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丁华  赵瑞雪  沈弋  张浩楠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02-2023050002
本文选取中国西北地区90处重点丹霞地貌(广义)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遗迹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并采用Arc GIS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我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的整体空间分布,呈西北—东南方向“L形”分布,本文运用最邻近指数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得出其空间结构类型为集聚型,并形成5个高密度区。目前,研究区存在保护利用家底不清、顶层设计匮乏等问题,未来应通过建立丹霞地貌脆弱性评价和措施体系,推进世界丹霞地质遗迹品牌和IP建设等途径,探讨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广义)保护利用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2.
丁华  赵瑞雪  沈弋  张浩楠 《地质论评》2023,69(6):2274-2284
笔者等选取中国西北地区90处重点丹霞地貌(广义)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遗迹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并采用Arc GIS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我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广义)的整体空间分布,呈西北—东南方向“L形”分布,笔者等运用最邻近指数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得出其空间结构类型为集聚型,并形成5个高密度区。目前,研究区存在保护利用家底不清、顶层设计匮乏等问题,未来应通过建立丹霞地貌脆弱性评价和措施体系,推进世界丹霞地质遗迹品牌和IP建设等途径,探讨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广义)保护利用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3.
青海东部诸多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广泛分布着陆生红色碎屑岩地层。受构造活动影响,在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形态各异的丹霞地貌景观,从形态上初步可分为"陡崖式"、"象形式"、"宫殿式"和"蜂窝式"等几种类型。青海东部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试图通过对掌握的丹霞地貌景观的地质地貌特征的阐述,说明青海东部丹霞地貌景观的地学研究价值、景观资源保护价值和旅游科普价值,以期从加强地质地貌学研究的角度促进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变暖,全球的降水形式、分布格局都在发生着变化,其中干旱区的降水变化尤为引人瞩目.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量和大气中的含水量均呈现出增加趋势.通过研究认为这种"暖湿"是一种干旱区湿润程度的改善,并不会改变其干旱少雨的基本气候特征.西北地区降水的形式和性质都和我国东部地区有着根本的差别,降水增加主要是极端和短时对流降水的增加.另外,降水增加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区的内陆河流域,该流域内的干旱地区的农业生态问题并非富水就能解决;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等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是山区降水和冰雪资源;科学理性地认识西北地区降水增加,是正确处理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科学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紧缺,自然湖泊湿地、天然植被绿洲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对地下水生态水位具有强烈依赖性,因此,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干旱区不同类型生态状况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关系的机制研究,构建了以浅层地下水埋藏状况为核心要素的"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它由地下水对自然湿地景观维持性、天然植被绿洲维持性、农田土地质量维持性及其隶属的6项要素指标构成;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应用结果表明,该套指标体系可为西北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提供参考,同时还表征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脆弱,生态功能较弱和弱的分布范围占示范应用区总面积的87.86%,地下水生态功能强、较强分布范围仅占5.07%.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保护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湟水流域水文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武 《水文》1995,(6):52-55
湟水流域水文特征郭武(青海省水文总站)1自然地理概况湟水流域(仅为青海省境内、且不包括大通河流域,下同)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青藏高原一个特殊的自然地理单元和生态系统。湟水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其流域呈树叶状,西北高、东南低,干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地理位置介于...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水资源特征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重点在对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及赋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对不同地质-水文地质类型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前景进行了评述, 指出地下水资源对于解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缺水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西北地氏水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程驰  周爱国  周建伟 《地球科学》2013,38(3):641-648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丹霞地貌最早的国家, 随着2010年"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 丹霞地貌作为一个地貌类型的名称已走出国门被世界所承认.在介绍广西桂平白石山丹霞地貌空间分布和景观特色基础上, 对其形成条件和过程进行分析探讨, 指出: (1)白石山丹霞地貌典型集中、类型齐全、景观独特, 具有典型的"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特征; (2)白石山丹霞地貌是古近纪山间盆地沉积的红色碎屑岩, 由构造运动盆地隆起、侵蚀、溶蚀作用、流水切割以及重力崩塌等内、外动力作用塑造形成; (3)白石山丹霞地貌具有地层沉积时代新、形态宏伟的特色, 在各丹霞地貌中较为罕见, 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丹霞地貌定义、分类及丹霞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霞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得名,是一种发育赤壁丹崖群的特殊地貌类型,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不断升温而成为景观地貌学关注的重要对象,但其中一些基本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本文从命名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我国区域地质发展史角度出发,重新厘定了丹霞地貌的定义与分类,强调丹霞地貌的三大基本要素:赤壁丹崖地貌特征、燕山旋回以来陆相红层基础和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地质营力。西北地区也广泛发育丹霞地貌,一类是黄土覆盖下的古丹霞,另一类是干旱区片流侵蚀和泥乳贴膜的丹霞。丹霞作用是对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经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化剥落等多种地质作用的统称,其产物就是丹霞地貌。岩性控制和崖壁片流垂蚀是丹霞作用的两种特殊机理。红层盆地的沉积相及其岩性差异控制着丹霞地貌的发育及其景观类型,据此在地貌发育的构造、外力和时间三个因素基础上增加了岩性因素。南方典型的红层盆地中,边缘冲积扇相粗碎屑岩地区可经历青年、中年和老年等发展阶段,盆地中央湖泊相泥岩、粉砂岩却没有经历过绝壁陡崖发展阶段。暴雨水流在丹霞崖壁上发生近垂直向下的侵蚀作用叫片流垂蚀作用。其中冲蚀作用形成竖状沟槽、竖状洞穴,涡蚀作用(借助风力吹动发展成垂直崖壁的涡旋)形成圆锥状洞穴、串珠状洞穴,后者使得洞穴沿软弱岩层分布,进一步扩大成扁平状洞穴。这些洞穴形成年代具有垂向一致性,不具有上老下新变化趋势,而在水平方向上,不同部位洞穴的形成年代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考察报告──关于黑河、石羊河流域合理用水和拯救生态问题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一九九五年十月)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有水是绿洲,无水变荒漠,水多盐碱化"。为积极寻求解决西北水资源问题的对策,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于1995年...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6,(4)
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高山冰川及融雪是流域主要的补给来源,因此,与其他河流洪水成因相比,更加具有融雪性洪水特征。通过对新疆宁家河流域洪水形成特点和规律的分析,进一步阐明研究区洪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洪措施。这对于干旱区流域的洪水防治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2008年5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因地质灾害导致的388起重庆干线公路断道基础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干线断道区域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干线公路断道多发生于5~9月雨季期间,坍方、上边坡滑坡及路基垮塌是导致重庆干线公路断道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断道突发区域主要集中在渝东北片区南部、渝东南片区中部和渝中片区东部的中低山地貌区。随着渝东北片区、渝东南片区向渝中片区直至渝西片区的过渡即地势由中低山到丘陵的延展,干线公路断道数量快速降低,断道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且区域断道类型分布与断道持续时间分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45a来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及其标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布达  王国杰  姜彤 《冰川冻土》2007,29(2):176-182
利用西北地区(73°~113°E,30°~50°N)157个气象站的1960—2004年日降水观测资料,通过非参数趋势检测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年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根据降水特征的差异,西北地区可以划分为西北东北部、东南部、西北部、西南部、中北部及中南部等6大区域.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步递减,降水变化趋势则是东南为负、西北为正,变化幅度东南大于西北.根据每个分区的降水序列标度特征,采用消除波动趋势分析方法,对6个分区45 a来降水时间序列所纪录的大气动力过程影响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定量区分区域气候系统和局地要素对不同区域降水贡献的差异及其年代际变化.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能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敏感,是双碳目标战略实现的难点和关键区域,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分析近40年间碳汇用地演化的基础上,揭示了碳汇的时空变化规律,深入探讨了碳汇变化与地形地貌、温度和降水等主要驱动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碳汇用地类型整体变化不大,但局部有一定的变化。(2)2020年生态碳汇量约为5 826.44万tC/a,其中林地占主导地位,其次为草地、水域、耕地、湿地、未利用地;碳汇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西北片区)、宁夏;碳汇强度大小依次为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西北片区);40年来碳汇量变化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个别区域在某一时期有所下降。(3)碳汇驱动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降雨和气温,地形地貌决定了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碳汇强度与降水呈强正相关性,与气温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NOAACHAIN监测近10 a来中国西北土地覆盖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近10 a来,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覆盖发生显著的变化. 利用基于遥感的中国西北土地覆盖动态监测系统NOAAAVHRR Processing Chain (NOAACHAIN), 预处理1 990年7~8月和1999年7~8月NOAAAVHRR影像资料, 对预处理过程的大气纠正和几何纠正方法及有关参数的计算进行详细的介绍. 对计算的参数NDVI进行统计, 获取两个时期土地覆盖变化的数据. 从NDVI差值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西北植被指数普遍减小, 植被退化严重, 严重退化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东部农牧交错区、新疆的天山地区和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地带等;中度退化地区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的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南部、甘肃的民勤地区、陕西北部和甘肃庆阳地区北部等. 植被增加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伊利河流域、新疆北部、青海南部、甘肃兰州附近和陕西的秦岭等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如何科学处理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一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难点课题之一。关于流域中上游生态输水与尾闾湖水域面积(或湿地面积)关系的定量化研究较少。以我国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尾闾湖—青土湖为例,利用GSFLOW建立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耦合模型,其中采用...  相似文献   

17.
正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祁连山中段北麓低山丘陵带的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临泽县境内,面积约517平方公里。这里是国内罕见的丹霞地貌景观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既有类似广东丹霞山的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特景观,又有类同新疆五彩城的斑斓色彩景观;其中丹霞地貌类型比较齐全,幼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和消亡期丹霞均有分布,特别是"窗棂式、宫殿式"地貌景观类型十分发育,属国内第一,具有丹霞地貌所特有的"顶平、身陡、麓缓"的外貌特征;彩色丘陵具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滇东南浅水湖泊异龙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泊不同位置的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测试,结合流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特征,分析了异龙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异龙湖表层沉积物沉积类型主要有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以及砂-粉砂-粘土3种,其中以粘土质粉砂类型为主,其次为粉砂质粘土。粉砂(4~63μm)为异龙湖表层沉积物优势粒径成分,其含量介于57.08%~82.41%,其次为粘土(小于4μm),介于11.22%~35.58%,砂组分(大于63μm)含量最低,含量介于0.16%~25.80%。异龙湖表层沉积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粉砂类似同心圆的空间分布特征,其含量由湖区的中间地带分别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增;而粘土含量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由于受断层影响,异龙湖表层沉积物各粒度组分形成了西北、东南两个相对对称的区域;西北湖区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同时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沉积物类型主要有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其中以粘土质粉砂为主;而东南深水湖区由于受人为干扰因素较弱,可以视为认识自然状态下物质搬运过程、探讨水动力特征以及研究自然湖泊沉积和气候变化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19.
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以地质遗迹为核心。甘肃临潭冶力关国家地质公园主要以丹霞地貌、滑坡堰塞湖和西北岩溶地貌为主,集旅游、休闲、探险和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公园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属中秦岭断褶带,地质遗迹丰富典型且在西北稀有,可分为3大类7类13亚类。通过定量评价可以看出,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学观赏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区内出露上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以区域大型褶皱构造为主,冶海古滑坡形成的堰塞湖规模巨大,滑坡遗存特征明显,保存完整,发育的丹霞地貌为典型的西北高寒湿润型丹霞地貌,在构造地质学、地层学、灾害地质学、地貌学以及生态学等各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冶力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状况,深入的进行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丝路经济带地质遗迹资源特征与旅游扶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西北丝路经济带经济社会的复兴,开发全域地学旅游,实现产业精准扶贫,成为丝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中国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运用"遗产廊道"理论,基于旅游网络集群与实证调查相结合,开展丝路经济带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是地质公园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风蚀地貌、冰川地貌、丹霞地貌、峰林地貌、地质剖面地貌、生物化石地貌、河流地貌、岩溶地貌和地质灾害地貌等类型。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丝路经济带精准扶贫的利器,"地质遗迹调查+"特色旅游扶贫模式正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