦岭地幔柱源岩浆活动开始于古元古代 ,并至少断续延续到新元古代中晚期 ;而南秦岭地幔柱源岩浆活动则开始于中元古代晚期 ,并至少延续到新元古代之末。根据地幔柱活动中心显示出的随时间自北向南迁移的规律 ,结合该区北面的商丹洋盆打开在前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 ,南面勉略洋盆打开在后 (晚古生代 ) ,两洋盆均属于扬子陆块内部裂解类型 ,以及北秦岭于新元古代前属于扬子板块等情况 ,提出秦岭造山带发展动力学特征表现为扬子的裂解和华北的增生 ,并处于全球冈瓦纳大陆裂解和亚洲大陆增生的总动力学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0.
旁那石榴蓝闪片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旁那村附近的二叠系(变质)玄武岩之下发现了石榴蓝闪片岩,与二叠系海相灰岩、石英岩、白云母片岩共生.该片岩包括石榴石和角闪石变斑晶及由(多硅)白云母、斜黝帘石、石英、金红石、锆石、钠长石、绿泥石、榍石、钛铁矿组成的基质.角闪石变斑晶中可见两期蓝闪石,早期蓝闪石富铁、贫钠,晚期蓝闪石包裹早期蓝闪石,其成分接近纯的蓝闪石端员,并常具有冻蓝闪石或阳起石的冠状体.从核部至边部,钾质白云母单位分子中的硅含量快速降低;含有霓辉石、金红石和石英等包体的石榴石的锰含量急剧降低,镁含量则升高.运用视剖面(pseudosection)方法模拟该片岩p-t演化轨迹,视剖面温压计算范围为250~650℃和0.4~2.8 GPa.模拟结果表明该片岩的变质温压始于450℃和2.5 GPa,先经历近等压升温过程至500℃,再经历近等温降压过程至0.6 GPa,表明该片岩系冷洋壳快速俯冲与折返的产物.拉萨地块中部早三叠世查曲浦组安山岩和晚三叠世过铝质花岗岩的产出以及在与该变质杂岩共生的碳酸盐岩中二叠纪化石的发现共同限定了冷洋壳的俯冲应发生在二叠、三叠纪之交.区域地质分析表明,在中生代早期冈瓦纳大陆裂解之前,其东北边缘的冷洋壳向冈瓦纳大陆之下俯冲,随后冈瓦纳大陆向外增生,然后再裂解,形成现今的拉萨地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