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东濮凹陷沙一段、东营组油气藏分布受古近纪构造格局控制,而新近系油气藏主要与新生的近东西向断层有关;浅层油气主要有2期注入,分别对应东营组、明化镇组沉积末的构造运动期,多数油气藏形成于东营组沉积末期,局部油气藏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仍有烃类充注,部分油气藏在此时发生了调整、破坏。  相似文献   

2.
伏龙泉断陷是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的次级构造单元,处在反转构造较为强烈的背斜带上。在研究区基本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伏龙泉断陷油气成藏规律及优势储层特征。伏龙泉断陷油气主要来自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的烃源岩;成藏期分为三期:泉头组—嫩江组沉积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构造运动时期、嫩江组沉积末期构造运动之后至现今。构造是控制伏龙泉断陷成藏的重要因素,断陷深部油气藏具有先成藏后致密、近源早成藏的特征,早期成藏的储层具有好的物性条件;浅部油气藏均为次生油气藏,成藏受嫩江组末期构造运动控制。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下二门油田的油气成藏机理,利用包裹体、平衡剖面和生烃史模拟等技术,详细分析了其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早期(古近纪核二末期至核一末期)油气小规模缓慢充注,形成早期小规模油气藏;中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受差异抬升构造运动影响,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形成中期大规模原生背斜油气藏;晚期(新近纪上寺组沉积末期)断裂发育,早、中期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同时深凹区核三下、上段生成的高成熟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补给,油气大规模沿断层向上运移,遇遮挡形成大量次生油气藏和气藏。  相似文献   

4.
运用沉积、成藏、构造等手段,对梨树断陷秦家屯—七棵树—太平庄构造沙河子组隐蔽油气藏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秦家屯地区沙河子组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叠置沉积,发育构造油气藏;七棵树地区为湖相沉积和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发育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太平庄构造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油气远距离运移,以构造油气藏为主。研究区源岩母质类型为Ⅱ2-Ⅲ型,TOC平均值1.48%。活跃期的断裂可以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停止活动的断裂起遮挡作用,不能作为油气纵向运移通道。登娄库组末期构造运动时间早于油气成藏时间,油气大规模运聚发生在登娄库组沉积之后。  相似文献   

5.
浓江凹陷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新生代构造特征、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尚不清楚。通过对地质录井、物探测井、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剖析了浓江凹陷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利用平衡剖面法分析了凹陷构造演化史,探讨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条件形成及运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浓江凹陷断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发育张性构造和扭性构造。在达连河组沉积时期为初始断陷期,凹陷具有双断结构。宝泉岭组沉积时期为强烈断陷期,东部洼陷发育规模明显大于西部洼陷,具有南沉北翘的特点。宝泉岭组沉积末期,凹陷经历了复杂断坳转换,地层抬升遭受剥蚀,西部洼陷带削截现象明显,富锦组沉积时期以坳陷沉积作用为主,沉积末期为挤压反转期,东部洼陷带发生挤压反转,地层上拱遭受明显剥蚀。道台桥组沉积开始,凹陷进入稳定沉降期。研究区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密切,构造活动控制着烃源岩的分布、圈闭类型及展布以及油气的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6.
陈骁  李忠权  陈均亮  李洪奎  张彤 《地质通报》2010,29(203):305-311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反转期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中坝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已发现油气与有利沉积相带、局部构造、等关系的分析,结合试采试油资料与储层厚度、物性与录井显示关系的统计分析,总结认为油气成藏发育了多套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通过对各个构造运动阶段雷口坡气藏被改造与再形成的分析,提出油气主控因素是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的古圈闭,油气藏受到破坏然后再形成的整个过程。该主识对中坝气田未来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深层系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对油气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中浅层油气藏已基本探明和投入开发,深层系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一个新领域。国内外深层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在深层系取得突破的关键是加强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认识。安棚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其深层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下亚段(Ⅴ~Ⅷ砂组)目前是河南石油勘探局的重点勘探层位。在安棚油田深层系近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剖析该区油气成藏过程,并研究油气分布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发现,安棚深层系油气藏主要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油气分布极不均匀,纵向上,核三Ⅴ砂组油气最为富集,Ⅵ砂组次之,Ⅶ、Ⅷ砂组最少;油气在平面上主要集中分布于鼻状构造轴部的泌185-泌252井一带。油气分布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及构造控制。平面上处于鼻状构造高部位,又处于晚成岩B期的远源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是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部位;纵向上,晚成岩B期的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而晚成岩A3亚期的砂体不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0.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油藏特征与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曼  吴晓智  李建忠  陈晓明  郑民 《地质科学》2013,48(4):1246-1257
三塘湖盆地属西部典型的改造型叠合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二叠系火山岩中。本文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与生烃史,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石炭-二叠纪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动态过程。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二叠纪末-三叠纪海西印支期和侏罗纪末-白垩纪末期的燕山期,油气藏的形成及后期调整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火山岩油气藏具多期运聚、多期成藏和多期调整改造成藏特征,其成藏模式为以火山岩风化壳为储集层、下覆湖相泥岩为烃源岩,油气在构造背景下,沿不整合面聚集成藏,形成下生上储地层型油藏组合模式。本文结合构造演化史分析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油气成藏过程,对西部沉积盆地下组合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具有良好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幔源成因CO2气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深部15s大剖面解译和典型CO2气藏解剖,深入剖析了松辽盆地幔源成因CO2气藏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纵向上CO2气主要富集在营城组火山岩和泉头组三、四段砂岩储层中。与深部热流体(热流底辟体和侵入体)直接相连的、控陷的、控制火山通道的铲式基底断裂控制着CO2气藏呈串珠状分布的特征,断裂走向拐点、端点和侧列叠覆区控制了CO2气出气点。深部热流体是CO2气藏主要的气源。与之相衔接的基底断裂活动导致幔源岩浆充注盆地,同时携带的CO2气释放进入早期喷发的火山岩中形成营城组火山岩CO2气藏。基于控藏断裂多为断陷期和泉头组晚期-青山口组早期活动的基底断裂,推测营城组CO2气藏主要成藏时期为泉头组晚期-青山口组早期。松辽盆地强烈的构造反转发生在明水组末期,挤压应力自南南东向北北西方向衰减的过程中,基底断裂复活形成正反转断层,CO2气从热流底辟体中脱出上运而聚集在反转构造带上,断层式反转构造南部比北部发育,西部比东部发育,因此松辽盆地南部比北部、西部比东部CO2气更富集。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同加拿大西部盆地同属环太平洋构造带控制的中生代内陆盆地,二者在构造环境、演化条件等诸多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松辽盆地的稠油、油砂藏有着很可观的远景储量。借鉴加拿大地球物理勘探经验及技术,勘探并开发松辽盆地斜坡地带稠油、油砂藏。  相似文献   

13.
为了预测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三、四段低渗透储层的质量,首先将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细分为早成岩阶段A、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中成岩阶段A21、A2、中成岩阶段B期。统计结果表明,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的任何沉积相的砂体均不能产出工业油气流,在中成岩阶段A22只有主河道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的耦合关系在致密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本文应用地化测试、恒速压汞、常规压汞、含烃流体包裹体等多种资料,对比了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和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气的成藏条件。研究表明:1)优质源岩生、排烃中心基本吻合超压高值区,超压到达的边界就是致密油气富集边界。2)孔喉结构约束下的松南泉四段优质储层渗透率下限为0.10×10-3 μm2,松北沙河子组优质储层的渗透率下限为0.05×10-3 μm2。3)时间上,形成致密油气藏的前提条件是源储之间应具备"先致密后成藏"的匹配关系,这是决定其成藏机理的根本;空间上,2个研究区的"甜点区"均发育在近源、强压、高渗的优质源储叠合部位,其展布特征受控于优质源储的空间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化地区是松辽盆地东部外围的油气调查新区,油气勘探程度极低,关键问题是沉积地层展布形态、盆地深部结构等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未知。笔者通过高精度重力、磁力和大地电磁等地球物理方法,获取了通化地区岩石地球物理和重磁异常变化特征,揭示了通化地区深部地球物理结构形态;认为通化地区存在4条Ⅰ级断裂和46条次级断裂,主要断裂控制着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架;首次圈定出红庙子、桓仁、沙尖子、拐磨子和木齐盆地5个断陷盆地,查明了盆地规模、中生界底面最大埋深和中侏罗统侯家屯组地层的展布形态等深部结构特征;并进一步对桓仁盆地和拐磨子盆地进行构造单元的划分。该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基础地质信息,亦对松辽盆地东部外围新区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升平地区深层成岩作用数值模拟与次生孔隙带预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预测松辽盆地深部碎屑岩成岩阶段和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展布、研究储层孔隙发育史与其他成藏要素的匹配关系,本文将传统的成岩作用研究和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在作用模型和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的综合模型。松辽盆地升平地区深层登娄库组成岩演化的研究表明,在泉头期末,登娄库组进入晚成岩阶段A1期,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储层开始发育次生孔隙;在青山口期末,登娄库组处于晚成岩阶段A—B期,登二段烃源岩进入大量生、排烃的成熟阶段,生烃时间、储层次生孔隙发育时间和圈闭形成时间匹配良好,油气藏开始形成。目前,本区的登娄库组在南部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C期,在北部处于晚成岩阶段B期。成岩指数ID=0.85~1.15,且有砂体发育的地区,即为本区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7.
通过ZW3井和ZW10井沉积层序对比和I1地震剖面的平衡地质剖面分析,对彰武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和盆地演化进行综合研究。九佛堂组与沙海组在地层叠置关系上存在3种不同叠置样式:萎缩式、一致式和超越式,是由盆地发育过程中右旋扭动造成的。九佛堂下段为盆地伸展拉张背景下的充填,发育大段泥岩和油页岩,反映可容纳空间增大和沉积物供给不足;该段具有较好生油气能力。九佛堂组上段为转换伸展背景下的充填,ZW10井代表的东部区发育大套泥岩,而ZW3井代表的西部区发育一套粗碎屑沉积,反映盆地走滑或者扭动作用的发生;走滑扭动断裂作用使得断陷中形成凸起,分隔了生烃凹陷,而且开始形成下部成藏组合。九佛堂组末期为盆地构造反转期,发生了较大规模构造反转,致使盆地东部边缘区域的九佛堂组上段遭受严重剥蚀。沙海组下段为断陷由伸展到构造扭动背景下的充填,其下部暗色泥岩发育,具有较好生油气能力;上部ZW3井和ZW10井砂岩含量明显增加,反映伴随着沉积物的足量供给与快速进积;构造扭动使盆内凸起再次发育,形成了上部成藏组合。沙海组上段为盆地萎缩背景下的充填,砂体强烈进积,盆地萎缩。沙海组末期盆地再次发生大规模构造反转,沙海组上段地层遭受强烈剥蚀。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西南部中新元古代各期原型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与多期后期构造运动的改造,造成多期原型盆地垂向叠加、各期原盆面貌不复存在,以致制约了对各期原盆面貌、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环境的深入理解,也制约了油气勘探的合理开展。本文在地震、钻井与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期华北克拉通构造背景的研究,探讨了鄂尔多斯西南部中新元古代主要阶段的原盆面貌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黄旗口期早期,在华北克拉通处于顺时针旋转的构造背景下,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地区走滑伸展裂陷,陆内裂陷槽内主要发育陆相冲积扇体系、三角洲体系粗碎屑岩沉积;晚期,随着裂陷活动减弱,区域坳陷,致使黄旗口组上部湖泊三角洲体系碎屑坳陷层序呈广覆式覆盖在裂陷层序之上。进入王全口期,随着区域构造挤压的增强,鄂尔多斯西南缘祁连造山带东段马衔山片麻状火山弧同碰撞“S型”二长花岗岩侵入,鄂尔多斯地区西南部由早期裂陷环境彻底转变为弧后挤压坳陷环境,在此挤压坳陷环境下,区域发育了一套潮坪体系含叠层石白云岩为主的王全口组碳酸盐岩沉积。随后区域遭受挤压隆升,区域缺失青白口系和南华系。  相似文献   

19.
斋桑盆地位于“一带一路”重要的沿线国—哈萨克斯坦国东北部,二叠系成藏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斋桑盆地构造演化背景,通过与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在构造沉积演化、烃源岩、储盖组合以及运聚模式的对比,揭示其二叠系勘探潜力.结果表明:斋桑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均为板块碰撞的产物,沉积体系受断裂控制;与风城组烃源岩类型相似,麦恰特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和Ⅱ型为主,源岩发育于高盐度、强还原性水体环境,为一套好-很好的烃源岩;但斋桑盆地二叠系储层中孔低渗,物性相对较好,且二叠系内部发育大套地层圈闭,可形成规模地层油气藏.综合对比分析表明斋桑盆地二叠系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裂陷式盆地的层序发育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湖控条件下的适用性探讨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尤其是陆相油气盆地占优势的中国,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已处于世界先进的行列。其中对松辽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引人注目。层序地层学理论对于陆相盆地适用性问题的探讨,产生了众多层序地层学学派。笔者总结探讨了层序控制的基本因素与盆地类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断陷期层序地层发育特点。首次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松辽盆地徐家围子裂陷盆地阶段的地层——火石岭组、沙河子组与营城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对可容空间变化与充填情况进行了研究,划分了超层序,对其中的火山岩地层、沉积岩地层分别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火山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从可容空问概念出发,把火山岩地层纳入层序框架.并对层序控制下的生储盖组合及油气勘探远景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