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罗群 《地球学报》2008,29(5):619-627
马家滩地区构造格架受基底断裂控制,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发育北部花状断裂系统、中部反转—冲断断裂系统和西部叠瓦—逆冲断裂系统3大断裂系统;形成挤压走滑型和反转冲断型(或逆掩推覆型)两类11种断裂组合样式,存在拉张—压扭、长期拉张—晚期挤压反转等8种断裂活动模式;油气藏受断裂控制而沿断裂展布,受断裂系统控制,发育断裂一输导层运移体系输导一正花状构造圈闭聚集—源外油气运聚成藏;断裂一输导层运移体系输导—断裂反转构造圈闭聚集—源内(古生界)源外(中生界)油气运聚成藏;断层—输导层运移体系输导—逆掩断层背斜(断鼻)构造聚集—源内(古生界)源外(中生界)油气藏成藏模式3种类型的断裂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陆相断陷盆地中,断裂与砂体是构成油气运移输导网络的主要要素。为了探究断砂组合输导条件控制下的油气运聚规律,本文对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区的断砂组合样式进行了划分,并通过断裂、砂体输导性的定量评价分析了不同样式断砂组合对油气运移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依据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同,划分了油源断裂与多套砂体上下叠置组合、输导断裂与砂体顺向或反向阶梯式组合、调节断裂与砂体"Y"字型组合,共3类4种断砂组合样式,在空间上形成了"接力式"的成藏模式。断砂组合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控制了油气藏的类型;油源断裂与多套砂体上下叠置组合主要控制形成岩性-构造、断块类油气藏,输导断裂与砂体顺向或反向阶梯式组合控制形成断块、断鼻和复合类油气藏,调节断裂与砂体"Y"字型组合控制形成断块类油气藏。②控制了油气的运移过程;油源断裂根部与大面积砂体组合沟通深层烃源,在油源断裂活动时,油气先沿断裂运移至浅层,并远距离运移至断阶区高部位富集,输导断裂与砂体顺向或反向阶梯式组合为油气提供阶梯式垂向-侧向运移通道,调节断裂与砂体组合则对油气富集起再调节分配作用。③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部位;当断裂输导概率f >50%,砂地比>0.50时,断砂组合起完全输导作用。在中浅层,油气沿输导断裂运移,输导断裂封堵性控制成藏;在中深层,油气富集程度则与砂地比值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宋国奇 《地质学报》2007,81(9):1208-1214
根据盆地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共性,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断-拗转换期与断-拗转换体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该体系的构造、沉积特征及油气藏类型。认为以油源断裂和骨架砂体(不整合面)构成的陡坡带"T"型输导体系、缓坡带复式"T"输导体系和具"S"型的古地貌是控制地层超覆油气藏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油气运移通道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通道空间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通道的三种主要类型。据此提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三种基本输导层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它们在地下又可构成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由不整合面—断层、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四种组合,成为油气运移的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通道类型控制着油气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层可控制地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不整合面—砂体组合、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裂、砂体—断层组合、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组合构成的输导层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哈山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造成地层的重复、缺失或倒转,地质结构复杂,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研究区的高效勘探。以已发现的油气藏和探井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单元解剖、地质与地化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方法,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手段追踪油气运移路径,明确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输导配置样式,建立了4种油气运聚模式。研究结果认为:玛湖凹陷和哈山地区发育的风城组烃源岩在水体盐度、氧化-还原性等沉积环境指标方面存在差异。原油(油砂)生物标志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多参数运移路径示踪表明,浅层斜坡带与中深层推覆-冲断带的原油具有不同的油气来源,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油气输导系统:斜坡带的原油来源于玛湖凹陷的风城组烃源岩,其生成的油气通过“断-毯”高效输导路径运聚成藏,具有远源供烃、横向输导的特点;推覆-冲断带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哈山地区的风城组烃源岩,整体表现为烃源岩近源供烃、断层垂向输导的成藏特征,可进一步细分为3种运聚模式:推覆叠置区断裂、溶蚀孔缝发育,为“断-缝”复杂网络输导,冲断叠加区为“断层-砂体”阶梯状输导,褶皱变形区为断层优势输导-砂体辅助输导。上述研究成果对哈山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渤中坳陷东营组沉积期以来快速沉降和强烈断裂活动的地质背景导致其呈现出不同于渤海湾盆地其他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凹陷周缘凸起带成为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输导体系的分布与演化控制了油气运移和成藏.在阐明渤中坳陷大型油气系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多种资料分析了各类潜在输导通道的发育特征及其空间配置, 识别出断裂主导型、砂体主导型和不整合主导型3类控藏输导体系.凸起边缘继承性的长期断层充当了垂向流体释放和油气运移的主输导通道, 控制了凸起带上新近系储集层中的油气聚集.特别是在构造活跃期, 开启的长期断层成为油气快速垂向运移的首选通道.古近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的连通性砂体与活跃烃源岩直接接触, 不仅是早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 也是晚期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始发站.因此, 它们不仅控制了古近系圈闭的油气聚集,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控制了凸起带新近系圈闭的油气供给.不整合T8是中生代末区域构造变革的产物, 其渗透性因风化作用而得以提高, 充当了深部侧向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 控制了潜山储集层中的油气成藏.3类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的时间、部位、速率和规模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断裂主导型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系统研究塔河油田碎屑岩油气运聚过程,针对研究区目的层的地质特征,文章采用流径和逾渗综合方法进行油气运聚模拟分析。该方法基于断裂-砂体输导格架来开展油气运聚模拟,首先通过断层的分级、分期研究,结合实际资料形成了断层开启性判别标准,进而建立断层输导格架模型;综合使用压实曲线和孔渗关系,利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砂体输导格架模型。在断裂-砂体输导格架基础上开展了油气运聚模拟,模拟结果与现有的油气藏吻合较好,表明流径与逾渗综合法是一种模拟研究区目的层油气运聚过程的有效方法。同时,利用模拟结果,明确了主要目的层的潜力区域,对研究区碎屑岩的勘探部署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西缘春光探区具有多层系立体含油特征,单个油气藏规模小、数量多且富集高产,主要发育有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源对比表明,西部稀油和中质油油藏主要为四棵树凹陷油源,东部稀油和稠油油藏主要为昌吉凹陷油源,不整合、厚砂层、断裂构成了春光探区油气运移的立体输导体系,冲积扇、辫状河和三角洲砂体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油气成藏具"多源供烃、断层纵向输导、毯砂横向输导、砂体尖灭带富集"特点,多源供烃是油气藏富集的基础,"多维度"输导体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砂体的展布控制着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9.
恩平凹陷隆起带远离洼陷生烃中心,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基于浅层断裂埋藏浅、活动晚、封闭性弱的特征,提出穿断成藏模式成功地指导了隆起带勘探,发现一批商业性油田。对恩平凹陷南、北隆起带浅层主要油田成藏特征进行剖析,阐述了浅层油气穿越未成岩断裂运移富集成藏模式及其成因机制。断层岩弱成岩导致有限油柱封闭高度与油气强充注是其形成机制,弱成岩是关键。断裂-输导砂体-构造脊构成多次穿断运移的地层格架,油气充注强度与圈闭汇聚能力的平衡控制穿断运移路径上圈闭的富集程度,断-储排替压差控制穿断过程中油气垂向侧向分流。穿断运移成藏模式对浅层油气成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恩平凹陷南部隆起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部隆起带是恩平凹陷的主要成藏带。利用基础资料, 系统分析了南部隆起带油气成藏的条件与特征, 总结了南部隆起带油气成藏的模式。恩平凹陷南部隆起带油气主要来自北侧EP17洼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 南部隆起带之下缺失文昌组沉积, 存在油气的有利仓储区, 油气通过沟通有利仓储区的断裂运移, 主要有仓上-上盘诱导裂缝带垂向输导-连通砂体侧向输导-滑动破碎带侧向封堵-断块油气藏、仓上-上盘诱导裂缝带垂向输导-连通砂体侧向输导-它源自圈背斜油气藏以及仓上-下盘诱导裂缝带垂向输导-连通砂体侧向输导-滑动破碎带侧向封堵-断鼻油气藏3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断裂带的结构特征及其对油气的输导和封堵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智平  陈伟  薛雁 《地质学报》2010,84(4):570-578
断裂带是具有复杂结构的三维地质体,其内部可以划分为低渗透性的滑动破碎带、高渗透性的诱导裂缝带等具有不同物性特征的结构单元类型;受各种地质条件和因素的控制,不同性质及活动强度的断裂带、断裂的上下盘、同沉积断裂的不同深度,其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存在差异,这导致了断裂具有对油气输导、封堵的双重性和时空差异:诱导裂缝带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而滑动破碎带则具有较强的横向分隔性;同沉积断裂下部对油气的横向封堵性要明显强于上部;断裂活动早中期对油气的输导性要强于晚期及断裂活动停滞期。精细刻画盆地内部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对于分析断裂在油气运聚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辽西凹陷辽西1号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辽西凹陷是位于渤海海域东北部的一个新生代凹陷,勘探证实辽西南洼陡坡带发育受辽西1号断裂体系控制的断块圈闭,且各个断块油气富集程度具有差异性。通过对辽西凹陷南部辽西1号断裂及其派生断裂静态特征和动态演化分析,文章重点解析了不同类型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辽西1号断裂体系包括辽西1号断裂及其派生调节断裂,两者分别具有"早断晚衰"和"中断晚衰"活动特征;东营期,辽西1号断裂"S"增弯段诱发陡坡带隆起效应及其调节断裂的发育,两者共同控制了挤压型构造圈闭的发育;调节断裂对油气运聚具有分段控制作用,调节断裂陡坡段具有压扭性质,断裂结构带相对致密,利于油气的封堵,调节断裂洼槽段具有拉张性质,断裂结构带相对疏松,利于油气运移;调节断裂压扭段与主走滑位移带夹角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夹角大小与油气富集程度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继承性断裂带特征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松辽盆地沉积盖层发育三套断裂组合,即张性断块构造断裂组合、张性断块构造-滑脱型正断层组合断裂组合、扭动断裂组合。三套断裂组合主干断层具有继承发育特点,形成继承性发育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深部构造格局、中浅层沉积体系的发育与展布以及盖层的构造变形,而且对盆地油气系统中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继承性发育断裂带周围是盆地油气的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14.
云金表  周波 《世界地质》2014,33(1):137-144
笔者探讨了断裂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它是制约塔中隆起及北围斜区油气分布规律的关键因素。基于地震资料断裂解析,塔中隆起及北围斜区断裂体系主要由北西—南东延伸的压扭性断裂带与北东—南西延伸的走滑断裂构成。断裂体系主要形成于中晚加里东中期,此后经历了晚加里东、晚海西和喜山期的继承性活动与改造。中加里东中期构造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定型期,断裂不仅控制了构造带发育,也是风化壳岩溶储层、礁滩相储层、热液溶蚀碳酸盐岩储层形成关键因素。断裂带后期活动为油气运聚提供了通道,北北东断裂是油气由北部坳陷向隆起长距离运聚的主要通道。断裂带的复杂性造就了研究区油气具有沿断裂带分布,成藏模式多样,差异富集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断层垂向封油气性综合定量评价方法探讨及应用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0  
付广  吕延防  祝彦贺 《地质科学》2005,40(4):476-485
在断层垂向上封油气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建立了原油通过断裂带运移速度与断层填充物粒度、倾角和泥质含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断裂带粒度、泥质含量和倾角,基于求取油气通过断裂带运移速度的大小,建立了利用油气通过断裂带运移速度研究断层垂向封油气性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分别应用于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和车古20潜山主要断层垂向封气和油性评价中,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质条件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用于评价断层对油气的垂向封闭性均是可行的,是一种综合定量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箕状断陷是中国东部陆架边缘盆地常见的洼陷样式,其陡坡带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之一。控洼边界断裂对于陡坡带油气成藏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内部结构导致下盘油气成藏模式不同于上盘。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洼控洼边界断裂(X断裂)为例,分析认为其为一条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大断层,发育完善的破碎带和断层核二元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X断裂对下盘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上盘的差异。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评价认为,X断裂发育连续的致密断层岩,在主要目的层具有良好的侧向封闭性;导致两盘成藏差异的是断层垂向封闭性。X断裂下盘油气成藏的运移方式异于上盘,由于断层核的遮挡,油气并不是直接充注圈闭,而是通过断层末端或者转换带的连通砂体以类似于螺旋楼梯式的方式运移至下盘。综合认为,X洼下盘断圈构造具有勘探潜力并得到了钻井证实。  相似文献   

17.
付广  于桐 《沉积学报》2023,41(1):270-279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附近断砂空间配置圈闭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附近源断砂空间配置油气运聚机理及有利部位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源岩排烃分布区和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确定断裂附近源断空间配置油气运移有利部位;通过断裂侧向封闭分布部位和油气储集砂体发育部位,厘定断裂附近断砂空间配置油气圈闭部位,两者叠合建立了一套断裂附近源断砂空间配置油气运聚有利部位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4条分支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源断砂空间配置油气运聚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旧州4条分支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源断砂空间配置油气运聚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F9断裂、F8断裂中部西南及东北部局部和F7断裂西南部,有利于下伏沙四段源岩生成油气沿断裂附近源断空间配置油气运移有利部位向上覆沙三中下亚段断砂空间配置圈闭中运聚成藏,与目前旧州4条分支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裂附近源断砂空间配置油气运聚有利部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库车前陆盆地构造挤压作用下的天然气运聚效应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克拉2气田为例,探讨了喜马拉雅晚期强烈构造挤压作用下天然气的运聚效应。构造挤压引起流体压力的快速增加,打破前期相对稳定的流体势场;断裂带为相对低应力区,不增压或与周围岩层相比增压相对小,成为相对低势区,岩层中的天然气向断裂处汇聚,使断裂带势能增大;构造挤压使地层发生破裂和已有断裂开启,同时垂向上气势梯度也大幅度增大,深部天然气沿断裂的垂向运移动力得以增强,断裂带处汇聚天然气沿开启断裂向上部地层快速运移,并侧向充注区域性盖层下的砂体,最终在构造挤压作用下的相对低气势区聚集。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库车前陆逆冲带盐下断背斜、背斜构造挤压作用下为相对低气势区,油源断裂发育,构造强烈活动使断裂开启,垂向上气势梯度大幅度增大,保存条件较好,为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天然气有利聚集区。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挤压强烈,对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前陆盆地构造挤压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研究,对指导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大庆长垣南部两翼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长垣南部构造两翼葡萄花油层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水分布复杂、油气聚集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两翼油气资源探明率低、探明储量动用效果差。利用测井、地震、试油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在系统油源对比基础上,结合断裂系统划分标定油源断裂,分析断裂与砂体配置关系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建立成藏模式。研究得出,大庆长垣南部葡萄花油层油主要来自于本地下伏青一段源岩,主要排烃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及其后,因此,坳陷期形成、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层以及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裂为主要油源断裂,油气沿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至葡萄花油层,受砂体规模及断层侧向封闭性限制,油气在葡萄花油层中侧向运移距离较短;油源断裂为主要控藏断裂,宏观控制葡萄花油层油水平面分布,油源断裂与砂体空间配置控制着油气聚集层位及范围;油源断裂下盘、反向断阶、单斜式地垒和顺向断阶等高位断块为两翼有利油气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