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深圳市龙岗岩溶塌陷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维国 《广东地质》2002,17(4):42-49
通过对深圳市龙岗区岩溶塌陷灾害的综合地质勘查,查明了岩溶发育特征及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同控制岩溶塌陷的6个主要因素为岩溶地下水作用、降雨和地表水、振动作用、重力与荷载、抽排地下水及坑道突水,分析了岩溶塌陷的危害性,对潜在塌陷区进行了预测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塌陷灾害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式机制与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论述了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岩溶塌陷的时空规律及岩溶塌陷的治理,指出了导致岩溶塌陷因素的多样性,塌陷成因的复杂性,因而其治理方法也应采用综合治理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唐山市岩溶地面塌陷区为依托,提出了单因子图迭置分析的岩溶地面塌陷危险区划分原则和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软件系统KLC,并对唐山市城市岩溶塌陷进行了综合分区评价。以此为基础对岩溶塌陷宏观减灾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防止岩溶塌陷为目的的地下水优化管理方案,使地下水状态在岩溶地面塌陷危险区形成最不利于塌陷产生的水动力状态,以实现全区塌陷危害最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岩溶塌陷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塌陷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地质灾害,发生在城市的岩溶塌陷不仅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毁坏建筑物,而且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岩溶塌陷稳定性评价的关键是找到各种影响因素与岩溶塌陷的关联关系。通过分析岩溶塌陷的成因与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计算步骤。以唐山市为例,建立了岩溶安全性评价模型,预测了唐山市岩溶塌陷稳定性分布。分析了计算结果,并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柳江水源地岩溶地面塌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秦皇岛市柳江水源地开采岩溶地下水,出现地面沉降、开裂与塌陷。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总结了本区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地面塌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龙岗区岩溶塌陷灾害及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深圳市龙岗区岩溶塌陷灾害的系统工程地质调查,阐明了岩溶塌陷灾害的地质环境和成因机理,系统分析了岩溶塌陷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危害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溶塌陷灾害对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铜陵地区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及防治方向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铜陵地区一些岩溶充水矿山及岩溶水源地不断出现岩榕塌陷,其规模较大,成灾严重。本文叙述了该区岩溶塌陷的地质背景及其特征,对岩溶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动力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针对岩溶塌陷的危害,初步提出了防治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吴亚楠 《中国岩溶》2020,39(2):225-231
文章总结泰安市城区—旧县水源地内岩溶塌陷的发生发展历程,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最新的野外调查统计结果,对影响研究区岩溶塌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探明了岩溶塌陷的发育条件及诱发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发育较强、断裂带附近、土层厚度小于30 m的区域;发生塌陷区域的土层结构以二元结构为主,其次是多元结构;塌陷大多发生在汛期,尤其是在大型降雨之后;(2)强烈的地下水开采活动引发的岩溶水大幅度波动是塌陷发生的最主要诱发因素,且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附近波动时最易引发塌陷;外界对土体的扰动也对塌陷有一定的影响,泰安城区旧镇铁路交汇处的塌陷与列车行车震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分析以往岩溶塌陷的研究方向和程度,建议今后的研究重点应为塌陷过程演化监测与模拟、塌陷预警预报方法探索及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9.
隐伏碳酸盐岩区第四系松散盖层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被第四系松散岩类覆盖的碳酸盐岩分布区,由于地下水动力条件改变(如水源超采、矿山排水、矿坑突水等引起的岩溶水位变化),常引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为了解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与发生岩溶塌陷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山东省岩溶矿区和供水水源地历年来发生的岩溶塌陷分布规律、形态特征及发生过程等,采用应力平衡法剖析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与松散盖层的稳定性,为隐伏碳酸盐岩区工程地质勘察和岩溶塌陷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岩溶塌陷两级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针对目前岩溶塌陷评价及预测指标选择及评价方法的不足,指出岩溶塌陷评价指标具有分级的特点,并应用模糊数学知识,建立了岩溶塌陷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检验,证实该模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对岩溶塌陷进行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1.
GIS支持下的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论证利用GIS技术进行岩溶塌陷危险性定量评价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提出了通过发展接口程序将岩溶塌陷评价模型与GIS技术有机结合以快速、准确地完成评价工作的思想,为科学预测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并结合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评价的实例,详细论述了GIS支持下岩溶塌陷模糊层次评价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岩溶土洞发育区地基塌陷的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溶土洞是一种特殊的岩溶现象,具有埋藏浅、发育快、分布密、易引发地面塌陷的特点,地工程建设危害极大。本文以郴州师范学校教职工生活区地基塌陷治理工程为例,对岩溶土洞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及地基塌陷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简要介绍了岩溶土洞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云南南伞盆地岩溶塌陷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伞盆地的主要地质灾害现象———岩溶塌陷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岩溶塌陷的控制条件、影响因素及岩溶塌陷机制。将岩溶塌陷发展演化过程划为三个阶段,分析了岩溶塌陷的发展演化趋势,并结合人工影响因素对岩溶塌陷灾害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玉林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GIS技术的发展为地质灾害的资料管理、危险性评价及对策研究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玉林市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统是以GIS软件—MapInfo为平台,针对岩溶塌陷的特点,用VB语言进行二次开发的集数据管理、分析统计、输出为一体的综合系统。系统中录入了建国以来,玉林市发生的71次岩溶塌陷灾害事件,共414个塌陷坑的详细资料,及30多个与岩溶塌陷有关的其它专题信息。分别归类为岩溶塌陷信息、市政信息、勘探信息、水文气象信息、玉(林)柴(油厂)塌陷子系统等。此外,系统提供了信息查询、制作专题图、统计分析等功能,方便、快捷地为地质灾害管理、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等部门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泰安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文章介绍了山东省泰安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历史及现状,从地下水动态与地质环境监测结果入手,讨论了泰安岩溶塌陷的形成机理,并根据当地的防治实践,提出了岩溶塌陷防治的对策建议。即①减少岩溶水开采量以保持岩溶水水位的基本稳定;②被动避让;③加固建筑设施地基。  相似文献   

16.
莱芜铁矿田中,一般情况下地表水、第四系潜水与岩溶水无水力联系,地表无塌陷产生,只有在新构造断裂发育的地段,才有可能产生岩溶地面塌陷。而在这些地质,灰岩顶部岩溶裂隙发育的程度,覆盖层结构,地表水、第四系潜水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均有新构造断裂控制,而这几方面正是岩溶地面塌陷产生的必要条件,所以,莱芜铁矿田中的岩溶地面塌陷由新构造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17.
坛状圆柱状岩溶塌陷预测模型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土力学和结合水动力学原理,在以往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承压、承压变负压、负压条件下的3个坛状圆柱状岩溶塌陷预测模型,对塌陷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模型可以用于岩溶塌陷预测。本文最后运用所建模型对桂林某地-土洞进行岩溶塌陷预测尝试。  相似文献   

18.
枣庄市岩溶塌陷形成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枣庄岩溶塌陷始发于1981年,是全国较早发生岩溶塌陷的地区之一。多年来,随着对地下水开采量的逐渐增加,岩溶塌陷随之加剧。  相似文献   

19.
铜陵市小街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岩溶,土体,地下水流场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了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指出“水动力条件的突变”是区内塌陷集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对岩溶塌陷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枣庄盆地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易发区划分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枣庄市是碳酸盐岩分布较广的地区之一,也是以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为主的城市。20a来,岩溶塌陷灾害比较严重,在山东省较为突出,已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制约因素和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为防治灾害的发生、发展,在研究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依据岩溶塌陷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规模和强度等,采用袭扰系数法对岩溶塌陷易发性进行分区,划分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对高、中易发区提出了监测、勘查、工程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措施,有的放矢地预防岩溶塌陷灾害,使地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