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解垃圾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以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周边土壤、地下水及下游水库水质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进行采样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法对该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重金属含量特征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Cr(Ⅵ)、Ni、Pb、Zn、Cu重金属是填埋场周边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区域采样点及下游水库中重金属含量均值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填埋场区污染状况良好;Cr(Ⅵ)含量在ZK1与R1样品中均高于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是填埋场周边地下水的主要风险污染物;ZK1~ZK4中土壤重金属元素以Pb、Cr(Ⅵ)富集为主,其达中度污染程度,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晋中地区矿井水质及其综合利用张荣华,杨家彪(晋中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晋中地区煤炭规划设计研究所)矿井水由于受井下采煤生产的污染,水中掺入大量的煤粉、岩粉和其他一些有机物,使排出的矿井水颜色成为灰褐色。从表1中18个矿井水的调查结果可看出,有7个矿井...  相似文献   

3.
矿山水土环境污染是采矿活动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我国矿山数量众多,水土污染比较普遍,尤以金属矿山最为严重,矿山水土污染防治是今后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基于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摸底调查成果资料,对矿业活动不同阶段的水土污染风险以及不同矿山的水土污染类型、特征和污染物迁移演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矿业活动过程包括勘探、建矿、开采、洗选、冶炼等多个阶段,而水土污染风险贯穿于矿业活动全过程,不同阶段的污染风险不同;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水土污染物类型、特征因开采的矿产类型不同而不同,呈现出特征污染物与矿体母岩的高度相关性;矿山及其周边污染物的迁移作用受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矿山长期持续开采条件下矿山水土污染物存在累积效应,而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的污染物扩散表现出叠加效应。通过对某典型水土环境污染案例的分析研究,初步证实了上述推断。根据我国矿山水土环境污染多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建议今后开展矿山水土污染防治工作应区分不同类型矿山、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不同污染物特征、不同污染程度,采取分类施策、系统修复、标本兼治的对策,以实现矿山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苏志华  韩会庆  陈波 《中国岩溶》2020,39(3):442-452
选取贵阳市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发布的PM2.5、PM10、SO2、NO2、CO和O3实时浓度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插值法研究贵阳市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和复合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贵阳市2014-2018年主要污染物PM2.5和PM10的年平均浓度逐渐下降,光化学污染物O3年平均浓度有所增加,空气质量逐渐转好,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效果;(2)2018-2019自然年PM2.5、PM10、NO2和O3在春季污染最严重,SO2和CO在冬季污染最严重,反映出污染源、阶段性燃料燃烧和二次离子生成等因素对不同污染物的影响不同;(3)PM2.5和PM10日变化特征为“午峰晚峰”型,峰值发生的时间因季节而异,主要由不同季节人类作息的起止时间不同所致,O3日变化为单峰型,夜间O3浓度较低,从早晨8:00点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在15:00-16:00点左右达到峰值;(4)PM2.5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部分郊区和工业区较高,市中心居民区较低的特征,指示城市建设向郊区推进。O3浓度呈现出市区低、郊区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郊区植被覆盖好,释放的天然源VOCs促进了O3生成;(5)主要污染物O3与颗粒物PM2.5和PM10在春季造成的复合污染最为严重,在夏季O3与PM10造成一定程度的复合污染,在秋冬季O3浓度最低,O3与颗粒物不产生复合污染;一天之内同一时刻O3与颗粒物不会产生叠加从而造成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5.
太原市市区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于梅(太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机动车尾气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大气污染过程看已经历了烟尘型污染、二氧化硫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三个阶段。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是由...  相似文献   

6.
中俄原油管道原油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淋滤作用下的石油污染物迁移过程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石油污染物在冻土区的迁移过程和迁移特征,研究发现:石油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油、水、气三相流体存在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其三者共同占据土样中的孔隙空间;石油污染物在冻土区迁移主要经历3个过程:吸附、迁移和聚集;石油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其各个成分和各烃类化合物迁移能力都有所不同,烃类化合物中碳数和烃类结构影响其迁移速度;冻土层对石油污染物的迁移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可有效防治土壤深层次污染。研究成果为冻土区石油污染物多相流(油、水、气)水热质迁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石油污染引起的岩土工程特性变化等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山西新工业建设与污染控制内涵刘四龙(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山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在工业以污染型结构为特征,以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必然造成山西环境污染的严重恶果。多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平衡的失调,环境污染治理累累欠帐。...  相似文献   

8.
针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磁学方法依靠自身便捷、经济等一系列优势在环境污染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总结了环境研究中磁性矿物的特征和鉴别方法及主要的环境磁学参数,回顾了磁学方法在地表沉积物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指出增进对磁性物质与污染源关系、污染物磁性形成机理的理解,加强从单纯的磁化率测量到多磁性参数的综合运用以及与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法的结合来查明污染物质的多源性、记录环境信息在时空尺度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同环境对污染物承载能力的差异性,是提高磁学方法在环境污染研究领域应用效果的关键,有利于使环境污染监测和评价由定性研究向定量化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典型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特征,对西北某省会城市石油化工场地地下水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污染场地地下水样品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检出率为100%;检出率较高的是氯代烃和苯系物,检出率分别为60%和40%。超标组分为苯和1,2-二氯丙烷,苯超标率为30%,1,2-二氯丙烷超标率10%,苯最大检出浓度达1515μg/L。场地内的原油储存罐、污水隔油池的渗漏以及石油冶炼、机械加工过程工业废水不合理排放均为该场地地下水VOCs的重要来源;VOCs的理化性质以及污染场地地下水防污性能差是影响该场地地下水环境中VOCs归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汪民  吴永锋 《地学前缘》1996,3(2):169-175
在简要评述其污染特征与研究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介绍了地下水微量有机污染的分布,污染物种类、性质、危害和来源,有机物的物化特征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污染控制技术。非极性难溶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地下水中危害最大而又最为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主要由氯代脂肪烃(CHC)和单环芳香烃(BTEX)构成。多数水溶相VOC's不易被吸附,在地下环境具有很强的迁移性,但在适当条件下可生物降解。非水溶相CHC常在地下水中积聚潜伏于含水层底板,迁移不受地下水流向的控制;非水溶相BTEX则漂浮于地下水表面。非水溶相VOC's很难产生生物降解。VOC's的去除过程复杂,许多领域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1.
浅层地下水卤代烃污染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通过对某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卤代烃(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和三溴甲烷)的测试、研究和分析,阐明了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卤代烃污染物主要是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主要污染来源是露天堆放的垃圾场、排污河渠和特殊工业企业;确定了污染源分布和包气带岩性是决定该地区卤代烃污染的两个主要因素,冲洪积扇顶部和潜水-承压水过渡带是卤代烃污染的高浓度区;最后对该地区卤代烃污染物的形成和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07~2008年进行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该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具有检出种类多、检出率高、浓度低的特点。主要的有机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2-二氯丙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苯和苯并[a]芘。对这8种主要有机污染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平面上,有机污染物分布广泛,主要为点状分布,局部地区集中检出。垂向上,随深度增加地下水有机污染减轻(1,2-二氯乙烷除外)。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有机物检出率和浓度更高(三氯甲烷除外),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受枯、丰水期变化影响最小,检出重现性好,污染较严重。与2001年相比,2008年四氯化碳检出率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有所减轻,而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检出率变化较小。文章从污染源、有机物理化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对有机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有机污染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2008年进行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发现该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具有检出种类多、检出率高、浓度低的特点。主要的有机污染物为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2-二氯丙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甲苯和苯并[a]芘。对这8种主要有机污染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平面上,有机污染物分布广泛,主要为点状分布,局部地区集中检出。垂向上,随深度增加地下水有机污染减轻(1,2-二氯乙烷除外)。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有机物检出率和浓度更高(三氯甲烷除外),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受枯、丰水期变化影响最小,检出重现性好,污染较严重。与2001年相比,2008年四氯化碳检出率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有所减轻,而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检出率变化较小。文章从污染源、有机物理化特性、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对有机污染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动态     
《湖南地质》2010,(10):10-10
“十二五”期间减排污染物将扩大到四项 近目,第六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暨第四届中国国际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会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论坛主旨报告中指出,我国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已成定局。“十二五”期间,将在减排指标选择上,适当增加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因子,将主要污染物由两项扩大到四项,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似文献   

15.
污染河流中苯系物对浅层地下水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污染河流中苯系物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室内试验选用3种天然砂土作为渗透介质,以生活污水模拟污染河流,68d以后发现,苯、甲苯和苯系物总量的总去除率在粗砂中分别为32.06%、21.39%和27.13%。在两种中砂中总去除率2号柱为76.26%、81.40%和87.99%,3号柱为68.94%、74.41%和81.69%,粗砂小于中砂,并且由于2号柱的粘粒物质含量大,其总去除率大于3号柱和1号柱。苯系物各组分浓度随深度呈递减趋势,苯系物的净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以下0.4m范围内。水动力特征的改变影响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特征,苯系物的去除机理为挥发、吸附和生物降解,其中最主要的是厌氧条件下的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6.
为查明场地污染分布特征,需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进行钻探取样,按规范的检测指标进行逐一测试。在初查和详查阶段将获得大量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数据,数据样本数量大、监测指标多,数据结构复杂,如何从场地大数据中提取价值信息已成为研究热点。以某有机污染场地为例,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OM)和K均值算法开展大数据分析,深入探讨地下水和土壤中各污染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的大数据分析可快速挖掘复杂多维的污染场地监测数据,有效完成关键信息的提取;(2)地下水中污染检出指标存在显著的聚类特征,同一聚类中的污染指标具备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场地污染物检测采取先分类后分级的优化筛选策略,减少污染物检测指标数目,从而有效降低场地检测费用;(3)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检出指标存在良好的空间相关性,这与该污染场地地下水渗流速度缓慢有关。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检出指标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有助于场地污染源的追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发展,页岩气的开发开采在全球范围有了长足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全球日渐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但是因其埋藏和开采方式的特殊性,页岩气开发开采过程可能会诱发系列环境风险,如水资源占用与水体污染、土地资源占用与土壤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害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来源与释放途径及潜在风险值得高度关注。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页岩气开发相关的资料和文献,针对国内外已经公开报道的与页岩气开发相关的几种被高度关注的毒害有机污染物(包括CH4、苯系物、多环芳烃和杀菌剂),解析其污染特征、污染来源和污染介质,评估其潜在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针对不同污染物主要释放途径和污染介质,提出污染控制建议和研究展望,希望为我国页岩气开采中污染物防控和风险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8.
太湖疏浚底泥堆场黏土防渗层阻隔污染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张志红  唐保荣 《岩土力学》2012,33(4):993-998
底泥疏浚是治理太湖污染的必要途径之一。限于目前国内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以及疏浚底泥的数量巨大,太湖雪浪底泥堆场只能直接采用下部的天然黏性土层作为防渗层而不加任何处理。为了确保疏浚污染底泥在堆放期间不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造成污染,采用渗透与阻隔、静态吸附、动态土柱等试验测定和分析了黏土层对底泥中主要污染物(总氮、氨氮、硝氮、亚硝氮、总磷、化学耗氧量(COD))渗透和运移的阻隔能力,同时得到了可用于分析污染物在土层中运移和转化规律的一些重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雪浪堆场下部的黏土层对疏浚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和阻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不同地质统计方法的渗透系数场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渗透系数场的空间变异性是影响污染物运移结果的决定因素,而地质统计方法是解决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的主要技术手段。本文利用野外场地实测数据,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和指示克里格法、顺序高斯模拟法和顺序指示模拟法四种地质统计方法,插值估测和模拟再现随机渗透系数场,进而对比研究四种渗透系数场对大尺度污染物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羽的质心位置(一阶矩)主要由渗透系数的平均值来决定;污染羽在空间上的展布范围(二阶矩)主要受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方差的影响;条件模拟克服了估计法的平滑效果,较好地再现真实曲线的波动性,渗透系数( lnK)估计方差与污染羽空间二阶矩随着条件模拟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并且顺序指示模拟程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非金属矿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大量使用化学物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包括气温变暖、酸雨增加及大气臭氧层严重破坏,并带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而大量的固体及液体污染物,包括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1 污染物类型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方式有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性三大类。污染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噪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