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脉岩分布在某地槽区一背斜构造轴部的太古代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花岗斑岩中。该区脉岩有中-基性脉岩(闪长岩、黑云母角闪岩、煌斑岩),酸性脉岩(花岗斑岩、花岗伟晶岩、霓石正长岩、石英斑岩)和石英碳酸盐脉,构成了一个脉岩群。 太古代变质岩系。下部出露在背斜构造的轴部,为黑云外长片麻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有时彼此互层出现,某些地段见大理岩夹层;上部分布在背斜构造的两翼,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质混合片麻岩,局部夹大理岩  相似文献   

2.
辽吉地区古元古界含硼岩系经过了中高级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主要由黑云母变粒岩、浅粒岩、电气石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富镁质含矿岩石组成,局部形成层状混合花岗岩。斜长角闪岩在含硼岩系内各个岩组中都有分布,岩石化学分析显示斜长角闪岩具有富钠、富镁、高铁、高钛特征,MgO含量成多众数值分布,辽东地区斜长角闪岩MgO含量高于集安地区,并且各类斜长角闪岩中硼含量都较高。辽东地区B、Cr、Ni明显高于集安地区,显示为海相地幔岩浆岩特征更为明显,集安地区则显示为变质热液改造特征。辽东地区斜长角闪岩的稀土地化显示为热液改造的幔源岩浆特征,集安地区的斜长角闪岩的稀土地化显示为壳源沉积岩特征。含硼岩系斜长角闪岩与浅粒岩稀土配分模式相似,表明部分斜长角闪岩与浅粒岩具有岩浆成因特征,而电气变粒岩、黑云变粒岩与混合岩稀土富集模式显示海相沉积泥岩变质成因,混合岩化及变质热液对原岩具有明显改造作用。斜长角闪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原岩环境为富钠、富硼的海相环境,原岩主要是海相富镁拉斑玄武岩和海相泥质岩。  相似文献   

3.
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及室内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北广水蔡家河地区较为广泛分布的条带状混合岩的成因。 本区条带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桐柏造山带根部的桐柏杂岩内的表壳岩系中。表壳岩系在工作区主要分布于杨家西湾及曾家老门,由5大类岩石组成: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绿帘石英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表壳岩系早期经历了区域性混合岩化,后期随元古代及中生代花岗岩侵入还分别发生了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在杨家西湾混合岩化作用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增强,在曾家老门混合岩化作用较为均一.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基体的岩石类型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脉体的岩石类型有:石英岩、富石英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英云间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的主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绿帘石、斜长石,它们均未因母岩的不同及是否经历了混合岩化作用而显示成分的显著差。基体中的斜长石牌号较脉体中的斜长石牌号稍高,但彼此有重叠。本区斜长石延性系数分布型式相似,没有指示出热液中心.条带状混合岩中发育着极为丰富的变晶结构和  相似文献   

4.
Schirmacher山区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位于南纬70°44′33″~70°46′30″和东径11°22′04″~11°54′00″,岩石表现出几个阶段的褶皱作用、剪切带的发育以及两期截然不同的变质-混合岩化事件。区内的岩石经受了初期阶段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紧随其后的紫苏花岗岩化。非常粗粒的含紫苏辉石、石榴石的伟晶岩呈平行条带状侵入,并使岩石转变成为混合岩。这一事件之后为角闪岩相退化变质作用与区域花岗岩化,形成了区内的主体长英片麻岩。某些变斑晶具有紧闭微褶的Si,它主要由针状矽线石包体反映出来。这些早期微褶  相似文献   

5.
《地质学报》1966,45(2)
一、区域地质 (一) 地层与岩石区内广布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及辉石麻粒岩,次为黑云母变粒岩、石榴石白粒岩、磁铁石英岩。在变质岩系之上较广泛的分布了混合岩化岩石及混合岩,沿断裂带还分布有动力变质及蚀变岩石。其中石榴石白粒岩可作为标志层。区内变质岩  相似文献   

6.
一、区域地质概况 小秦岭地区位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之北缘,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弧顶之南东以及新华夏系太行山隆起褶皱带西南端上。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是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总厚度为1万余米,形成年龄大于18.35亿年,主要岩石有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石英岩及大理岩等。区内岩浆岩种类较多,分布广泛,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其次是伟晶岩,再次是各种脉岩,生成时代大体可分为嵩阳期、熊耳期、晋宁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活动最强烈,产出岩体规模最大,分布最广泛。  相似文献   

7.
河北滦县安各庄铁矿是前震旦系沉积变质铁矿,该铁矿为航磁所发现,后相继进行了1/万,1/5千的地面磁测和钻探普查评价。本区除局部地段有震旦系,前震旦系地层出露外,大面积被第四系所复盖。前震旦系地层的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花岗和各类混合岩,前两种岩性分布范围小而零散,后者分布广泛,并与矿体直接接触。矿区出露的震旦系地层有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石英长石砂岩和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第四系为黄色沙土,灰色沙粘土和卵石,厚度十几米到180米。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前震旦系地层产状零乱。  相似文献   

8.
1 地质概况本区位于华北地洼区晋冀地穹系山西地穹列阜平地穹。依据地洼学说的观点,该区地壳发展经历了四个大地构造时期。即太古代前地槽期、早、中元古代地槽期、晚元古代、古生地台代期和中生代、新生代地洼期。区内出露太古界阜平群,由一套中深变质岩系组成。其岩石类型主要有: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浅粒岩、大理岩、石英岩及角闪岩等。本套岩石普遍遭受区域混合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以注入作用为主,交代作用不发育,基体岩石尚保持原岩的原貌。与金矿化直接有关的围岩则为斜长片麻岩。  相似文献   

9.
柳树湾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地处华北克拉通南缘,南接南秦岭构造带,位于北秦岭东段的灰池子岩体东段北侧。本文对柳树湾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中含铀花岗伟晶岩脉、接触带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所含黄铁矿开展了铅同位素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黄铁矿铅μ值为9.50~9.58,区别于正常铅μ值,而介于地幔μ值与造山带μ值之间,应是下地壳铅与造山带铅(即峡河岩群地层铅)的混源。花岗伟晶岩脉的数量和产铀能力与距离岩体的远近有直接关系,当距离岩体较近时,则具有数量增多、产铀能力增强的特点,铀工业矿体(或含铀矿化体)主要赋存在岩体与黑云斜长片麻岩地层的内外接触带有限距离范围内的花岗岩伟晶岩脉中。柳树湾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黄铁矿铅同位素组成具有混源铅特征,是对区内钾长石化、黑云母化和石英硅化等成矿蚀变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区内出露前震旦系毛忽洞岩组,为深变质的片麻岩,主要是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条带状片麻岩、注入片麻岩和少量透镜状大理岩.片麻岩走向北西至南东,北边以65~75°角南倾,南边以60~65°角北倾.矿区内中基性岩体、角闪岩、闪长岩、辉长岩、辉石岩作东西向展布.侵入体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1.4~1.8公里,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为不对称的岩盆(见图).  相似文献   

11.
鱼洞子绿岩为笔者在西秦岭南缘地区首次发现的最老含金矿源层。通过阁老岭—鱼洞子地块的详细研究认为,其岩石组合由上壳岩系列的绿岩和花岗片麻岩系列组成。在绿岩建造下部的碎裂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中选获锆石,测得U-Pb年龄为2657±9Ma,因此确定其时代为晚太古代。绿岩建造是本区最主要的含金矿源层。金矿化与构造演化关系密切,大致分为3个阶段:(1)绿岩建造形成阶段。绿岩建造下部的基性火山岩及上部的磁铁石英等主要的金源岩形成。(2)低角闪岩相变质、深部熔融及花岗岩化阶段。伴随低角闪岩相变质及花岗岩化作用,使绿岩建造的金活化并向花岗岩化带的边部及顶部迁移、聚集。(3)褶皱造山和钾长花岗岩形成阶段。主要表现在区内韧性剪切和大型褶皱作用,并伴随有区域绿片岩相的退化变质作用,是本区重要的金的成矿期。此阶段并伴有角闪岩脉侵入,其全岩K-Ar释稀法年龄为2038±30Ma,标志地体克拉通化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2.
包创  陈岳龙  李大鹏 《地质通报》2013,32(10):1513-1524
巴彦乌拉山岩组形成于古元古代,而对其斜长角闪岩的精确定年数据尚缺。采用LA-MC-ICP-MS技术,对巴彦乌拉山岩组斜长角闪岩及侵入于其中的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Th-Pb和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确定巴彦乌拉山组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2300Ma。根据区域地质背景,斜长角闪岩原岩可能来自叠布斯格岩群的再循环产物,并且遭受了1988~2239Ma和1892~1940Ma的变质-深熔事件,其中1892~1940Ma的年龄可能代表斜长角闪岩先期变质-深熔和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反映了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拼接的强烈构造事件;1813~1877Ma的年龄为花岗岩的变质及先期高级变质岩退变质为斜长角闪岩的年龄,主要反映了华北板块东、西部块体的拼合事件。而斜长角闪岩中没有1813~1877Ma的年龄记录,可能是构造热事件的温度不足以引起已经发生过多次部分熔融的斜长角闪岩干体系再次发生熔融而结晶锆石。  相似文献   

13.
秦岭东段花岗伟晶岩中铍矿化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尔花岗伟晶岩位于秦岭东西向加里东褶皱带的东段。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太华群,主要岩石有:斜长角闪片岩,黑云母斜长角闪片岩和透辉石大理岩。岩浆岩分布较广,以中酸性花岗岩为主,部分超基性及基性岩。本区花岗伟晶岩被控制在两个大断裂之间,分布广泛,在数千平方公里的狭长范围内,有伟晶岩脉数千条,分为东、西、北三个密集区。按稀有元素矿化的共生组合特点,将伟晶岩分为五个类型:Nb—TR型、Be—白云母型、Be—Nb型、Li—Be型和Cs—Ta型。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固阳一带广泛出露了一套太古宙乌拉山 (岩 )群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岩石。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重点地段的研究 ,确定其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总体处于高角闪岩相 ,但也存在局部高温高压 (麻粒岩相 )的地段。根据脉体特征及相互关系 ,划分出第一期以富钠 (脉体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为特征和第二期以富钾 (脉体为钾长花岗岩 )为主的两期混合岩化作用。确定第一期为前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是区域变质作用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期为同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随着乌拉山旋回构造运动的加强而加强、构造运动的结束而结束  相似文献   

15.
对采自鲁西雁翎关地区泰山群的三套23件全岩和分离矿物样品进行了Rb-Sr和K-Ar研究。任家庄组(或太平顶组)三组混合岩全岩样品给出不同的等时线,它们的年龄和初始比分别是2474±353Ma和0.7014±0.0019,1841±266Ma和0.7023±0.0006,1544±117Ma和0.7047±0.0006;侵入任家庄组的伟晶岩的一件全岩和三件分离矿物给出等时线年龄2408±69Ma和初始比0.7331±0.0093,该伟晶岩中的一件白云母K-Ar年龄为2295±60Ma;雁翎关组五件斜长角闪岩全岩样品给出等时线年龄2266±118Ma和初始比0.7024±0.0007该组斜长角闪岩的一件分离角闪石的K-Ar年龄为2406±65Ma。上述结果表明,本区2500Ma前后发生了广泛的混合岩化作用,2400Ma前后发生了伟晶岩侵位,这个过程间断性地持续到2300Ma前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晚于混合岩化,它发生在2400至2300Ma前后;1900至1100Ma前之间有不止一期变质事件叠加。推测任家庄组原岩老于雁翎关组原岩。  相似文献   

16.
柴北缘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分布广泛。为确定柴北缘地区前寒武纪岩体(地层)受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采用LA-ICP-MS技术,对大柴旦地区前寒武纪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及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黑云斜长片麻岩获得479~472Ma的变质年龄,斜长角闪岩获得440Ma和470Ma 2个变质年龄,石榴子石斜长角闪岩获得418.8Ma±3.0Ma的变质年龄。初步确定,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对前寒武纪岩体构成了3次强度不等的变质作用叠加,分别为大洋俯冲末期阶段(495~467Ma)岛弧花岗岩弱热烘烤变质作用、大陆碰撞造山阶段(467~423Ma)区域变质作用、S型花岗岩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大陆后碰撞造山阶段(423~371Ma) I型花岗岩强烈接触热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7.
А.А.Беус等人研究波罗的地盾白海杂岩中的角闪岩花岗岩化时,发现其中的副矿物锆石具有“穿时”特征。从对锆石的外形、晶体表面特征、颗粒外貌、结晶程度、光性、包体等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在角闪岩花岗岩化的不同演化阶段,锆石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波罗的地盾东部边缘广泛分布的角闪岩及由其产生的混合岩和花岗岩,曾用 Rb-Sr 测年龄,为太古宙31亿年。最年轻的花岗岩化后的角闪岩年龄为25亿年。经对区内白海杂岩的角闪岩的花岗岩化岩石系列的研究,确立存在着以下岩石系  相似文献   

18.
一、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阴山复杂构造带东部与北北东向新华夏构造带相交之联合孤西北部(图1) 。 矿区范围约六十余平方公里。地层以前震旦纪变质岩为主,出露宽度8~12公里。其次为侏罗系地层,分布于矿区东南,出露较少。前震旦系(Ar)地层为建平群小塔子沟组(Ar~(inx))自下而上岩性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鞍山式变质铁矿)岩层(Ar~(jnx1));角闪斜长片麻岩类磁铁石英岩扁豆体(Ar~(inx2));  相似文献   

19.
太古代建平变质杂岩主要由高Na/K比的、原岩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系列(TTG)侵入岩的中性麻粒岩和片麻岩、少量变沉积岩、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岩和变超基性岩组成。各类岩石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野外关系考虑,斜长角闪岩和基性麻粒岩可与世界其他高级区内的变质拉斑玄武岩对比;TTG片麻岩,中性麻粒岩、紫苏花岗岩和斜长质片麻岩可能由镁铁质源岩部分熔融而成。变质作用的演化轨迹为反时针型。因此,本区可与冀东、内蒙、南印度和苏格兰的刘易斯等高级地体对比。  相似文献   

20.
王其连 《福建地质》1990,9(1):61-66
间北前寒武纪变质岩区广泛分布着稀土和稀有金属矿产,本文着重从矿产区域分布和产出地质条件对成矿规律进行分析,认为产于混合岩带的稀土金属矿产与雪峰期至加里东期混合岩化阶段形成的含稀土混合岩有联系,各种类型含稀有元素伟晶岩是混合岩化的加里东期含白云母花岗岩的侵入活动有联系。由于岩体形成时迁移距离、定位深度和围岩条件的不同,因而在混合岩区形成以含铍为主的稀有元素伟晶岩,在混合岩带外侧高绿片岩相变质岩区形成以含铌钽为主的稀有元素伟晶岩带,构成了闽北变质岩区内独特的稀土和稀有金属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