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是以陆相河流沉积为主的地层,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寻找该类沉积中特征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以黄骅坳陷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已有的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1个超长期旋回层序、7个长期旋回层序和若干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馆陶组发育多断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仅保留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非对称型,沉积充填以切割叠置的辫状河砂体为主;明化镇组发育稳定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上升半旋回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沉积充填为泥包砂的曲流河沉积。层序发育早期的多断坡折带内侧辫状河复合砂体是研究区新近系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2.
湖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地质与勘探》2017,53(6):1229-1239
通过钻井、测井结合野外露头分析,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思路和方法,对湖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微相研究。湖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划分出三个中周期基准面旋回(sq1,sq2,sq3),组成一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SQ1),可以在研究区内良好对比。sq1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深水滞留盆地沉积,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浊积扇网状水道沉积;sq2、sq3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浅水滞留盆地沉积,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浊积扇扇中前缘席状砂沉积。从早到晚沉积盆地海平面逐渐下降,沉积中心向西北方向迁移。参考层序地层特征,结合本区页岩气地质条件,认为东南部甘溪-大坨地区为页岩气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陈蓉  王峰  李勇 《古地理学报》2016,18(6):976-985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缓坡带新近系是以陆相河流沉积为主的地层,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寻找该类沉积中特征的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以黄骅坳陷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已有的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1个超长期旋回层序、7个长期旋回层序和若干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馆陶组发育多断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仅保留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非对称型,沉积充填以切割叠置的辫状河砂体为主;明化镇组发育稳定缓坡型层序地层模式,层序结构为上升半旋回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沉积充填为泥包砂的曲流河沉积。层序发育早期的多断坡折带内侧辫状河复合砂体是研究区新近系最有利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4.
南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是未来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然而,其研究程度低,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地层对比关系不清。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以区内12口井的钻测井资料和两口井的岩心资料为依据,开展了南华北地区及北部邻区上石炭统—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划分。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属于一个不完整的超长期旋回,内部可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和14个中期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可分为3类:(1)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类型,多发育在近岸三角洲背景下;(2)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类型,多发育在深水的潮间-潮下/潟湖环境;(3)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近于相等的近完全-完全相等的对称类型,在三角洲和潮坪相浅水区域均有发育。从南北向与东西向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剖面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区内不存在大型的或者区域性的沉积间断与不整合面,但研究区因后期构造作用,南部与北部产生“翘板式”转换抬升,局部出现剥蚀间断,形成与上、下地层假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相构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地质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确定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在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两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延长组发育7个具有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6个长期基准面旋回。根据短—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SQ1层序至SQ3层序基准面上升旋回地层样式总体上以长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为主,构成"上升不对称"型旋回结构;SQ3层序基准面下降旋回至SQ6层序地层样式则以长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为主,构成"下降不对称"型旋回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明显,沉积微相类型以(辫状)河流—(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为主。有利储层发育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  相似文献   

6.
采用露头、钻井、钻孔剖面资料对鸡西盆地北部含煤条带中城子河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和对比,共识别出2个长期、7个中期、44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下降两个半旋回构成对称型结构,在不同剖面中对应标志明显;短期基准面旋回分为对称型和非对称型两种,自盆地中部至盆地边缘基准面旋回个数递减。通过对各级别基准面旋回的分析,讨论了高分辨率层序与聚煤作用关系。长期基准面旋回总体上制约了煤层的分布规律,完全对称型旋回和不完全对称型上升半旋回聚煤作用总体偏好,是找煤远景层位;中-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聚煤作用较好,是重要工业煤层的有利赋存部位。研究结果显示城子河组第①、②、④、⑥个中期基准面旋回聚煤作用最好,是采煤及扩大远景找矿的首选层位。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剖面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实测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与层序地层的相关理论,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剖面八道湾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该剖面八道湾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平原与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均比较发育。运用层序地层学中基准面变化的原理,将八道湾组划分为2个长期旋回,并细分为3个中期旋回以及若干短期旋回。总结了露头区八道湾组A/S比值与地层叠加样式之间的响应关系:低A/S比值条件下,易形成连通性好的厚层叠加砂体,沉积微相类型较单一;中A/S比值条件下,易形成单层厚度较薄的、似毯状的、垂向上紧凑叠加的多层状砂体;高A/S比值条件下,泥岩更为发育,而砂体多呈孤立状,呈现厚层泥与薄层砂的沉积特点。通过详细解剖露头剖面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最终建立了该区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模式,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扇三角洲油气储层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梁积伟  李文厚 《沉积学报》2006,24(2):251-258
依据4个露头剖面、35口井的岩心和302口井的测井资料,按照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作为晚古生代长期基准面下降旋回的组成部分,山西组构成一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2),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短期旋回(SSC1、SSC2、SSC3、SSC4、SSC5);探讨了各短期旋回的层序结构、叠加样式和空间变化;建立了研究区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通过对基准面旋回期间体积分配和相分异的分析,讨论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有利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和控制因素;指出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早期的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形成最有利储集砂体,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应用单因素综合作图法,研究了储集砂体的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测井和岩芯资料对R国K气田PF组地层海相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从中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进一步分析短期旋回层序结构,划分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对称型3种基本结构类型,还细分出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非对称型、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近完全一完全对称型和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5种亚类型。并总结出海相三角洲短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序列、叠加样式和分布模式.为PF组进一步的精细地质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傅强  李益 《现代地质》2006,20(4):579-584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长7油层组位于延长组中下部,代表湖盆最大扩张期,主要属于湖成三角洲相。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7油层组地层沉积的基准面旋回特征,识别出1个长期旋回、3个中期旋回(MSC3、MSC4、MSC5)和15~25个短期旋回,分析得出长8油层组为三角洲环境,到长7油层组则演变为半深—深湖环境。3个中期旋回当中,MSC3、MSC4是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旋回,并在MSC4上升半旋回顶部形成盆地最大湖泛面,MSC5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对称旋回,发育浊积扇。对不同井基准面旋回的分析得出:储集层段多发育于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浊流沉积砂体中,且砂体与前三角洲泥构成的烃源岩相匹配,形成岩性油气藏。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地层格架对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俊兴  申赵军  李良  王峻  王峰  曹志松 《岩石学报》2011,27(8):2318-2326
近年来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为我们进行盆地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应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方法,将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划分出4个长期、2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整个盆地在延长期的"沉积-层序-构造"演化史表现为:LSC1构造初始沉降、湖泊形成:LSC2湖盆快速坳陷,晚期湖泊进入鼎盛期;进入LSC3,盆地周缘构造趋于稳定、盆地开始填平补齐期,湖泊开始充填淤浅; LSC4期河流沉积作用增强,盆地进入超补偿沉积阶段,湖泊被淤塞并进入残余湖泊沉积期。提出并定义了层序结构动力学概念,认为层序结构动力学是在研究层序充填过程中由于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气候、沉积作用等因素控制影响层序结构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综合划分基础上,根据一个基准面变化周期中所形成的层序结构变化特征,将层序结构划分出5种基本层序结构单元类型,即A型、B1型、B2型、B3型和C型等5种。针对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沉积体系单元具体分析了层序充填结构特征、结构类型、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层序结构发育类型及充填过程,探讨了大型内陆拗陷盆地层序结构动力学特征。首次提出了"层序结构分布律",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大型内陆拗陷湖盆层序结构分布模式,认为在没有重大构造事件、突发沉积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只有那些相邻的层序结构类型才能相互重叠地分布。  相似文献   

12.
The third-order sequences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were determined by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urface outcrops, core, 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Natural gamma curves were studied by the band-pass method. The hidden stratigraphic sequence and six lithological cycles were extracted. By examining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lithological cycles, we identified six third-order (including SQ1, SQ2, SQ3, SQ4, SQ5 and SQ6) and three second-order sequences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Ordos Basin was found to have the following speci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1) the third-order sequence growths were totally stable,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Ordos Basin was relatively stable; (2) thick sand bodies did not form in lowstand systems because of underdeveloped slope breaks; (3) the third-order sequences had diverse features at different sedimentary periods; (4)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had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tectonic belts, and the entire sequence had the filling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rovenances and multicycles. The low-accommodation Ordos Basin in the Upper Triassic was limited by slow subsidence, gentle basement paleorelief, stable tectonic settings and sufficient sediment supp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included stable developed sequences, limited preserved lowstand systems tracts, multiple depocentres and subsiding centres, development of many delta system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of the basin controlled by the gradient of the basement paleorelief, and laterally stretching sediments. Results further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third-order stratigraphic sequences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low-accommodation lacustrine Ordos Basin included sediment supply (provenance), climate and lake-level fluctuation. Overall, our cas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a low-accommodation lake basin provided a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a low-accommodation non-marine basin. Our results also predicted that the SQ3, SQ4 and SQ5 of the Qiaochuan and Zhidan areas favoured oil and gas prospecting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相,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选取了地层厚度、较深水沉积岩含量、砂岩厚度、砂地比、自生绿泥石分布、古生物化石分布和沉积构造分布等单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上下2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以发育多水系、多物源注入的环湖分布的多个三角洲为特色,东北部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西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中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较为发育。长92沉积期,半深湖沉积在盆地内较为局限,长91沉积期湖盆初始扩张达到最大范围,湖岸线向陆推移,湖域面积扩大,半深湖沉积较发育。由长92沉积期到长91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的过程,由此在长92的顶部沉积了一套具有生烃潜力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14.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C1、LC2)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3)。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实为被海岸线分割的同一沉积盆地,其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LC1长期基准面旋回(上二叠统)不对称性明显,最大海泛面MFS1对应于龙潭组中下部浅海陆棚相的泥岩,LC2长期基准面旋回(下三叠统)因后期印支运动抬升剥蚀,仅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研究区MC1旋回期(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泻湖、三角洲等海陆过渡相,各地水深相差不大;MC2、MC3时期(大隆组、青龙组)发育浅海陆棚、潮坪、泻湖及碳酸盐岩台地等沉积相,水体演变为南西深而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盆地差异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富县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对储层的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陆相层序地层与储层的关系研究得出,富县地区延长组储集岩石的发育与分布受到层序地层的控制,储层的物性特征也与层序界面及其内部不同体系域单元的关系密切,表明富县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对储层发育与分布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的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和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 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的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的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的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对延河等露头沉积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认为不整合面、冲刷侵蚀面、岩性岩相转换面和湖泛面为重要的层序界面,并划分出1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及1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延长期东、西两岸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北部主要为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体系;西南主要发育辫状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有利储集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成因、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复合成因、河口坝成因和滑塌浊积扇成因等4种类型。研究认为,随湖平面变化,在基准面升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A)与沉积物补给量(S)的比值(A/S)影响不同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的分布,并建立了沉积演化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和层序特征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杨友运 《地质通报》2005,24(4):369-37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沉积体系类型形成于不同的地质背景,物源方向和沉积环境也不同,因此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差异较大。以主力含油层段长8油组为例,辫状河三角洲体系主要位于盆地西南缘较陡坡带,砂体为长石砂岩,以槽状层理构造发育、前三角洲中有重力流沉积为特征;重力流沉积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渭北地区的长7油层段,以岩屑砂岩为主,形成于深湖环境中,发育的鲍玛组合层序有ABCE、ADE、AE和BCE型序列;东北方向水系形成了曲流河三角洲体系,主要位于盆地东北缓坡带上,三角洲分流河道伸展距离长,朵体规模大,以长石细砂岩为主,河口砂坝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