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青藏高原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0.04~3.04 m及深层127.44~130.36 m中可培养细菌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数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表层冰芯中可培养细菌数为0~9.8×103 CFU·mL-1,略高于深层冰芯的0~8.4×103 CFU·mL-1。表层冰芯中微生物总数为103~106 cells·mL-1,深层冰芯中微生物总数为102~103 cells·mL-1。冰芯中可培养细菌属于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Deinococcus-Thermus(异常球菌门) 5大类。但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属于不同的优势门,表层为Proteobacteria(38%),深层为Firmicutes(42%)。表层和深层优势属均为Bacillus(芽孢杆菌属),占比分别为18%和29%。已有研究表明哈日钦冰芯98.8 m达到了公元1000年的历史记录,因此对比千年尺度上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差异,能够为进一步发掘新基因,丰富微生物多样性,为了解可培养细菌的进化历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冯起  刘蔚  司建华  苏永红 《冰川冻土》2004,26(6):682-690
近30a来,由于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导致了严重水土环境退化.从20世纪50-70年代,下游300km河道逐渐干涸,致使下游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1960-1980年下游水位由2~4m下降到4~10m;1980年后,水位年降速率是20cm.1958-1978年,塔里木河流域胡杨减少了2/3,生物量下降了1/2;1950-19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主要树种胡杨林减少了3820km2,而灌木和草地面积减少了200km2.这种水文变化已导致水环境的明显恶化,并引起了土地沙漠化,1960-1990年代形成沙漠化土地12300km2.塔里木河的盐分含量逐渐升高,1960年的最大含盐量是1.28g·L-1,但1981-1984年达到4g·L-1,到1998年达7.8g·L-1.根据对沙漠化土地有机碳含量推算,近30a塔里木河流域土壤由于退化向大气中释放的有机碳多达112Tg,且28.3%来自表层0~1.0m土壤.人类活动的强度干扰是导致以上水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对水资源与水土环境监测、观测、管理和恢复的科学与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建了近500年来喜马拉雅山中段达索普冰芯中尘埃浓度与尘埃沉积通量的变化历史,谱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的变化均存在较显著的12.3年、9.8年、7.4年、6.1年和5.3年周期.该冰芯中尘埃含量与净积累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性,说明其尘埃可能主要来源于上风方向的远源地区.基于后向轨迹法,并结合该地区附近已有的气溶胶研究结果,认为西、南亚甚至北非地区可能是该冰芯中尘埃物质的主要源区.近500年来达索普冰芯中尘埃沉积通量的增加趋势,反映了其源区干旱程度的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20a来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杨玲媛  王根绪 《冰川冻土》2005,27(2):290-296
在研究黑河中游张掖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对区内地下水进行动态分区的基础上, 总结了区内1981-2001年地下水水位、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1)盆地内部沿冲洪积扇自上而下的 4 个区域内由于赋存条件的差异, 地下水多年动态类型分异显著. 其中, 冲洪积扇中上部 20 世纪 80 年代的10 a内地下水储量累积减少56.47×106m3, 90年代地下水储量累积减少150.83×106m3; 冲洪积扇下部80年代储量减少11.80×106m3, 90年代减少77.50×106m3; 细土平原 20 a 内储量累积减少0.56×106m3; 临高河谷平原近20 a内储量增加了 1.78×106m3; 进入 90 年代后, 各区域变化幅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2)各区域内地下水年内动态类型复杂, 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 在进入 90 年代后年内动态变化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5.
Cosmogenic nuclide exposure dating is one of the most intensively applied dating methods with which to study glacial geomorphology.Glacial erratics have been the major dating objective in many studies.Some research has proposed that glacial erratics may undergo rollover and re-transportation during the late exposure stage,which can affect the dating results.However,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to confirm this possibility.In this study,we collected seven samples from a vertical section inside a glacial erratic in the paleo-Daocheng ice cap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measuring their contents of the cosmogenic nuclides 10Be and 26Al.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the concentrations of 10Be were(1.21±0.05)×106,(1.00±0.02)×106,(0.88±0.03)×106,(0.77±0.02)×106,(0.75±0.03)×106,(0.95±0.03)×106 and(1.46±0.04)×106 atoms/g.The 10Be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from(1.21±0.05)×106 atoms/g to(0.75±0.03)×106 atoms/g and then increased to(1.46±0.04)×106 atoms/g,which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a gradual decrease.This phenomenon indicates that the glacial erratic may have rolled over at least once.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erratic could have been on top at some time in the past.Therefore,its exposure age was greater than the exposure age that was expected,based on its current orientation.This study provides numerical evidence for an erratic rollover event.  相似文献   

6.
张信宝 《冰川冻土》2005,27(3):438-443
20世纪50-70年代核试验产生的137Cs尘埃,在现代冰川和非冰川湖泊沉积剖面中的深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同理,大气宇宙射线成因的长半衰期10Be尘埃,在第四纪冰川和非冰川湖泊沉积剖面中的深度分布也应存在差异.第四纪冰川湖泊,冰期时流域内冰雪和10Be的累积量大于消融量,间冰期时冰雪和10Be的消融量大于累积量.因此,冰川湖泊冰期的10Be入湖通量小于间冰期.湖泊沉积剖面10Be浓度的波动,很可能表征流域内冰雪消融与累积的变化.非冰川湖泊,不存在冰川的累积与消融对10Be入湖通量的影响.开展第四纪冰川与非冰川湖泊沉积10Be含量变化的对比研究,有可能为破译中国东部中低山区古冰川和青藏高原大冰盖的世纪之争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文地质钻探、同位素技术、水位统测等方法,分析西露天矿涌水来源,评价各来源对西露天矿涌水的补给量,为西露天矿地质灾害评估和矿坑规划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露天矿坑是区域地下水汇集区,周边地下水向矿坑内径流.周边地区进入西露天矿的总水量为2477.8×104m3/a,来源主要为浑河通过北帮第四系含水层的侧向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其中北帮浑河侧向补给的涌水量约1115.7×104m3/a,约占45.0%,大气降水直接降入矿坑水量约997.8×104m3/a,约占40.3%.古城子河通过西露天矿西帮侧向补给矿坑的水量约177.9×104m3/a;地下水通过西露天矿南帮杨柏河、刘山河古河道等地段侧向径流补给的水量约186.4×104m3/a;东帮在东露天矿影响下接近疏干.  相似文献   

8.
艾比湖面积变化及对生态环境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艾比湖在中更新世为鼎盛期,湖面积曾达3000 km2,贮水量700×108m3,为良好的淡水湖.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的暖干变化,湖面萎缩,到20世纪50年代初湖面积降至1070 km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水土开发,灌区人口、灌溉面积和引水量大幅度增加,入湖水量急剧减少.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末,灌区人口增加了59.3×104人,灌区面积增加了16.43×104km2之多,净耗水量增加了8.13×108m3左右.湖面积一度降至499 km2(1987年),湖水矿化度达100 g·L-1左右.湖泊的萎缩,导致生态环境的劣变,表现为沙漠化程度加速,浮尘和沙暴天气增加,人畜受害,也导致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气候暖湿转型效应,降水和河川径流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大力推广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和退耕还林以及培育生态林等措施,使得入湖水量大幅度增加,特别是2001-2005年的5 a间,年均入湖水量达7.7×108m3,比1989年增加了76%,湖水面积维持在800~950 km2左右.目前生态环境已有所恢复和改观,荒漠植被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已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相似文献   

9.
基于卫星气候资料的1989-2015年南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雷  徐宾  师春香  周自江  任国玉 《冰川冻土》2017,39(6):1163-1171
利用被动微波卫星海冰密集度气候资料,分析了1989-2015年南北极海冰面积和密集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减少,南极海冰面积增加,变化趋势分别为-0.569×106 km2·(10a)-1和0.327×106 km2·(10a)-1,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两极海冰面积变化趋势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两极总海冰面积出现了下降,变化趋势为-0.242×106 km2·(10a)-1。年海冰密集度在北极地区普遍减少,而在南极地区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威德尔海、罗斯海北部海冰密集度增加,趋势超过了10%·(10a)-1,别林斯高晋海、阿蒙森海的海冰密集度出现下降。北极各月海冰面积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7-10月海冰面积减少明显,其中9月减少最显著,趋势为-0.955×106 km2·(10a)-1。南北极海冰冻结和融化的时间不完全对应,北极融化与冻结时间基本平衡,南极海冰冻结时间明显长于融化时间。南极年内海冰面积的变化幅度大于北极,呈现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北极极小海冰面积的变化趋势最显著,达到了-0.636×106 km2·(10a)-1。南极极大海冰面积出现的时间后移明显,趋势为0.733候·(10a)-1;极小海冰面积出现的时间非常稳定,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依据青藏高原目前所取得冰芯的尘埃分析结果,初步分析了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大气尘埃载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高原南部达索普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270s~1380s和1870s~1990s,而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130s~1550s和1770s~1940s。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这可能指示了环境的变干趋势。青藏高原冰芯记录还反映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中的尘埃载荷明显高于南部地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尘埃载荷春季最大,而南部地区非季风季节最大。另外,通过对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记录与δ18 O记录之间相关关系分析,揭示出大气尘埃载荷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关系在高原北部地区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南部地区却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青藏高原南北气候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2012年7月下旬, 处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降水事件, 使该区气象与气候预测面临新问题. 7月20日河套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 其中两个台站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 一个台站超历史阈值, 属极端天气事件. 利用常规及精细化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天气事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从天气背景看, 贝加尔湖低槽内冷空气侵入副高西侧的暖空气中, 在对流层低层激发出低涡系统, 低涡前侧的南风急流使南来水汽到达41°N以北, 并在河套地区聚集. 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维持在8~10g·cm-1·hPa-1·s-1, 大气比湿达12~17 g·kg-1, 为极端降水事件提供了丰沛的水汽. 该事件是通过MCC强烈发展形成的, 河套西北部不断有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东移, 河套南部新生的β中尺度系统发展并入MCS中, MCS系统发展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MCC中心的TBB值达-40~-83 ℃. 近地面雷达监测显示, 河套东北部、中部存在强雷达回波群, 回波群内对流单体中心的反射率因子均达到50~55 dbz, 构成超级对流单体. 地面上, 不断新生的中尺度辐合线长时间存在于河套东北部并促发对流性暴雨. 暴雨前期对流层低层增温作用显著, 中高层"干侵入"使大气不稳定能量进一步增加. 冷锋前暖空气强烈的上升运动促发了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 该事件很可能与当前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变暖, 北极冰量减少, 夏季风增强, 雨带北移, 使得中纬度内陆干旱-半干旱带发生前所未有的极端降水事件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冻土单轴抗压强度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蔡正银  吴志强  黄英豪  侯伟 《冰川冻土》2015,37(4):1002-1008
新疆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咸寒区, 渠基土在冬季的冻结引起了输水渠道衬砌的破坏. 为了解冻结状态下渠基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在常应变率条件下对新疆北疆季节性冻土区的含硫酸钠渠基土进行了多种条件下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结果表明: 单轴抗压强度随温度的降低线性增加; 单轴抗压强度随干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 与氯化钠盐渍土不同, 硫酸盐渍土的单轴抗压强度随着硫酸钠含量的升高而增大, 并且呈现近似线性增加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胡杨和柽柳树干液流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应用热脉冲技术对干旱区胡杨(Populus euphrtaicr)和柽柳(Tamaris spp.)树干液流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生长状态下,胡杨树干单位面积液流通量为0 34L·cm-2·d-1,柽柳为0 15L·cm-2·d-1.树液流速的日变化表现出多峰形特征,在午后有短暂液流急速减小的现象,而晚上植物为了补充体内水分亏缺,保持一定的树液流量.随着胸径的增大,茎流速率和茎流量也随之增大.在生长季节胸径21cm和15cm的胡杨日平均耗水量23.3L和19.25L;基径5cm和4cm的柽柳日平均耗水量0.62L和0.37L.在生长季节(5~10月)胡杨总蒸腾量为3419.4L,柽柳仅为63.9L.  相似文献   

14.
以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乌鲁木齐河上游近50 a的实测月均径流变化资料, 对未来的月均径流进行了预测. 基于对重现水平的95%置信区间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河上游重现期为10 a、25 a、50 a和100 a的月均径流量极大值分别约为35.4 m3·s-1、39.9 m3·s-1、43.2 m3·s-1和46.3 m3·s-1;重现期为10 a、25 a、50 a和100 a的月均径流量极小值分别约为0.60 m3·s-1、0.43 m3·s-1、0.30 m3·s-1和0.18 m3·s-1. 在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 乌鲁木齐河上游在2058年前后枯水期时可能发生断流现象. 该研究对乌鲁木齐河径流变化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7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VIM),基于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模拟了1971—20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00年我国陆地植被年均NPP变化范围在0~987.67 gC·m-2·a-1,全国平均值为349.74 gC·m-2·a-1,30 a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对各类植被NPP的模拟显示,最近30 a我国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以及有地被层的阔叶林的年均NPP减小,而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有裸土的灌丛、草地以及作物的年均NPP均为增加趋势.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自然条件下我国作物的年均NPP变化相比,我国实际的粮食单产在上述时期呈显著的增长,表明了人类活动对于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青藏高原海北站区的自然土壤和扰动土壤进行高分辨率采样,测定土壤根系、有机碳及其14C含量;用14C示踪技术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土壤碳循环影响显著.耕作活动导致扰动土壤有机碳储量比自然土壤增加29.35%;扰动土壤剖面10~50 cm深土壤有机质的14C含量相对富集;自然土壤大多数有机碳储存在土壤表层,更新时间<50 a,同一深度扰动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少,更新时间长(171~294 a);自然土壤10 cm以下有机碳主要为更新时间>1 000 a的稳定碳所控制,扰动土壤的相应值出现在40 cm以下;自然土壤有机质更新产生的CO2通量为114 gC·m-2·a-1,扰动土壤为48.7 gC·m-2·a-1.  相似文献   

17.
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湖泊信息,分析了湖泊动态及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15年保护区湖泊总面积为489.07 km2,构造湖、河成湖、冰川湖分别占总面积的77.3%、2.6%、20.1%。(2)1975-2015年,保护区内各类湖泊面积变化速率不同,冰川湖最大(1.05 km2·a-1),构造湖次之(-0.85 km2·a-1),河成湖最稳定(0.013 km2·a-1);保护区南坡冰川湖面积变化速率(0.53 km2·a-1)略大于北坡(0.52 km2·a-1)。(3)北坡构造湖、河成湖对区域气候的响应呈阶段性变化规律,1975-2000年珠峰地区气候呈暖湿化趋势,2000年构造湖、河成湖面积达到峰值,两类总计增加22.8 km2;2000-2015年转变为显著的暖干气候,构造湖、河成湖面积均呈减少趋势,总共减少57.16 km2。随着区域气候的变暖,冰川湖总面积不断扩大,近40年间冰川湖面积累计增加43.06 km2。(4)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年极端低温对构造湖面积变化影响最显著,年均气温对冰川湖起主导作用,年均相对湿度对河成湖影响最大。较其他气候因子而言,降水量对各类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均最小。  相似文献   

18.
大黑山钼矿床位于张广才岭-小兴安岭成矿带南段,矿体主要赋存在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内。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W型)和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S型),偶见含CO2包裹体。成矿早阶段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W型、S型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08~443 ℃,盐度(w(NaCl))为2.9%~49.8%,流体密度为0.5~1.2 g·cm-3;主成矿阶段含矿石英脉中发育W型、S型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子矿物为石盐和金属硫化物,均一温度为197~398 ℃,盐度为1.6%~43.9%,流体密度为0.5~1.1 g·cm-3;成矿晚阶段仅见气液两相包裹体(W型),均一温度为171~301 ℃、盐度为1.6%~19.8%,流体密度为0.6~0.9 g·cm-3。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类型多样,且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压力范围为30~100 MPa,成矿深度约为4 km。成矿阶段早期流体沸腾作用和晚期流体混合作用是金属硫化物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源数据的近50 a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我国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的冰川变化极大影响流域内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用国产高分一号(GF-1)遥感影像和Landsat8数据,分别通过基于多源数据的冰川识别方法和波段比值法获取了2013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信息,结合玛纳斯河流域第一次(1964年)、第二次(2009年)冰川编目数据与1998年、2003年TM影像冰川目视解译结果等四期的冰川边界矢量数据,对玛纳斯河流域1964-2013年50 a来的冰川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玛纳斯河流域冰川自2009年以来有略微增加的趋势,2013年冰川面积比2009年增加了10.25 km2,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长期以来冰川的快速消融;1964-2013年,玛纳斯河流域的冰川总体呈减少趋势;冰川面积从1964年的673.61 km2减少到2013年的512.07 km2,面积减少161.54 km2,减少23.98%;近50 a来,流域内冰川面积在海拔4500 m及以上呈净增加趋势,而在海拔4500 m以下呈净减少趋势,冰川在海拔(4000±100) m左右退缩的速率最大,高达0.5 km2·a-1;冰川面积的减少主要体现为大量的冰舌后退和小面积冰川的快速消融,超过85%的冰川冰舌后退距离在200 m以上;该流域的冰川变化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个坡向,在南坡向上出现明显的先减少和后增加的变化趋势;1964-2013年,玛纳斯河流域的气温和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增加趋势,线性增加率分别为0.26℃·(10a)-1和16.07 mm·(10a)-1.研究结果表明气温的持续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加分别是导致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减少期和增加期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摆浪河全新世冰量变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2009年RTK测量生成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建立现代冰川表面横截面拟合的二次方程, 结合差分GPS测量的冰碛垄形态, 运用于祁连山摆浪河上游14号冰川和16号冰川全新世以来冰量变化的估算. 结果表明: 新冰期以来冰储量减少0.38 km3, 小冰期以来14号冰川和16号冰川的冰储量分别减少0.016 km3和0.047 km3; 根据祁连山全新世各个时期最大冰川范围的时间, 估计了全新世以来14号和16号冰川冰储量的减少速率, 新冰期以来为12.2×10-5~15.0×10-5 km3·a-1, 小冰期以来分别为4.0×10-5~5.3×10-5 km3·a-1, 11.75×10-5~15.7×10-5 km3·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