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良河 《地质与勘探》2013,49(2):367-372
对于地下水源热泵而言,"热突破"现象普遍存在。但不同的布井方案,即抽、灌井间距和井位的不同,可能引起抽水井的温度变化差异很大,进而影响地温空调系统采能功效。本文结合郑州市儿童医院地温空调实例工程,应用HST3D程序对细颗粒含水层地区1抽2灌模式下不同布井方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的最佳井间距为50m左右;选择直线型布井,抽、灌井连线平行于天然水力坡度方向,且天然水力坡度由抽水井指向回灌井的方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安阳市地温空调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地温空调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怎样?特别是对地下水(水质和水量)的影响如何?本文在对安阳市地温空调运行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试验、计算、水质化验对比等手段,总结出地温空调回水目前未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制的一种自旋转高压喷射洗井技术,具有喷射速度高、喷射压力大; 喷头能够自动旋转;作业不污染环境,不腐蚀设备,清洗效率高,成本较低等特点,非常适合对水文水井、地温空调井、地热井等所成供水管井的清洗和疏通,达到增加水井出水量或回灌井回灌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区内构造分区及断层、地层岩性、热储层及地热流体特征和地温场特征,并通过总结本区已有地热水井的开采参数,对论证区拟开凿的地热水井从出水和井口温度进行了预测分析,认为拟开凿地热水井可行。  相似文献   

5.
郑州市广泛分布着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其特点是颗粒细,厚度大,含水介质主要为细颗粒的砂层。由于地下水富水性好,目前郑州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主要以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为主。传统正循环泥浆钻探工艺施工的地温空调井,普遍存在洗井困难、涌水量和回灌量偏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下水地源热泵工程的推广使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次采用泵吸反循环工艺施工地温空调井。施工过程及试验数据对比分析表明,在细颗粒松散沉积物分布区,采用泵吸反循环钻探工艺施工地温空调井,对提高施工进度、增大出水量和回灌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为类似地区地温空调井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慧玲 《地下水》2010,32(4):42-44,50
通过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对区域流场作用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运行一个采暖、制冷周期后,不同的抽灌井布局以及交替方式下,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温场的演变趋势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的天然流速越大,越有利于热量的运移,有助于抽灌井连线垂直于地下水流方向的垂直布局以及地下水流向由抽水井指向回灌井的平行布局下的地温场演化,但不利于地下水流向由回灌井指向抽水井的平行布局下的地温场演化和温度恢复。一般的天然地下水流速条件下,由于含水层储能效应,进行抽灌井季节性交替模式的系统运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张国建 《地下水》2005,27(6):477-479,505
地温空调是一种新型节能空调设备,在消耗少量地下水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先进的设备,将地下不易利用的低品位能量开发利用,使其变为可利用的高品位能量,以满足室内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的需要.本文通过水质化验对比,提出地温空调回灌水对地下水影响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杨营煤矿拟采用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替代传统的取暖、空调设施。为满足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室外地能换热系统设计的需要,需确定静水和动水无压回灌的效果,抽水井、回灌井的数量和间距。通过对杨营煤矿工业广场新生界砂层含水特征及新近系深水井的抽水和回灌试验,进行了静水和动水无压回灌的比较,发现动水无压回灌的效果较好,回灌量较大,回灌比达67%,从而确定了实现全部回灌的井群布置方式:根据系统需水量大小,采用抽水井、回灌井为1∶2或2∶3的比例设置水井数量,井间距不小于75 m。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26口钻井的系统测温数据、1690个油层温度和21口自流热水井的资料,分析鲁两北平原地温场的特点和地下热水的赋存条件,提出地热田的基本模式,评述地区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郑州市现有地温空调系统应用的基础上,从水文地质条件、浅层地温场特征、经济效益等方面分析了郑州市地下水源热泵应用的适宜性,研究了热泵运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认为地下水源热泵应用效果较好,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适宜推广应用,为城市地下水源热泵发展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南部的气候冬暖夏热,地埋管式群管换热器夏季和冬季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无法达到均衡,运行期间造成的累热效应对地温场的影响不容忽视。针对这个问题,在得出地埋管系统最优设计参数的基础上,提出在换热管附近施加人工流场的优化方案。结合实际工况,利用数值法对优化前后地埋管周围地温场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水热耦合模拟,对累热效应的影响程度和人工流场的优化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前,地埋管运行20a后岩土体的平均温度相对初始地温上升了22.05%,地埋管对地温的影响范围有扩大趋势,受地下水流向的作用存在热迁移现象;优化后,地埋管附近平均地温的上升幅度较优化前降低了46%,温度羽也被人工流场束缚于抽水井附近相对较小的区域,没有引起大面积的地温抬升现象。因此这种设置人工流场以缓解累热效应的方法可在适宜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海岸带某测区被较厚的第四系覆盖,通过对该区的区域地层、构造、水文地质、地热场等地质条件的分析,在地温调查及航磁异常解译的基础上,设计了4条与西北向构造垂直的CSAMT测深剖面,以探明测区内地温异常和构造情况。根据断面图低阻异常特征,推断测区存在2条北西走向、北东向陡倾的断裂带,并推测断裂带东测20线2350点1 800~3 000 m的深度存在地温异常。经钻井验证该处孔深1 890~2 800 m获得出水量2 480.70 m3/d,温度达91℃的热水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对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井群平行抽灌(即抽水井与回灌井平行布置)以及交叉抽灌(即抽水井与回灌井交错布置)两种调度运行模式下,系统运行后的含水层地下水流场及温度场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平行抽灌模式对含水层地下水流场、温度场的影响范围、程度均大于交叉抽灌模式,从系统运行效率以及对地温场的影响方面考虑,交叉抽灌模式均优于平行抽灌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西温庄地热田所处区域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了地热田盖层、热储层岩性及埋藏条件。以西温庄地热田XD-1供水井为例,对地热田的水化学特征、温度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推算了奥陶系中统岩溶含水层的热储层温度。证明了该地热田为适宜开采、经济的地温地热田。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地温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举办的“浅层地温(热)能资源特性及评价方法对地源热泵工程的意义研讨会”2月23日在北京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国土资源部环境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等诸多有关水文地质与暖通空调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及大专院校40多位代表。与会代表对浅层地温能的特性、评价方法等基础问题,对地源热泵工程建设的作用与意义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6.
陈亮  田万宝 《地下水》1992,14(2):97-98,107
在水井钻探施工和旧井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因部分井管破裂而引起水井涌砂,严重时井壁外围滤料涌入井中,造成井孔内砂砾和滤料沉淀迅速增多,影响水井出水量和使用寿命,甚至造成水井报废。笔者近年来在山西省大同市和雁北地区水井施工和旧井修复实践中,用网兜判别破裂位置和用弹簧套管补裂法对多例破损井管进行了处理,使濒临报废的水井起死回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下面就破损井管的判别和修复方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旭东 《探矿工程》2009,36(4):79-81
结合大量水井施工项目的运行现状,从风险控制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提高水井施工项目的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张春億 《地下水》2014,(3):43-44
系统地研究南阳市城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监测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不均衡开采、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地温空调取水户盲目发展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按照采补平衡、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原则,提出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一刚  余晓锋 《地球科学》1998,23(3):285-288
根据四川盆地沉积-埋藏史、主要地热事件、井下R0部面及钻井测温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推算了四川盆地中部各地质时期地层的古地温,并建立了古地温梯度表,用此表可计算四川盆地各地期地层古地温。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确定的古地温表明:四川盆地地层地温梯度由古至今逐渐降低,现今地温状况对古地温状况有明显的继承性。东吴运动(地裂运动)峨嵋山玄武岩大规模喷溢时期是盆地地温梯度最高时期,推算其地温  相似文献   

20.
水井酸处理用酸量和用酸浓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井酸处理中用酸量和最佳用酸浓度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提出了一套水井酸处理用酸量的确定方法,即通过被处理碳酸盐岩含水层张开裂隙数目来计算用酸量;研究表明,用酸浓度越低,水井酸处理的效果越差;对华中科技大学供水井分别注2.4mol/L盐酸4t,4.8mol/L的4t,9.5mol/L的3.7t,进行了3次酸处理,井的涌水量分别增加0%,20%,100%,说明水井酸处理应尽量用浓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