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知礼 《矿床地质》1982,1(2):80-91
一、概述包体是矿物形成过程中被捕获的成矿介质,被称为成矿流体的样品。它是矿物最重要的标型特征之一。可作为译解成矿作用,特别是内生成矿作用的密码。因此,包体是一种最好的材料,可用于测定矿物、矿床或其他地质体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地球化学作用的温度、压力、介质成分及性质等。用这些参数,可以有助于解决有关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成矿规律及指  相似文献   

2.
花岗质岩石中的岩石包体(简称“包体”),是指存在于花岗岩类岩石中的许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成分多样、结构多变、与寄主岩有明显差异的矿物集合体。对它的研究是岩石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认识到,通过对包体的研究,能更广  相似文献   

3.
扬子地块东段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物质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苏皖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化学成分,讨论了扬子地块东段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物质成分。以包体的平均成分代表该区岩石圈地幔的平均成分,依照地幔地球化学演化趋势,估计了该区岩石圈地幔的原始组成。采用最近提出的二辉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包体的平衡温度,讨论了该区岩石圈地幔物质成分在垂向上的分布和变化,上地幔橄榄岩中的玄武质组分在垂向上由上而下亏损程度逐渐减小。包体中稀土元素丰度模式反映了该区岩石圈地幔演化的多阶段性。除了程度不同的部分熔融作用外,局部地段曾有隐性地幔交代作用发生,造成了地幔橄榄岩中主量成分和稀土元素的解耦现象。  相似文献   

4.
徐国庆 《地球化学》1981,(2):184-184
全国包体成分研究专题讨论会于1980年12月25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有科学院、地质部、冶金部、二机部、教育部和化工部等46个单位86名代表参加,收到论文48篇。 31名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内容包括国内外包体成分研究动态;包体的气相、液相和固相成分的分析方法;气、液、固三相成分的冷冻法研究;包体稳定同位素的研究以及包体成分资料在成岩成矿理论和  相似文献   

5.
肇东、毫县陨石中的黑包体在总体成分、形状、大小上与陨石球粒相似,但两者的内部结构以及矿物组合不同。黑包体中矿物呈密堆状,主要由细粒橄榄石以及其它硅酸盐微晶组成,不含火成玻璃等特点表明黑包体未经历过熔融,它们可能是形成球粒的毛坯。因此认为球粒的形成有三个阶段:星云凝聚形成尘粒—尘粒吸积形成黑包体—黑包体熔融形成球粒。  相似文献   

6.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矿物中气—液包体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因而,已经积累了有关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大量资料。众所周知,测定均一化温度的方法是现代测定矿物温度的一种最重要方法,根据异常包体及三相(液-液-气)包体的研究,常常为计算矿物结晶时的压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26  
刘成东  张文秦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39-744
对东昆仑约格鲁花岗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态、大小、成分和分布等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发现包体形态多样,以强烈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包体大小悬殊,多数直径为几十厘米,最大者长轴达4m;包体成分以闪长质为主,结构总体上比寄主岩石的粒度细,岩体中不同部位的包体成分和结构都有所变化;包体分布不均匀,经常呈族状、条带状密集分布,具定向性。镜下研究发现,在包体中经常见到针状磷灰石、石英捕虏晶和斜长石的自形内核环带及增生边等现象,显示了岩浆混合成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南部地幔包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尽管青藏高原碰撞后超钾质岩石代表了上地幔低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增加了对地幔的了解,但是对青藏高原陆下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依然缺乏清楚认识,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高原腹地的超钾质岩石中一直缺少幔源包体和巨晶。本文报导了青藏高原南部赛利普粗面安山岩(具有典型的超钾质岩石特征,年龄约为17Ma)中产出的地幔包体的矿物主量元素成分。包体大小为0.5cm~1.5cm,主要为两类,一类是辉石岩(Opx Cpx),另一类为二辉橄榄岩(Ol Opx CPx±Phl±Sp)。包体中橄榄石(Mg~#=89~90,CaO=0.05%~0.12%,TiO_2<0.03%,NiO=0.29%~0.80%),单斜辉石(Mg~#=88~91,Al_2O_3=5.5%~7%),斜方辉石(TiO_2=0.05%~0.15%,Al_2O_3=2%~5%)和尖晶石(Mg~#=58~76,Cr~#=10~44,Cr_2O_3=9%~35%,MnO=0.09%~0.24%,FeO=11%~18%,Al_2O_3=29%~57%,MgO=16%~21%)的成分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的地幔包体特征一致。包体的温度为990~1140℃、压力为16~20kh,显示的地温曲线与中国东部、东非肯尼亚等世界典型裂谷区的上地幔特征一致,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在中新世尽管处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挤压汇聚状态,但是仍具有区域性伸展作用存在,这与藏南广泛发育的南北向裂谷和地表高热流是吻合的。包体中含水金云母与石英的出现以及尖晶石成分不均一性等揭示了包体中多期交代作用过程。与金云母共生的尖晶石后期改造作用表明导致藏南上地幔改造的交代流体应是与寄主火山岩成分接近的富K,Si和H_2O的流体。藏南地幔包体的深入研究将对揭示青藏高原地幔的成分、状态与深部作用过程以及为更好解释超钾质岩石的成因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扬子地块东段若干橄榄岩包体的温度—压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霞臣  李彬贤 《岩石学报》1996,12(3):446-454
采自江苏省六合地区的11个尖晶石相橄榄岩包体,用电子探针和质子地精确测定其中橄榄石和辉石的主量和向量成分,采用新近校准的适用于尖晶石相包石的橄榄石-单斜辉石地质压力坟和二辉石地质温度计,计算了包体中共生矿物的平衡温度和压力,其中BM85计算的温度比BKN90的约低50℃左右,而经Brey和Kohler修改的BM85温度计得到的结果与BKN90的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10.
寄主花岗岩对微花岗岩类包体的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金城  陶仙聪 《地球化学》1994,23(3):254-261
本文报道了华南I型关田、上堡岩体及S型许村、休宁岩体中微花岗岩类包体的特征。I型花岗岩中的微花岗岩类包体分为同源包体和析离体,两者在岩相学及地球化学上有明显区别。在S型花岗岩中微花岗岩类包体的主要类型是析离体,同源包体则很少出现。微花岗岩包体及其寄主岩具有相接近的εNd(T)值,两者中同种矿物的成分相近似。寄主花岗岩在矿物地球化学上对微花岗岩类包体有明显的制约。微花岗岩类包体一般不是外来基性岩浆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