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酸性氨基酸在铜、铅、锌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酸性氨基酸(谷氨酸)在铜、铅、锌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铜、铅、锌的活化迁移。但是,随作用时间,特别是随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在热液中的活化迁移情况则明显地不同。这表明金属与氮基酸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和氨基酸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根据氨基酸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继铅、锌、铜在含有中性及酸性氨基酸热卤水中迁移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后,作者对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在含有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热卤水中的溶解性,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含碱性氨基酸的热卤水中,从90~210℃的温度范围内,铅与锌的溶解量均从增到减,铅于150℃时达最大值(约4×10~(-6));锌于120℃时达最大值(约800×~(-6));铜的溶解量则于90℃时即达最大值(约80×10~(-6)),其后随温度升高而呈锐减趋势。这说明铅、锌、铜与氨基酸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和氨基酸的种类直接相关,而且还受温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银在含氨基酸热液中的物理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志健  王英滨 《现代地质》1996,10(3):414-422
考虑到银主要富集在中低温热液阶段,同时考虑到成矿溶液中氨基酸的存在及其不同类型,对含银矿物样品在中性、碱性和酸性氨基酸热液中的物理化学行为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含有酸性氨基酸(谷氨酸)的热水溶液,比仅含NaCl的热卤水、含碱性氨基酸(赖氨酸)和中性氨基酸(氨基乙酸和氨基丙酸)的热水溶液,更有利于银的活化和迁移。实验同时表明,银与各氨基酸形成的易溶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受到温度的强烈影响。在25℃左右,是银-氨基酸配位化合物稳定存在的最适宜温度条件;在100℃以上,随温度的逐渐升高,银在含氨基酸热液中的溶出量明显减少。表明银-氨基酸的配位化合物强烈地分解,而使银得以更多地沉积。银在含氨基酸热液中的这种物理化学行为,和铅在含有酸性氨基酸(谷氨酸)、铜在含有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热液中的活化、迁移与沉积作用不无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云南金顶铅锌矿区和山东大汶口盐矿区硬石膏中铜、铅、锌、锶、钡含量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进行了95℃和150℃下硬石膏在不同介质水溶液中重金属的活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硬石膏岩中普遍含有铜、铅、锌、锶和钡等重金属.其中铅和锶的含量服从正态分布;而铜、锌和钡的含量则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硬石膏岩中的重金属在介质水溶液中能够被活化,尤其是其中的锶,活化后的释出量相当可观.含有NaCl和氨基酸的酸性水溶液更有利于这种活化作用.据此,作者认为:蒸发岩层可以提供部分成矿无素,即通过介质水溶液的活化作用形成有意义的戍矿溶液.含有NaCl和有机质(氨基酸)的水溶液不仅有利于蒸发岩中重金属的活化,而且有利于它们在溶液中的迁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5.
氨基酸对铅迁移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氨基酸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本文提出了氨基酸(氨基乙酸和氨基丙酸)与铅形成易溶络合物,成为铅迁移的重要形式。通过实验证明,在150℃左右是该络合物存在和迁移的最为有效的温度范围。但在200℃以上,络合物将明显地分解,方铅矿则得以沉积。考虑到方铅矿与闪锌矿能紧密共生,因此,方铅矿迁移与沉积的实验结果应与闪锌矿迁移与沉积的机理相符合。笔者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学者关于有机锌络合物在超过190℃时分解而使锌得以沉积的结论,正好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的铜、铅、锌是引人关注的重金属元素,它们的含量、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对环境质量和生态效应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铜、铅、锌同属于戈尔德斯密特地球化学分类中的亲铜元素,由于与硫亲合力强这一共同的地球化学特性,使得它们的迁移形式、赋存状态和沉  相似文献   

7.
热液中铅、锌、银共生分异的热力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元素基本性质的对比以及热力学计算分析,探讨了热液中银、铅、锌的共生分异机制。在酸性至近中性条件下,氯配合物是它们在热液中的存在形式,其中锌氯配合物最稳定;在近中性到碱性条件下,硫氢配合物占主导地位,此时,银硫氢配合物相对最稳定。温度下降、[Cr]降低、pH升高及f(O2)降低,引起银、铅、锌配合物溶解度减小,发生沉淀分离;对于硫氢配合物,其稳定性主要受pH及还原硫浓度的影响。因此,配合物的不同存在形式以及配合物稳定性之间的差异,使得它们对热液条件的改变做出不同的响应,从而导致了热液中银、铅、锌在成矿过程中的共生分异。  相似文献   

8.
硅灰石在氨基酸水溶液中的电化学及溶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模拟人体温度37℃条件下,进行硅灰石纤维粉尘与氨基酸作用的实验研究,测定在72h内溶解过程中pH值和电导率(к)的变化。结果表明,硅灰石纤维矿物在氨基酸中发生的溶解作用与酸的性质有关,酸性氨基酸对矿物的溶解能力最强,中性次之,碱性最弱。硅灰石在酸性和碱性氨基酸中8h左右出现溶解饱和点,而在中性氨基酸中72h内无溶解饱和点,溶解度具有随时间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的趋势。硅灰石的这种溶解特征表明,硅灰石  相似文献   

9.
新疆塔木-卡兰古铅-锌(铜)矿带区域控矿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木-卡兰古铅-锌(铜)矿带位于塔里木古陆西南缘,NNW向晚古生代裂陷槽中。受NNW向同生断裂带的制约,矿带呈NNw向带状展布,等距发育的次级褶皱-断裂与主断裂交汇构造区控制着矿田等距分布。下部碎屑岩与上部碳酸盐岩过渡层位是铅-锌矿和铜多金属矿化的赋存部位,在上部碳酸盐岩层中形成碳酸盐岩型铅-锌矿,下部碎屑岩层中形成碎屑岩型铜多金属矿;富镁碳酸盐岩/白云质角砾岩是控制铅-锌矿化富集的主要岩性条件,碳酸盐岩/角砾岩与矿化密切空间关系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铅-锌矿床形成于泻湖沉积环境,具有海底热卤水喷流成矿成因。  相似文献   

10.
王成发 《地质论评》1986,32(2):129-137
本文从地球化学环境出发提出了锡矿床分带现象的两种模式。从花岗岩体向外,酸性模式可分成六个矿带:铌-钽(锂-铍-钼)矿带;锡矿带;钨-(锡)矿带;铜-铅-锌-(铋)矿带;锑-汞矿带;金银矿带。碱性模式可分成三个矿带:铜-锌-铋矿带;锡矿带;铁-铅-锌-铜矿带。产生两种模式的原因在于成矿时的地球化学环境不同,前者是酸性环境,后者是碱性环境。同时,从矿物生成热的角度阐明了锡矿床带状结构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有机—铜配合物热稳定性及热分解产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汉平  冉崇英 《现代地质》1996,10(3):408-413
通过实验研究了富里酸、氨基丙酸和半胱氨酸3种有机质与铜的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产物特征。结果表明:富里酸—铜配合物在190~200℃时缩合成类干酪根物质,被富里酸配合的铜一同进入到该物质中去;氨基丙酸—铜配合物在140~150℃分解,形成π键配合物“二(三)氯·(乙炔)合铜(Ⅰ)”;半胱氨酸—铜配合物很不稳定,80℃便开始分解,生成黑色沉淀物“二水合四氯合铜酸铵”,而没有生成铜的金属硫化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某些铅锌硫化物矿床与岩浆活动无直接联系,明显受“层、相、位”的控制。据矿体形态、产状、矿物共生组合和围岩蚀变等特征,以及包体测温和包体成分资料可以认为:该类矿床系经历了沉积-成岩作用初步富集成矿源层和部分矿体,以及后期地下热卤水型成矿热液强烈改造,叠加富集成矿所形成的典型层控矿床。欲研究这类矿床的成矿机制,首先要了解地下热卤水如何萃取成矿物质并演化为成矿热液,以及成矿物质以何种形式搬运迁移,何种因素促使其再次富集成矿等重要问题。围绕上述问题有的学者进行了一些实验和论述,但尚不能阐明铅锌活化迁移的条件、形式与定位机制。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有关实验研究,并根据溶液中各组分同时平衡的热力学原理,引进函数(?)和(?),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几点认识供研讨。  相似文献   

13.
含有机质热水溶液与金、铜、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含有机质(脂肪酸、腐植酸,氨基酸、原油、油田卤水等)热水溶液对岩石中Au、Cu、Hg的淋滤活化作用.结果表明,含一定有机质的水溶液对岩石中Au的淋滤能力超过含NaCl、KCl等盐类的卤水,含有机质和盐类的卤水的地球化学性质基本上取决于有机质的地球化学行为。原油、油田卤水对HgS有较强的溶解作用,腐植酸及低分子的脂肪酸、氨基酸对HgS的溶解基本上不起作用。丙氨酸是岩石中Cu的有效活化剂,常温下可使岩石中46%的Cu进入水溶液。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ain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hydrochemical prospecting by study of the migration of certain metals in water. In general the metal content of natural waters is lower than might be expected from their solubilities in pure water. In deposits of Kazakhstan there i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se elements b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 of the water. Lead and copper contents are strongly dependent on pH (decreasing with greater pH) and zinc less so. The pH limit of indistinct and discontinuous hydrochemical anomalies is about 7 for copper, 7.2 for lead, and 7.5 for zinc. The predominantly alkaline or neutral waters of raremetal deposits precludes usage of copper, lead, and zinc as indicators. Careful studies are therefore necessary to adequately evaluate anomalies. Data from diverse, unmineralized rocks indicates that limestones and carbon-enriched bottom deposits, and acid intrusives and their tuffs, are most active in lead sorption. The structure of rocks and microorganisms influence metal content in associated waters.—J. A. Redden.  相似文献   

15.
On the basi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and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the mechanisms of paragenesis and separation of silver, lead and zinc in the hydrothermal system have been studied. At acidic to nearly neutral pH, their chloride complexes are stable, and among them the chloride complexes of zinc are most stable. And the sulfide complexes are the dominant species at nearly neutral to alkaline pH,while the sulfide complexes of silver are most stable. 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 Cl^-] ,fO2, and increasing pH, the solubilities of silver, lead and zinc will decrease, leading to their deposition and separation. For sulfide complex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reduced sulfur and pH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stabilities. Complexes of different forms and stabilities respond to the variation of conditions to different extents, which gave rise to the paragenesis and separation of silver, lead and zinc in the whole ore-forming process of dissolution,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