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馬廷英 《地质论评》1938,3(2):119-130
附圖一在日本羣島,琉球與台灣沿海地方,發達有十公尺至三十公尺一極均整台地,此台地堆積物中在東京灣口館山一帶及琉球與台灣等處多含有造礁珊瑚化石或完全爲珊瑚礁,所以通稱東京灣以南的此台地爲隆起珊瑚礁。在琉球與台灣各處此種台  相似文献   

2.
熊毅 《地质论评》1937,2(1):5-22
土壤顏色乃土壤中之一重要性質,而為研究土壤之重要工作。吾人初見土壤,即注意其顏色,而稱之為紅土黄土黑土白土,初無科學意義也。夏禹之時,我國土壤即有黑白亦黄青五種之分,至今北平中山公園社稷壇之土色,北黑南紅西赤东青中部為黄色,猶歷歷可見,再證以今日之土壤分類與顏色之關係,亦至密  相似文献   

3.
張兆瑾 《地质论评》1937,2(2):147-152
銻為金屬礦產之一,其成分為銻二硫三者,稱為輝銻礦,在天然界尚屬常見,其受空氣與潛水之作用,則往往養化而成白(?)及赤銻,養化之物大致呈粉末狀,然仍有保持原有之結晶而另成假晶者,如湖南新化錫礦山所產常見之。銻性脆而易斷,結晶多成稜柱狀及針狀,熔度甚低,結晶體有時集合成束。表面常帶有  相似文献   

4.
我國關於脊椎動物化石之研究,向以綏遠察哈爾及北方黃河流域為特著。南方各省,比較落後。但此等情形,不能遽斷南方各地之毫無希望有此等發見。最近廣西山洞動物群之採獲,與在湖北洋溪東湖系中鈍脚獸的尋得,都是顯明的告訴我們,只要我  相似文献   

5.
煤岩成分(也有稱为煤的岩性差異質),是煤炭性質上的一個重要問題;過去對這一问题多注意其定性方面,至於定量的方法到目前為止仍不够普遍的為我們所瞭解。筆者致意於本問題已久,茲將個人摸索的結果,介紹於此,以供參考,不適之處尚希讀者多予批評與補充。一、實驗程序及需用物品實驗中的先决條件,就是賞驗者必須具備在肉眼  相似文献   

6.
三、乙區的礦區地質 乙區在甲礦區東方7公里,矿體分佈於斜長岩侵入體之南緣。本區勘探範圍分為兩處。主要矿體數十個產於鈉黝簾石化斜長岩及輝長岩侵入體交接處。輝長岩類分佈於矿體南部,自南向北又可分為矿染纖閃片岩、暗色輝長岩、中粒綫状或斑狀輝長岩及纖閃偉晶岩。矿體平均走向為N60~70°E,傾向南東70°以上,輝長岩類的帶狀分佈及片理發育方向與矿體的走向幾乎完全一致。矿體的產狀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Ⅰ.斜長岩內的貫入式矿體。Ⅱ.矿體產於斜長岩與輝長岩之間的浸染式矿體過渡為緻密型。 現在以乙區的主要礦體1,2號(見图5、6)礦體為例,說明乙區钛—磁鐵矿的成因類型。從12號勘探綫及7號勘探綫由南東向北西的實地觀测結合鑽探成果,不難看出所謂1,2號礦體在坑道內基本上是聯在  相似文献   

7.
胡伯素 《地质论评》1940,5(5):385-390
引言金剛石在我國產地頗少,山東膠縣之七寶山聞有之,山東臨沂與浙江臨海之黃巖,則曾發現黑金剛石,然爲量亦甚微。湖南沿沅水自沅陵柳林(氵义)而下,可考之金剛石產地甚多,如界首以下桃源境内之撐角洲、羅家灣,高頭驛、茯苓溪(亦在桃  相似文献   

8.
張遹駿 《地质论评》1937,2(4):345-356
岩石學為晚近發展之科學,故其分類旣尚無一定標準,岩石名稱尤極散漫而少統系,治斯學者每感望洋之嘆。據何姆斯A.Holmes之搜集,岩石稱謂有從古名者,如basalt及por-  相似文献   

9.
沈永和 《地质学报》1951,(Z1):31-62,109,112
赤山位於南京的東南六十華里,屬江蘇句容縣,是赤山砂岩的命名地。該山高出海面二百五十餘公尺,底部為磚紅的赤山砂岩,不整合其上的是玄武岩流,高度在一百六十公尺左右。玄武岩流全部屬方山火山岩系的下玄武岩,為灰、深灰至紫灰的細密隱晶質岩石,通常呈氣孔狀至岩鋅狀,氣孔中間填着米黄色的玄武質玻璃,也偶見藍色的氧化鈷外皮。出露於西南坡的共有岩流十九層,總厚達七十餘公尺,出露於東南坡的共有岩流十五層中夾三層火山角礫岩,總厚達八十餘公尺,在山的東北坡有磚紅至紫紅的火山錐塊集岩出露,其中並有後期的小型侵入體及岩牆,後二者也為玄武質,隱晶,僅在山的南顶見有小型粗粒玄武岩侵入體。火山時代屬第三紀的中期至後期,與江寧的方山東西遙遙相對為南京東南的二姊妹火山。這兩處不僅時代相同,就是岩流性質,構造,鑛物組成,組織及其化學特性舆噴出程序也略可相互比擬。火山靜止後,經後來的剝蝕,現在所存的僅為原來火山的一部。  相似文献   

10.
刘之远 《地质学报》1951,(Z1):1-8,98,99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11.
聶宗笙 《地质论评》1957,17(3):352-358
一.中朝陸台分異活化中國東部地質構造的基本特徵,相對於西部地區,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一般稱之為中國陸台。眾所周知,呂梁運動後,中國陸台已經形成,但在其後的地質發展歷史中,在後期,某些地區繼承地殼的活動性,又重新活躍化。明顯的表現出活躍化的地區,在  相似文献   

12.
俞建章  郭鸿俊 《地质学报》1951,(Z1):63-78,113,115
在中奧纪,中國北部舆南部各有標準的頭足類動物,在華北的叫做珠角石,性質與北美相近,在華南的叫做直角石,頗近歐洲種類,我國地質工作者在近三十年中多沿用此說。李四光教授首稱華北舆華南在同時各有特殊的頭足類動物而不相混合,是因為在懷遠運動後,有東西向的陸地穹起,横阻在中國中部,即今秦嶺及其東延之淮陽山脈。李氏並謂該山脈遺有缺口,所以華北珠角石得有流向華南的機會。近由珠角石之先後發現於華南,知其分佈地點漸多,且直角石亦復散見於華北各地,這些事實,都是證明李氏所謂南北兩式標準頭足動物交流之說,是最正確的。翻閱本國地形图,伏牛桐柏兩山間約當襄陽南陽一帶,地勢忽趨低窪,這大概就是李氏所稱横亘中國中部山脈的缺口,南北兩式頭足動物互相交流的孔道。珠角石的名稱,在現時已覺過於籠統。賽瑪爾和施樂克謂真正珠角石的壁襟較長,算珠式體管亦較扁平。至於壁襟最短而算珠式體管發育較差者,已另名之為阿摩角石。近得賈汪林子馬家溝灰岩上部所產珠角石標本,舆葛利普氏算盤形珠角石相比,並無不同的地方,細窥之,方知其壁襟特短,應歸入阿摩角石一屬中。由此想到葛氏華北奧陶纪化石—书所載珠角石各種,似須重新研究,以謀訂正。 華南標準頭足類化石是直角石,普通又稱為寶塔石,商人喜琢磨之,推銷国外,作陳列品。清水三郎与小幡忠宏二氏更創立新屬名震旦角石,選俞建章著中国中部頭足類化石书中第六版第二图(原名中国直角石)為該新屬的基形標 本。據稱這新屬的特點,在壁襟甚長,和殻外飾有横紋。現因二氐所述有舆事实不盡相符的地方,特改訂之。本文附有腹足類化石環螺等類的描寫,詳英文稿中。  相似文献   

13.
書報述評     
我國黄河大平原,素為中原文化發揚之區,土壤肥美,人烟稠密,世所豔稱。葛氏此文,在闡明黃河平原之成因,而尤為重要者,則謂此種黄河式之沉積,不獨盛發育於近代,而在遠古之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中國東南部中生代末期花崗岩侵入體甚多,今日地質調查區域逐漸推廣,花崗岩之分佈亦逐渐明瞭,作者近年來在浙赣二省調查所得之經驗,證諸前人之研究及調查,覺花崗岩之分佈,亦非漫無規則,實與中國東南部之地質構造有莫大之關係焉。  相似文献   

15.
馬廷英 《地质论评》1940,5(6):483-492
引言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地質學教授矢部長克博士及其弟子等,近年來發表新生代以降的研究論文中,有不少關係整個亞洲新生代以降滄桑之變,或地史與氣候上極重要與普遍性的著作。日本近年來環日本羣岛,打捞的海底物質的研究與調查報  相似文献   

16.
方鴻慈 《地质论评》1957,17(3):359-368
一.序言“華北”這一名稱的地理範圍,歷年來迭有變更;以目前行政區劃來講,它祇包括河北及山西兩省。不過在本論文中所述及的範圍包括河北省之長城以南部分、山西省、山東省及河南省之黄河以北部分。按地理坐標來講,大致由東經111°至122°30′,北緯  相似文献   

17.
劉紹龍 《地质论评》1957,17(3):340-346
在甘肅東部平凉、華亭一帶,零星分佈有一些煤系地層,前人認為其時代全屬於下侏羅紀,而統名之為華亭煤系。在二道溝、三道溝及太統山等地,煤系地層之上覆有巨厚紅色岩系——即所謂崆峒山系,其時代則被置於中上侏羅紀或上侏羅紀。解放後,為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西南部地質構造形態,可以分別為華夏式與新華夏式。華夏式構造為本區主要構造形式,走向東北——西南。顯著的褶縐有十一個背斜(看附圖F2-4,F6,F8,F11,F13-15,F17,F21),十二個向斜(F1,F5,F7,F9-10,F11F16,F19,F20-22,F26);還有九個逆掩斷層(T3-11)。褶縐形狀是寬而長,各軸向略呈平行,有向兩端延長達幾百公里的,有向一端延展的,或兩端傾消的。較新地層居向斜中部,較老地層居背軸軸部。向斜軸部地層傾斜平緩(傾角15°—30°),在兩翼傾斜較陡(傾角35°—70°),有時直立。至於逆掩斷層(T3-11),斷層走向與褶縐走向相同,T3(看附图)是最顯著的,向兩端延長达60公里,斷層面傾向西北,上衝體從西北向东南推動。其餘斷層延長較短,上衝體有從西北向東南,亦有從東南向西北推動,情况不一。新華夏式構造在本區內居次。褶縐走向北北东—南南西,成狭而長的形狀。向斜軸部地層傾斜較陡(傾角45°—80°),而在背斜軸部傾斜較緩。属於此系的逆掩斷層,T1在齊嶽山之东麓,T2在川利縣之西,T9在咸豐縣之南,T11及T12都在F18向斜西翼。斷層走向都是北北東-南南西,舆褶縐走向相同。 華夏式與新华夏式二系構造干涉現象異常顯著,如向斜(F1)軸部被逆掩斷層(T2)截割為二,背斜(F13)的西南段被逆掩斷層阻切,向斜與背斜原來都成東北—西南走向,被成北北東—南南西向的逆掩斷層所阻切。亦有褶縐受阻撓而折轉成北北東—南南西向,如F7,F8,F10;可以證明華夏式構造受新華夏式構造所阻切。 華夏式被新華夏式所截切或干涉,二者造山運動時期,自然前者較早,約在白堊纪的後期;後者較晚,在白堊紀之後,可能在第三紀初期。  相似文献   

19.
一 緒言石油為許多機器之原動力,其重要人皆知之,况近年全國公路建築,一日千里,航空飛機,日謀擴充,諸如此類,均非石油不為功。吾國號稱地大物博,而石油一礦,實甚貧乏,無可諱言  相似文献   

20.
科學名詞爲科學教學與研究之基礎工具,而中國科學名詞每一名數譯,雜亂非凡,不但各人譯法不同,即一人所譯,前後亦每不相同。中學教科書中甚至有上下頁之隔,所用名詞迥異者,循至一物之有四五名稱者,爲常見之事實,即有六七名稱者,亦不在少數,紛亂情形,于斯爲極。科學名詞不統一之害甚大,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