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某花岗岩型铀矿床中铀天然衰变系长寿命核素和类比微量元量,自该矿床51Ma前生成以来,未向周围花岗岩中发生远距迁移,铀矿体及近矿岩石至今仍处于化学封闭状态。矿石、岩石裂隙处局部出现有核素、元素迁移和沉淀,因裂隙细小且大多充填有粘土矿物等,迁移距离不足25-30m,且仅发生在距今10-106a及至今时距内。  相似文献   

2.
闵茂中 《地球化学》1997,26(6):69-76
对一近地表铀矿体中某些铀系长寿命核素的放射性平衡状态和14种微量元素迁移特征研究得出,自该铀矿床63Ma前生成至今,仅近1Ma来,当上覆花岗岩遭剥蚀使矿体近地表时,矿石中天然放射性核和微量元素才因水-岩反应沿围岩破碎带,裂隙发生迁移;裂隙两侧岩石受水-岩反应影响的范围较小,裂隙面的化学组分以溶失为主,裂隙两侧粘土化花岗岩中则以核素、元素的扩散和吸附为主,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结果对高放废物处置库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3.
我国苏州花岗岩-伟晶岩接触带岩石中,与高放废物内某些长寿命超铀锕系元素和裂变产物化学性质相似的微量元素,同位素迁移行为天然类比研究表明,伟晶岩脉中的、Li,Sr,Be,Mo,Nb,Er,Y和&234U,^238U在该岩脉形成后约130Ma期间,在水-岩反应作用下,仅向花岗岩中迁移10-30cm,而Th,Pb,^206Pb,^208Pb,^87Rb,^87Sr,^876Sr则未发生明显迁移。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4.
花岗岩体单裂隙中核素^125I^—,^134Cs^+的弥散渗透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工作研制了单裂隙弥散渗透实验装置,在单裂隙实验装置上分别使用了含^125I^-,^134Cs^+连续液流进行了核素迁移实验,测定流出液中裂隙表面和岩块空间核素浓度分为,给出了弥散渗透实验的有关迁移参数。  相似文献   

5.
新疆要拉套山花岗岩类的K—Ar和^40Ar—^39Ar同位素定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江峰 Fola.  KA 《岩石学报》1994,10(2):184-192
新疆西北部阿拉套山南坡的花岗岩体的^40Ar-^39Ar和K-A定年结果表明它们都是海西期侵入体,侵入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最早的东部的岩基,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年齿约305Ma;而后是西部的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与钨锡成矿有关,年龄约290Ma;最晚的是最西部的二长花岗岩,年龄约280-270Ma。岩浆活动中心有自动东或北东向西或南西迁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苏州花岗岩-伟晶岩接触带岩石中,与高放废物内某些长寿命超铀铜系元素和裂变产物化学性质相似的微量元素、同位素迁移行为天然类比研究表明,伟晶岩脉中的U、Li、Sr、Be、Mo、Nb、Er、Y和234U、238U在该岩脉形成后约130Ma期间,在水-岩反应作用下,仅向花岗岩中迁移10-30cm,而Th、Pb、206Pb、207Pb、208Pb、87Rb、87Sr、86Sr则未发生明显迁移。这一研究结果为我国拟在花岗岩中处置高放废物提供了长期安全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罗兴章  闵茂中 《地质论评》2001,47(6):658-664
随着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核电,放射性废料的安全处置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和前沿学科。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处置库内放射性核素向生物圈的迁移程度。在侵入岩中,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通过地下水沿岩石孔隙从处置库向生物圈迁移的。为了理解放射性核素在花岗岩体接触带的迁移行为,本文根据两花岗岩体接触带中样品的铀系核素放射性活度比值(^234U/^238U,^230Th/^234U,^226Ra/^230Th,^230Th/^238U),利用 α-反冲(弹射)作用引起的放射性不平衡理论,计算了铀系核素子体^234U,^230Th,^226Ra在后期地下水的作用下在花岗岩体接触带及其裂隙内的迁出率、迁入率、并进行了质量平衡的计算。结果表明,经α-反冲作用进入流体的核素的迁出率要远大于因核素自然衰变的消亡率;裂隙充填物及裂隙能阻滞大量核素的迁移,其沉淀核素来自接触带花岗岩;花岗岩能强烈阻滞核素的迁移,可作为阻止放射性核素从核废料地下处置库向外迁移的有利天然屏障。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花岗岩石中饱和水力传导系数,研究了花岗岩粉粒对^125I,^134Cs的吸附性。在均匀岩块中进行了^125I,^134Cs的扩散,弥散实验结果表明;我们自行设计的恒压装置能快速精确地测定核素在岩石中迁移的岩容因子,分配系数和弥散系数。  相似文献   

9.
云开地块的构造演化史及其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开地块构造演化史可筛分为6个构造期:(1)前晋宁期(〉1400×10^a),发生NE向超深层次的伸展型顺层滑脱,滑脱带下部发展为区域深熔混合岩和溶熔花岗岩;(2)晋宁期(1400×10^6~800×10^6a)发生NNE向深层次伸展剪切,剪切带下部逐渐形成条带状深熔混合岩和片麻状深熔花岗岩;(3)加里东期(800×10^6~370×10^6a)发生S→N中深层次推覆剪切,剪切带形成高侵位片麻状深  相似文献   

10.
韩国中生代花岗质岩,根据其时代、产状、岩石化学特征,分为早侏罗-早白垩世的大宝花岗岩和晚白垩-早第三的佛国侍花岗岩。大宝花岗岩的δ^18O值为+5.0-+10.0‰(平均值为8.2‰),佛国寺花岗岩的δ^18O值为+2.4-49.1‰(平均值为+7.0‰)。δ^18O值的大范围变化,表明了在岩浆期后蚀变作用过程中,花岗岩中进入了^18O亏损的天水。可用石英δ^18O、SiO2、TiO2和Sr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巴颜喀拉地体POG型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文  Arnau  N 《地球学报》1997,18(3):261-266
巴颜喀拉地体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昆仑地体和羌塘地体之间,在地体的中-东部有大量花岗岩出露。黑云母^39Ar-^40Ar和锆石^207Pb/^206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侵位年龄在220~212Ma之间。所经历的两次大的后期动力变质变形作用分别发生在148Ma和110Ma。  相似文献   

12.
粤西东镇岩体同位素年龄地质意义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庄文明 《广东地质》1997,12(4):21-26
作为粤西云开地块典型片麻状花岗质岩石之一的东镇岩体,目前共有3个锆石Pb-Pb年龄和5个微区^40Ar/^39Ar年龄,年龄值介于(911-167)×10^6a之间,但其地质意义的认识不一。东镇岩体邻近有较大范围的海西,燕山期典型化岗岩类分布,而且其中并无受剪切变质特征;受剪切变形的东镇岩体例 不但钾长石巨斑晶与片麻理协同变形,同时被海西,燕山期花岗岩侵入。  相似文献   

13.
阿尔泰地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张前锋  李启新 《地球化学》1994,23(3):269-280
长期以来,对阿尔泰地区有无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得到以下年龄结果:将军山花岗岩(^40Ar/^39Ar坪年龄)220Ma、康布铁堡花岗岩(^40Ar/^39Ar高温视年龄)214Ma、尚可兰花岗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176Ma、阿拉尔花岗岩(^40Ar/^39Ar坪年龄)131Ma。以上数据和与本区处在同一构造单元的前苏联矿区阿尔泰及山区阿尔泰12个浅色花岗岩锆石U-Pb  相似文献   

14.
某铀矿床中水-岩反应的时间范围和强度,可通过对铀天然衰变系放射性不平衡的研究得到半定量化。该铀矿床在形成51Ma以来,由于水-岩反应较强,矿石中铀系核素并未发生远距离迁移。铀矿体及近矿岩石至今仍基于处于化学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15.
广东阳春盆地花岗岩类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阳春盆地3个花岗岩类岩体进行了年龄测定,岗尾岩体和锡山岩体的黑云母K-Ar稀释法年龄平均值分别为156×10^6和76×10^6a,石录岩体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钾长石和斜长石等单矿物^40Ar/^39Ar坪年龄平均值为100×10^6a,马山岩体,岗尾央体和石录岩体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分别为0.7040,0.7064和0.7089,它们均属于壳幔混合型花岗岩类,根据微量元素判别,锡山岩体花岗岩是壳  相似文献   

16.
湖南千里山花岗岩体的Nd-Sr同位素及岩石成因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本文利用Rb-Sr等时线方法测得第一阶段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第二阶段等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第三阶段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52±9)×10 ̄6a、(137±7)×10 ̄6a~(136±6)×10 ̄6a和(131±1)×10 ̄6a。Sr-Nd同位素资料表明各阶段花岗质岩石均基本上源于地壳物质的重熔。与钨多金属矿化有关的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等粒黑云母花岗岩属同一岩浆体系分异演化的产物,其钕模式年龄(t_(DM)=2307×10 ̄6a)反映出成岩物质来自早元古宙地层的重熔。与铅-锌-银矿化有关的花岗斑岩的钕模式年龄(t_(DM)=1284×10 ̄6~1578×10 ̄6a)示意出其成岩物质来自中元古宙地层的重熔。  相似文献   

17.
鞍山-本溪地区中太古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发育,形成了3.1Ga立山细粒奥长花岗岩、3.0Ga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3.0Ga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3.0Ga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等一系列花岗质岩石。岩石的εNd(t)分别为,立山奥长花岗岩(10个样品)变化于-1.96~4.24之间,平均值为0.76,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0.26~2.72之间,平均值为1.26,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3.85~-4.83之间,平均值为-4.28,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1个样品)为-2.58。结合岩石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可以认为,立山奥长花岗岩和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滞留时间不长的中酸性陆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前者很可能有玄武质物质的参与。而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则来自于成熟度很高的早期陆壳物质。由此可以推断,鞍山-本溪地区在中太古代以前陆壳基底就有了相当的规模,并具有很长的地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核素在裂隙介质中的迁移问题是核废物深地质处置中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解裂隙介质中核素的迁移规律,建立了基于双重介质理论的描述核素在裂隙域和基质域中迁移的基本微分方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推导出其解析解;在对西北某核废物处置场预选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获取相关参数,利用一维多途径核素迁移模型,选取国内在花岗岩中研究较多的核素Cs-134、Co-57、Tc-99,模拟这几种核素的相对浓度随模拟时间、迁移距离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Cs-134的迁移是最快的,而Tc-99迁移是最慢的。  相似文献   

19.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过程中涉及的核素在围岩裂隙地下水中的迁移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数值模拟是研究核素粒子运移的重要方法。目前裂隙介质中渗流模型主要是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和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对于岩体尺度裂隙地下水的流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能充分表现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不连续性等特征。因此,针对裂隙介质准确概化及核素迁移模拟等难点,文章结合Monte Carlo随机生成裂隙方法、裂隙渗流有限元算法和高放射性核素衰变方程等方法,依据花岗岩深钻孔裂隙统计数据,采用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对内蒙古阿拉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预选区展开了核素粒子迁移数值模拟研究,并讨论了实例预测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针对设定的地质模型,核素粒子从中心运移到边界的迁移路径长度平均为1293.35 m,粒子运移到边界耗费的时间平均为1.70E+11 d。  相似文献   

20.
胶东地区地质体的含金性与金成矿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新近的测试分析资料为基础,较系统地论述了胶东金矿集中区地质体的含金性。大量的测试资料表明:变质岩和地层中金的丰度并非很高(ω(Au)1.9×10^-9 ̄4.5×10^-9,而与金矿有关的花岗岩金的量更低(ω(Au)0.27×10^-9 ̄1.83×10^-9。地质体的成因、演化与金矿化的相互关系,表现随岩石成分向酸性变化和碱交代程度增加过程,金及相关成矿元素的含量降低;花岗岩形成过程和碱交代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