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国灿  桑隆康 《地球科学》1996,21(3):291-294
通过对桐柏山东段广水-孝子店-带桐柏杂岩及红安群的构造解析,提出桐柏杂岩中发育-北西-南东走向并向南东倾伏的大型A型背形,利用变形矿物变质温压计估算其形成温度为530~690℃,压力为0.52~0.62GPa,相当于18~22km深的中地壳流动壳层,据A型背形不同部位物质运动特点分析,其形成很可能是古元古代晚期华北石板块与扬子古板碰撞对接造成桐柏杂岩向东南方向侧向挤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刘欢  林寿发  宋传中 《地质学报》2016,90(6):1098-1111
桐柏杂岩中发育一套典型的L构造岩,其构造位置位于桐柏造山带核部,被两条近似对称的韧性剪切带所夹持,北侧剪切带左旋,南侧剪切带右旋。由于L构造岩构造位置特殊,其位于剪切带、桐柏背形、桐柏穹窿等多种构造体的交叉部位,L构造岩的构造成因解析可以为桐柏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提供重要制约。通过对桐柏造山带L构造岩的构造成因机理解析和其变形温压条件的研究,同时结合前人对桐柏山其它主要构造单元的研究,我们提出,桐柏山L构造岩的形成主要受其南北两侧两条韧性剪切带控制,传统意义的桐柏杂岩体白垩纪之前与南北一体的韧性剪切带沿近似东西方向发生管状韧性剪切,剪切作用形成了一套典型的L构造岩。L构造岩的形成指示了桐柏山单元可能经历了一期中下地壳物质的管状的韧性的向东剪切流动,后期白垩纪桐柏山核部的L构造岩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上升与浮力增加,该L构造岩同剪切带一起发生隆升但管状剪切构造特征并未被改造,随着不均匀隆升桐柏山出现了现今的几何学特征。L构造岩反映出管状剪切形成了现今桐柏造山带近东西向线状构造样式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桐柏——大别造山带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的厘定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本文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讨论,认为桐柏-大别山带燕山晚期存在过碱性(peralkaline)和铝质(aluminous)A型花岗岩。过碱性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其ACNK=0.72-0.97,NKA=1.02,铝质A型花岗岩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岩石类型也为碱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其SiO2含量为67.73%-77.60%,富碱(Na2O+K2O含量为7.97%-9.76%),A  相似文献   

4.
桐柏─大别造山带经历了两阶段的伸展作用。早阶段伸展形成了局限海,并且形成了桐柏─大别山变质核杂岩的雏形。二郎坪岩群、龟山岩组、南湾岩组沉积在局限海中,沉积层序表现为从北向南的迁移。宽坪岩群和二郎坪岩群以低压高温的拉张变质作用为特征。晚期伸展对桐柏─大别山变质核杂岩的最后成型起着重要作用,并产生了中生代的花岗岩侵入和混合岩化。  相似文献   

5.
赣杭地区中生代两类不同成因火山-侵入杂岩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对比,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赣杭地区中生代I型和S型两类不同成因火山-侵入杂岩的存在。I型火山侵入杂岩分布于江南元古宙岛弧之上,S型火山-侵入杂岩则分布于江南元古宙岛弧与华南加里东造山带间拼接带的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一侧,S型火山-侵入杂岩中过Al副矿物的出现、岩石化学上Al过饱和以及较高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110-0.7139)和低的εNd(t)值(-7.5--9.4)等特征表明,它们是由富含沉积物的大陆地壳经部分熔融的产物。I型火山-侵入杂岩在上述诸方面均与S型火山-侵入杂岩呈鲜明对比,表明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有新生幔源物质的加入。此外,还对本区S型火山-侵入杂岩形成的构造-岩浆作用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它们的形成可能与江南元古宙岛弧在印支-燕山早期向南东方向朝华南加里东造山带之下俯冲有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拼合的产物.桐柏造山带作为古生代秦岭增生造山带与中生代大别碰撞造山带之间的纽带,记录了两大板块之间从洋壳俯冲、地体增生到最终的碰撞造山过程.本文选取桐柏造山带龟山杂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变沉积岩、斜长角闪岩和花岗质脉体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指示变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主要为~411 Ma,次要年龄峰值为~490 Ma,最年轻四颗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352±11 Ma.斜长角闪岩原岩结晶时代为498±18 Ma,花岗质脉形成时代为412.8±4.4 Ma,两者中变质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320±10 Ma,指示它们共同经历了早石炭世变质作用.变质峰期温压条件为T=571~632℃,P=0.59~0.76 GPa,属于中压相系角闪岩相变质.区域年代对比分析显示,龟山杂岩变沉积岩物源来自于北侧的北秦岭地体,属于弧前沉积,沉积时代下限为早石炭世早期.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在古秦岭洋向北的俯冲过程中,上述沉积岩与斜长角闪岩因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于~320 Ma发生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该研究结果也指示了古秦岭洋最终闭合时间可能晚于早石炭世早期.  相似文献   

7.
桐柏─大别山西段的伸展构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维浚  宋鸿林 《地质科学》1997,32(2):156-164
桐柏─大别造山带经历了两阶段的伸展作用。早阶段伸展形成了局限海,并且形成了桐柏─大别山变质核杂岩的雏形。二郎坪岩群、龟山岩组、南湾岩组沉积在局限海中,沉积层序表现为从北向南的迁移。宽坪岩群和二郎坪岩群以低压高温的拉张变质作用为特征。晚期伸展对桐柏─大别山变质核杂岩的最后成型起着重要作用,并产生了中生代的花岗岩侵入和混合岩化。  相似文献   

8.
桐柏地区高压变质地体在地壳中的抬升机制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崔建军  胡健民  刘晓春 《岩石学报》2009,25(9):2165-2176
桐柏杂岩位于秦岭与大别造山带之间,南北两侧为NWW-SEE向延伸的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及其与高压变质地体的构造关系为地质学家们所关注.本文研究表明,所谓的桐柏杂岩实际上是一个早白垩世花岗质片麻岩杂岩体,其内包裹一定数量的三叠纪中高级变质岩石.桐柏杂岩南北两条边界韧性剪切带具有相反的运动学指向,分别为大型右行和左行韧性剪切带,其形成时代为131Ma.这两条韧性剪切带中的剪切面理分别朝SSW和NNE向倾斜,韧性剪切带及杂岩体内部发育的拉伸线理均稳定地朝SEE方向缓倾伏.而在杂岩体的东端发育低角度近南北向韧性剪切变形带,其糜棱面理朝SEE方向低角度缓倾斜,矿物拉伸线理也朝SEE方向低角度缓倾伏,运动学标志指示东侧地质体朝295°~310°的方向逆冲.因此,桐柏杂岩实际上被一个顺造山带的韧性剪切带所围限,这个韧性剪切带及杂岩体内部韧性变形运动学指示了一个早白垩世由东向西的低角度抬升过程,而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地体沿着造山带的方向从地壳深部抬升到近地表.这一研究结果对理解和认识桐柏-大别-苏鲁地区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晚期抬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安徽两条A型花岗岩带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邢凤鸣  徐祥 《岩石学报》1994,10(4):357-369
安徽长江两岸平行对称分布有两条A型花岗岩带。江北为大龙山-城山-黄梅尖岩带;江南为花园巩-茅坦-浮山岩带。它们均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形成年龄约128Ma.这些岩石富碱贫水,全碱含量高达9%~12%,而H2O+只有约0.5%,富含高场强元素,Ga×104/Al比值也高,花岗岩高达2.7~3.8。其形成环境为古裂谷拉张环境。两个岩带的花岗岩是正长岩浆通过AFC(同化混染-分离结晶联合作用)机制演化形成,而正长岩浆则是碱性玄武岩浆通过以分离结晶为主的AFC机制形成.  相似文献   

10.
桐柏—大别山构造混杂岩带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维浚  宋鸿林 《现代地质》1996,10(3):372-381
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地球化学、变质作用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研究表明:七角山岩组和浒湾岩组是具有相似构造环境、形成于晋宁期的构造混杂岩。高压榴辉(闪)岩原岩是形成多种构造环境的变玄武岩,桐柏固庙、信阳柳林高压榴闪岩的发现说明区内高压变质带沿北坡向西延伸。定远岩组、随县岩群、耀岭河岩群反映了板块拼合后所形成的陆内裂谷、造山后火山弧环境  相似文献   

11.
对河南桐柏地区麻粒岩及其周围以前被认为是片麻岩的岩石从野外特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峰期变质条件上进行比较,认为它们均相同。似层状、透镜状麻粒岩间以前被认为是高度风化片麻岩的岩石仍是麻粒岩,这是后期应力作用产生差异变形、退变质及风化作用的结果。这种变化不能等同于麻粒岩退变质为片麻岩。因此,桐柏麻粒岩的北侧围岩是与其呈断层接触的大理岩,南侧围岩为郭庄组上段花岗质片麻岩,麻粒岩构成一个约0.5km~2.0km宽的变质带。这对探讨桐柏麻粒岩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Tongbai orogenic belt has an overall antiformal geometry and the hinge of the antiform is sub-horizontal and trends NW–SE. The Tongbai complex (TBC) in the core of the antiform is bounded by the S-dipping Yindian–Malong shear zone in the south, the sub-horizontal Taibaiding shear zone at the top and the N-dipping Hongyihe–Tongbai shear zone in the north. The three shear zones have dextral, top-to-NW and sinistral movement, respectively. They are parts of a single shear zone, termed the Tongbai shear zone, that has a uniform top-to-NW sense of shear. Three samples of deformed granitoid (mylonite or protomylonite) from the shear zone have U–Pb zircon ages of 145 ± 6 Ma, 142 ± 2 Ma and 131 ± 6 Ma, respectively. An L-tectonite in the TBC yielded a metamorphic age of 137 ± 8 Ma and a migmatite an age of 137 ± 1 Ma. The Tongbai shear zone is intruded by undeformed Early Cretaceous granite and dykes and deformation in the shear zone is constrained to ca. 140–135 Ma, synchronous with metamorphism and migmatization in the TBC. Early Cretaceous magma emplacement and the associated uplift modified the TBC into a gentle antiform and the uplift may have continued to ca. 102–85 Ma. Similar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the Dabie orogenic belt to the east,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t in China probably experienced a uniform orogen-parallel extension and top-to-NW shearing in the ductile lithosphere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13.
桐柏杂岩中印支期变质岩包体的变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桐柏杂岩位于桐柏地区两条印支期高压变质带之间,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体。由于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资料的缺乏,对其构造属性和变质演化过程一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桐柏杂岩中发现了含有石榴石的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包体。对这些包体的变质作用研究发现,其主要矿物虽然受到晚期低温扩散的影响,但变质反应结构并不发育。变质作用温压估算结果显示,这些包体的峰期变质条件达到了高角闪岩相,其T=560~670℃,p=0.57~0.90 GPa。年代学资料表明,桐柏杂岩的主体为强烈变形的燕山期花岗岩体,其中变质岩包体的变质时代为印支期。然而,由于在这些变质岩包体中尚未找到高压或超高压变质的证据,它们是印支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退变产物,还是只经历了中下地壳变质作用影响的中压岩石,尚需今后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桐柏山南坡的脆—韧性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韦必则  韩书杰 《地球科学》1993,18(2):151-158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产于桐柏北部二朗坪蛇绿岩片中加里东期桃园岩体和燕山期梁湾岩体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表明,桃园花岗岩与二朗坪基性岩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两者均来自于亏损地幔源区,其中桃园花岗岩浆来自于基性岩浆的分异结晶,是与蛇绿岩共生的岩浆侵入单元,形成于与洋壳消减作用有关的弧后盆地环境,从而支持了二朗坪蛇绿岩属弧后盆地型蛇绿岩的认识。梁湾花岗岩的岩浆物质来自于南部(南秦岭)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指示在桐柏北部(北秦岭)的深部地壳中含有南秦岭陆壳物质,从而进一步证明了早期南秦岭陆壳向北俯冲叠置于北秦岭块体之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郑双信  杜晓冉 《华北地质》2007,30(3):168-171
前人认为桐柏杂岩系是一套强混合岩化或酸性片麻岩地层,划归为太古界桐柏山群。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岩石类型及岩性特征的分析,结合该套岩石的矿物成分、组构特征认为其原岩应属花岗岩类,整个岩体是由不同时代、不同类型花岗岩类组成的一个杂岩体。岩体内构造复杂,岩石普遍遭受了不同期次的韧性变形和碎裂岩化,并被改造为眼球状花岗质变晶糜棱岩或糜棱岩化片麻状花岗岩-花岗质变晶糜棱岩。  相似文献   

17.
桐柏山南坡的韧性走滑剪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必则 《现代地质》1993,7(3):285-292
桐柏山南坡的韧性走滑剪切构造是大陆内部造山带在剪切体制下的典型构造之一,以多期韧性再造的叠置为特征。文中详述了它们的几何学特征、走滑剪切应变带内岩石的变形特点,并依据地质标志分析了它们的运动学方向,对它们的流变学意义及其在桐柏造山带构造演化中的作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