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细根  黄以 《铀矿地质》2001,17(3):137-144
在伊犁盆地南缘产出一条距山前2-5km、自东向西延伸近百公里的铀及伴生元素成矿带。本文从已知铀矿床的成矿环境和特征出发,阐述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分布和层间氧化带的控矿规律。通过不同层位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及同一层位不同地段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总结出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关系,为 在盆地内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向构造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和定位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抗衡  陈祖伊 《铀矿地质》2010,26(6):361-364
正向构造指的是与铀矿带或铀矿床产出位置相关的背斜、隆起、上升断块等矿床地质构造。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酒东盆地东北缘等砂岩型铀矿成矿带的产出特征表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矿段和矿点总是选择性地就位于正向构造之中。其原因在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理所决定。即正向构造抬升了容矿层位,使其出露或接近地表,容易接受补给区含氧含铀水的渗入,造成主砂岩层的层间氧化,铀在主砂岩层中迁移,并在氧化还原界面还原成矿。因此,正向构造对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和定位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它可以作为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带成矿远景区段识别和预测的一项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3.
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重大突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保群 《新疆地质》2002,20(2):106-109
介绍了“八五”以来伊犁盆地南缘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部署,分析了研究了盆地南缘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认为地浸砂岩型铀矿完全受层间氧化带控制,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单斜带和不整合面、有利的岩相岩性、富含有机质及黄铁矿等还原剂、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发育层间氧化带,这五位一体是伊犁盆地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形成的重要条件,介绍了通过“解剖、探索、扩大”陆续发现512、511、513铀矿床的过程。总结了铀矿勘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取得重大展进,在加深该地区铀成矿规律的同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找矿经验,本文试图在综合分析新疆伊犁盆地南缘511-512地段层向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类型铀矿的找矿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等可地浸砂岩型铀矿重点成矿区的成矿环境和主要控制因素, 探讨了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 认为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主要受有利的构造、沉积建造和层间氧化带控制, 具有含矿建造铀预富集、表生后成改造成矿及矿后构造活动进一步叠加富集的特征, 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的铀矿化主要受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控制, 并遭受二次还原的改造作用, 其矿化规模显得较前者更大。  相似文献   

6.
乌库尔其地区层间铀成矿过程中的流体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果  华仁民 《矿床地质》2000,19(4):340-349
该文以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地区各矿床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层间铀成矿过程中的流体作用脑伊犁盆地流体演化史对砂岩型铀成矿的控制等,试图通过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等示踪方法研究该地区层间流体的来源、运移及向成矿流体的演化并成矿的流体作用机制,认为V^22旋回层间流体主要来自受大水补给的基岩裂隙水,并且在层间流体流向上全岩氧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伊犁盆地南缘某矿床构造与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宏  张占峰  刘铭艳 《新疆地质》2011,29(3):327-331
某矿床是伊犁盆地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田重要组成部分,矿床地质构造及成矿模式有别于铀矿田内其它矿床.通过构造单元划分,矿床定位于盆地南缘构造活动区.新构造运动以来,频繁的多期次构造活动造就褶皱、断裂发育.盆缘适度抬升为层间氧化带发育提供势能的同时,主控矿断裂产出部位及性质决定了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空间和铀矿化的赋存部位.据区域地质构造活动事件和断层泥石英碎砾微观特征分析划分出控矿断裂的6个活动期次与利用矿石U-Pb同位素年龄划分出的4个成矿期次在时间上具对应关系,构造运动的间歇期是铀主成矿期,多期次构造活动导致铀成矿具多期和多阶段性.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发现大量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引起了我国的重视,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此类型铀矿的找矿工作。我国北西部是寻找类似中亚地区层间氧化带后生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最理想的地区,本文在论述了区城大地构造特征、地壳演化与区域铀成矿带形成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区域中新生代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铀源条件、盆地类型与结构及富铀性对形成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影响;并以区内已有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为例(伊犁盆地、二连盆地与测老庙盆地砂岩型铀矿床),论述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水文地质与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对铀成矿的影响;并阐述了本区层间氧化带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盲矿识别模式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伊犁盆地南缘是典型的可地浸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产出区,近年来诸多单位对其控矿因素、成矿环境与成矿远景进行了研究。由于此类型矿床产出部位地表覆盖严重、多属盲矿,因此对其识别定位既是找矿工作中的技术关键,亦是难点。受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开放实验室资助,笔者以伊犁盆地南缘为研究对象,对可地浸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盲矿的识别模式进行了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伊犁盆地南缘水西沟群第Ⅶ旋回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简述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历史及第Ⅶ旋回铀矿的发现过程。笔者认为 ,本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控矿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目的层存在疏松的可渗流砂体和含铀含氧地下水的持续补给 (即层间氧化带发育 )。铀矿体主要产于目的层砂体层间氧化带尖灭部位。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层位一般都含矿 ,在其尖灭带 ,往往矿体规模、形态、矿体厚度及品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活动与铀成矿关系,通过采取砂岩型铀矿含矿层砂岩样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与U-Pb等时线定年的方法,对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活动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年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伊犁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三期强烈的隆升—剥蚀事件,三叠纪末—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新世—现今,对应印支末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②盆地南缘中—西段砂岩型铀矿成矿年龄可分为158~153 Ma、108~60.5 Ma、55~15 Ma,12~0.3 Ma四期,盆地东段铀成矿年龄比较新,为7.8~5.5 Ma之间;③盆地南缘构造活动时间与铀成矿年龄具有非常好的对应性,将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物源区快速抬升—含矿建造形成期及铀的预富集阶段、主成矿阶段、后生叠加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 ,对吐哈盆地南缘白咀山至迪哈尔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同一小层序层位的原生砂体进行了铀、钍、有机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砂体产出规模、渗透性、层间氧化带特征的研究 ,并与十红滩地区对比后认为 ,迪哈尔地区小层序地层层位LPS2 、EPS3、LPS4 及白咀山地区的LPS3、LPS4 均是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有利层位。其中 ,迪哈尔LPS2 及白咀山LPS3小层序层位是主要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3.
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   总被引:38,自引:7,他引:38  
陈戴生  王瑞英 《铀矿地质》1997,13(6):327-335
本文通过对512、511矿床及其它矿点的铀源、地质构造、含矿主岩岩性、古气候、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野外地质露头和钻孔岩心观察以及对大量钻孔岩心编录和测井解释资料的综合统计分析,笔者将伊犁盆地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划分出4个大的沉积体系:八道湾组(J1b)的冲积扇沉积体系、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一段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山窑组二段至三段的浅湖沼泽沉积体系和西山窑组四段至五段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文中详细讨论了伊犁盆地南缘西段水西沟群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相特征,研究了水西沟群沉积体系及沉积相与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关系,指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及席状砂亚相、三角洲平原辫状河流亚相、扇中-扇端亚相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亚相是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控矿沉积相。  相似文献   

15.
认真研究新疆伊犁盆地南缘511、512两个已知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航放数据,发现矿体上方均存在微弱的航放铀偏高显示,由此提出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弱铀异常”的新概念。基于地气运移机制和氡的接力迁移理论,探讨了“弱铀异常”的形成机理,介绍了航放弱铀异常的提取方法,指出高精度航放方法完全能探测到“弱铀异常”。弱铀异常可以作为一种直接标志信息运用于前期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北缘处于强断褶带,缺乏稳定平缓的斜坡带。以中侏罗统、上新统为主的砂岩型铀成矿目的层在断陷区、褶皱区发育不同的层间氧化带样式,形成的铀矿有所不同。已经发现的层间氧化带分为陡倾型和反转型。陡倾型层间氧化带定位于山间残留断陷盆地和山前断裂附近,多数地段氧化带已经剥蚀殆尽,局部有残留。反转型层间氧化带受盆内复背斜(或隆起)的抬升隆起影响使得层间氧化带发生反转掀斜,部分过渡带及铀异常体—矿体被剥蚀出地表。主要的铀矿体呈倒卷状,部分呈透镜状。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铀成矿有利地段为断陷区、盆缘第一级褶皱露头区和隐伏的褶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