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下地壳麻粒岩包体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于火山岩中的下地壳麻粒岩包体是人们窥视深部地壳的一个窗口,现已成为人们探索大陆下地壳物质组成和演化最直接的研究对象。下地壳岩石包体一般具有麻粒岩相矿物组合,主体由镁铁质麻粒岩组成,以出现紫苏辉石矿物为标志下地壳包体的平衡温度为700-1040℃,平衡压力在0.8-1.4GPa之间。在绝大多数地区,基性下地壳包体占优势,其共同特征是低SiO2、高CaO和Mg^ ,过渡族元素和不相容元素含量变化很大,不机构造背景和不同岩石类型的包体同位素成分也有差异,全球各大陆下地壳包体Nd、Pb同位素组成分布具有“块体效应”特征。利用出露于地表的下地壳麻粒岩包体可以探讨下地壳物质组成和成分,建立下地壳物性剖面和岩石圈模型,并可作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重要判据之一。世界范围内下地壳麻粒岩包体研究表明,在探讨下地壳的组成特点上,由火山岩中麻粒岩包体和出露的麻粒岩地体两类岩石样品所获得的下地壳组成特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前者较后者反映的下地壳组成更偏基性。下地壳包体的类型与成因对揭示大陆地壳的增生、演化方式以及壳-幔交换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海祖  张宏飞 《华北地质》2001,24(4):247-256
产于火山岩中的下地壳麻粒岩包体是人们窥视深部地壳的一个窗口 ,现已成为人们探索大陆下地壳物质组成和演化最直接的研究对象。下地壳岩石包体一般具有麻粒岩相矿物组合 ,主体由镁铁质麻粒岩组成 ,以出现紫苏辉石矿物为标志 ,下地壳包体的平衡温度为 70 0~10 4 0℃ ,平衡压力在 0 .8~ 1.4GPa之间。在绝大多数地区 ,基性下地壳包体占优势 ,其共同特征是低SiO2 、高CaO和Mg# ,过渡族元素和不相容元素含量变化很大 ,不同构造背景和不同岩石类型的包体同位素成分也有差异 ,全球各大陆下地壳包体Nd、Pb同位素组成分布具有“块体效应”特征。利用出露于地表的下地壳麻粒岩包体可以探讨下地壳物质组成和成分 ,建立下地壳物性剖面和岩石圈模型 ,并可作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重要判据之一。世界范围内下地壳麻粒岩包体研究表明 ,在探讨下地壳的组成特点上 ,由火山岩中麻粒岩包体和出露的麻粒岩地体两类岩石样品所获得的下地壳组成特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前者较后者反映的下地壳组成更偏基性。下地壳包体的类型与成因对揭示大陆地壳的增生、演化方式以及壳—幔交换作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下地壳麻粒岩包体波速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地壳岩石的波速测定可以提供有关下地壳物质组成及物理性质的重要信息。但是,由于下地壳难于直接采样,因此常常利用目前出露地表的古老麻粒岩地体样品来代表下地壳,但所获结果常常与实际情况不符,由新生代玄武岩携带到地表的下地壳包体则为我们提供有关下地壳的直接信息。本文对采自河北汉诺坝武岩中的下地壳包体进行了密度和高温高压波速测定,下地壳由不同类型的麻粒岩相岩石组成。其密度和波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所获波速不能直接与地震测深得到的下地壳波速进行对比,而需要进行波速的温度、压力校正,并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得到下地壳包体的原地波速6.13-6.90km/s与该区地震资料得到的结果十分接近,并探讨了下地壳低速层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4.
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概括了近几年来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岩石包体的成因分类,综述了利用岩石包体研究岩浆作用机制及其动力学、研究有关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以及研究中下地壳物质组成和力学状态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杨松 《现代地质》1996,10(2):169-174
概括了近几年来酸性-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岩石包体研究的新进展,介绍了岩石包体的成因分类,综述了利用岩石包体研究岩浆作用机制及其动力学、研究有关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以及研究中下地壳物质组成和力学状态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柴胡栏子金矿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属中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金成矿与矿区北部的早中生代辉石闪长岩体有密切关系。在辉石闪长岩体内发育大量包体,可以分为基性麻粒岩和角闪岩两类包体。包体的地球化学、形成温压条件表明基性岩包体为来源于大陆下地壳的基性麻粒岩包体,来源深度大约相当于下地壳中部-中上部位置,为早中生代时期底侵作用的产物。角闪岩包体来源于下地壳上部-中地壳下部位置,被上升岩浆带至地壳浅部。包体和寄主岩石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和氧、铅、锶、钕同位素特征,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基性麻粒岩包体为底侵作用早期形成的堆晶岩受到后续岩浆的烘烤发生麻粒岩化形成。基性麻粒岩和寄主岩石辉石闪长岩与金矿床形成的密切时空关系显示底侵作用对柴胡栏子金矿含矿流体形成、运移和矿质富集有重要控制作用,其中 H2O和CO2等挥发性组分对控制流体形成和演化有至关重要作用。基性麻粒岩包体发育为成柴胡栏子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糜署岭岩体镁铁质微粒包体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糜署岭岩体的岩石组合为灰白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其中镁铁质微粒包体十分发育。包体密集成群、成带状分布,个体大小悬殊且有定向性。有的包体具有细粒边,有的见冷凝边;包体与寄主岩石在成分、色率以及组构上多呈弱过渡关系,界线模糊;包体中发育斜长石异常环带及针状磷灰石,常有寄主岩石中的钾长石巨晶(捕虏晶)。这些特征提供了基性岩浆与酸性岩浆混合的证据,也为探讨本区中生代壳幔混合作用和地壳增生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台部分麻粒岩地体及包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台麻粒岩包体(汉诺坝)与麻粒岩地体(西望山、蔓菁沟)存在明显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差异,麻粒岩包体总体成分偏基性,麻粒岩地体总体成分偏长英质。形成时间、空间及构造背景的不同是造成成分差异的重要因素。汉诺坝麻粒岩包体是在拉线环境下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后结晶分异过程中堆晶作用的结果,其主、微量元素成分受控于辉石和斜长石堆晶的相对比例;下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不是造成麻粒岩包体Nb、Ta、Th、U亏损的惟一因素,底侵的玄武质岩浆可能发生了含钛矿物相的结晶分离,造成了汉诺坝麻粒岩包体Nb、Ta亏损,而下地壳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则使Th、U发生亏损。麻粒岩地体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微量元素组成,反映了两种不同构造环境的并置,是构造挤压抬升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道县虎子岩片麻岩包体的岩石学特征和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道县虎子岩碱性玄武岩中片麻岩包体的岩石化学,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和颗粒锆石U-Pb法测年结果,确定了本区片麻岩包体的变质反应,变质相和原岩类型,恢复了本区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道县虎子岩碱性玄武岩中片麻岩包体的岩石化学、Nd同位素模式年龄TDM和颗粒锆石U-Pb法测年结果,确定了本区片麻岩包体的变质反应、变质相和原岩类型,恢复了本区前寒武纪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田涛  万丽娟  刘瑶 《云南地质》2014,33(3):309-313
埃达克岩提出之初是指那些源于俯冲带环境下,玄武质洋壳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岩或者侵入岩.随后的研究发现,埃达克岩不仅仅只形成于岛弧环境,而具有多种成因模型:俯冲洋壳熔融、增厚下地壳熔融、拆沉下地壳熔融、玄武质岩浆的地壳混染和低压分离结晶(AFC)、高压分离结晶、岩浆混合作用以及地幔橄榄岩的直接熔融都可以形成与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相同的岩石.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我们对岛弧及下地壳岩浆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A new image of the French continental crust between Brabant (Belgium) and the Basque province of Spain is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able recent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compilation and reInterprétation of previously available data. The resulting section, which shows the main basement structures to a depth of 45 km, also is the first nonspeculative image of the westernmost part of the Variscan orogen. The French 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 reveals a complete picture of this orogen between its remnant root and the surface. The divergent thrusts are bounded on the north and in the south by the old Brabant and Ebro-Aquitaine cratons, respectively; these thrusts also involve two previous plate boundaries. The lower part of the orogen is limited by a layered lower crust, probably of Permian age. Near the surface the Hercynian orogen is buried—near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transect by the Paris Basin,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n eastward extension of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in the south by the South Armorican continental margin, which makes a transition between the oceanic crust of the Bay of Biscay and the axis of the Variscan orogen. In this area, the deep Parentis graben is located at the site of pronounced crustal thinning, since only 7 km of Hercynian crust are now preserv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论述了测区及断裂地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通过对藏北高原地带纵剖面处理分析和计算,指出了各组波场特征并建立了二维横向和纵向不均匀的初始数学模型,最后对地壳表层的沉积特征、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台湾—四川黑水地学大断面所揭示的湖南深部构造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秦葆瑚 《湖南地质》1991,10(2):89-96
本文介绍了“台湾—黑水地学大断面综合研究”(袁学诚,1990)中与湖南深部构造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华南地壳三层结构模型的确凿证据,明确了华南是较稳定的大陆地壳,整个华南不存在洋壳。并按上地幔电性差异推断华南岩石圈中存在软、硬不同的块体,据此划分了华南深部构造单元。指出湘中岩石圈增厚到300km,而且湘中地热流比正常值偏低1—2倍。由陆壳反射地震查明了江南古陆之下存在更老的结晶基底,对雪峰地区是否存在巨大推覆构造运动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此外该成果还为研究湖南区域构造,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也为探讨控制超大型矿床的深部构造背景,开创了新局面。这些研究成果必然会对我省基础地质研究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The crust-mantle transition zone (CMTZ) is an important site for mass and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the lower crust and upper mantle. Several kinds of CMTZ exist beneath the continent of China, which show different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composed of different rock associations. In this paper, we identify three types of CMTZ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a) The CMTZ beneath the Tibet Plateau exhibits a grid-shaped seismic reflection characterized by random and reticular high and low seismic velocity lamellae. It is about 30 km thick, comprising both mafic granulites of lower crust and ultramafic rocks of upper mantle. Such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and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were inherited from the crustal overthrust and overlapping during the Cenozo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Euro-Asian continents; The corresponding crust movement is still very intense in this region. (b) The CMTZ underneath North China Block is usually composed of a thinner strong positive velocity gradient l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形成与演化的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在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地球物理资料,1980-1982年中法合作又在西藏得到丰富的深部地球物理资料.青藏高原是一个整体.它的构造活动可以分为南、北、中三个带.中部是整体隆升,且已达到均衡.南北两缘受到强烈挤压、叠覆,是差异隆升,但未达到均衡.它的构造作用形式,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上地壳)以叠覆为主,中层(下地壳)以挤压为主,下层(异常地幔)以隆升为主.在上下地壳之间有一壳内低速低阻层,是一个主要的滑曳面.它的地质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印度板块与西藏板块未碰撞前,异常地幔使高原缓慢隆升.在碰撞后,地壳加厚,重力均衡使高原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17.
卢德源  王香泾 《地球学报》1990,11(2):227-237
通过对沱沱河—格尔木地区地震测深资料的重新解释,给出了该区地壳的二维速度分布剖面及Q值分布。上地壳横向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该分区范围大体与“亚东—格尔木项目”中所划分出的地体相一致。地震资料为本区划分地体提供了佐证。本文讨论了地体的拼合、碰撞的深部作用过程。认为上地壳的逆冲、叠覆,中、下地壳的挤压增厚,以及岩浆的贯入,壳幔物质的混合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  相似文献   

18.
许继峰  王强 《地学前缘》2003,10(4):401-406
Adakitic火成岩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岩浆作用方式产生,其中下地壳镁铁质岩石的直接部分熔融和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两种重要的adakitic火成岩形成方式。在一个大陆厚地壳背景,adakitic火成岩的产生指示了它们的岩浆源区位于大于40 km的下地壳之中,因此,暗示该大陆地壳的最小厚度超过40 km。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地区分布有40 Ma左右的“低镁”和“高镁”adakitic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它们应分别是青藏高原厚大陆地壳下部镁铁质岩石直接部分熔融和拆沉的下地壳脱水熔融的产物。这套adakitic火山岩的厘定指示出在40 Ma左右时,青藏羌塘地区或更大范围的大陆地壳已经加厚到超过40 km,其地表在当时或稍后可能已经开始了隆升。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火山岩中的深源捕虏体资料反映,南海北部及其沿岸地区岩石圈地幔的主体由主量元素易熔组分相对饱满的、同位素组成类似MORB-OIB型的、高温型的二辉橄榄岩所组成;但在其顶部残留有古老的岩石圈地幔,它由主量元素易熔组分相对贫瘠的、同位素组成类似EM型的、较低温的方辉橄榄岩组成。在下地壳底部,分布着由晚中生代幔源岩浆分离结晶和堆晶的基性麻粒岩。由此提出了该区中、新生代壳 -幔或岩石圈 -软流圈相互作用与构造演化的简略模式: (1)印支期 -燕山早期为地壳岩石圈厚度增大的华夏型后地台活化造山带环境;(2)燕山晚期岩石圈快速减薄(如拆沉作用),造山带拉伸塌陷,地壳深处并发生广泛的底侵作用; (3)始新世 -渐新世软流圈再次上涌(如地幔柱的影响),岩石圈地幔发生底蚀减薄,地壳也因为下部层的塑性流展和上部层的张裂拉伸而减薄; (4)中新世以来,由于地幔热源在拉伸环境中被释放,壳幔发生冷却,部分软流圈地幔转化为“新生的”岩石圈地幔。研究进一步说明,南海北部陆缘扩张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到大陆活化造山带后期,在深部壳 -幔的相互作用下,岩石圈所发生的垂向减薄和侧向伸展,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是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  相似文献   

20.
吴宗絮 《现代地质》1994,8(2):133-138
本文根据变质岩矿物对的平衡热力学研究结果,提出冀东地区早前寒武纪陆壳平均地温分布曲线,并讨论现代陆亮地温曲线的两种可能形态.早前寒武纪在相当于中、下地壳的部分,地温的平均梯度约为7.3℃/km,它预示了对流热传输占有重要地位(约占65%).基于传导热传输的假设,现代地温分布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基于中地壳是一个含水的低速层以及对流热传输的假设,现代地温分布则可能是一条折线.退变质作用引起的放热与扩容可能是诱发地震的能量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